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红;郭依桂
目的:探讨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预防和治疗Ⅳ度骨髓抑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医院不良反应报告中化疗后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病例,分析Ⅳ度骨髓抑制的发生原因、发展情况、治疗情况及转归。结果共分析了91例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病例,多种化疗方案均可引起Ⅳ度骨髓抑制,其中以多西他赛+铂类居多,共39例,占42.86%。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其中81例出现了白细胞Ⅳ度减少,17例出现了血小板Ⅳ度减少,7例同时出现了白细胞和血小板Ⅳ度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时间(平均为第11天)略滞后于白细胞减少发生时间(平均为第7.5天)。针对骨髓抑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治疗,除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的骨髓抑制均得到纠正。约1/3的患者出现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感染症状有效缓解。结论多种化疗方案可导致Ⅳ度骨髓抑制,其中以多西他赛+铂类居多,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约1/3患者伴有发热,对于Ⅳ度骨髓抑制伴发热的患者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适当措施治疗。
作者:程凯;蒋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和药物敏感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医院收治的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患者4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复方(清热、解暑、利湿)联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P <0.05);80.00%的患者尿液无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检出,对照组仅60.00%,治疗组细菌学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ESBLs 大肠埃希菌对中药复方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的药物敏感率为90.23%,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率( 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优于单用纯抗菌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牛瑞丽;古小琼;苟险峰;田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间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持续静脉泵入麻醉,对照组采用双侧颈丛阻滞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以评价整体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麻醉后呼吸循环指标有所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呼吸循环指标显著升高,有34例次高于正常值;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小,更为安全可靠。
作者:赵元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复方三维亚油酸胶丸Ⅰ中维生素 E 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 Sunfire C18柱(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5:5);流速1.0 mL / min,检测波长284 nm,柱温30℃。结果维生素 E 质量浓度在0.2585~5.1703 g / L 浓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36%,RSD 为1.84%( n =9)。结论经方法学考察,该方法符合定量检测要求,可作为该制剂中维生素 E 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刘艳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2月至2013年2月100例确诊患者按照平行分组的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降糖、降压、调脂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等。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00%( P <0.01);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出现明显降低( P <0.05或 P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 P <0.05或 P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均获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01)。结论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樊秀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1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益赛普(皮下注射,每次25 mg,每周2次)联合甲氨蝶呤(口服,每次100 mg,每周1次)治疗,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评估两组患者在短期使用益赛普与甲氨蝶呤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晨僵时间、疼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及握力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t =3.25,2.98,3.02,4.58,P <0.05),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等实验室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t =3.62,3.05,6.98,P <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患者在 ACR20,ACR50和 ACR70等方面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13.20,5.67,3.98,P <0.05)。结论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甲氨蝶呤,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尚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川贝清肺糖浆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方中枇杷叶、甘草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对苦杏仁进行理化鉴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酸含量,色谱柱为 Discovery C18柱(150 mm ×4.6 mm,5μm),乙腈-水-冰醋酸(35:65:2)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 / min,柱温为27℃,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薄层色谱中,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药材溶液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甘草酸进样质量浓度0~224μg / mL 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良好关系( r =0.9999,n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2%, RSD =1.03%( n =6)。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靠、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川贝清肺糖浆的质量标准。
作者:薛非凡;曾丽;王丽玉;李炳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静脉用药配置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分析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静脉用药配置需求,论证区域性医院共享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区域性医院共享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设,可以避免大量重复建设和节约运行费用,扩大静脉用药调配优质服务的人群覆盖面,对于保障静脉用药安全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且适应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
作者:沈阳;万靖;仇艳旻;孙华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创新驱动战略的意义和我国制药工业现状进行分析,找到我国制药工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障碍,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建立博弈模型,分析我国制药企业创新决策的现状。结果与结论医药不分是我国制药企业实施原研型创新的大障碍,故医药分业是必要的。只有实行医药分业,制药企业才能选择原研型创新,从而有利于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作者:董洪年;黄泰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8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10 mg,1次/日,同时口服玉屏风颗粒5 g,3次/日;对照组仅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10 mg,1次/日;疗程均为6周。观察血清 IgE 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中西医结合用药可增强抗炎、抗过敏作用,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有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马晓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规范超药品说明书用药行为,控制其风险,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分别从临床需求、医疗机构及监管部门等角度分析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风险及其产生原因,探讨应对方法。结果与结论应通过规范医生执业行为、强化医疗机构的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实现超药品说明书用药风险的控制。
