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芪参益气滴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心脏功能的影响

赵云;陈晓瑞

关键词:芪参益气滴丸, 老年人, 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质, 心室功能, 左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芪参益气滴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心肌梗死患者126例依据正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是否行介入手术分为内科治疗组、内科观察组、介入治疗组、介入观察组,治疗组加用芪参益气滴丸,检查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测量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介入组内与内科组内2组比较,治疗组BNP、CRP均较观察组显著下降(P<0.05),介入治疗组、内科治疗组的LVESV、LVEDV均较对应的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内科治疗LVEF均高于对应的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介入治疗组与内科治疗组相比,前者LVEDd、LVEDV均低于后者(P<0.01),前者LVEF高于后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芪参益气滴丸可以显著地提高左室功能,抑制心肌重构,减少心肌梗死后心衰的发生,而且,这些作用在血运重建后仍有良好的表现。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在发病72 h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内大梗死组血清炎症因子高于中、小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P<0.05);试验组的易损斑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能及时提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可利用炎性生物分子标志物协助对缺血性卒中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判断预后。

    作者:张作念;王志晔;顾伟;章慧;潘振华;魏杰;倪梦园;徐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医生权力的异化与控制

    由于诸多原因,医生的权力和权威、安全感和社会地位呈相对下降趋势,而另一方面,医生权力异化凸显,诱导性需求、拿红包、吃回扣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医生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广受社会诟病,已引起政府、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医生权力异化问题与我国新医改推行的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公共利益的本质是不相容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如何系统分析我国医生权力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根源,并建立对医生权力控制与监督的体制机制,已成为当前医改与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作者:刘瑞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某兵团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肾脏病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目的:了解某后团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兵团第四师65岁以上共2030名老年人,分布在6个社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个社区334名6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及肾损伤指标和相关因素的检测。结果在资料完整的329例居民中,经年龄校正后,清蛋白尿的患病率为22.2%,血尿的患病率为14.2%,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为4.9%。该人群CKD的患病率为32.8%,以早期CKD 1~3期为主,知晓率为1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CKD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有性别、高血压。结论该兵团65岁以上老年人CKD患病率较高,相关因素为性别、高血压。

    作者:宋雪;吴文礼;程江;葛敏;鹿新红;邓朝晖;梁梦洁;宋颖博;张烨;易卫东;梁学立;刘爽;王磊;李艳;张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胆道镜下电凝止血法在术中胆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胆道镜直视下电凝止血技术在肝胆管结石手术中治疗肝内胆道活动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在肝胆管结石手术中运用胆道镜直视下电凝止血技术治疗的12例肝内胆道活动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成功止血,成功率100%,其中因医源性损伤导致胆道出血9例,占75%。随访1~3年,暂无胆道再出血发生,B超检查电凝止血处肝内胆管无结石形成。结论胆道镜直视下电凝法控制肝内胆道活动性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单、直观微创、不良反应小、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皮儒先;袁涛;陈俊英;陈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临床病案PBL教学法在《生殖药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是1969年美国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指围绕由教师精心准备的临床病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寻求答案,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1]。临床病案讨论是《生殖药理学》从理论学习到临床用药的重要转变形式,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学习内容。为了探讨临床病案PBL教学法在《生殖药理学》中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在《生殖药理学》以传统讲授法(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的基础上引入了临床病案PBL教学法,并与单一的LBL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乐;罗世英;付晖;鲁澄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醒脑静注射液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进展

