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发;王苹
目的 了解门诊患者麻醉药品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2001-2005年麻醉药品处方,对4种常用麻醉药品处方的一般情况和药品用量、用法、用药频度、销售金额进行分析.结果 门诊麻醉药品用量、用药频度及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其中吗啡缓释片的用药频度及销售金额大,药物利用指数(DUI)<1,2005年哌替啶注射液的用药频度明显下降.结论 门诊患者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但应注重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作者:粟珊;苏英 刊期: 2006年第19期
对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的处方和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处方中的柠檬酸为助溶剂,兼有pH缓冲剂和金属离子络合剂的作用,山梨醇为稳定剂.活性炭对主药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制备过程中不宜使用.加速试验和冻融试验表明,中试样品质量稳定.
作者:董智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复方车前草软膏对褥疮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豚鼠褥疮模型,观察复方车前草软膏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复方车前草软膏能快速恢复皮肤再生能力,促进创面愈合.结论 复方车前草软膏对褥疮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周卫;徐国娟;李楠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益肾生发丸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采用大连依利特C18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19 nm,柱温为常温.结果 二苯乙烯苷浓度在0.030 4~0.152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平均回收率为99.25%,RSD为1.48%.结论 HPLC法准确、快速,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林晓;牛兰玲;李菊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羟基喜树碱首先是从喜树果中提取得到,后来主要是依赖半合成得到.国内外对羟基喜树碱的全合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作者:金学平;金学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从论述药品的属性入手,较充分地阐述了药品的商品性、特殊性以及两者统一发展的关系,同时重点对中药现代化与药品属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讨论.提出在构画中药现代化战略规划时,必须充分尊重药品的商品性、特殊性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在实施中药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科学、理性、深入地对药品属性进行研究,这不但是中药现代化战略管理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中药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必然要求.
作者:武志昂;毕开顺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优选葛根胶囊的佳辅料与成型工艺.方法 通过测定用不同辅料配比生产的样品,并与用选定的佳辅料制成的颗粒进行比较,确定生产工艺参数.结果 用微晶纤维素作辅料制备的颗粒佳.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大生产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奉勤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研究疏肝化瘀汤对实验性动物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四氯化碳造成小鼠、大鼠肝损伤模型,分别观察空白对照组、疏肝化瘀汤组、西药对照组、肝损伤模型组的肝功能、胆汁流量的变化.结果 疏肝化瘀汤组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显著降低(P<0.005),而白蛋白与A/G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 疏肝化瘀汤对四氯化碳造成的实验性动物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邹公民;胡耀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综述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在毫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 两亲性环糊精适合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载体,可应用于毫微粒给药系统,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杨宗发;王苹 刊期: 2006年第19期
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药检所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药检所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指出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药检所推行全方位服务型药检机构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丁太刚;唐慧祥 刊期: 2006年第19期
分析现阶段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形式、特点以及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指出推动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双重努力,以中医带动中药的形式能加速中药国际化步伐.
作者:冯国忠;唐慧鑫;马爱霞 刊期: 2006年第19期
针对目前我国中医药营销现状,提出以中医药文化经营为先导、以提高中医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网络经营及品牌经营为手段的中医药国际经营战略及措施.
作者:林江 刊期: 2006年第19期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后,为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李锁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孕妇金花片中栀子、金银花、白芍、黄柏、黄连的鉴别.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相互分离良好,阴性样品对药材的鉴别没有干扰,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结论 薄层色谱法简便快速,可用于孕妇金花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徐士云;张玉东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以下简称药包材)是药品上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药包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笔者在此根据调查的情况,分析药包材生产、使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作者:李怀修;任锐龙 刊期: 2006年第19期
2005年,四川省德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了对全市药品抽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了药品抽验工作思路,坚持技术监督为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服务的方针,逐步建立了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有效结合、城镇与农村基层用药安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抽验与针对性抽验并重的抽验模式,采用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检验机构共同承担药品抽样检验任务的新方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完成当年抽样任务的20%),克服了2005年以前药品监督性抽验单独由药品检验机构来完成的历史,体现了监督性抽验是药品监督工作的需要而不是药品检验机构的需要的新理念,对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药品监督抽验的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迈出了坚实可行的改革步伐.这一创新探索对全国药监系统改革药品抽验工作模式有普遍借鉴意义.
作者:卿三根;易祖平;蒋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介绍合同研究组织(CRO)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不足,并提出在中国发展CRO的建议,以发挥CRO对中国制药业的推动作用.
作者:何文威;李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目的 建立羚羊感冒胶囊中牛蒡苷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方法 采用Alltech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 牛蒡苷浓度在0.04~0.24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6%,RSD为0.37%(n=6).结论 HPLC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杨琳;杨晓明;金骏 刊期: 2006年第19期
分析我国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以期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大发展.
作者:杜艳艳;贾谦 刊期: 2006年第19期
中药微粉化是中药新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在提高和改善中药及保健品、化学药品品质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药炮制技术.但是,中药微粉化在临床研究、安全性研究及适宜粒度的筛选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作者:李梅;王有森 刊期: 200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