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小鼠后IgG抗体反应的动态观察

李文桂;石佑恩;韩家俊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 IgG抗体
摘要:目的:检测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小鼠不同时间后的IgG抗体。方法:将106CFU疫苗采用皮下和静脉注射分别免疫BABL/C鼠,分别于免疫后0、4、8、10、14和16周各剖杀4只,收集血清,常规ELISA法检测IgG抗体,同时设PBS皮下注射对照组。结果: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IgG抗体水平都于免疫后4周显著增加,免疫后10周达高水平,并持续在较高水平至免疫后16周。疫苗免疫后10周静脉注射组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皮下注射组。结论: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静脉注射免疫效果优于皮下注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株肠道杆菌胞内环丙沙星浓度

    目的:建立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肠道杆菌胞内药物浓度的方法。方法:将待测肠道杆菌与环丙沙星在37℃振荡温育,不同时段各取出1ml菌液超声裂解,取上清以HPLC法测定浓度,以ODS-C18作固定相,流动相组成为甲醇/0.008M磷酸缓冲液/四丁基溴化铵(25:75:v/v/v),荧光检测激发波长278nm,发射波长445nm。结果:低检出限0.06mg/L,线性范围0.154~12.5mg/L,r=0.9997,日内精密度2.66%,日间精密度4.15%。摄取曲线表明各菌株在10min处达大峰浓度。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菌胞内药物浓度能更好的避免干扰,准确检测药物浓度,可用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贾蓓;钱元恕;来晓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顺铂、5-氟尿嘧啶对人宫颈肿瘤细胞(Hela细胞)的相互作用

    目的:观察顺铂、5-氟尿嘧啶及甲氨喋呤在体外对人宫颈肿瘤细胞(Hela细胞)的作用。并观察顺铂、5-氟尿嘧啶配伍对Hela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MTT例定法观察顺铂、5-氟尿嘧啶及甲氨喋呤单用及合用对Hela细胞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并利用中效原理判定顺铂和5-氟尿嘧啶合用的效果。结果:顺铂和5-氟尿嘧啶单独应用时随着药物剂量增加,其抑制作用也增加,两药大剂量(大于中效剂量)合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CI>1),小剂量(小于中效剂量)合用时可产生协同作用(CI<1)。甲氨喋呤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明显抑瘤作用。结论:顺铂和5-氟尿嘧啶合用小剂量产生协同作用,大剂量产生拮抗作用。

    作者:彭勤;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非手术方法处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术中导管断裂1例报道

    我科在行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术中发生导管断裂一例,以非手术方法取出。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3岁。因左上肢、双下肢乏力伴麻木二周,加重一周入院。查体:左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0级,剑突以下痛觉减退,右下肢明显,左膝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阳性。颈部MRI示:颈3-胸2髓内病变,考虑隐匿性血管瘤。诊断考虑为颈3-胸2脊髓血管畸形可能性大。入院后在局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脊髓血管造影术。术中将导管送至左锁骨下动脉,用高压枪注入两次造影剂,显影不满意,在调整导管位置时,发现导管前端已经断裂。

    作者:何朝晖;支兴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HC-Ⅱ类抗原在角膜碱烧伤后眼组织的动态改变

    目的:探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溃烂溶解穿孔以及眼内炎症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在大鼠角膜上制作碱烧伤模型,在烧伤后的不同阶段,制备角膜、虹膜、脉络膜以及视网膜铺片,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方法(ABC法),检测眼组织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结果:烧伤初期,角膜及虹膜即有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的轻度增多;在角膜溶解穿孔阶段,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大量出现,密集分布于角膜缘及溃疡溶解处,以及虹膜、脉络膜组织中,且在形态学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烧伤后期溃疡愈合角膜病变稳定时,虹膜上依然见较多阳性细胞。正常视网膜细胞未见MHC-Ⅱ类抗原的表达,但在烧伤后角膜溶解期以及稳定期,均可见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结论: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严重角膜碱烧伤角膜溶解及眼内炎症的病理过程,其发生机理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赵敏;陈家祺;杨培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流后Bak和Bad基因在脑内的表达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流后Bak和Bad基因在脑内表达的变化规律和意义。方法:采用大鼠4血管结扎全脑缺血30min再灌流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ak和Bad基因在脑内的表达。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流后12h开始在皮质和海马等缺血易损部位:Bak表达降低,24h达低点;而Bad则表达升高,24h达高点;表达变化明显的时间均是24~48h,此时间与脑缺血后脑细胞凋亡发生的高峰时间一致。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可以诱导Bak和Bad基因在脑内表达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脑细胞凋亡的发生关系密切。Bak在脑缺血后表达降低说明其在脑内表达可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刘颖菊;蒋远明;薛春生;周歧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AEP检查对颅脑损伤后的预后判断