    醒脑静注射液是由古验方“安宫牛黄丸”提炼而成,由麝香、冰片、山栀、郁金等组成,具有开窍醒脑、镇惊止痛、清热解毒、安神定志、凉血行气功效。主要用于气血逆乱,脑脉瘀阻所致中风昏迷,口眼?斜,肢体偏瘫,外伤头痛呕恶,酒毒攻心,神志昏迷抽搐(如急性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酒精中毒、高热)。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醒脑静注射液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抑制炎症因子、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脑神经细胞凋亡、降低脑脊液中内源性致热原、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改善大脑血氧供应、保护脑细胞、镇静[1]。作者现就近年来醒脑静注射液在临床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卢志刚(综述);王承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以急性肝衰竭和溶血为特征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主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上较为少见。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更为罕见,其病情凶险,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明确诊断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以急性肝衰竭和溶血为特征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诊治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慎杰;张苓;钟萍;彭建华;吴昭君;陈礼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磷酸肌酸钠联合心肌康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实效性分析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联合心肌康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1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使用果糖二磷酸钠、维生素C、辅酶Q10、利巴韦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磷酸肌酸钠及心肌康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心电图改善、心肌酶水平及肌钙蛋白 I (cT nI )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04);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4,P=0.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治疗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磷酸肌酸酶(CPK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cTn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T、CPK、LDH、CK‐MB、HBDH、cTnI分别为(29.98±4.66)U/L、(184.41±5.97)U/L、(314.25±9.84)U/L、(22.29±2.98) U/L、(268.37±8.64)U/L、(0.13±0.04)μg/L ,与对照组[(33.49±4.98)U/L、(196.49±6.71)U/L、(328.64±11.14)U/L、(26.53±3.44)U/L、(298.68±10.64)U/L、(0.25±0.05)μg/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心肌康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泉;张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GnRH-a与达英35联合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及达英35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例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A组33例,术后肌肉注射Gn‐RH‐a 3.75 mg ,共6个月;B组32例,术后使用6个月的GnRH‐a后,月经来潮继续使用达英35至术后2年。术后随访24个月,对比分析2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1年内1例复发(3.03%),B组1年内复发率为0,较A组低;A组2年累积复发率为18.1%(6/33),B组3.1%(1/32),B组累积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 P<0.05)。B组突破性出血,体质量增加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症状、肝功能异常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联合使用GnRH‐a及达英35,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陈观美;徐莉莉;杨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GP73、GPC3和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探讨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HC患者194例,普通肝病组74例,其他肿瘤组患者70例和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80例进行3项指标的定量检测和分析;AFP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用美国雅培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进行定量检测;GP73和GPC3采用ELISA法作定量检测。结果 PHC组血清GP73和GPC3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肝病组、其他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GPC3、AFP单独及三者联合检测对诊断 PHC的敏感度分别为:78.35%、53.09%、58.76%、94.85%,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74、0.75、0.96。结论 GP73、GPC3和AFP联合检测能提高PHC诊断的敏感度和诊断价值。

    作者:朱波;肖亚雄;彭宇生;王鹏;张文礼;樊建新;王开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针刺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止痛疗效Meta分析

    目的:评价针刺对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检索1989年1月到2014年12月中英文偏头痛急性期针刺治疗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进行M 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共618例偏头痛患者,其中4项进行Meta分析,1项描述性分析;针刺组与假针刺组针刺后2 h[MD=0.36;95% CI:0.08~0.65;P=0.01]、4 h[MD=0.49;95% CI:0.14~0.84;P=0.007]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减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以VAS评分为评价指标时,针刺后2 h[MD=-0.38;95% CI:-0.83~0.07;P=0.10]、4 h[MD=-0.42;95% CI:-0.96~0.12;P=0.1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减轻偏头痛程度,以 VAS评分减少值为评价指标时,针刺止痛治疗偏头痛明显优于假针刺组;而以VAS评分为评价指标时,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蒲圣雄;谭戈;王达岩;陈津津;蒋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前列地尔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84例早期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使用依帕司他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血肌酐、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1,P=0.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RP与IL‐6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0.45±0.05)mg/L]与 IL‐6[(0.72±0.11)μg/L]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1.05±0.14)mg/L、(1.25±0.2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TNF‐α、内生肌酐清除率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TNF‐α、内生肌酐清除率分别为(6.41±1.12)mmol/L、(41.12±4.46)μg/min、75.54±6.64)ng/L、(92.94±8.24)%,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7.39±1.05)mmol/L、(91.48±7.31)mmol/L、(111.42±7.69)ng/L、(81.55±9.5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对照组为1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疗效好,利于改善尿清蛋白排泄及炎症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洁娜;孙慧艳;徐赵钕;林昭宇;陶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改良GCS≥10分作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切换点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以改良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 )≥10分作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切换点,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撤机,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5例为治疗组,早期辅助控制通气,逐步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 V )+压力支持通气(PSV),待意识障碍改善“改良GCS≥10分”,此时拔除气管插管,改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以后逐渐减低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动态观察拔除气管插管前、无创机械通气后2 h血气分析指标及 PSV、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以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例为对照组,在“改良GCS≥10分”后仍按常规有创通气治疗,以SIM V+ PSV方式继续撤机,先逐渐降低SIM V频率至5~8次/min ,后减低PSV水平至5~7 cm H2 O ,稳定达2 h后脱机,气管插管内吸氧再稳定2 h后拔管,拔管后如出现呼吸衰竭加重,给予BiPAP通气,以后逐渐减低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观察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无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次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拔除气管插管前及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后2 h血气分析指标及PEE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高于有创机械通气水平(P<0.05);治疗组、对照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2.22±2.11)d和(9.17±4.91)d ,P<0.05;无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8.18±5.53)和(4.33±3.55)d ,P<0.05;V A P发生例数分别为1和6例( P<0.05);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天数、再次气管插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改良GCS≥10分作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切换点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能维持较好的通气换气指标,能指导早期拔管,降低VAP发生率,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罗先海;陈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湘西农村地区苗族留守儿童获取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湘西地区农村苗族留守儿童获取基本医疗服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留守儿童获取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调查问卷》,以便利抽样方法对M JA乡小学和M JA乡2所幼教机构的392例苗族留守儿童和101例其他民族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湘西地区农村苗族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救治,常见感染性疾病就医,家庭急救,计划免疫等获取基本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苗族留守儿童男202名,女190名,中位年龄8.8岁,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者占82.9%,监护人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8.7%,留守儿童家庭使用苗语者占66.8%,家庭留守儿童平均数量为(2.1±0.5)名;在幼教机构中的107例留守儿童获取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评分为(45.3±7.3)分,在小学调查的285例留守儿童为(66.0±9.3)分。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中,监护人年龄、家庭交流语言、家庭留守儿童数量、留守儿童年龄、监护人受教育程度在预测留守儿童获取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531,R2=0.373,P<0.05)。结论家庭交流以苗语为主、监护人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留守儿童年龄小、家庭留守儿童数量多、急救知识和计划免疫健康宣教知识缺乏可能影响湘西地区农村苗族留守儿童获取基本医疗服务。

