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张金峰;袁野
目的 通过调查找出影响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由护理部干事负责对全院各临床科室的医生按60%的比例进行随机调查,对比分析2015年、2016年两年间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2016年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在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水平、护士的应急抢救能力、护士的操作技术水平、护士能否详细掌握患者病情、科室医护沟通、科室医护配合方面较2015年高(P<0.05).结论 临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好,通过加强专科知识培训、增进医护关系、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抢救能力、重视病情观察、优化排班模式,可进一步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作者:宋亚平;郭玉梅;张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与硫酸镁联合应用于妊娠期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对2015年11月-2016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展开研究,借助双盲法将5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7)及对照组(n=26).两组患者均接受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硝苯地平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血压、血尿素氮、新生儿Ap-gar评分这些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中,采用硝苯地平与硫酸镁联合的方法,效果显著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作者:曹征;邹海燕;王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项目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入读我校护理专业的4个班级,新生入学时随机分班,年龄在16~18岁,均为女生.将6班、7班(共147人)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将8班、9班(共145人)作为实验组,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期末比较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并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与理论考试成绩的总均分和A2、A3/A4型题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各个指标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能明显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黄锦 刊期: 2017年第14期
SOD提取、分离和纯化的任务驱动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中如果能考虑到任务的可行性、开放性和可评价性,将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崇奇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片面强调工作的技术性和程序完整性,缺少对学生发展性问题的分析研究,这种现象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被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泛化等不良后果,严重削弱了学生管理的育人功能.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辅导员在管理育人意识、管理育人方法、管理育人能力和管理育人态度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高职院校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制度不完善、不合理方面的客观原因.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和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以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刚 刊期: 2017年第14期
思维导图是一种提高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应用于高职护理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养成系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创新意识.目前,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自主性不强、效率不高的情况,合理利用思维导图能使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护理学教学效果.
作者:廖葵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社会及护理学科的发展均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及实践能力较强的临床护理人才,而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不仅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关系到护理专业学生是否将护理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有机结合.因此,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生开展临床护理实践教学意义重大.
作者:潘丽婷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空前紧张,医患纠纷频频发生,社会上出现一些医药领域的丑闻,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药学人员来说,职业素养较低、人文关怀能力欠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代药学教育在强化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职业素养教育.因此,探讨如何确立学校-社会一体化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李俊雅;李君;吴梅青 刊期: 2017年第14期
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医学实验教学中,以实验报告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提高了实验成功率,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武静茹;曹俊平;马锐;郭忠民;于常州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其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前途.调查显示,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存在理性认识欠缺、情感认同不足以及信念意志动摇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加强舆论引导,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教育形式,提高理性认知;关注学生需求,融入情感体验.
作者:李家圆;杨广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和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以主体个人化、工具数字化、内容海量碎片化、传播高速即时化为特色,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这些机遇和挑战进行有理论依据和实际经验支撑的分析,并为辅导员如何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正面有效的自身形象建设提出建议.
作者:汪晓静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在病理学教学各个环节中合理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重点,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作者:林丽雅 刊期: 2017年第14期
总结传统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概述模拟化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如何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模拟化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提出该教学模式应用于诊断学实践教学的优势及意义,旨在推动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
作者:李春艳;卢书明;王莺燕;杨冬;刘丹;王贞;赵天宇;孟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对PBL联合C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PBL联合C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以及传统教学法与PBL联合CBL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 学生对PBL联合CBL教学法的满意度高,82%以上的学生认为PBL联合CBL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促进各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健康宣教能力,9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方法有助于建立临床思维、掌握专业技能.结论 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应用PBL联合CBL教学法,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多数学生认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蔡凤英;张承玉;冯润荷;沈华杰;罗萍 刊期: 2017年第14期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甘肃省某市中职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观念滞后、队伍不稳、管理松散、评价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影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等.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稳定队伍、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等措施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工作.
作者:吕州军;赵明星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以广西中医学校为例,论述社团经费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作者:李原;冼锦华;罗艺徽;黎海祥;黄耀黎;黎文乾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科教融合是高校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选择.面对高等教育科教融合新常态,现代高校应当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必须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教学理念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及科研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等方面有所作为,逐步将自身拥有的科研和学术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崔宝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调查了解中职卫校毕业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设置和实习带教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提高卫校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方法 选取核工业卫生学校即将结束实习的2014级护理专业116名学生,通过微信发送问卷链接的方式调查该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结果 80.17%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医患沟通能力与医疗护理技术水平一样重要;75.00%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自己还需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75.00%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涉及,但还不够应付现实工作;69.83%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带教教师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涉及,但不够深入.结论 核工业卫生学校在对护理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上不够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没有达到医务人员应有的水平.
作者:肖俊霞;伍洲颂 刊期: 2017年第14期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影响大的科技成果奖,很多获奖成果与药理学知识息息相关,把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引入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作者:王志敏;李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及其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方法 随机抽取珠海市3所高校部分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临终关怀态度调查表》评价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及其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结果(1)DAP-R量表总分(89.44±16.37)分,5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然接受、死亡逃避、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避接受.宗教信仰、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家庭对待死亡的态度、所学专业是大学生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2)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趋近接受、逃避接受维度得分更高(P<0.05);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大学生死亡恐惧、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更低(P<0.05),而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更高(P<0.05);家庭对待死亡态度开放的大学生死亡恐惧、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更低(P<0.05),而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更高(P<0.05);医学生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更低(P<0.05),而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更高(P<0.05).(3)仅26.4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死亡教育相关知识;61.07%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设置死亡教育课程.(4)临终关怀照护态度总分(96.20±11.57)分,性别、宗教信仰、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否经历亲人离世是影响大学生临终关怀照护态度的因素(P<0.05).结论 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对死亡和生命意义的深入认识及思考,但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总体态度趋向积极. 死亡教育应该在中国社会广泛推广,但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佳;张金峰;袁野 刊期: 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