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不同 HbA1c控制水平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临床和超声特征

施静;丁炎;周昊;吴鹏西;朱巧英;周锋盛;蒋骁

关键词: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 超声
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DM)患者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和超声特征。方法146例糖尿病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DM )患者根据糖化产物血红蛋白A1c(HbA1c)水平分为3组(控制好,HbA1c≤7%;控制良好,7%< HbA1c≤9%;控制差,HbA1c>9%)。分别比较3组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超声特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血糖控制好和良好的患者相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发病年龄低、住院时间更长(P<0.05);更易合并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P<0.05);并发症及需积极抢救的临床危象多见;转移性感染多发(P<0.05)。KPLA‐DM可呈特征性的片状、团块状增强回声超声图像,血糖控制差的患者胆道系统积气、肝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KPLA‐DM 超声图像具有特征性,超声观察到的胆道系统积气及肝静脉血栓形成与KPLA‐DM 患者血糖控制差相关,提示可能存在转移性感染等并发症。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六西格玛原理分析临床生化项目的质量水平

    目的:用六西格玛(σ)质量管理方法评价罗氏Modular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项目的分析性能,用以指导质量改进。方法收集2013年全国临床实验室生化项目的室间质量评价(EQA)和本实验室室内质控(IQC)数据,用EQA数据评估偏倚(Bias),IQC数据计算变异系数(CV)水平,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CLIA′88)的允许总误差(TEa)通过公式(TEa-Bias)/CV计算各检测项目的σ值,评价实验室的24项生化检测项目的分析性能;并计算检验项目的质量目标指数(QGI),查找导致性能不佳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和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NCCL )规定血脂检验项目的 T E a ,分别计算σ值,分析其差距。结果在24个检测项目中,8个检测项目大于6σ水平,占检验项目的33.3%;8个项目在3σ~<6σ水平,占33.3%;8个项目在3σ水平以下,占33.3%。对于σ<6的项目,需优先改进正确度的占37.5%,优先改进精密度的占43.8%,既需改进正确度又要改进精密度的占18.8%。根据NCEP和NCCL对血脂的质量要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的σ值分别为1.55、3.40、1.36、3.48和1.82、6.34、5.80、9.91。结论6σ质量管理理论是临床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临床实验室检测项目质量水平的改进。与国外相比,国内对脂类检验项目质量水平的要求差距明显,需进一步提高。

    作者:胥国强;康清秀;陈小东;蒲泽晏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HIFU 治疗877例子宫良性病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证实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在子宫良性病治疗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较轻。方法通过对该院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成功接受 HIFU治疗的877例子宫良性病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总结分析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归纳总结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处理措施及转归:不良反应中98%为国际介入放射学会(SIR)分级A~B级,不需特殊干预,在治疗后即刻至1周内完全恢复;2%为SIR C~D级,住院处理及护理后完全恢复;未出现SIR D级以上严重并发症。结论 HIFU能较为安全地应用于该子宫良性病的治疗中,可对临床上HIFU在子宫良性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刘玉琴;曹柳明;宋洋;温贵萍;张乃芬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右美托咪啶对脑功能区手术患者术中唤醒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DEX )对颅脑功能区手术患者唤醒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 S A )Ⅰ~Ⅱ级,病变累及脑功能区拟行术中唤醒手术患者3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1组、D2组、C组,每组1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麻醉诱导置入喉罩。其中,D1、D2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DEX 0.8μg/kg为负荷量,泵注时间15 min ,继之分别以0.4、0.2μg·kg -1·h-1维持,C组静脉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唤醒试验开始时停用其他麻醉药物。记录各组患者唤醒时间、唤醒质量、唤醒时的警觉/镇静(OAA/S)评分,以及高血压、心动过速、呛咳、体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术中唤醒,并顺利完成手术。D1组及D2组唤醒质量评级明显高于C组( P<0.05);D2组术中唤醒时间明显短于D1组及C组( P<0.05);唤醒时D2组及C组O A A/S评分明显高于D1组( P<0.05);D1组和D2组患者唤醒期间高血压、心动过速、呛咳、体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 P<0.05)。结论 DEX可提高脑功能区手术患者的唤醒质量,降低唤醒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麻醉维持DEX0.2μg·kg -1·h-1唤醒效果较好。