    作者:聂婷婷;楚婷;林重华;唐萌;梁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呼吸内科不同区域下呼吸道感染耐药菌分布及耐药特征比较分析

    目的:探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不同区域[门诊、病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 U )]下呼吸道感染耐药菌株的分布构成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VITEK‐TWO),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0年版标准判读结果,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病房、RICU患者送检的痰液、肺泡灌洗液标本通过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离出的480株耐药菌株,用WHONET5.6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该医院呼吸门诊、病房、RICU下呼吸道感染耐药菌分布构成前4位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3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大于50%,RIC U与呼吸科门诊和病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抗菌活性较强,其耐药率小于20%。大肠埃希菌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在呼吸科门诊、病房与RICU的耐药率相似。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多重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小于1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在呼吸科门诊和病房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但RIIU的耐药率大于54%( 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RIC U和病房明显高于呼吸科门诊,分别为70.4%、64.6%和46.2%。RIC U检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利福平耐药率明显高于呼吸科门诊和病房(P<0.05)。结论呼吸科门诊、病房和RICU的耐药菌分布构成及耐药率均有明显差异,临床医师除了熟悉本地区耐药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情况外,还应掌握本单位各科室不同区域耐药菌的耐药率情况,才能正确有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建华;张力燕;季云瑞;戴路明;李敏;杨娇;田熙;罗壮;汪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微小RNA与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位居第三,但病死率却高居首位。卵巢癌在早期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发生癌细胞的转移、侵袭,近期文献报道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为42.9%,但超过80.0%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会复发,且预后极差[1]。目前,临床上卵巢癌的治疗方法是以肿瘤细胞减灭术为基础并辅助6~8个疗程的紫杉醇和铂类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其完全缓解可达到70%~80%[2]。然而,高复发率和复发后的高耐药率是导致其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针对卵巢癌的转移、诊断及治疗等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刘洋;侯友芳(综述);张捷(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电针复合七氟烷麻醉对断尾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穴位电针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对断尾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质量280~320 g ,分为正常组(Ⅰ组)、模型组(Ⅱ组)、七氟烷吸入组(Ⅲ组)、七氟烷吸入加体针组(Ⅳ组)和七氟烷吸入加耳针组(Ⅴ组),每组10只。Ⅰ组不作处理置于氧流量30%的混合气体玻璃箱中(流量2 L/min),Ⅱ组断尾后置于氧流量30%的混合气体玻璃箱中(流量2 L/min),Ⅲ、Ⅳ、Ⅴ组断尾后置于含体积分数为2%的七氟烷麻醉箱中(流量2 L/min),Ⅳ组持续刺激双侧“足三里”穴30 min (刺激参数3 V ,3 Hz ,2 ms),共4次,每次间隔30 min ,Ⅴ组刺激双侧“耳尖”穴,刺激参数及时间同Ⅳ组。各组治疗方法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断颈血采用ELISA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 H )和外周血皮质酮(CORT )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下丘脑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血清ACT H、CORT水平、下丘脑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Ⅱ组相比,Ⅲ、Ⅳ、Ⅴ组大鼠外周血ACTH、CORT 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Ⅳ组的ACTH和COR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组的ACTH水平与Ⅲ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Ⅴ组CORT水平与Ⅳ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Ⅲ、Ⅳ、Ⅴ组c‐fos表达与Ⅱ组相比均降低(P<0.05),Ⅲ、Ⅳ、Ⅴ组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电刺激“耳尖”穴治疗时,对应激的作用优于单纯的七氟烷治疗和七氟烷复合电刺激“足三里”穴。电针复合吸入全身麻醉对应激的调控机制可能与下丘脑调节室旁核c‐fos蛋白分泌并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 PA )轴有关。

