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等卫校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缓解方法

王晓红;李晓红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压力, 缓解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专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引起个各方面的关注.通过对汉中市卫生学校11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压力,对常见的心理压力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班主任应从自我调节、情绪转移、改进学习方法等7个方面予以教育引导,以缓解中专生的心理压力.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电解质溶液教学体会浅谈

    电解质是中等卫生学校全国统编教材《化学》中的重要一章,其与初中化学、生活、临床医学联系紧密,内容多,重点、难点集中,学生难以掌握.现将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邵晓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C/S及B/S混合结构在临床医学(全科)病例考试系统中的应用

    应用C/S及B/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技术,通过病例文本、医学影像、音频听诊等模拟临床全科医学病例,对学生进行临床综合能力的测试和评价,该系统已应用于我院的临床医学(全科)专业毕业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钟昌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应当具体化

    随着青少年性成熟的提前和社会观念的逐步改变,未婚先孕和青少年怀孕现象越来越普遍.调查发现,北京青少年人流率为5%,上海则达到7.2%,未婚先孕的比例由1999年的25%上升到2005年的65%.

    作者:罗旻;蒋丽霞;齐月莉;常燕;艾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坚持教学评估促进科学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是学校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中等职业学校坚持教学评估、促进科学管理的主要做法是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按照标准、规范操作、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作者:刘宇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陈列标本的维护

    目前,陈列标本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各医学大专院校实验室硬件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陈列标本浸泡在防腐液中,贮存在密封容器内,没有福尔马林刺鼻的气味,学生能长时间近距离观察.

    作者:李丰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浅谈学生管理中矛盾与冲突的处理

    目的 为减少校园内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为学校教育改革创造条件.方法 (1)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2)假性回避方式.(3)挫折式教育方法的运用.(4)采取针对性问题解决方式.(5)教师以身作则.结果 通过科学运用上述方法,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班集体团队协作精神与凝聚力增强,各实习医院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价满意度达95%以上.结论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性的教育亦非常重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可以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黄银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2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目的 研究肺炎衣原体(CP)感染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CHD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清的CP特异性抗体IgG,同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浓度.结果 CHD组CP阳性率为60%,对照组为30%,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CP阳性的CHD患者血清代、TG浓度高于CP阴性患者,HDL-C浓度低于CP阴性患者.结论 CHD患者血清中CP感染率较高,CP感染可能是影响CHD发生、发展的一个因素.

    作者:陈进凡;黄仕君;柳渊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实践

    教育模式的转轨要求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探究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把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作者:朱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耳穴药物注射或外搽中药法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的观察与研究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难忍受的主要症状.通过采用耳穴药物注射或外搽中药的方法以达到缓解疼痛、稳定情绪、安抚亲属、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此法简单、易行、止痛迅速、见效快,作用时间长且较经济,无任何毒副作用,在临床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李纪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生命周期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按生命周期理念设计班级管理的总体目标、学年目标和个人目标,用生命周期理念对班级进行科学管理能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周玉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浅议在药理学教学中渗透医疗纠纷防范教育

    1 在药理学教学中渗透医疗纠纷防范教育的意义1.1 临床用药引发医疗纠纷机会较多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患者和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对医生的期望值过高;有的是因为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低、违反操作规程等.

    作者:李昶;陈善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电子邮件与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动机的调查报告

    电子邮件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运用电子邮件作为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电子邮件写作能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提高自信心,体验写作成功的快乐,激发写作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刘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等卫校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缓解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专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引起个各方面的关注.通过对汉中市卫生学校11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压力,对常见的心理压力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班主任应从自我调节、情绪转移、改进学习方法等7个方面予以教育引导,以缓解中专生的心理压力.

    作者:王晓红;李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诚信意识等相关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目前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创新工作方法,指导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作者:赵云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赢在起点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和职位的总称.不同的人因其经历与工作状态的不同,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职业生涯发展形态.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其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能力,促使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刻苦学习,调整与提升自我.

    作者:孙小娅;王晓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在方向班中强化实践教学的探索

    五年制本科生第八学期进行中医肿瘤专业方向分化,在国内高等医学教育界尚属首创.通过总结2005年中医肿瘤专业的教学实践,探讨肿瘤方向班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提出中医肿瘤专业课程要紧密联系临床实践,深化多模化的教学内涵.

    作者:蒋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6排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与外科治疗的选择

    目的 探讨16-S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给外科治疗确定淋巴结清除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经胃镜、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4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16-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 16-SCT显示早期胃癌22例,进展期胃癌119例.早、中、晚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依次呈递增趋势(P<0.05).浸润型(Borr Ⅲ、Ⅳ)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76.5%)明显高于局限型(BorrⅠ、Ⅱ)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43.2%).肿瘤直径<4cm、4~8cm和>8cm的淋巴结转移率依次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16-SCT扫描对中晚期胃癌诊断价值较大,可指导临床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订.

    作者:王治民;崔宏丽;王玉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知调查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科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1].

    作者:赵国艳;陈长香;李淑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研究性学习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专门化)专业中医妇科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初步验证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作者:邓芝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试论人力资本的投资问题

    人力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持久资源,它对教育投资、劳动力就业、高等教育问题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应该大力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增加人力资本的效益,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改善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

    作者:孟辽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