学术投稿

正交设计-重复试验优选桔皮精油的酶解提取工艺

王建美;宋焕春;陈菲

关键词:桔皮, 精油, 果胶酶, 纤维素酶, 酶解法
摘要:目的:优选酶解-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桔皮中桔皮精油的工艺。方法采用酶解-水蒸气蒸馏提取法,以桔皮精油的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重复试验优化复合酶配比、pH、酶解温度、蒸馏时间4个因素对精油得率的影响来确定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酶解-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桔皮中精油的佳条件为果胶酶与纤维素酶配比为1:2,pH=4,酶解温度为50℃,蒸馏时间为3 h;其中pH对精油得率的影响大,其次为蒸馏时间,酶解温度影响较小,而复合酶的配比影响程度低。干桔皮中精油的得率为2.18%。结论采用酶解-水蒸气蒸馏提取法能提高桔皮精油得率。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血管内皮功能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医院老年病房入院高血压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13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富马酸比索洛尔片2.5 mg/d,每3 d增加2.5 mg,大剂量增至10 mg/d,平均用量6.5 mg。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各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 E/ A )、等容舒张时间( IVRT )、E峰减速时间( EDT )、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大血流速度与运动速度比值( E/ E′)、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 )、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 E/ A,IVRT,EDT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均 P<0.05), E/ E′,NT-proBNP 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 E/ A,IVRT,EDT 上升更明显,变化值分别为(0.17±0.06)比(0.14±0.16),(14.72±3.58)ms比(10.21±3.58)ms,(11.28±3.65)ms比(7.76±2.70)ms( P<0.05),E/ E′及NT-proBNP降低更明显,变化值分别为(5.32±1.53)比(4.07±1.26),(2.58±0.78)ng/L比(1.84±0.64)ng/L ( 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内皮素-1水平明显降低、一氧化氮水平显著升高(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能进一步改善高血压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管内皮及左心室舒张功能。

    作者:祝河忠;陈佳娟;潘庆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傣药莫哈蒿研究进展

    傣药莫哈蒿来源于爵床科植物鸭嘴花 Adhatoda vasica,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丰富,傣医药学认为其功能祛风活血、散瘀止痛、续筋接骨,在传统傣医药中应用广泛。莫哈蒿主要含有生物碱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止咳、扩张支气管、兴奋子宫、作用于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药理活性,是一个比较有开发前景的民族药物。该文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对傣药莫哈蒿的本草沿革、植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作者:朱萍;何涛;饶高雄;孙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生长抑素联合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52例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结合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SAP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早期应用生长抑素结合CVVH治疗,对照组56例进行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第1,3,5天两组临床疗效及APACHEⅡ评分、血生化指标和预后指标。结果治疗后第5天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优于对照组( t=6.9664,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肝肾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改善( P<0.05),提示生长抑素有益于患者肝肾功能恢复。观察组炎性指标中的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白细胞数和C反应蛋白均下降( P<0.05),联合治疗在清除炎性介质保护组织器官发挥作用。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3项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 P<0.05)。预后指标中的禁食、住院、腹痛、腹胀、发热的天数观察组都较对照组降低(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SAP早期应用生长抑素结合CVVH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缓解病情向危重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预后恢复率。

    作者:罗育红;张晖;张学艳;田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对婴幼儿麻醉后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婴幼儿术中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后恢复期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将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71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60例和对照组350例。试验组麻醉后予以生命体征管理、呼吸道护理、躁动及误吸护理等,对照组予以一般术后护理。结果试验组的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离开恢复室时间分别为(9.78±1.25)min,(13.27±2.54)min,(16.80±3.29)min,(54.16±10.32)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19±1.63)min,(17.36±3.57)min,(23.55±3.64)min,(59.81±11.26)min ( P<0.01)。两组患儿T2~T6的心率均显著高于T1,氧饱和度均显著低于T1( P<0.05);试验组T2~T6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儿T4~T6的苏醒期躁动评分(RS)显著高于T3,镇静评分(RSS)显著低于T3( P<0.05);试验组T3~T6的 RS显著低于对照组,RSS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麻醉后恢复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14%(χ2=32.3685,P<0.01)。结论加强麻醉后恢复期护理和监护可以稳定患儿的生命体征,促进其苏醒,避免躁动发生,降低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川波;张秋月;李薛颖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兰索拉唑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国家药典中兰索拉唑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第一增本》(以下简称ChP2010)、35版《美国药典》(以下简称USP35)、7.0版《欧洲药典》(以下简称EP7.0)所收载的兰索拉唑有关物质质量标准中的方法,分别对兰索拉唑有关物质进行测定,对其色谱行为、分离效能、已知杂质方法学、有关物质测定结果等进行比较。结果 USP35中兰索拉唑有关物质的流动相系统较EP7.0和ChP2010收载的流相系统对兰索拉唑杂质的分离效能更好,而采用EP7.0有关物质方法中收载的溶剂对杂质的溶解力更强。结论 ChP2010兰索拉唑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与欧美药典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建议ChP2010在以后的修订中,将兰索拉唑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改为USP35的流动相系统,溶剂则采用EP7.0的溶剂,并借鉴欧美药典制定限度。

