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旋
分析将仿真实验应用到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仿真实验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的需求度。
作者:程阳;王阿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以典型病例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98人,随机分为实验组(48人)和对照组(50人)。实验组采用以典型病例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结果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1);且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知识理解和记忆、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典型病例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能有效缓解传统教学课时不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学科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黄绍金 刊期: 2016年第13期
对中职生自信心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培养中职生自信心的若干对策,并总结相关经验。
作者:罗玉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有效衔接。方法抽取我校2014级“3+3”护理专业两个班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以症状和体征、护理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方式,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法。对两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法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各科平均成绩、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及病例分析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显示,采用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基础联系临床的能力。结论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加强中高职衔接。
作者:闫长虹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究“中药口服+保留灌肠+心理干预”对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样本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中药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内服+保留灌肠+心理干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内服+保留灌肠+心理干预”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安全,副作用小,不会增加额外经济负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宿喜萍;陈多珍;王锡莹 刊期: 2016年第13期
虽然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等内科基本操作技能仍是各级医生必备的。本文提出运用示教、观看操作录像及多媒体课件、见习、实践、考核、评价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模式,构建内科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体系,培养基本功扎实、技能操作熟练的优秀医学人才。
作者:聂小蒙;陈杰;武宁;薄陆敏;高磊;白冲;徐茂锦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针对新疆乌鲁木齐市某二级综合医院骨科护士脆性骨折(BF)认知水平进行研究,为降低骨科住院患者BF发生率、提高BF康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对骨科及非骨科护士BF认知水平进行调查。结果骨科护士主要治疗预防措施、重点健康管理维度得分和总得分均高于非骨科护士,且差异有显著性;不同职称、工龄、学历、工作满意程度及是否接受过相关知识培训的骨科护士,其BF认知水平总得分差异有显著性;骨科护士职称越高、工龄越长、接受过相关知识培训则BF认知水平越高。结论医院护理部应有意识地进行骨科护士BF相关知识培训,提升低年资护士BF认知水平,从而减少医院骨科患者BF发生率,提高BF康复效果。
作者:梁玲玲;刘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我国助产专业发展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已引起国家卫计委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国家开始重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2014年进行助产本科教育试点,但目前招生仍以中、高职层次为主。在新形势下高职助产专业如何找准自身定位,以适应社会变革和职业需求,是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分析高职助产专业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助产专业改革的设想,以期提高助产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王玉蓉;黄华山;邹坤;王荣俊;周晓隆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医院数字图书馆知晓率及信息资源使用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随机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74.9%的医务人员知晓医院有数字图书馆,医技人员知晓率、使用率高于临床一线医师和护士,使用目的主要为专业学习、科研和撰写论文,61.0%的人员认为目前医院数字图书馆不能满足个人学习需要,经常登录(每周5次以上)的人员仅占15.7%。结论医务人员医院数字图书馆知晓率、使用率不高,应拓展平台,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作者:骆书秀;吴显儒;禤丽萍;甘家仕 刊期: 2016年第13期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全面反映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本研究从客观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着手,剖析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在结合临床医学本科生自身特点和社会大环境基础上,探讨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作者:方燕君;庄灿烁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护理技能比赛是巩固教学成果,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激励机制。通过参与比赛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应变能力,促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使大赛更好地服务于护理实践教学。
作者:刘忠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入住我院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各6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进行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两组脑血管病复发率及再次就诊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病复发率和再次就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及再次就诊率,并可作为减少脑血管病发生的预防策略之一。
作者:任宝龙;张振帅;党慧英;赵晓燕;周欣;杨新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活动。本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阐述高职护理“心肺复苏”项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柯盈盈;林静;肖辉雪;黄敏娟;廖永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调查分析药学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对河南省药学类中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中高职衔接的相关问题。结果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及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满意度不高,认为专业实践课时偏少,课程设置重复,中职生升学途径不通畅。结论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学生实现升学,但目前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仍存在不足,学生升学途径还待进一步拓宽。
作者:杨显辉;陆艳琦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调查临床护理专家对高职护生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的看法与建议,为完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山东省9所医院的18名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访谈。结果高职护生就业主要是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岗位,应重点培养、方向培养,不建议宽泛式培养;高职护生的基础护理操作能力、护理职业价值观十分重要,应重视培养正确职业价值观,加强实践培训,注重实习就业指导,并增加相关课程学时。结论高职护理教育要适应行业、产业特征和人才需求,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岗位特点和护理专业职业能力需求,进一步完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加强高职护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作者:郑硕;苗茂云;杨志丽;刘淑琴 刊期: 2016年第13期
通过对屠呦呦教授性格的4个心理特征分析,试图发现成功人士性格特征的共性,以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帮助学生取得学业、职业上的成就。
作者:黄智燕;刘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调查深圳市沙井街道居民对《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的认知及态度,促进辖区落实《控烟条例》相关规定。方法通过分层抽样方式抽取16个社区,共1461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辖区居民《控烟条例》重点知识知晓率不高;非户籍居民的知晓率低于户籍居民;居民文化程度越低,条例重点知识知晓率越低;居民控烟得分与条例支持程度、相关处罚认同程度与劝阻吸烟行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广播、楼宇广告、杂志、手机短信等途径获取条例知识的居民较少。结论辖区应通过手机短信、楼宇广告等多种途径,以非户籍与低文化程度居民为重点宣传对象,加强控烟教育宣传,提高居民对条例实施的支持程度,保证条例顺利实施。
作者:林佰敏;吕惠中;郭仲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药物化学基础是中职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4方面讨论教学体会:明确学好本学科的重要性,优化教学内容,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方式。
作者:朱小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根据实践经验,将基础教育中的尝试教学法与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相结合,并融入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教学中,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与临床相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实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学会独立思考。
作者:孙琦;董敏俊;陶晓峰;吴利忠;周进祝;沈秀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方法采用以访谈和问卷调查为主、查阅资料文献为辅的方法。结果学困生的形成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自身4方面因素的影响。结论应给学困生提供良好的环境,给予足够的爱心,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转化策略,改变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重塑健全的人格。
作者:戴丽霞 刊期: 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