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淑华
目的 观察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诺和锐30)对初诊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 对2008年5月至11月住院和门诊初诊患者50例进行12周的诺和锐30治疗,观察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空腹胰岛素(FNS)、餐后2 h C肽(2 h-C)、餐后2 h胰岛素(2 h-NS)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FPG,2 h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F-C,FNS,2 h-C,2 h-NS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诺和锐30是一种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的预混胰岛素剂型.
作者:胡蕖;吕波;鲁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犬血浆中头孢丙烯的质量浓度,研究头孢丙烯分散片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12只Beagle犬双周期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500mg头孢丙烯分散片和普通片剂,洗净期为1周,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头孢丙烯的质量浓度.结果 分散片与普通片的体内过程基本一致,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峰浓度(Cmax)分别为(48.7±4.2)μg/mL和(51.1±3.3)μ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5 ±0.3)h和(2.0±0.4)h,半衰期(t1/2)分别为(1.2±0.3)h和(1.6 ±0.4)h,0~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0-24)分别为(188.9 ±27.5)μg/(h·mL)和(208.2±34.3)μg/(h·mL).结论 头孢丙烯分散片口服后吸收迅速,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0.7%.
作者:龙恩武;杨勇;李刚;童荣生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降低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肺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5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28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的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中心静脉压(CVP)、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PaO2值、PaO2/FiO2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肝、肾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组治疗后PaO2和PaO2/FiO2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APAcHEⅡ评分和CVP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时可显著缓解急性肺损伤,并能有效减轻患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程度,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发生率.
作者:雷淑芬;周晓霞;魏以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激素联合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10mg/周和来氟米特10mg/d.治疗组加用强的松10 mg,1.次/d,疗程48周,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一般为3-6个月.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晨僵、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双手握力、血沉(ESR)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小剂量激素联合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满意.
作者:庞捷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促进肠造口惠者出院前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156例肠造口患者出院前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知识和技能教育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对肠造口患者出院前进行健康教育可使其较早、较好地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结论 对肠造口患者进行出院前健康教育弥补了患者自我护理知识的不足,增强了其自我保健的能力,提高了患者回归社会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飞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医院信息系统对药事管理的效果.方法 走访临床医师、药师等医院信息系统使用者,了解使用医院信息系统前后其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的变化,并统计反映药事管理水平的数据.结果 医院信息系统规范了药品管理工作,提高了药剂科的工作效率及药学科研水平,加强了对医师处方的监管力度.结论 医院信息系统显著提高了药事管理的水平.
作者:张婕;王莉文;赵志刚;朱传钧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加用香丹注射波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均每日1次,疗程10 d.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0%(P<0.01);治疗组心电图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3.33%(P<0.01).两组的硝酸甘油减停率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柯薇;李芬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测定清肝化瘀合剂中异鼠李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8%磷酸水溶液-水(33:25:42),流速0.6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25℃.结果 异鼠李素质量浓度在0.9429~7.542 8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4%,RSD为1.28%(n=6).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度高,可用于清肝化瘀含剂中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徐月萍;孙梁燕;许永军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现察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搪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体检时发现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2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二甲双胍缓释片1.5 g,均1次/d;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替米沙坦片40 mg,1次/d.两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各组的降压、降糖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血压为(143±16)/(89±10)mm Hg,空腹血糖(FPG)为(7.5±2.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为(12.1±4.2)mmol/L;治疗组血压为(125±14)/(75±11)mm Hg,FPG为(6.5±2.2)mmol/L,2 hPG为(10.9±3.9)mmol/L.两组的降压、降糖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替米沙坦、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服药方便.
作者:徐振华;徐晓众;武斌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测定复方制剂胃安胶囊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C18 柱(250 mm×4.6mm,5μm),以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以磷酸调pH至3.0)-乙腈(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48 nm.结果 盐酸小檗碱进样量在0.040~2.02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5.16%,RSD为2.12%(n=9).结论 所用方法准确、可靠,精密度高,适于复方制剂胃安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冯有龙;贺敬竹;朱文英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本地区儿童婴儿期抗生素初次暴露的状况.方法 随机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在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1周岁年龄段(出生12~23月)正常儿童500例,向儿童家长发放调查表,并查阅就诊病历.结果 500例儿童中,抗生素初次暴露共306例(61.20%),多集中于婴儿期;城镇与农村婴儿期抗生素初次暴露率分别为52.94%和47.06%(P<0.05);暴露病种以呼吸系统疾病(59.48%)为主;静脉用药(47.06%)略多于口服用药(41.18%),肌肉注射已较少采用(11.76%);婴儿期抗生素初次暴露多采用经验用药.结论 本地区儿童婴儿期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存在,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合理用药,避免小儿过早接触抗生素.