    作者:魏福生;杨蕾;叶玲玲;马龙先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TATp和CXCR4修饰的载V P3基因超声微泡制备及体外寻靶实验

    目的:制备一种载VP3基因、反式激活转录激活肽(TATp)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同时修饰的新型载基因高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表征其性质。方法采用W/O/W双乳化法制备载基因超声微泡。并通过硫醚键将SDF‐1与TATp共价连接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泡的表面,制备成靶向载基因超声微泡。Malvern测量仪测定其粒径、分布及表面电位,流式细胞仪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ATp、SDF‐1在高分子微泡表面的连接状况,酶切反应实验鉴定其对DNA的保护性,光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初步评估其体外寻靶能力,超声考察体外成像。结果靶向载基因超声微泡呈规则球形。粒径为(536.00±16.55)nm ,分布集中,表面电位为(-0.08±0.08)mV。平均载药量为0.62%,平均包封率为36.13%。对DNA保护作用持续60 min ,未见损坏。TATp、SDF‐1同时加载于PLGA微泡表面的连接率为69.84%。体外寻靶实验显示,靶向微泡较多地稳定簇聚在舌癌SCC‐15细胞膜上,连接率为91.44%。而非靶向微泡较少结合,连接率为12.96%。体外超声显像呈细小点状、均匀高回声。结论成功制备出TATp‐SDF‐1‐VP3‐PEG‐PLGA微泡,其能在体外高效靶向结合舌鳞癌SCC‐15细胞,且短时间穿过细胞膜。体外成像效果较好。

    作者:曾峥;邱丽华;高志;李攀;何力;易品诗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脑胶质瘤血液循环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起源于脑部神经胶质细胞,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50%,其中恶性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Ⅲ、Ⅳ级)约占所有胶质瘤的77.5%。脑胶质瘤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术后高复发性、高病死率及治愈率低,大的生物学特性是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常无法全部切除。尽管其治疗方法已经由单一的手术治疗发展到今天的手术加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寻找脑胶质瘤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的指标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脑胶质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但由于其材料通常难以获取,也不能实现对病情状况的动态监测,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脑胶质瘤血液循环肿瘤标志物。近几年,研究者们陆续发现了一些与胶质瘤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循环肿瘤标志物,下面本文将对这些结果分类作一综述。

    作者:林昌海;李丽仙;冉静;刘预(综述);易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由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心力衰竭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近年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持续增长,正逐渐成为21世纪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据我国50家医院的住院病例调查,C H F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而病死率占40%[2]。因C H F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以及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特点,受到了临床医学界的重视,也是近年来中医研究的热门话题。传统中医学没有CHF或心力衰竭的病名。根据现代医学CHF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传统中医学中的“怔忡”、“心悸”、“喘证”、“支饮”、“水肿”、“积聚”等范畴[3]。近年中医对CHF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湿、水饮[4]。目前,国内CHF中医辨证分型暂未统一标准,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CHF分为以下7种类型:心肺气虚、气阴两虚、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饮阻肺、阴竭阳脱。中医认为CHF的始动因素是心气虚衰,发病的中心环节是淤血,气虚血瘀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是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在CHF的诸多证候中,气虚血瘀证为常见的证候。据王娟等[5]对630例C H F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辨证为气虚+血瘀所占的比例在所有辩证中高。尹学凤等[6]根据CHF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在CHF中为常见。

    作者:唐咏;侯乐;李辉;冯文伟;曾靖;廖鹏达;刘炜枫(综述);陈伯钧(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心电图技能培训在社区及院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的价值

