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陕西省新农合参保人员健康结果公平性分析

钱玉燕;高建民;闫菊娥;杨晓玮

关键词:新农合, 健康结果, 公平性, 医疗保障制度
摘要:目的:研究新农合参保人员健康结果公平性程度,探讨影响参保人群健康结果公平性的关键因素,为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居民健康提供事实依据。方法采用经济分组法、收入五分法以及集中指数和集中曲线进行健康结果公平性分析,利用集中指数分解法测量与经济水平相关的健康结果的水平公平性。结果新农合参保人员两周患病率存在偏低收入者的健康结果不公平,经济水平较好的参保人员健康结果较差;慢性病患病率、自评健康不良率存在偏高收入者的健康结果不公平,经济水平较差的参保人员健康结果较差。结论经济水平是影响两周患病公平性的首要因素,年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也是缓解健康结果不公平的因素。提高参保人群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改善就业状况对健康结果公平性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伦理对策探讨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其伦理学因素,为制定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全院所有医务人员发生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案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结果共发生101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其中以护士为主,占60.40%;多集中在30岁以下职工,占70.29%;职业暴露人员科室分布以外科居多(42.57%),其次为内科(36.63%);病房(60.40%)、手术室(15.84%)和治疗室(11.88%)是职业暴露常发生的场所;锐器伤发生的构成比为87.12%,居首位,其中以锐器处置(23.76%)、拔针(18.81%)、采血环节(15.84%)、手术缝合(14.85%)和输液注射(13.86%)为锐器伤职业暴露的多发环节;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61.38%)。结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大,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必须重视全员职业暴露教育,加强职业暴露的伦理化管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和伤害。

    作者:王晓艳;平宝华;林永杰;关仙花;禄韶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医院在医患纠纷处理中的媒体应对策略

    阐述了医患纠纷中媒体介入的影响及媒体应对在医院医患纠纷处理中的重要性,讨论了目前医院媒体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医院在医患纠纷中的媒体应对策略,主要有:迅速查明真相,积极配合媒体报道;发布权威消息,还原事件真相;监督媒体报道,严惩侵权行为;开通医院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

    作者:梁时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关于移动医疗的伦理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移动医疗的概念进行简要的介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健康数据可靠性问题,患者的隐私权保护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否涉及非法行医的问题,网上咨询的医患关系法律责任界定问题,使还原论、身心二元论的缺陷凸显及工具理性泛滥问题。并从技术层面,法律、政策层面及意识层面探讨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作者:张颖;陈晓阳;杨同卫;陈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对晚期肺癌患者实施临终关怀与姑息护理的伦理思考

    介绍了418例晚期肺癌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姑息护理中常见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以下伦理建议:尊重患者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护理;尊重患者和家属意见,进行科学的死亡观教育;鼓励家人陪伴和探视,减少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感;对家属进行心理抚慰和关怀。

    作者:李玉梅;侯黎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及培养模式构建

    目的:评价医学生沟通能力,尝试构建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方法运用量表和问卷调查临床医学生,运用雷达图评价医学生沟通能力,访谈相关人员并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尝试构建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结果医学生沟通能力水平一般,沟通知识匮乏;需要构建以医患沟通为基础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结论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尝试以医患沟通课程为基础,构建全面的医学生培养模式,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作者:王伟;尹文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关于西安市体育教师紫外线职业损伤的KAP调查及伦理对策研究

    目的:调查分析西安市体育教师对紫外线职业损伤KAP的基本情况,为制定有关体育教师日光紫外线职业损伤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3-7月选择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1200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西安市体育教师就紫外线职业损伤KAP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过晒伤史的占21.5%,做过专业皮肤检查的占5.1%;认为长期室外紫外线对皮肤危害性的占34.1%,采取一定防护措施的占58.9%,对紫外线能正确认识的占3.2%;采取防护措施的目的方面,43.9%的调查对象采取措施的目的是防止晒黑而不是防止晒伤。结论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室外工作群体,整体上紫外线职业损伤防护知识水平较低,防护目的有所偏差,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看,应本着健康伦理的原则,加强紫外线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并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作者:宋建驷;宋健文;任平社;宋建玲;徐桂玲;孙云;庄希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关于农村居民对乡村医生和城市医生信任机制的比较研究--基于北京市H区的实地观察研究

    目的:在对国内外信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农村居民对乡村和城市医生信任机制的异同。方法对北京市H区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观察和二次深入访谈。结果农村居民对乡村和城市医生的信任机制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乡村医生的信任以社会相似型信任为主,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城市大医院的医患信任存在着声誉型信任、制度型信任和关系运作型信任,但本质有所不同。结论城乡迥异的环境和文化,城乡医疗机构的性质、农村居民与城乡医生关系的疏密程度、城乡医疗机构的声誉、城乡医疗卫生制度的区别等是造成城乡医患信任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佳;王晓燕;彭迎春;刘扬;董屹;周慧姊;刘一;马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生命伦理视域下的残疾人竞技体育价值辨析

    通过残疾人竞技体育对残疾个体存在价值的生命关注,残疾人竞技体育伦理核心价值应有的视域,残疾人生命的意义与竞技体育价值的博弈,残疾人竞技体育工具理性价值观和人文理性价值观的对话,残疾人竞技体育与现实生活的链接等方面的分析,对残疾人竞技体育在生命伦理视域下的价值进行了辨析。

    作者:马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关于医学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

