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宋向前;闫爱梅

关键词: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联合应用
摘要: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以及其他化学合成药(异烟肼、甲硝唑、呋喃妥因等).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以及其他化学合成药(异烟肼、甲硝唑、呋喃妥因等).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作者:宋向前;闫爱梅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药剂学教学改革探讨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结合药剂学专业培养目标,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剂学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从教学大纲入手,改革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作者:刘跃进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对医学院校伪贫困生的思考

    目的 深入剖析医学院校出现伪贫困生的原因,提出一套治理伪贫困现象的方案.方法 从外部环境、学校、学生本身等3个方面分析出现伪贫困生现象的基本原因.结果 治理伪贫困现象的对策是:加强诚信教育、讲述贫困故事、建立监管机制、形成文化自觉.结论 只有治理高校里的伪贫困现象,才能使扶贫资金使用得当,体现公平的原则.

    作者:曹砚辉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

    护士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康复,因此分析各种妨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寻找相应的维护措施,有利于护士的心理健康,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郑淑贞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通过分析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指出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作者:柳春;钟鸣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天然药物学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实践性教学是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求实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结合天然药物学实践性教学,探讨了具体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提出了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高保英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激活信息资源服务于研究性学习

    从激活图书馆员的研究意识、主动服务意识以及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等方面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激活信息资源服务于研究性学习的问题.

    作者:宫梅玲;孙守军;刘春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庆阳市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与对策

    目的 掌握本地乡镇企业的职业卫生现状,探索现代职业卫生管理方法,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防止有毒、有害因素的扩散,降低劳动者的接触水平,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方法 对本市81家乡镇企业、2 616名接触有害因素的作业工人进行调查.结果 (1)卫生防护设施合格率为6.2%.(2)作业工人体检率为9.0%.(3)作业场所监测合格率为16.3%.(4)作业工人卫生防护知识知晓率为7.4%.对策(1)加强乡镇企业管理.(2)采用技术革新.(3)健全制度,规范企业管理.(4)加强监督检查.(5)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作者:耿会宝;景永峰;慕志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调查分析——韩国克隆之父造假的反思

    目的 调查高年级临床医学院学生对科学和伪科学的认识与态度,评价他们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方法 针对医学生对科学和伪科学的认识和兴趣及其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设计问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第二军医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绝大部分的医学生认为科学是了解自然重要的知识来源,并积极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相当多的医学生对伪科学命题的辨别能力较差.占相当比重的医学生科学精神不够,表现在实事求是的态度欠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精神不够和缺乏辩证的批判精神.另外,浮躁和功利心态在高年级医学生科学活动中也较突出.结论 此小样本的调查显示,高年级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并不令人满意,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较为复杂.

    作者:毛志国;朱梁;梅长林;徐丽萍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1例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障碍是青春期性格内向者的常见症状,其形成有一定诱因.在对1例社交恐惧症求助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采用心理分析与认知疗法,使求助者对这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所领悟和认识,然后采用系统脱敏法,逐步减轻求助者与人接触的紧张情绪,后达到治愈的咨询目标.

    作者:汤雅婷;邹锦慧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浅析护理学基础课后评估的优化

    课后评估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质量、反馈教学信息的有效措施.只有通过优化课后评估,在教与学的双向评估及教师的自我评估中,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能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导向、反馈、诊断和激励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作者:张红云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班会中的生命教育

    班会中的生命教育,也就是在班会中加强有关生命的教育,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懂得生命是至高无上的,要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作者:皮令阁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浅谈构建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除了有与一般大学相同的校园文化以外,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由于其肩负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因此,应该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而这种在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创造出来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价值观、医学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医学生应有的情趣和品味,促进医学教育发展.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应遵循以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统一为主线的发展总思路,并做到人文与医学相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简利亚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的观察与护理

    传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有非手术疗法(如牵引、推拿按摩、针灸、药物治疗等)和手术疗法.随着微创技术在整个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我院采用经皮穿刺激光汽化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赵新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微波法提取洋葱中槲皮素的意义

    槲皮素属黄酮类化合物,蔬菜中以洋葱的含量较高,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它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近年来对这方面开发应用的研究较多.也可做食品添加剂.用微波法从洋葱中提取槲皮素与经典提取方法相比,具有提取率高、费时少、耗能低等优点,不仅可提高洋葱的利用率,而且还可以降低槲皮素研究和应用的成本,因此,本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代武;王芳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脑力隆(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2年3月在临床上开始应用脑力隆治疗脑供血不足,共治疗98例,治疗对象均为我科门诊或住院患者,采用开放性自由对照临床观察,并以经颅多普勒(TCD)血流诊断及血液流变学为客观指标,结果显示脑力隆治疗脑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作者:赵玉梅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如何正确处理过期或不合格过氧乙酸

    1过氧乙酸的特点过氧乙酸为有机过氧化物,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爆炸,与还原剂接触、遇金属粉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过氧乙酸有较强的腐蚀性,对眼睛、粘膜和皮肤有刺激性,有烧伤危险.如出现容器破裂或渗漏现象,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用沙子、惰性吸收剂吸收残液,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若不慎接触皮肤,应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作者:胡琦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论高校素质教育教与学的统一

    在21世纪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大学的素质教育在结构上是一种全时空的立体教育;在过程上是一种多途径的整体教育;在性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主体教育;在目标上是一种培养多种人才的复合教育;在师资上是一种人人参与的全员教育.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应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作者:王文新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以人为本探视现代人的体育价值观

    1什么是体育观体育观是个人或社会对体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这种意义和价值决定体育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观的核心是体育价值观.一个现代人的体育价值观和他本人的体育目标和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作者:鲍志煊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脱蛹化蝶舞出精彩——教育技术的困境、对策及展望

    从理念上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困境(教育技术万能论、无用论、霸权论的冲突)、对策(软硬件发展同步、优秀CAI课件开发、教育制度改革)及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刷新(培养人文精神、恢复教育的平等性、学会学习),旨在使教育技术摆脱观念之蛹的束缚,而舞出时代的精彩.

    作者:王学勤;陈洪楠;王玉栋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