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张哲
目的 了解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焦虑症治疗药物的发展趋势.方法 对2002-2006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12种抗精神障碍类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其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精神障碍类药物用量逐年增长,其中抗抑郁症和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增幅较大,与2002年相比,2006年用药金额分别增长了45.28%和73.14%.结论 DDDs排序变化表明,疗效好且副作用小的新型药物将逐渐取代传统药物而占主导地位.
作者:韦亚洁;谢明全;焦海胜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院胃肠类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2005年胃肠类中成药的年销售金额和用量进行统计,采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和药物经济学方法对年销售金额、DDDs、日用药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间由于医院门诊量逐年增加,使中药房处方量大幅增加,药品用量明显上升,胃肠类中成药的年销售金额及DDDs呈上升趋势.结论 该院胃肠类中成药的应用基本合理,疗效确切、价廉的胃肠类中成药在临床中占优势.
作者:郑冰珊;林崇良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对冠心丹参片中降香油进行定性鉴别及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再用气质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薄层色谱鉴别显示,冠心丹参片样品色谱中,在与降香油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分离出25个化学组分峰,鉴定出其中的10个化学成分并计算出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论 降香油的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含量为42.01%).
作者:覃学谦;周吴萍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为基本药物政策的立法提供必要性与可行性支持.方法 通过对基本药物政策推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其立法的必要性;通过基本药物政策的法律基础及实施条件的分析,研究其可行性.结果与结论 为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用药,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基本药物政策的立法工作,提升其法律地位.
作者:曾雁冰;杨世民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门诊抗抑郁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2004-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抗抑郁药物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日均费用等进行统计,并对2006年6月份来门诊诊疗的抑郁症患者的处方进行整理并分析.结果 2005年门诊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与DDDs比2004年分别增长了148.8%和103.3%,2006年比2005年的均有所下降.连续两年增幅较大的是西酞普兰和舍曲林.结论 门诊抗抑郁药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在门诊治疗抑郁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苟静玲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万古霉素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数据库》有关功能损害为主的不良反应占40.10%,其次以皮疹为主的不良反应占30.13%,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反应各占6.85%,其他(血常规异常、高热等)占16.06%.结论 临床使用万古霉素时应考虑其不良反应,注意合理使用.
作者:汤晟凌;周慧萍;刘云;王丽娟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介绍刺五加注射液与多种药物的配伍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查询有关刺五加注射液与药物配伍方面的并加以整理、分析和综述.结果 总结了与多种药物配伍时的变化情况和存在的配伍禁忌.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与常用输液可配伍使用,与其他药物配伍时要特别小心,尽量单独使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汤召峰;方垒;刘云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其他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综述加替沙星注射液与76种药物配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 76种药物与加替沙星注射液配伍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在正常输液时间内(2~4 h)大部分配伍还是能够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只有5%碳酸氢钠注射液、阿昔洛韦、头孢拉定、利福霉素、氯唑西林、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磺胺嘧啶钠、硫酸阿米卡星、地西泮注射液、呋塞米、氢化可的松、肝素钠13种药物不能与之配伍.
作者:张成贵;李和柏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加强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管的一些措施建议.
作者:李军;徐德铸;蔡虎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有毒中药是我国中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用法得当,能医治一些疑难杂证.但有毒中药毕竟不同于一般中药品种,其应用和日常管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者:束芳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止痛清晕胶囊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 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处方中的白芍、桂枝、红花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在薄层色谱中均能检出白芍、桂枝、红花药材,薄层斑点清晰,阴性对照均无干扰,且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结论 所建立的TLC法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郑美善;韩映晨;崔龙哲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制霉素栓中制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用乙醚萃取栓剂基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304 nm波长处测定制霉素栓的含量.结果 制霉素质量浓度在10~200 U/mL范围内与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28%,RSD为1.38%.结论 所用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制霉素栓中制霉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陈富超;方宝霞;李开俊;朱军 刊期: 2007年第16期
分析中药职业技术教学中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加强实验和实践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材内容等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宣新中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不同厂家生产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环丙沙星注射液的低抑菌浓度(MIC),为临床医生合理选药提供依据.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来自7个厂家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4种环丙沙星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结果 同一种抗菌药物的MIC从0.06~4.0 μg/mL不等,高低相差60倍以上(相差6个质控浓度);7个厂家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从0.25~4.0 μg/mL不等,高低相差16倍(相差4个质控浓度).结论 当一个医院同时存在多个厂家的同一种抗菌药物时,应该选用敏感性较高(MIC较低)的药物.
作者:黄素丹;姚吐娟;温建红;赖春霞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探讨以各种制度的落实及重视进货验收、储存养护、出库等相关环节的工作,来加强药库管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凌明;周远大 刊期: 2007年第16期
分析畲族医药产业化研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重视药材资源的保护与药材基地的建设、强化畲药知识产权保护、传播畲族文化、培育消费市场、加大政府支持和监管力度等若干对策,以此推动畲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鄢连和;汤召峰;徐美华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介绍通过药材性状的比较及采用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等,对山豆根及其混用品的鉴别,并准确区分二者,以利用药安全.
作者:蒋万浪;姚丽佳;沈克拉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统计分析6部现行药品质量标准中312个含何首乌的制剂,结合何首乌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发现何首乌检验项目单一、质控点少、炮制品使用名称不规范.建议规范何首乌炮制品的使用名称,增加何首乌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成分的检测,增加何首乌中蒽醌类成分含量高限的控制指标.
作者:陆保平;林根平;段姝;曾建华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明目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TLC)法鉴别方中的黄芪、当归、丹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制剂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 TLC法专属性强,HPLC法简便、准确,黄芪甲苷进样量线性范围为2.232~44.26 μg,r=0.999 96,平均回收率为99.42%,RSD为1.31%(n=6).结论 本方法可有效地控制明目口服液的质量.
作者:吕彬;张红松;杨月华;宋君军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介绍苦参素的提取来源和物理化学性质,苦参素的制剂研究、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理学研究、苦参素制剂与其他药物的临床联合应用研究,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作者:张红梅;陈晓明 刊期: 200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