    通过对某医学院校不同年级的本科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归纳出了医学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并深入分析了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内因和外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适应网络时代要求,建设新型政工队伍;强化阵地意识,建立网上德育平台;强化引导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

    作者:赵晓英;王艳菊;丁云鹏;侯小宝;李汝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案例探讨临床研究中的伦理难题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数量的大幅提升,有关受试者保护的新问题不断挑战着研究者和伦理委员会的伦理智慧。基于既往伦理审查的经验,总结梳理几个典型的临床研究案例,涉及研究目的、知情同意、研究损害赔偿等实践伦理内容,分析其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临床研究者、机构伦理委员会及决策部门参考。

    作者:梁立智;柴华旗;李红英;徐溢涛;眭文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科技与人文结合视角下关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思考

    在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视角下,提出了独立设置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树立“医学是人学”的医学教育观;医学通识教育既要借鉴传统又要吸收世界经验;医学通识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实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医学与人文通识教育综合性课程来加强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进一步促进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完善。

    作者:何兰萍;亓曙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村民自治环境中村级医患信任现状及成因分析--基于北京市H县的实地观察研究

    通过对H县的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分析了村级医患间的多维现状,具体论述了村民自治环境下村级医患间制度信任构建的障碍及村级医患间人际信任独具的特色,进一步提出改善村级医患信任的对策及建议:加大对村医的培训力度;在绩效考核中强化村医的公益性目标,巩固村级医患间情感信任;建立差异化的收入补偿机制,调动村医服务积极性,提高村级医患信任水平。

    作者:周慧姊;王晓燕;董屹;王玉;刘一;马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探析伦理审查会议中的常见问题(二)--比较中美两国伦理审查会议之不同

    具体阐述了中美两国伦理委员会的会议审查在项目汇报、项目答疑、伦理讨论、投票表决等各环节的不同,分析了两国伦理审查模式的差异,并就中美两国伦理审查会议的模式进行了比较,有助于发现自身伦理审查会议模式的不足,提高自身伦理委员会会议审查效率。

    作者:訾明杰;何军;高蕊;唐旭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通过对当下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的分析研究,探讨了目前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卓越医师的培养需要,自我实现的成长需要。并指出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医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途径:准确定位“自我提升”的行动主体,树立“仁心仁术”的提升目标,整合国内外优质的学习资源,运用新媒体网络学习平台,实践“知行合一”的提升方法。

    作者:徐金虎;陈双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医院制剂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论述了目前医院制剂普遍存在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落后、质量标准缺项严重的问题,并从四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药学伦理道德建设;审批部门应严格制剂注册审评技术要求;整顿和提高所有制剂质量标准;加强药学人员引进和培养,积极开展提高质量标准修订工作;医院加大软硬件建设,支持质量标准修订提高工作的建议,为提高医院制剂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作者:马佩杰;沈伟;张妍;赵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论“道德多数”与同性恋“少数人”的伦理冲突

    着眼于“道德多数”与艾滋病高危同性恋“少数人”的冲突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探讨了两个群体在社会道德中的地位,并由此提出了“道德多数”与“少数人”的社会公正性和包容性的道德思忖,并从伦理学的视角对“道德多数”与“少数人”进行了伦理探析。

    作者:孙曼;朱海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与咨询服务的伦理建议

    针对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临床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孕妇需求细致的咨询服务的这一现状。提出以下伦理建议:超声心动图医师要树立咨询服务的意识,耐心、通俗、细致地为患者答疑解惑;超声心动图医师要理解患者家庭的情绪反映并注重心理关怀;超声心动图患者检查和咨询服务的环境要求;鼓励多学科联合参与的咨询服务。

    作者:梁宇彤;周田;王臻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审查的道德辩护

    从技术功能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技术功效的“可预见性”与“难预见性”的关系和技术使用的“应该”与“不应该”的关系等三个层面,对医疗技术临床准入“能做什么”不等于“应该做什么”的伦理学辩护,试图为医疗技术合理应用提供伦理审查的道德理论支撑。

    作者:黄钢;盛国荣;姚冬芳;吕喆;曹欢欢;李佩环;李大平;李恩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建设及运作中的伦理思考

    器官获取组织在建立、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伦理问题,如医院公益性质受质疑,OPO机制不健全,统一规范模式未建立,人员组成结构不尽合理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梳理,建议在今后实践中实施适当补偿和大限度利用原则,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伦理培训,以促进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

    作者:池文婷;黄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卫生工作转移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市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卫生工作转移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服务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4月,采用现况调查,对广州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363名非精神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对精神卫生工作转移的态度上,941人(69.6%)持赞成态度。影响调查对象对精神卫生工作转移态度的因素包括:工作时间8~10小时/天(β=0.404, P =0.006);对综合医院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大的影响因素为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β=-1.345, P =0.016);认为患有躯体疾病合并心理精神问题的患者所占比例小于10%(β=-0.452, P =0.014);预计未来综合医院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大的制约因素为实施费用/时间(β=-0.596, P =0.021);对目前工作中处理心理精神障碍准备好了(β=1.436, P <0.001)和稍有准备(β=0.694, P <0.001)。在对精神卫生工作转移态度上,持赞成态度的可能性高(71.0%),其次是中立(25.5%),后是反对(3.5%)。结论加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对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支持以及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完善相关政策法制以及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是当务之急。

    作者:符蓉;朱春燕;陈砺;耿庆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