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玲;贾晔芳
我校作为湖南省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考标准开发主持单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紧扣药学专业技能抽考标准技能点,校企共同开发利用微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创新,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王威;涂冰;任旻琼;蒋诚;王宪庆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以人体解剖学教学为例,研究标本与模型辅助教学效果的差异。方法让对照组学生仔细观摩模型;让实验组学生反复甄别教学标本,验证其结构。两组均由同一教师对同一内容进行教学,同时用相同内容进行测试,对测试成绩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标本教学效果优于模型。
作者:崔玉发;屈丰;米树文;龙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超早期床上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超早期康复组)与对照组(常规康复组),其中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患者病后48 h或术后第一日即开始床上康复训练,并在病情稳定后配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更为明显。结论生命体征平稳的脑出血偏瘫患者配合超早期床上康复训练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志侠 刊期: 2015年第17期
针对我校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静脉输液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训练技巧,提高选手操作水平、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人文关怀意识、无菌观念及“三查七对”意识。
作者:崔雪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本文就如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阐述。提出利用多媒体教学、临床病案讨论、临床见习等途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作者:生加云;哈力旦·玉苏甫 刊期: 2015年第17期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加强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有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针对临床教学过程中传染病专业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现状,结合传染科疾病特征和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和讨论加强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对策。
作者:颜炳柱;康岚;杨鹏飞;杨宝山 刊期: 2015年第17期
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解剖学教学有了很大变化,解剖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素质亟待提高。本文从提高教学技巧、注重临床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更新、加强创新性素质培养方面,探讨新时期解剖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素质培养。
作者:崔英健;赵前进;朱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主要用于肿瘤化疗及需长期输液、输注高营养药物的患者,为其提供一种安全、快捷的静脉通道,避免高渗药及化疗药局部渗漏引起的严重后果,保证了患者的治疗安全,并且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表现出独特优势[1]。 PICC操作安全、方便,在直视下进行血管穿刺。药物由上腔静脉直接进入心脏,降低了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我科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66例肿瘤患者行PICC化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七妹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将学案教学法运用于分析化学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团结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刘存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现象和组成部分功能的一门科学,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内容繁杂、抽象,概念较多。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授课时讲授的内容多、容量大,但课堂反馈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难懂、不易记忆。教改是教学中永恒的课题。为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如PBL(问题为中心)和CBL(病案为中心)板块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教学内容更有趣,教学方法更便捷,教学效果更突出,同时教育资源也逐渐向主体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微课应运而生,并在短时间内得到教育界认同。
作者:袁磊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当前“90后”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心理等方面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根据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特征,从建立动态心理测试档案着手,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高班主任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达到育人目的。
作者:叶芬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无机化学课程“化合物性质”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H 2O 2的化学性质”为例,通过引进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深刻理解物质化学性质的同时,加强各种能力培养。
作者:王国富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实行专科分组后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意义及对护理人员个人成长的作用。方法将我科护理人员分为4个专科组,定期轮换,对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专科分组后,护士配合手术的主动性、准确性、熟练性和医生满意度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对护士自身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结论手术室实施专科分组,有利于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有利于护士专业发展,能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作者:张丽 刊期: 2015年第17期
课堂不良行为是阻碍正常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本文列举中职生课堂不良行为特征,分析课堂不良行为的原因,提出从学生心理行为方面预防和控制课堂不良行为的策略。
作者:黄兵基;田永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针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教、学、用脱节现象,从人员组合、培养模式和制度、考核评价3方面构建协同培养体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者:陈健;王晓冬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状的分析,结合建筑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原则,明确了监控体系构成要素,并列举了具体的实践措施。
作者:李海英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集多种角色于一体。2011年3月,护理学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地位的提升、卫生保健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国家对高层次护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1],要求护理专业教师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完善自己。
作者:朱迪;杨培常;张艳;刘东玲;王晶晶;秦颖;王淑粉;周敏;张建阁 刊期: 2015年第17期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对定西市新入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专业知识薄弱、职业素质低、创新精神和意识匮乏、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为此,笔者从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探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禹娟红;韩黎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探讨生命文化教育课程对低年级医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采用实验对照设计,对某医学院200名低年级医学生进行干预,分别在课程前后进行职业成熟度调查,比较其差异。结果显示,生命与疾病的文化史、生命关怀与临终关怀等生命文化实践教育课程对提升低年级医学生职业成熟度有显著效果,生命文化教育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与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双苗;谭健烽;蔡定彬;林志雄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了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的认知水平及相关因素,为多元文化护理课程设置与继续教育提供参考。方法自行设计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对银川市3所三级医院12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总体得分为(176.44±26.44)分,其中理论认知维度得分低,为(28.56±6.10)分;宗教信仰与风俗禁忌维度得分高,为(45.46±3.94)分;多元文化护理意识维度相对较高,为(38.26±4.43)分;中专及大专护士的总体认知水平及其理论知识维度显著低于本科护士,护士的文化程度、每日学习时间、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总体认知水平之间呈正相关。结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知识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护理教育中课程设置及在职培训内容均需完善加强。
作者:祁玲;王学良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