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珍
医患关系是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医生角色与患者角色之间特定的人际关系.近年来,医疗纠纷的上升暴露出许多医师和患者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缺乏系统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在依法行医、就医以及自我保护方面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在推广和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医患双方明确各自的道德义务,做到文明行医和文明就医.
作者:胡爱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承认了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但我国目前仍沿用传统的死亡标准,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脑死亡的概念还存在误区.对死亡观念的更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我国推动立法承认脑死亡标准,是医学界及法学界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作者:徐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综合类职业院校大多设有医药卫生类专业,但人文课程在重视程度等各方面普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医药卫生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深入分析了加强医学人文课程的客观需要性,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提高认识、构建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及对策.
作者:张乃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结合三例死亡与临终需要的社会调查相关数据,概括分析了老年临终者的主要需求,提出:全力救治,全面、舒适照护以及消减痛苦是临终关怀的三个基本伦理原则.
作者:刘喜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结合炎琥宁引起急性皮肤过敏反应患儿的抢救实践,指出有效应用人性照顾理论指导护理实践,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护理服务投入和思想交流,促使患者减少医疗过程中的不良体验和负面情绪,争取早日康复.
作者:刘小敏;李会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酒的消耗量上升,与酒相关的问题也相应呈上升趋势,并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分析我国传统酒文化对饮酒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心理学机制,将有助于酒相关政策的制订及健康教育项目的设计.
作者:曹栋;郝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组织医科院校学生参与对HIV/AIDS相关人群的关爱活动,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青年学生自觉实践医学人道主义,提供医学伦理教育的一种模式.
作者:张瑞宏;周家荣;程传贤;李长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社会建构论为理解科学知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作者由此来关注医学中的疾病概念,揭示出疾病概念的社会建构性特征:疾病的本质是在具体的社会价值观念中被发明而非在事实中被发现的;疾病的描述、说明、诊断和治疗也具有明显的非认知特性,价值观念特别是利益权衡影响到各环节具体结论的得出.
作者:肖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以专题讲授的形式构建适应各专业特殊技术要求的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并以学生为本,全方位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为切入点,由既定结论向现实问题转变,分析社会多元利益冲突,提高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对复杂多变的道德关系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实现职业道德的应用价值,并不断完善教材建设.
作者:奚红;冯俊淇;赵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通过案例述评模式、案例情景模拟与自省模式、案例比较模式、案例研讨模式、案例寻究模式,实施主导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医学伦理决策能力和医学伦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案例体验与感悟中,达到精神和灵魂的陶冶、净化和升华;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时性和实效性.
作者:程乐森;徐玉梅;王建立;宋茂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针对目前医学目的的现状,提出医学目的的认定与实施应该着重考虑的几个与伦理相关的方面:①加强公共卫生与医学的结合,重视公共卫生伦理学;②重视慢性病预防中的伦理问题;③治疗、照料和疾病管理同等重要;④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⑤加强医学科普工作,避免医学科普的趋利化引发的伦理问题;⑥正确对待死亡,充分理解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⑦医学目的的实现要与卫生改革实践相统一.
作者:赵晓瑾;唐根富;赵菁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医疗卫生领域分配的基本原则.中国的卫生公平排在世界倒数第四位,这是导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责问题凸现的主要原因.卫生分配和利用的不公平导致基层卫生服务萎缩,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服务,加之国家医药保障机制不健全,政府责任不到位,使得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居民对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差距拉大.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居民时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促进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权利的实现.根据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不良的现状,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围绕科学发展、机制保障、构建整体、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的核心,才能有效改善公平,使群众分享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卫生资源成果.
作者:孙德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过度医疗制约医学目的实现的根源性问题,主要归责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不合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过度医疗背景下解读医学目的的内涵尤为必要.医学哲学化明示一条准则,就是过度医疗不是医学哲学的应当,其扰乱医学理性和医学伦理法则,是制约医学目的实现的不利因素,它必将受到社会和医疗消费者的唾弃和抨击.
作者:孙永波;刘征;何春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尊重患者的意愿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履行知情同意有助于制约医务人员权利的过度运用,有利于在意外情况发生时患者采取较为客观的态度,避免医患矛盾,但应防止医务人员将知情同意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
作者:成丽莉;杨小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就影视艺术对医学生素质拓展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作者:徐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人文关怀在38例会阴切口愈合不良产妇护理中的应用,减少了产妇的焦虑和痛苦,促进了产妇身心的康复,缓解了医患矛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宣婉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医学伦理学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只有明确课程定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目的.
作者:尹奋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也在大步迈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这一内涵在现代版希波格拉底誓言中得以详细阐述.
作者:迟相林;郭兆荣;周丽;(艹問)红好;吴喜鹃;董春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良好而科学的临床决策取决于众多因素,但医患互信,乃至医患心灵交融将给医患双方以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在战胜疾病的过程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科学临床决策的灵魂,没有医患充分互信将使得临床科学决策变成一句空话,甚至不可能.互相猜疑的医患关系不但扰乱疾病诊断与治疗,还将阻碍医学的发展,带给患者极大的损失与痛苦.推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学发展需要,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更是患者所期盼的,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作者:傅恩清;金发光;刘静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