    心电图是当今应用普遍的心血管疾病检查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诊断率约为70%,而且约50%的患者在发病后1 h内(黄金时间)死于院外。因此,为使AMI患者在发病的“黄金时间”得到有效救治,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本研究对175名社区及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心电图相关知识及心电图技能操作培训,旨在探讨心电图技能培训在社区及院前急救AMI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琴;杨苏萍;张雅莉;陈晓婕;田晓芬;吴洁;洪基格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时间管理倾向研究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剧烈,每个人都希望用短的时间来锻炼自己,而时间作为很重要的资源具有4个显著的特征:不变性、无可替代性、不可存储性和伸缩性。人们在占用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但利用时间的效率却不同。因此,时间管理已成为重要影响因素[1]。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TMD)概念由黄希庭等[2]提出,指个体在运用时间的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3个维度构成。管理时间的目的是实现目标,而其核心是如何计划和分配自己的时间。预防医学本科生是一群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医务人员,主要在疾病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埃博拉、登革热等方面工作,具有强烈的时间性,而大学5年正是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关键期。目前,在医学范围内关于时间管理的研究主要是护理专业,以中国知网(CNKI)为搜索工具,关键词为时间管理和护理,近5年来发表文章84篇,而少见对于预防医学本科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同时,国内文献研究发现,良好的时间管理有助于提高学业绩效、降低工作倦怠,减轻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等[3‐5]。所以,研究预防医学本科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有助于了解现状,探索主要影响因子,为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时间管理能力提供依据。

    作者:郑志伟;李贝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H2型松弛素促进人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H2型松弛素(Relaxin‐2)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Relaxin‐2对VSMCs的迁移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对细胞信号蛋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因子‐κB(NF‐κB) p65的影响。结果 Relaxin‐2可剂量依赖性促进VSMCs的迁移,应用NF‐κB抑制剂BAY 11‐7082可阻断Relaxin‐2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和ERK抑制剂 U0126预处理可以降低Relaxin‐2引起的NF‐κB p65的激活。结论 Relaxin‐2可能通过活化PI3K/Akt和ERK信号通路激活NF‐κB p65,进而促进MMP‐9和MMP‐2的表达,从而诱导VSMCs迁移效应。

    作者:马晓娟;王侠;丁肖华;付毓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糖尿病患者不同 HbA1c控制水平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临床和超声特征

    目的:比较糖尿病(DM)患者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和超声特征。方法146例糖尿病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DM )患者根据糖化产物血红蛋白A1c(HbA1c)水平分为3组(控制好,HbA1c≤7%;控制良好,7%< HbA1c≤9%;控制差,HbA1c>9%)。分别比较3组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超声特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血糖控制好和良好的患者相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发病年龄低、住院时间更长(P<0.05);更易合并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P<0.05);并发症及需积极抢救的临床危象多见;转移性感染多发(P<0.05)。KPLA‐DM可呈特征性的片状、团块状增强回声超声图像,血糖控制差的患者胆道系统积气、肝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KPLA‐DM 超声图像具有特征性,超声观察到的胆道系统积气及肝静脉血栓形成与KPLA‐DM 患者血糖控制差相关,提示可能存在转移性感染等并发症。

    作者:施静;丁炎;周昊;吴鹏西;朱巧英;周锋盛;蒋骁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雌激素受体α、β亚型在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分析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α(ERα)和β(ERβ)在鼠源性血管瘤内皮细胞(EOM A )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α和ERβ在EOMA上的表达与分布,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研究ERα和ERβ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ERα、ERβ均表达在EOM A细胞的细胞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均提示ER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R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α、ERβ均表达在EOMA细胞的细胞质,ER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Rβ。

    作者:宋晓峰;王宁;李亚莎;周德凯;金先庆;王佚;李晓庆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团体与个体死亡教育干预,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法收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Ⅲ、Ⅳ期癌症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31例。两组患者均按诊疗常规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除常规健康指导外增加团体与个体死亡教育干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功能领域中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领域中疲惫、疼痛、气促、便秘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团体与个体死亡教育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功能领域状况,减轻症状领域中疲惫、疼痛、气促、便秘等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永红;苏蕾;王章琴;王彦哲;高晓霞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子宫内外同时妊娠的诊疗进展

