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孢素治疗药物监测质控规则的比较与评价

刘云;欧宁;刘婷;张宏文;王蔚青

关键词:治疗药物监测, 环孢素, 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 通过不同质量控制方法的比较,确定本院实验室条件下环孢素治疗药物监测的质量控制规则,及时发现测定误差成因,确保血药浓度监测质量.方法 对本院实验室2009年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使用不同的质控方法评价,根据临床检验质控设计评价方法选择佳质控规则.结果 Levey-Jennings控制方法的结果均在控,累计和质量控制方法检出3次失控,Z-分数控制图法检出8次失控,修改的Westgard多规则控制方法达到了极高的误差检出率和较低的假失控概率.结论 修改的Westgard多规则控制方法简便易行,误差检出率高,成本低,符合本院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要求,提高了实验室测定数据的准确性,能为临床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106例儿科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儿科用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收集到的医院儿科2006年2月至2010年1月1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多,药物以抗生素和中药制剂多,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 应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儿童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合理用药,以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闫修香;杨利芬;闫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某三甲医院小儿腹股沟疝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目的 调查某三甲医院小儿腹股沟疝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 抽取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病历189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0例(95.24%)患儿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多的药物为头孢甲肟(40.24%),其次为氨曲南(18.29%);使用时间为3~7 d,平均4.62 d,首次用药在术前0.5~2 h仅11例(6.11%)、术后给药140例(77.78%);联合用药率为31.67%.结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用药时间长、选药档次高、用药时机不合理等现象,需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加大干预力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述蓉;罗宏丽;叶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T-2毒素对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骨节病的可疑致病因子T-2毒素对原代培养的兔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大骨节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用含0,1,10.20,100 μg/L T-2毒素的DMEM/F-12培养基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5 d,采用四氮甲基唑蓝法每天检测软骨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软骨细胞的生长抑制程度与T-2毒素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T-2毒素的抑制作用在第5天时接近饱和.结论 T-2毒素确能抑制软骨细胞的生长,可能是大骨节病的重要病因.

    作者:刘斌;陈德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舒芬太尼用于全髋置换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35例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用于全髋置换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手术且进行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0.5 g/L吗啡,试验组使用1.5μg/mL舒芬太尼,背景剂量2 mL/h,单次给药剂量1 mL,锁定时间8 min.观察患者术后2,8,24,48 h的镇痛效果,记录镇痛泵使用情况、不良反应以及是否使用其他镇痛药物.结果 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在术后48 h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口述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镇痛不全而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未出现嗜睡、呼吸抑制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舒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髋置换手术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镇痛作用确切且略优于吗啡,不良反应与吗啡相似.

    作者:敖兴;张超;汪玉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药物流产中两种服药方法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缩短首次服用米非司酮到服用米索前列醇的时间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拟行药物流产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于第1天午餐前1 h口服米非司酮50 mg,晚餐后2 h服用50 mg,第2天早餐前1h服用50 mg,早餐后1h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对照组于第1天和第2天晨口服米非司酮50 mg,12 h后再服25 mg,服药前后2 h空腹,第3天晨空腹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结果 两组患者药物流产效果、阴道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药物流产中缩短首次服用米非司酮到服用米索前列醇的时间,流产效果不受影响,患者更易接受.

    作者:马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7-2009年342例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的一般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系统,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上报的342例药品不良反应有效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50岁以上人群多,有136例(39.77%);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多,有296例(86.55%);静脉注射给药方式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有286例(83.63%);护士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多,有256例(74.85%),而乡镇卫生院以医生上报为主;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类多,有173例(50.58%),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187例(54.68%).结论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工作,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秦广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可致药源性骨折的药物

    通过文献检索,综述了可导致药源性骨折的药物类别,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

    作者:赵强;张志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地屈孕酮与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别采用地屈孕酮片(A组)和黄体酮胶丸(B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各60例,观察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清孕酮水平.结果 A组、B组保胎成功率分别为90.00%和85.0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和5.00%.结论 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胶丸治疗先兆流产均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高.

    作者:应建波;吴国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北京儿童医院2007-2009年哮喘吸入装置应用调查

    目的 调查儿童医院哮喘吸入装置应用情况,为开展相应的药学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7年至2009年北京儿童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出库数据中所有哮喘吸入装置,按药物名称、类别和吸入装置类型进行药物用量统计.结果 吸入装置的使用量每年基本在10 000万支左右,其中都保使用比例高.结论 吸入装置使用量较大,药师为哮喘患儿提供相关的用药指导很有必要.