    BAEP的研究中很少涉及BAEP的波幅问题。本文结合93例不同预后颅脑损伤病例BAEP检查数据,从波幅和潜伏期两方面进行了探讨。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1.1.1 病例93例,男50例,女43例,平均年龄45岁。诊断以CT、MRI为据。手术治疗57例,非手术治疗36例。检查于伤后24小时内完成。

    作者:李建伟;程兴玉;唐文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输入供体血对大鼠移植胰腺白介素-2和TNF-α的影响

    目的:了解输入供体血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功能存活的机制。方法:取封闭群健康wistar大鼠作为供受体。制成糖尿病模型的受体大鼠分为对照和输入供体血二组。采用胰管开放全胰腺腹腔内移植。术后7天处死动物,取移植胰腺作HE染色和胰岛gomori改良醛复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检测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结果:输入供体血组的移植胰腺腺泡和胰岛结构正常,CD+4T细胞显著增高。对照组胰腺腺泡和胰岛结构破坏,CD+8T细胞,IL-2,TNF-α显著增高。对照组CD3T细胞、NK细胞均比输入供体血组高,但无显著差异。结论:输入供体血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功能存活与IL-2,TNF-α降低有关。

    作者:孙治君;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TT法检测羟基喜树碱对兔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作用

    目的:检测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HCP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P.LECs)增殖的影响。方法:取2~3代的RLECs在96孔板中培养24h后,用不同浓度的HCPT分别作用24及72h,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测定法观察HCPT对RLECs增殖及贴壁的影响。结果:HCPT既能抑制RLECs的增殖,还可抑制RLECs的贴壁,24h的半数抑制量(IC50)为96.041μg/ml,72h的IC50为1.34μg/ml。结论:一定浓度的HCPT能有效抑制RLECs的生长。

    作者:罗莉霞;李平华;彭惠;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颅内占位性疾病手术前后的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

    目的:通过AEEG监测,了解颅内占位性疾病手术前后的脑机能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60例颅内占位性疾病者,术前1~3天、术后1周、术后1~3月分别观察其AEEG表现。结果:(1)AEEG术前、术后1周或术后1~3月异常率分别为88.1%、97.7%、77.7%。(2)术前无癫痫发作组,术后新发癫痫17例,提示手术对大脑皮质的损害,可能增加致痫机会。结论:AEEG对颅内占位性疾病术前术后的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及手术对脑机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但炜;唐文渊;何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Graves'病患者血清GAD-Ab含量的测定

    目的:研究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与Graves'病病程及浸润性突眼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51例Graves'病患者血清中的GAD-Ab。结果:20例阳性,阳性率39.2%,其中病程<6月组,GAD-Ab阳性率7.7%,明显低于病程>6月组(P<0.01),Graves′病并浸润性突眼组,阳性率为57.7%,明显高于非浸润性突眼组(P<0.01)。结论:GAD-Ab的测定有助于了解Graves'病病程及监测浸润性突眼。

    作者:胡波;严钟德;沈兴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小鼠后IgG抗体反应的动态观察

    目的:检测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小鼠不同时间后的IgG抗体。方法:将106CFU疫苗采用皮下和静脉注射分别免疫BABL/C鼠,分别于免疫后0、4、8、10、14和16周各剖杀4只,收集血清,常规ELISA法检测IgG抗体,同时设PBS皮下注射对照组。结果: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IgG抗体水平都于免疫后4周显著增加,免疫后10周达高水平,并持续在较高水平至免疫后16周。疫苗免疫后10周静脉注射组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皮下注射组。结论: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静脉注射免疫效果优于皮下注射。

    作者:李文桂;石佑恩;韩家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纯化及应用

    目的:从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鸭血清中纯化表断抗原(DHBsAg),初步应用于病毒感染后复制的研究。方法: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病毒表面抗原,经Bradford法定量血清中该蛋白含量;建立DHBsAg ELISA检测方法,并与DHBV DNA斑点杂交相比较。结果:纯化DHBsAg经ELISA检测OD490nm≥1.0,Western杂交显示主要肽分子量为17KDa和35KDa:Bradford法定量血清蛋白含量为2.85~5.10μg/m1,DHBsAgELISA检测100份血清标本阳性数为84例,斑点杂交检测阳性数为88例,两者吻合率为94%。结论:DHBsAg的制备及ELISA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感染后复制及体内免疫应答状况奠定了基础。

    作者:唐霓;黄爱龙;郭树华;张定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及其昼夜节律变化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及其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方法:对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及每小时心率变异时域分析,并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高血压伴与不伴左心室肥厚者心率变异及其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时域分析各项指标均下降(P<0.01),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rMSSD、pNN50进一步降低(P<0.01),昼夜节律消失。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减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平衡失调。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迷走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昼夜节律消失。

