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静玲;王洪刚
目的 探究我国药事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业取向及趋势.方法 对我国3所大学药事管理专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 我国药事管理研究生毕业取向受到家境的影响,多数人选择从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其次是进入跨国企业工作.我国药学类院校应积极探索药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药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培养新型的药事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程红霞;黄泰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妇产科剖宫产240例患者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剖宫产患者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以单一用药为主.结论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
作者:王志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龙颈腰滕胶囊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独活、细辛、当归、川芎、白芍等进行定性鉴别.结果与结论 在薄层色谱中均能检出独活、细辛、当归、川芎、白芍等药味的特征斑点.结论薄层色谱方法可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尹哲洙;崔龙哲;南善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熊胆黄芩滴眼液的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mm×4.6mm, 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7:53:0.2),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与结论 黄芩苷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是0.081~0.81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3%,RSD为1.4%(n=6).结论 HPLC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熊胆黄芩滴眼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恒;赵亚丽;万春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确定番石榴叶冻干粉针的合理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 选用适宜赋形剂,对处方进行筛选,用冷冻干燥法将其制备成冻干粉针,并对冻干粉针与注射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考察.结果与结论 以甘露醇(8mg/mL)为支架剂、药液质量浓度为6mg/mL的处方较好,制成的冻干粉针质量比注射液更稳定.结论番石榴叶冻干粉针处方和工艺可行,质量稳定.
作者:陈红军;梁林军;李兰铮;叶其馨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化橘红的胶束薄层色谱指纹图谱.方法 固定相为聚酰胺薄层,流动相为2.0%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盐酸水溶液(体积比为10:0.1),将展开后的薄层在紫外光254nm下成像,通过薄层色谱成像系统转换成指纹谱图.结果与结论 在拟订的条件下,可以确定有5个峰为化橘红的指纹峰,各峰的Rf值分别为0.03,0.12,0.22,0.29,0.42.结论该胶束薄层指纹图谱可作为化橘红质量控制与鉴定的依据.
作者:蔡力行;戈早川;周利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古蔺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处方管理办法>,随机抽查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处方并分析.结果与结论 使用抗生素处方占抽查处方的41.00%.抗生素药品使用金额占抽查处方药品金额的23.00%.结论部分处方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增强合理用药意识,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蔡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 用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对不同批号的样品分别进行干扰试验,建立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结果与结论 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质量浓度为0.5 mg/mL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结论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热原检查法检查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
作者:李海英;王琼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患者,女,55岁,护士,因双下肢肌肉酸痛、无力2d于2006年12月25日就诊.发病前两天因支气管哮喘发作顿服醋酸强的松120mg.
作者:赵立波;谢代鑫;谢鹏;何小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比较湿法制粒和喷雾制粒两种技术的利弊,并从颗粒质量指标评价、影响因素等方面,论述了喷雾制粒的技术优势.
作者:程新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甘草甜素在急性脑缺血后的抗细胞间黏附作用.方法 将成年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伪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加甘草甜素组(脑缺血加甘草甜素组)4组,每组10只.分离培养大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CEC)和多形核白细胞(PMN),利用微管吸吮技术观察各组CCEC和PMN间黏附力特性的变化.结果与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CCEC和PMN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伪手术组(P<0.01);加用甘草甜素后,CCEC和PMN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甘草甜素可抑制CCEC和PMN的黏附,减轻脑损伤.
作者:黄文;谢鹏;董为伟;朱丹;陈晓;彭丹;赵高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子宫锭的质量标准.方法 建立血竭、冰片的薄层鉴别方法.结果与结论 薄层图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该方法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子宫锭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萍;赵鲁青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病案信息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主体,通过回顾已往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医疗成本,可得出各疾病的佳治疗方案,指导医院临床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作者:王旖婷;黄素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阿莫西林胶囊聚合物测定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方法 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分子排阻色谱法原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AKTATMLC抗生素高分子专用分析系统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采用HPLC法时聚合物杂质含量超出药典规定范围,采用AKTATMLC抗生素高分子专用分析系统法进行复核时出现双杂质峰现象,即聚合物杂质峰出现异常分离情况,以第1个杂质峰作为聚合物杂质进行计算,发现聚合物杂质含量小于0.2%,在药典规定范围内.结论有条件的实验室应使用AKTATMLC抗生素高分子专用分析系统与较大柱床体积的色谱柱来检查阿莫西林胶囊聚合物,检查时若出现聚合物杂质峰异常分离,应以第1个杂质峰作为聚合物杂质进行计算.
作者:李绪伦;任学毅;李霞;李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α-2b脂质体凝胶剂经家兔皮肤给药后的吸收作用.方法 给家兔皮肤分别涂抹干扰素α-2b脂质体凝胶(试验组)和干扰素α-2b凝胶(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干扰素含量,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内血浆中干扰素含量及24h后皮肤层中的干扰素含量.结果与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干扰素在家兔皮肤层中有较多的滞留量(P<0.01);两组家兔不同时间血浆中干扰素的含量均极微少(P>0.05).结论脂质体作为干扰素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能够提高干扰素在皮肤中的含量.但并不增加进入血液循环的干扰素量.
作者:朱健平;刘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为完善我国药品监管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修正案的修订背景、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介绍,并结合我国药品监管情况讨论可供借鉴的地方.结果与结论 我国需要在临床试验、药品上市后监管、药品标签和广告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作者:唐亚岚;靳红卫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药行业竞争的加剧,构建现代医药物流体系成为规范医药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保证药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该文通过分析目前医药物流的运行状况,提出了构建现代医药物流体系的必要性以及物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者:夏旭东;宋丽丽;张泽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通过对药品标识物现状的调查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提出了规范药品标识物的见解.
作者:刘静;邓步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癌症患者麻醉药品应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对医院2005-2006年的门诊癌症患者麻醉药品用药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与结论 哌替啶注射液消耗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吗啡控、缓释片(美施康定)的消耗量呈明显增长趋势,DDDs排序两年都稳居第一;芬太尼透皮贴(多瑞吉)消耗量呈增长趋势,DDDs排序由2005年的第3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2位.结论癌症患者麻醉药品应用渐趋合理,应进一步规范、推广癌症三阶梯治疗原则.
作者:郑勤云;朱智碧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通过对某药店擅自经营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产品行为的分析、处罚,提出了在行政法中对案件准确定性、正确理解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水平的思考.
作者:吴晶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