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院校结合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

韦莉;管俊昌;张涛;方家敏;吕小艳;姚春艳;金齐力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院校结合, 实践教学
摘要: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围绕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我们从实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及考核方案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实践证明,院校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独立开展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药学专业课程构建

    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从1990年到2012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7%,工信部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将增长20%[1]。在市场支撑下,药学类人才需求巨大,前景良好。目前国家医药人才类型主要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教育培养的实用型人才两大类。高学历层次的人才主要从事药物设计、合成、开发、研究及临床药学等岗位,而在药品生产、医药贸易、营销流通和药房服务工作的岗位,多为职业学校培养的药学人才,这些岗位更加强调操作技能、沟通交流和销售能力。但是职业学校培养的药学人才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与普通职校毕业生相比,无明显优势。为了更好地满足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职业学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专业—职业”无缝接轨,我们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为落脚点进行调研,明确医药企业对岗位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药学专业课程构建[2]。

    作者:常静;孙达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翻转课堂在中职卫校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探索翻转课堂在中职卫校外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在对照组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验组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分析两种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结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学生对调查问卷各项内容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12周、第15周、第18周的考试测验成绩及期末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中职卫校外科护理教学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被学生普遍认可,并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但对教师和学生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吴丽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市属高校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高等学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市属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市属高校管理现状,准确把握其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市属高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步伐,对充分调动其办学积极性、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钟焱;曹伏明;夏小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品管圈联合朋辈辅学在ICU实习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联合朋辈辅学在ICU实习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名实习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对照组按传统“一对一”的带教方法,观察组在传统带教的基础上采用品管圈联合朋辈辅学的带教方法。比较两组护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理论成绩、教学满意度以及工作积极性。结果观察组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理论成绩、教学满意度以及工作积极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品管圈联合朋辈辅学的方法应用于ICU护生的临床护理教学中,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提高教学满意度以及工作积极性,临床带教效果较好。

    作者:赵春红;张丹;唐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浅谈MOOC在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出现,有必要针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和社会大众开展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将MOOC(又称慕课)这一教育模式应用于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建议。

    作者:陈仁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9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将9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49)和对照组(n=47)。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而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同时采取稳定情绪、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加强交流、消除依赖心理、减轻焦虑等方法主动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结果表明,干预组经心理干预后,恐惧、焦虑、抑郁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和对照组(P<0.05),提示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主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获得较佳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并取得较为满意的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詹玉娇;何勤利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基于院校结合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围绕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我们从实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及考核方案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实践证明,院校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独立开展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韦莉;管俊昌;张涛;方家敏;吕小艳;姚春艳;金齐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营养健康教育教学中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应用

    目的:探讨角色扮演法在营养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方法将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角色扮演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学生除对“扩大知识面”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10项的满意率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培养职业所需综合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效果很好。

    作者:王晓晖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浅析《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本着“能力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个方面对老舍的《我的母亲》进行教学设计。

    作者:曹瑞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对孕妇产前检查依从性的研究

    介绍国内外依从性的定义及评价方法,并分析影响孕妇产前检查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孕妇产前检查依从性提出参考依据。

    作者:赵梦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细胞工程实验是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细胞工程课程授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等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物技术领域,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岳续朋;卢彦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3种药物引产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使用欣普贝生(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催产素、米索前列醇引产对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性。方法将无规律宫缩产妇150例随机分为3组:欣普贝生组、催产素组、米索前列醇组,各50例,分别使用欣普贝生、催产素、米索前列醇3种方法引产。结果欣普贝生组和米索前列醇组用药至临产时间及总产程明显短于催产素组(P<0.05);欣普贝生组和米索前列醇组引产有效率高于催产素组(P<0.05)、剖宫产率低于催产素组(P<0.05)、阴道分娩率高于催产素组(P<0.05);欣普贝生组和米索前列醇组阴道分娩者的产后出血量少于催产素组(P<0.05)。结论欣普贝生用于足月活胎妊娠引产、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妊娠期畸形胎儿及死胎多次阴道给药是安全、方便、有效的引产方法,但使用时必须严密观察。

    作者:王先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2.2 mm与3.2 mm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2.2 mm切口超声乳化术与传统3.2 mm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6月在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共100例患眼),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行2.2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行传统3.2 mm切口超声乳化术,通过对A、B两组患者术后1天、1周、1个月的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平均角膜散光及术源性角膜散光数值,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1天和术后1周,A组平均角膜散光值小于B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及术后1周,A组术源性角膜散光值比B组小(P<0.05);术后1个月,两组术源性角膜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2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传统3.2 mm切口的超声乳化术比较,术源性角膜散光数值在术后短期内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作者:陈斐;杜允宏;鲍慧婧;刘永军;许茜;刘文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浅谈中职卫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对于中等卫生学校培养中等卫生技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点分析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验教学中的相关环节提出诸如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良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多元考核体系等措施,以突破实验教学的瓶颈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刘志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医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实践--以吉首大学医学院为例

    科研素养是指在科研实践中,经过长时间系统学习、训练和积累而获得的基本技巧和能力。科研素养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系统地介绍吉首大学医学院对医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实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张洁;李先辉;龚兴牧;侯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和发展,人才培养应满足市场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根据医学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探索新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技能、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王静;张冬云;张海燕;刘安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一种新型组合教学法在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以学生为中心”的组合教学法在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用随机法将护理专业学生146人分成两个组,对照组73人采取传统的教师讲课的教学方法;实验组73人采取一种新型的组合教学法。该组合教学法包含课前指导、学生分组、课堂教学、教师点评环节。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试测验及问卷调查,通过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评估新型组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学生在组合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组合教学法在锻炼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独立思考、表达能力以及判断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显著成效。结论这种新型组合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周娟;窦争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学生互评在基础护理技术课后实训练习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学生互评的学习方法在基础护理技术课后实训练习中的效果。方法将我校13级护理甲班(55人)、乙班(54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两个班学生都随机分成16个小组,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出的评分标准进行彼此间的测试;对照组以小组内个体自由练习为主。学期末,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同实训项目的考核,将两班本学期技能考核成绩按平时技能互测成绩占40%、期末技能考核成绩占60%的比例进行计算得出每位学生的成绩。结果实验组80~90分的学生人数与对照组基本相同,90分以上的学生比对照组的占比大32.7%。实验组总体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基础护理技术实训课后练习中,学生互评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传统的自由练习,此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作者:江林娜;陈雪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某医院临床护士职业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护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Mueller/McCloskey满意度量表(MMSS)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8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总体满意度得分为(2.952±0.003)分,其中专业发展机会满意度得分低,为(2.47±0.79)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对工作满意度有影响。结论护士工作满意度较低,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注意对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相应的改善措施,特别要注重护理专业发展机会、家庭和工作的平衡、福利待遇(如工资、假期等)方面,从而提高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淳玲;赖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甘肃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甘肃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现状,并分析影响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的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对部分护生进行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调查。结果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总分为(57.38±5.19)分,课余时间管理意识、课余时间管理规划和课余时间管理控制3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8.34±1.35)分、(19.21±2.09)分和(29.83±3.92)分。57.1%的护生对自己课余时间管理能力满意度为一般,72.2%的护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对课余时间管理的指导。影响该问卷各维度得分的因素有性别、年级、毕业后是否打算继续深造、学生干部与否和生源地。结论甘肃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意识较好,但课余时间管理规划和课余时间管理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作者:杨新丽;赵娟;段朝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