    作者:邓昌明;罗开良;黄晶;殷跃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并发感染的防治

    许多不同类型的药物均可产生严重的血液系统毒性,甚至可引起骨髓粒系祖细胞严重的生成障碍或成熟障碍,以及外周血粒细胞破坏过多,终导致外周血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完全缺如。严重的粒细胞缺乏极易并发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感染,已经成为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就1983年至1998年间我院收治的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25例进行分析。

    作者:肖青;胡妮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尿Ⅳ型胶原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尿Ⅳ型胶原(CⅣ)的变化及其对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了72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及30例正常人尿CⅣ、UAE、α-微球蛋白(α-MG)水平。结果:72例患者尿C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正常白蛋白尿期2型DM病人尿CⅣ较对照组已明显升高(P<0.05),各组间尿CⅣ水平差异显著,随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的增加而递增。尿CⅣ与UAE、α-MG、收缩压(sBP)、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c)呈正相关。结论:提示尿CⅣ随DN的严重程度而明显增高,可用来早期诊断DN,监测DN的发生发展。

    作者:胡怀东;王玉君;庞久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热休克、心肌缺血预处理对I/R心肌的第二窗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IP(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缺血预处理)、HS(heat shock,热休克)对I/R(ischemic/reperfusion,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I/R动物模型,缺血90min后再灌注3h,分为对照组、Hs组和IP组3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第二窗保护(second window of protection,SWOP)过程中蛋白激酶Cα、δ(PKCα、PKCδ)的活性,并用TTC染色测定心肌坏死范围。结果:HS组和IP组心肌坏死范围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3组PKCα、PKCδ均未见从胞浆向细胞膜转位。结论:HS和IP均有心肌保护作用,PKCα、PKCδ在SWOP中可能不起作用,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悦喜;陈运贞;刘元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彩色显微图像输入中光学系统的误差分析及其消除

    目的:由于硬件及软件系统的局限性,在图像输入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差,给今后工作带来许多不准确性,甚至导致错误的结果。本文着重讨论了彩色显微图像输入过程中,光学系统所产生的误差极其消除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图像相减,栅格插值及直方图均衡法消除了光学系统所产生的误差。结果:上述二种方法基本满足消除图像输入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的要求,达到了再现图像的目的。结论:此方法的建立为以后的数据处理、图像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鲍依稀;罗春丽;康格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髌骨不同截面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了解髌骨在冠状面上不同水平截面部位上内外侧骨质力学强度。方法:20个新鲜的髌骨的不同截面的骨组织制成柱状试件,分别进行压缩及折弯强度测试。结果:髌骨外侧关节面软骨下骨的压缩及折弯强度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髌骨外侧关节面软骨下骨骨质为坚固。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健;安洪;蒋电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母细胞瘤术前化疗前后P-糖蛋白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术前化疗耐药性的生物学特性及与疗效相关性。方法:对18例未术前化疗和经不同疗程术前化疗病理档案,以JSD-单克隆抗体对肾母细胞瘤组织多药耐药蛋白(P-glycoprotein,P-gp)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gp在术前化疗不同疗程的表达,确定其耐药性;同时对15例资料记录完整、术前化疗>5周的小儿肾母细胞瘤,通过B超随访测量术前化疗不同疗程肿瘤大小,了解其疗效及与耐药性的相关性。结果:术前化疗后的肿瘤细胞P-gp表达比未经术前化疗的肿瘤细胞强,而术前化疗疗程越长,肿瘤细胞P-gp表达越强,疗效降低。结论:术前化疗4周后疗效降低与瘤组织对化疗药物耐药性明显增强有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gp可为制定或更改肾母细胞瘤术前化疗方案及术后化疗方案提供有用的依据。

    作者:魏光辉;金先庆;李旭良;林涛;何大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冷冻对人精子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冷冻对人精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已生育25~35岁男性供精者精液作标本,7.5%单甘油为冷冻保护剂(Cryopreservative agent,CPA),每份精液分别采用速、缓降温法冷冻,冻前、后分别作精液常规分析、精尾低渗肿胀试验、精子超微结构、精子穿卵试验。结果:复温后未加CPA者.均未见有复苏存活的精子;加CPA者,精子存活率、活动率、精尾低渗肿胀率、精子超微结构相对完整的百分率、穿卵率均显著下降,速冻法比缓冻法下降更明显。结论:7.5%单一甘油对人类精子具有显著的冷冻保护作用,精液冻贮对精子的结构及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不同的降温速度对人精子产生不同的冷冻损伤,缓冻法降温冻贮人类精液的力法简单经济,能较好地较长时期地保持人精子功能和结构完整性。

    作者:汤召兵;陈在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