    作者:陈苑;宋粉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胸腺肽α1免疫调节对高龄老年肺部感染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免疫调节对高龄老年肺部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收治的74例高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行肺部感染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胸腺肽α1免疫调节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的免疫学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对照组的78.38%( 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CD3+,CD4+,CD4+/CD8+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上升( P<0.05),CD8+较治疗前下降( P<0.05);但对照组外周血CD3+, CD4+,CD8+,CD4+/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 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高龄老年肺部感染临床治疗中,辅助应用胸腺肽α1免疫调节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炎症因子的改善效果,促进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何小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滤过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28例

    目的:对比肾性骨营养不良( ROD )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滤过(HDF)、小剂量骨化三醇与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56例ROD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治疗,观察组采用HDF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水平分别为(580.5±120.62)μmol/L,(24.97±2.38)mmol/L,(35.93±3.34)g/L,观察组分别为(589.9±110.54)μmol/L,(27.66±4.07)mmol/L,(34.62±3.58)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钙、血磷含量和钙磷乘积水平分别为(2.21±0.20)mmol/L,(2.26±0.30)mmol/L,(61.31±8.36)mg2/dL2,观察组分别为(2.15±0.26)mmol/L,(1.68±0.49)mmol/L,(46.62±11.27)mg2/dL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DF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治疗ROD临床效果显著,与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大剂量骨化三醇作用相当,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崔为英;徐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125I粒子植入联合肺部灌注并栓塞治疗进展期中央型肺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并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行支气管肺动脉灌注并栓塞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治疗进展期中央型鳞状细胞癌的近期疗效,优化晚期肺癌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06例中央型进展期鳞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55例与灌注组51例。联合组首先进行125I植入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术后1周实施经肺动脉灌注并栓塞化疗,化疗采用吉西他滨(GEM)、顺铂(DDP)方案,连续化疗3个周期;灌注组仅采用GP方案灌注化疗。治疗1个月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采血检测细鳞癌标志物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治疗结束后3个月判定生活质量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 CYFRA21-1水平均显著低于灌注组( P<0.05)。联合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 KPS 评分为(82.3±6.2)分,显著高于灌注组的(79.1±6.5)分( u=2.589,P=0.011)。联合组临床控制率为72.73%、临床获益率为92.73%,均高于灌注组的52.94%和86.27%(χ2=4.455,P=0.035)。两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末梢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联合组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有7例出现气胸,4例出现咯血,2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血),对症治疗后好转;余未见125I粒子游走、放射性损伤等并发症。结论125I粒子植入放疗与GP方案灌注化疗治疗中央型鳞癌有协同作用,二者联合较单纯灌注化疗治疗不宜手术的进展期鳞癌患者能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减轻肿瘤负荷,提高近期疗效。

    作者:魏玉芳;张慧;齐姗姗;武纪生;贾震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低频下降突发性耳聋41例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低频下降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低频下降突发性耳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试验组患者则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54%( 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15%( P<0.05)。结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低频下降突发性耳聋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宇丽;李庆红;毕静;马桂琴;黄跃雁;刘吉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大剂量缬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及心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分析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量效关系。方法选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d治疗,B组给予缬沙坦80 mg/d治疗,C组给予缬沙坦320 mg/d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脑钠肽( BNP )及左室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3组患者未出现低血压、肾功能及血钾异常情况,心功能改善无显著差异( P>0.05),C组短轴缩短率(FS)、心搏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A组及B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低于A组及B组,AngⅡ及BNP均低于A组和B组( P<0.05)。结论大剂量缬沙坦能够明显改善左室功能重构,有效提高心功能,对血管紧张素及脑钠肽水平的控制优于小剂量缬沙坦及贝那普利,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钟庆华;洪雷;方胜先;彭文君;曾小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曲安奈德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60例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在口腔扁平苔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医院就诊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醋酸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局部黏膜下注射,每周1次,共用4周。治疗组同时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隔日1次,共18次。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治疗后1周,治疗组糜烂面积较治疗前减少( P<0.05);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糜烂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明显( P<0.05);治疗后1,2,4周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 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与对照组(10.00%)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 P<0.05)。结论曲安奈德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中,疗效可靠,能有效减少糜烂面积,降低疼痛程度及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永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铁代谢血液指标监测对肾性贫血使用静脉铁剂的指导意义