作者:王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我国的药品监管核心指标体系建设。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探寻药品监管的核心指标。结果与结论借鉴国内外已有的药品监管经验,提炼药品监管的核心指标,为制订反映我国药品安全现状和实际应用的药品监管核心指标体系提供思路,以提高我国药品监管的总体能力。
作者:姚金成;曾令贵;黎银波;胡领;杜娟;饶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10月在医院接受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并出现不良反应的28例患者的发病规律、处理、护理方法的相关资料,总结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措施及护理方法。结果经有效的应急处理,如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患者的不良反应可得到有效缓解;配合贴心、舒适、合理的护理措施,更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有效掌握应急处理的措施,并做好积极、舒适的护理。
作者:庞亚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各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探讨合适的干预措施和模式。方法随机选取某院干预前组(2010年)、1阶段干预组(2011年)和2阶段干预组(2012年)涉及4种清洁切口手术(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疝气修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历1200份,对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0.50%下降到整治2阶段的11.50%,初次用药时机、使用疗程合理率明显升高,抗菌药物费用下降明显。结论随着整治活动的开展,围术期清洁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指标明显改善,达到了相关规定的指标。细化科室控制指标、强有力的奖惩、强化临床药师作用等措施值得推广。
作者:吴小妹;郭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患者1,男,57岁,因“尿中带血伴全身乏力两月”入院。既往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史多年,12年前行脑垂体瘤部分切除术,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数月前曾因血脂升高于某地段医院就诊后开始服用“脂必妥”治疗。入院两月前,出现肉眼血尿伴全身乏力,无肌肉酸痛,无尿频、尿急、尿痛。入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BC)5.4×109/ L,中性粒细胞(N)46.5%,血生化示尿素氮(BUN)4.7 mmol / L,肌酐(Cr)134μmol / L,钾(K)3.2 mmol / L,钠(Na)138 mmol / L,三酰甘油(TG)3.91 mmol / L,血肌酸磷酸激酶( CPK)5950 U / L,血糖4.8 mmol / L,总蛋白79 g / L,白蛋白45 g / 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1 U / L,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175 U / L。入院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垂体瘤术后、急性肠炎。入院后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立普妥,规格为每片10 mg,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001712K)20 mg 口服、每日1次,黄连素片300 mg 口服、每日3次。治疗3 d 后发现 CPK 升高至6184 U / L,肌红蛋白116 ng / mL。考虑既往无肌病病史,也未合用其他可导致 CPK 升高的药物,且有明确的他汀类药物用药史及肌酶异常升高,分析原因可能与阿托伐他汀钙片用药相关,诊断为药物性肌炎。遂于当日停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停药第5天复查 CPK 1066 U / L,肌红蛋白679.9 ng / mL。停药第7天再次复查 CPK 735 U / L,肌红蛋白679.9 ng / mL。
作者:赵玉芬;王燕芬;周淑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调查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的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方法采用文献查询、观察法、神秘顾客法和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调研。结果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功能处于弱化状态;药店经营理念还没有转变,执业药师数量缺乏、素质不高。结论零售药店可以通过转变经营理念、探索建立可行的药学服务管理模式、提高药店从业人员的药学服务水平来改善药学服务功能弱化的状况。
作者:金朝辉;马音;顾锦建;薛维佳;赵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为《药事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对比阶段式考核实施前后学生在上课出勤率、课堂参与积极性、考试成绩通过率、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结果与结论阶段式考核方法值得在《药事管理学》的教学中推广。
作者:邓伟生;丁丽曼;韩晓亮;臧玲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妊娠合并乙肝患者43例,给予抗病毒中草药蚤休和保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同时联用保胎中草药白术、杜仲、川续断。分析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肝功能、乙肝五项,观察治疗后的药品不良反应,孕妇、胎儿(新生儿)孕围期监测指标。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临床表现(发热、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肝区疼痛)消失( P <0.05);肝功能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恢复正常( P <0.05);乙肝五项定量测定与治疗前对比,乙肝表面抗原(HBsAg)恢复正常,乙肝表面抗体(HBsAb)升高,乙肝 e 抗原(HBeAg)和乙肝 e 抗体(HBeAb)正常或略高,乙肝核心抗体(HBcAb)略高。治疗12个月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孕妇及胎儿生理指标正常,未发现胎儿畸形、缺陷,产后出血1例、早产2例,无孕妇围生儿死亡,3例(早期妊娠)于肝功能恢复后自愿终止妊娠,余在治疗后都能顺利完成妊娠、分娩,新生儿情况良好。依据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29例(67.44%),显效8例(18.60%),好转6例(13.9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妊娠合并乙肝的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赵建夫;刘爱菊;陈淑彦;张丽娟;耿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 d,观察组联合给予依折麦布10 mg / d,均睡前服用,疗程4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 - 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血脂达标率及临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和 hs - CRP 水平均明显降低( P <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与治疗前水平相比,观察组治疗后 HDL - C 明显升高,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 P <0.05),对照组治疗后 HDL - C 虽有所升高但无明显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血脂达标率为53.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66%( P <0.05);观察组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其他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患者血脂达标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华;陈婧;赵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手性药物左西替利嗪与西替利嗪对氨茶碱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 Hypersil BDS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水-甲醇(85:15),流速为1.0 mL / 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75 nm。SD 大鼠,随机分为单用氨茶碱组(APL 组)、左西替利嗪+氨茶碱组(LCZ + APL 组)和西替利嗪+氨茶碱组(CZ + APL 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别在给药0,2,4,6,8 h 时采血测定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与 LCZ + APL 组比较,APL 组氨茶碱的给药后初始血管浓度( Co)、消除速率常数(Ke)、药物半衰期( t1/2)、清除率( CL)、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表观分布容积( Vc)有显著性差异( P <0.01或P <0.05)。与 CZ + APL 组比较,APL 组氨茶碱的 Ke,t1/2,CL,AUC 有显著性差异( P <0.05),而 Co 及 Vc 无显著差异( P >0.05)。与LCZ + APL 组比较,CZ + APL 组氨茶碱的 Ke,CL,Co,AUC 有显著性差异( P <0.01或 P <0.05),t1/2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左西替利嗪与西替利嗪均可使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代谢率减慢,同时西替利嗪使氨茶碱血药浓度升高的作用比左西替利嗪更明显。
作者:路晓钦;黄丹;李蓉;董志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