    作者:胡利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三棵针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改进三棵针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棵针中盐酸小檗碱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磷酸二氢钾(24∶76),检测波长为265mm.结果 盐酸小檗碱进样量在0.05003~0.250 15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8%,RSD为0.34%(n=6).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无干扰,可作为三棵针的质量评价方法.

    作者:孙志国;高国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齐拉西酮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齐拉西酮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住院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口服齐拉西酮片的治疗组和口服奎硫平片的对照组,疗程均为6周.主要疗效用精神分裂症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安全性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治疗结束时PANSS减分率治疗组为(60.98±24.04)%,对照组为(61.99±28.25)%;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对照组为76.67%,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齐拉西酮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疗效相当且均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症状,不良反应二者相当,且均为轻度,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

    作者:卢殿军;宁洁;吴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生物技术药物的剂型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迅速,代表着现代科技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应用进展.该文阐述了生物技术药物的新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作者:贾阳;谢予朋;靳英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小儿麻藤定喘方有效成分群的水提醇沉工艺研究

    目的 探讨小儿麻藤定喘方有效成分群的水提醇沉工艺条件.方法 以盐酸麻黄碱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运用正交试验法对水提及醇沉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致豚鼠哮喘发作,观察哮喘潜伏期,通过药效验证佳工艺.结果 水提佳工艺为第1次补足吸水量后加10倍量水浸泡2 h,其余每次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 h:醇沉佳工艺为醇沉浓度为60%,浓缩比例为1∶1.5,静置时间为24 h;按此工艺务件提取的成分可明显延长哮喘发作潜伏期.结论 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黄荣增;陶群;汪琦;冯汉鸽;余尚工;方念伯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5例

    目的 观察国产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将71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25例和对照组46例,比较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随访住院期间和术后30 d、术后180 d左室射血分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 d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0 d替罗非班组较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有所升高,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使用替罗非班有效且安全性好.

    作者:李屏;郭忠玉;李伟;李安敏;陈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处方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新生儿科处方质量和用药情况,为提高处方质量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至6月住院处方1 000张,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处方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评价.结果 处方合格率为94.60%,不合格处方占5.40%;抗菌药物使用率达53.40%;基本药物使用率为51.98%;静脉给药率99.20%;平均处方用药3.80种,平均处方金额为288.36元.结论 处方书写有待规范,不合理用药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应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粟珊;牟修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利巴韦林喷剂联合思密达治疗手足口病52例

    目的 观察利巴韦林喷剂联合思密达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思密达涂抹口腔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利巴韦林喷剂,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9%(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利巴韦林喷剂联合思密达治疗手足口病可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值得推广.

    作者:付宏;黄昌洪;李世芬;陈其芬;李锋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咽炎丸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目的 观察咽炎丸灌胃后小鼠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以评价咽炎丸的安全性.方法 将咽炎丸设定3个剂量组灌胃给药,小鼠没有出现死亡,故以其大给药剂量进行试验.结果 试验小鼠的行为未出现异常,无小鼠死亡.结论 咽炎丸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张旭;刘琛;李婷婷;马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社区抗高血压药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抗高血压药的日均费用、处方数量、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等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因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效果明显而用量较大,用药频度较高;各类降压药的药物利用指数均不超过1,抗高血压药的临床使用符合规定剂量.结论 价格适中、综合疗效好的长效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用量较广,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应注意在用药过程中避免药物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士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检查苯磺酸氨氯地平有关物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mm ×4.6mm,5 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3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60:4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8 nm.结果 所用色谱条件能很好地分离氨氯地平及其降解产物,氨氯地平质量浓度在0.71~3.57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强、准确、灵敏,可用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作者:秦书德;马晓伟;陈静;郭兴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我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控制该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3月1日诊断为MRSA医院感染的3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测定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并对患者原发疾病、所在病区、诊疗经过、诱发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MRSA医院感染患者占调查期间医院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总例次的78.26%;MRSA医院感染发病多的病区是神经外科,占30.56%;下呼吸道标本培养MRSA阳性者占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69.44%;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80.56%.结论 诱发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因素为手术、留置导尿、深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操作,主要的诱因为手术;MRSA医院感染存在多重耐药现象,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诺氟沙星对MRSA有强大的抗菌活性,是治疗MRSA的首选药物.

    作者:赵晓辉;李中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