作者:章笑安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该文介绍了近5年来离子色谱法在药品检测中的新应用进展,包括在阴离子和有机酸、阳离子和有机胺、抗生素、中药材和多糖类等方面的应用进展.离子色谱法检测的独特性在于离子分离分析,可将其作为色谱分离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封淑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血浆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平衡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择期肝叶切除术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于肝门阻断前30 min恒速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治疗组同时点予恒速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加乌司他丁1.2万U/kg.两组分别在术前、肝门阻断末、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XA2和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TXB2和6-keto-PGF1α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含量,EUSA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活性.结果 肝门阻断末或术后第1天,对照组血浆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升高,治疗组无明显升高,且明显低于同时点对照组;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浆TXB2 /6-keto-PGF1α比值均恢复至肝门阻断前水平;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1天,治疗组血浆IL-6,IL-8,TNF-α含量增加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两组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肝叶切除术可引起血浆TXA2/PGI2的平衡失调和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引起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产生或加重炎症反应.乌司他丁对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血浆TXA2/PGI2平衡失调和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改善花生四烯酸代谢紊乱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祖能;黄定蒙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刀切除结肠息肉的疗效.方法 对184例患者的475枚结肠息内进行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刀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均一次性治愈,共切除腺瘤性息肉301枚,炎性息肉147枚,幼年性息肉27枚,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刀切除结肠息肉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是治疗结肠息肉的较好手段.
作者:黄庆忠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检测中药中非法添加的尼群地平的快速、准确、灵敏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法.利用相对分子质量、二级质谱碎片信息、液相色谱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4方面信息,对中药降压制剂的提取液进行分析.通过与对照品的光谱、色谱及质谱行为比较,对中药降压制剂中非法掺入的合成降压药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在被测中药降压制剂中检出了非法掺入的尼群地平.结论 所用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可作为中药降压制剂中非法掺入的尼群地平的分析检测方法.
作者:魏莉;张西如;高燕霞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栓联合硝呋太尔口服片治疗外阴阴道混合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开放、对照性临床试验,选择妇科门诊诊断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合并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156例,其中观察组86例采用硝呋太尔(500 m)-制霉菌素(200 000 IU)阴道栓阴道内给药,每晚1枚,6次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硝呋太尔片200 mg,每天3次,连续口服7 d;对照组70例采用硝酸咪康唑栓(400mg)阴道内给药,每晚1枚,3次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甲硝唑片200mg,每天3次,连续口服7 d.分别于用药前、停药后3~10 d进行妇科检查、临床症状评分、细菌学真菌学检查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 156例患者中完成随访151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68例).观察组痊愈55例(66.27%),显效24例(28.92%),总有效率95.18%(79/83),细菌真菌学治愈率92.77%(77/83);对照组痊愈43例(63.24%),显效21例(30.88%),总有效率94.12%(64/68),细菌真菌学治愈率91.18%(62/68).观察组有1例、对照组有6例出现外阴刺痛、胃肠不适等反应.结论 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栓联合硝呋太尔片治疗外阴阴道混合性感染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患者易接受.
作者:吴美君;卢慧玲;李琴芳;鲁建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9年收集到的295例严重的ADR报告,按ADR因果关系判别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严重的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过敏史无关;口服药物发生多,其次是静脉用药;涉及药品19大类,引起ADR倒数多的是抗感染药物(127例次,32.07%),其次为抗肿瘤药(60例次,15.15%)、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风湿药(48例次,12.12%);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以肝脏损害为主(93例次,29.81%),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7例次,21.47%).结论 严重的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增强合理用药意识,保障患者用物的安全、有效.
作者:叶爱琴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奥硝唑棒治疗智齿冠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对照组63例.局部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治疗组将奥硝唑棒置入龈袋内,次日复诊,共放置3次;对照组给予奥硝唑片口服3 d,首日顿服2g,第2天和第3天各顿服1 g.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6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奥硝唑棒治疗智齿冠周炎简便、安全、疗效好,优于口服奥硝唑片.
作者:刘玉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医院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查阅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骨二科2007年8月至12月83份和2008年1月至4月64份出院手术患者病历,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用药频度、用药时间、疗程及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 2007年和2008年骨二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均为100%,术前使用比例分别为37.35%和62.50%,术后使用比例分别为98.80%和96.88%;药物单用率分别为26.51%和70.31%,二联用药率分别为68.67%和28.13%,三联用药率分别为4.82%和1.56%.结论 2008年在联合用药和术前使用率方面比2007年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强化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作者:刁继红;廉美香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麻醉性镇痛药品的临床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 根据药库微机管理系统提供的2005-2008年麻醉药品应用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计算出各药的用药频度(DDDs)并分类排序、统计分析.结果 麻醉性镇痛药品消耗金额呈上升趋势,其中芬太尼注射液居首位,而哌替啶注射液逐年下降.结论 芬太尼注射液、吗啡缓释片已成为医院麻醉镇痛性药应用的主流品种.
作者:关道华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