    作者:胡越;刘莉;熊威威;谭毅;黄志华;李爱国;杨华;蒋奕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孤立性肺结节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应用进展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致死的首要原因,肺癌每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总和[1]。在美国每年有超过十六万人死于肺癌[2],贾世杰等[3]在对2002~2011年中国恶性肿瘤病死率水平及变化趋势调查中发现,标化病死率排在前3位的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肝癌和胃癌,其中肺癌病死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肺癌在进展期前通常是无症状的,且有10%是在与肺癌无关的胸片检查中偶然发现的。所以大多数患者在诊断为肺癌时已经到了进展期,此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往往受限,而且患者的预后很差。肺癌患者的5年平均生存率仅为16.9%[4],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international 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gram ,I‐ELCAP)已经证实了Ⅰ期肺癌患者术后的10年生存率可达到88%[5]。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

    作者:宋婷妮(综述);曾勇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彩色多普超声在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及闭塞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及闭塞(ICAO )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由CDFI和经颅多普勒(TCD)联合检测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 血管成像证实的单侧ICAO患者68例,分别对比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舒张末期流速(DSV )及血管阻力指数(RI),比较患侧与健侧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68例单侧ICAO患侧颈内动脉内径低于健侧(P<0.05),患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内径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 PSV、DSV均低于健侧, RI高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外动脉PSV、DSV均高于健侧,RI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动脉(OA)分支前患侧颈内动脉PSV、DSV低于OA后(P<0.05),RI高于OA分支闭塞后(P<0.05)。结论 CDFI可用于IC A O的初步定位评估。

    作者:万登敏;韩兴权;雷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幽门螺杆菌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估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对幽门螺杆菌(H .pylori)的抑菌作用及其对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尿素酶(Ure)和胃黏膜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和不同药物浓度对 H .pylori增殖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PCT和Western blot检测rhLF对 H .pylori CagA和Ure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动物实验,144只BABL/c小鼠,分为4组,标准三联+rhLF组(A组)、rhLF组(B组)、标准三联组(C组)、生理盐水组(D组),组织病理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不同分组间胃黏膜炎性反应,ELISA法检测各组胃组织IL‐8水平。结果 MIC为0.5 mg/mL ,且rhLF抑制细菌生长增殖呈现浓度依赖性过程。rhLF能降低H .pylori主要毒力因子CagA、Ure mRNA和蛋白的表达。A组胃黏膜组织炎症积分和匀浆液IL‐8水平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LF抑制H .pylori生长及增殖,并不同程度抑制H . pylori主要毒力因子CagA、Ure mRNA及蛋白的表达,削弱该菌的致病性,同时降低小鼠胃黏膜IL‐8水平,减轻H .pylori相关性胃黏膜炎性反应。

    作者:罗娟;成国祥;袁渝萍;张爱民;刘雪芳;刘思国;边莉;陈建泉;张磊;董向前;杨刚;南琼;马岚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