    目的:观察对肾性贫血使用静脉铁剂的临床疗效,探讨监测铁代谢血液指标等指标对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接受血液透析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琥珀酸亚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右旋糖酐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铁代谢血液指标变化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铁代谢血液指标比治疗前均显著升高( 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但均未超过检测范围。结论肾性贫血使用静脉铁剂能有效提高治愈率,但使用时应严格监测铁代谢血液指标,严禁铁过载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

    作者:罗晓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顽固性产后出血75例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顽固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顽固性产后出血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宫体注射。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3%( P<0.05)。观察组产时出血量为(290.87±36.90)mL,产后24 h出血量为(395.70±42.19)mL,对照组分别为(386.11±44.30)mL和(455.75±60.08)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0%( P<0.05)。结论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顽固性宫缩乏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学燕;王治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小儿季节性流感49例

    目的:观察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用于小儿季节性流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季节性流感患儿,按入院顺序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9例。治疗组患儿给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对照组则仅使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为(2.09±0.68)d,咳嗽消失时间为(3.13±0.98)d,咽痛消失时间为(3.02±0.85)d,进展为肺炎的发生率为2.04%,总症状积分为(1.02±1.09)分,临床总有效率为97.9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2.79±0.82)d,(3.92±1.39)d,(3.89±1.21)d,28.57%,(2.01±1.68)分,7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季节性流感,临床总有效率提高,患儿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英;李居武;于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将153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激素组以及抗生素组,各51例。激素组患者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治疗,抗生素组患者给予克拉霉素片口服,联合组患者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以及口服克拉霉素片的联合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的病情改善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抗生素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差值较小,低于激素组和联合组( P<0.05),联合组患者的改善明显,评分明显高于激素组( P<0.05);抗生素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低,联合组治疗有效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的耐受性均良好,其中抗生素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激素组为7.84%,联合组为5.88%,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可以使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免除手术。

    作者:邓建洪;黄河;彭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克林霉素使用强度与其主要目标菌耐药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克林霉素使用强度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简称表葡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统计医院2011年4季度至2014年2季度克林霉素使用强度和金葡菌和表葡菌敏感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克林霉素的使用强度与金葡菌对其敏感率呈显著负相关( P<0.05);克林霉素的使用强度与表葡菌对其敏感率呈显著负相关( P<0.05)。结论金葡菌和表葡菌对克林霉素的耐药性与克林霉素的使用强度有关,促进临床合理使用克林霉素,可延缓耐药菌出现。

    作者:蒋林;张奇兵;刘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及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血生化指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1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空腹血糖( FBG )、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糖、HOMA-IR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蛋白、Hcy及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均显著降低( P<0.05),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显著降低( P<0.05)。结论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尿微量蛋白、Hcy水平和颈动脉IMT厚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肾脏的作用。

    作者:祝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琥珀酰明胶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内脏灌注的影响及术后护理

    目的:探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内脏灌注的影响并总结术后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于全身麻醉诱导开始后30 min内分别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和琥珀酰明胶12 mL/kg。在诱导前即刻(T0),输注结束时(T1),气腹后5 min(T2)、15 min(T3)、30 min(T4),结束气腹后5 min(T5)、15 min(T6)、30 min(T7)时监测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胃黏膜张力计测定值。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 T1~T7中心静脉压均较T0明显升高( P<0.05)。观察组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SVRI )各时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心室收缩加速指数( ACI )及心脏指数( CI )较对照组明显上升( P<0.05)。两组患者胃黏膜pHi从T4起明显降低( P<0.05),而各时点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两组患者T1~T2的胃黏膜-血二氧化碳分压均较T0有显著下降( P<0.05),而自T3起,对照组该指标则明显上升( P<0.05),而观察组与T0水平相当( P>0.05)。结论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能显著改善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器官灌注,同时也能较好地维持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马立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30例及护理分析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护理人员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在整个过程中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护理、预防低血糖等。治疗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1次/日,阿卡波糖片口服、3次/日;对照组采用门冬胰岛素30皮下注射,早晚餐前各1次。16周后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餐后2 h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空腹血糖、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治疗前水平( P<0.05),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能较好控制患者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明伟;毛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1-磷酸鞘氨醇对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1-磷酸鞘氨醇(S1P)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1P预处理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R-MSCs ),并评估S1P对PR-M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S1P能显著促进PR-MSCs的增殖,促进PR-MSCs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这与经S1P处理后的PR-MSCs表达VEGF及Angiopointin-1的mRNA增多有关,同时P-ERK1/2高表达于S1P预处理后的PR-MSCs中。结论 S1P能促进PR-MSCs的增殖和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且S1P通过ERK通路影响PR-MSCs的旁分泌,这将促进PR-MSCs的临床应用以及加强对S1P作用机制的了解。

    作者:陆伟;林婧;徐秀秀;桂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