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喜
通过组织医科院校学生参与对HIV/AIDS相关人群的关爱活动,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青年学生自觉实践医学人道主义,提供医学伦理教育的一种模式.
作者:张瑞宏;周家荣;程传贤;李长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医学临床实习是由学生到医生的过渡,是接触患者的开始,必须在临床实践的多个环节中,重视和加强医患关系教育.使学生一进入临床阶段,就能得到医患关系教育,在良好的医患关系氛围中得到熏陶,尤其是在儿科实习.本文就实习医生在儿科实习中处理好医患关系应注意的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鲍作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就影视艺术对医学生素质拓展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作者:徐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医患矛盾是在全球化、多元化、民主化时代出现的道德悖论和伦理冲突,可以借助应用伦理学的视角和方法加以解决.作者借鉴了应用伦理学的理论观点,认为可将不伤害原则作为医患矛盾分析的根本价值原则,将医学伦理委员会、多数表决原则和纠错机制作为解决医患矛盾的实践平台.
作者:刘魁;李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分析了目前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及流通领域违背伦理道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食品生产者及食品企业伦理道德沦丧,政府行为、法制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力,食品源头污染严重,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提出应加强道德教育体系建设,完善法制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源头治理,完善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体系建设,提高公民食品安全意识等应对策略.
作者:杨燕华;史天山;权正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由于医疗卫生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打造和谐医院势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医患信任关系是医患关系中基本、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医院,就应该从立足医院内涵建设,培养一流的医护队伍、完善透明的收费体系、营造优雅的医疗环境,加强医患双向沟通争取社会舆论支持,重建互信的医患关系.
作者:毛福娟;应豪;周亚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针对目前医学目的的现状,提出医学目的的认定与实施应该着重考虑的几个与伦理相关的方面:①加强公共卫生与医学的结合,重视公共卫生伦理学;②重视慢性病预防中的伦理问题;③治疗、照料和疾病管理同等重要;④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⑤加强医学科普工作,避免医学科普的趋利化引发的伦理问题;⑥正确对待死亡,充分理解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⑦医学目的的实现要与卫生改革实践相统一.
作者:赵晓瑾;唐根富;赵菁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白求恩精神是医护工作者宝贵而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医学伦理本性的集中体现.在护士角色塑造中应秉承白求恩精神的三个层面,从外在形象、内在道德和技术水平三个维度来实践对护士角色的塑造.
作者:周艳;李勤;王丽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酒的消耗量上升,与酒相关的问题也相应呈上升趋势,并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分析我国传统酒文化对饮酒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心理学机制,将有助于酒相关政策的制订及健康教育项目的设计.
作者:曹栋;郝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结合炎琥宁引起急性皮肤过敏反应患儿的抢救实践,指出有效应用人性照顾理论指导护理实践,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护理服务投入和思想交流,促使患者减少医疗过程中的不良体验和负面情绪,争取早日康复.
作者:刘小敏;李会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从医师、挂号员、患者及电脑操作系统等方面入手对挂号工作中发生医患纠纷的成因进行剖析,并依此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作者:王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医患关系恶化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对医患关系恶化症结的分析上,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将视角放在了当下,多立足中国,从医生或医疗机构、患者、政府等的角度分析,在横向比较上,往往以国外医患关系大大优于中国作为结论或前提入手,而纵向的比较则非常之少.作者从医患关系研究的这个薄弱环节入手,以医患关系发展历史为经线,以中外医患关系比较为纬线,既做纵向的研究,也作横向的分析,从中发掘医患关系的发展脉络,并分析当前中国医患关系恶化的深层症结.
作者:尹秀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人文关怀在38例会阴切口愈合不良产妇护理中的应用,减少了产妇的焦虑和痛苦,促进了产妇身心的康复,缓解了医患矛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宣婉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阐述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伦理缺陷,如护理技术操作中违反操作规程、减少工作程序;给药中的浪费现象及不按医嘱准时给药;在一些暴露性的操作中不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缺乏慎独修养以及对待特殊病人护理时的伦理缺陷等.提出要加强护理伦理学教育和护士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爱护士调动其工作热情,并加强监督机制,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伦理道德修养,更好的维护病人利益,创造更为友善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者:汪淼;郭利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课堂教学是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自然辩证法课教学培养医学生关注人类的大道德观和遵守科学道德观,用足以让学生感动的教学案例提升医学生的道德境界.
作者:艾凉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医疗卫生领域分配的基本原则.中国的卫生公平排在世界倒数第四位,这是导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责问题凸现的主要原因.卫生分配和利用的不公平导致基层卫生服务萎缩,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加之国家医药保障机制不健全,政府责任不到位,使得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居民对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差距拉大.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居民时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权利的实现.根据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不良的现状,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围绕科学发展、机制保障、构建整体、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的核心,才能有效改善公平,使群众分享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卫生资源成果.
作者:孙德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结合三例死亡与临终需要的社会调查相关数据,概括分析了老年临终者的主要需求,提出:全力救治,全面、舒适照护以及消减痛苦是临终关怀的三个基本伦理原则.
作者:刘喜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尊重患者的意愿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履行知情同意有助于制约医务人员权利的过度运用,有利于在意外情况发生时患者采取较为客观的态度,避免医患矛盾,但应防止医务人员将知情同意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
作者:成丽莉;杨小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良好而科学的临床决策取决于众多因素,但医患互信,乃至医患心灵交融将给医患双方以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在战胜疾病的过程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科学临床决策的灵魂,没有医患充分互信将使得临床科学决策变成一句空话,甚至不可能.互相猜疑的医患关系不但扰乱疾病诊断与治疗,还将阻碍医学的发展,带给患者极大的损失与痛苦.推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学发展需要,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更是患者所期盼的,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作者:傅恩清;金发光;刘静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对当今国内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积极进行医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探析,提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明确指导思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作者:沈雁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