    子宫内外同时妊娠(heterotopic pregnancy ,HP)指同时存在宫腔内妊娠与异位妊娠的现象,该病较为罕见。第1例报道于1708年在尸检中发现[1]。H P在自然妊娠妇女中的发生率约1/30000[2]。然而随着不孕不育发病率增高,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 ,ART)应用随之增多,HP发生率也显著增加,在接受 ART 治疗的妇女中其发生率为0.09%~1.00%[3]。H P的危险因素包括输卵管炎症、输卵管机械性损伤、多次流产史、盆腔手术史及 ART 技术中移植胚胎数量较多等[4]。若诊疗不当,异位妊娠破裂可引起严重出血,造成孕妇血流动力学紊乱,危及孕妇及宫内正常胚胎的安全。因此,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妊娠期妇女,特别是接受ART治疗的妇女,应及早发现 HP ,积极处理异位妊娠,避免异位妊娠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助于宫内正常妊娠的继续。

    作者:黄雪竹;安民;聂春莲;赵娜(综述);李有长(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间歇性低氧致树突状细胞迁徙能力改变及其通路机制探讨

    目的:通过模拟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间歇性低氧(IH)环境,观察其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迁徙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干预RelB、p38的表达探讨IH致DCs迁徙能力改变的可能通路机制。方法培养前将DCs分为RelB、p38干扰及非干扰质粒组。利用间歇低氧舱设置低氧环境,其中,给氧浓度为0.5%、1.5%、5.0%、10.0%,低氧/再氧合时间比为1∶1、1∶3、1∶5、1∶9,常氧对照组予以持续21.0%氧浓度供应。体外培养结束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elB、p38的表达,侵袭小室检测DCs的迁徙能力。结果相对于常氧,体外IH下DCs整体迁徙能力下降,且DCs迁徙能力与IH环境下平均氧分压水平呈正相关(r=0.867,P<0.05),IH可促进DCs胞内RelB、p38表达,而干预二者表达均未逆转IH下迁徙能力的改变。结论体外IH可导致DCs迁徙能力下降,且可能与RelB、p38激活无关。

    作者:胡柯;王光伟;杨宇;徐国耀;李玉娴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IRF2基因 rs13146124位点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通路中干扰素调节因子2(IRF2)基因rs1314612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技术检测366例SLE患者、218例健康对照者IRF2基因rs13146124位点多态性,计算和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SLE患者 IRF2 rs1314612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11、0.246、0.743,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93、0.205、0.136;P值分别为0.761、0.651、0.712);SLE患者IRF2 rs13146124位点A、G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13、0.87,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790)。IRF2 rs13146124位点等位基因A和G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等特异性抗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F2 rs13146124位点的等位基因与关节炎、肾损伤等临床特征无相关关系。结论 IRF2 rs13146124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贵州人群SLE的易感性无关。

    作者:崔晓丽;李红梅;刘水和;叶震璇;张华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涪陵区健康体检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 )、血脂水平的调查,分析超重、肥胖程度与血浆 Hcy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行健康体检者4587例,取禁食12 h以上静脉血,检测血浆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水平,分析不同性别血 Hcy水平、不同体质量指数(BMI)者血 Hcy及血脂的变化趋势。结果不同性别体检者血浆 Hcy水平男性高于女性(P<0.05)。随着BMI的增加血浆Hcy、TC、TG、LDL水平明显增高(P<0.05),HDL水平明显降低(P<0.01),但血 Hcy不会随着BMI增加无限制增加,当BM I≥28 kg/m2时,血浆Hcy随着BM I的增加不再上升。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超重和肥胖者血浆Hcy及血脂水平明显升高, Hcy、高血脂与BM I呈正相关。

    作者:靳娟霞;唐永忠;骆小华;谢艳艳;彭桂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降肺动脉压的预后效果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行降肺动脉压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C HD合并 PA H患者34例,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治疗,观察患者行降动脉压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检测和6 min步行距离试验(6 MWD)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肺血管阻力(PVR)、股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和右心输出量(CO)分别为(218.30±91.25)dyn · s-1· cm -5、(95.16±7.84)%、(1.10±0.27)和(5.20±1.36)L/min ,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前后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舒张压(dPAP)、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右心室直径(RV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三尖瓣返流速度(VP)、三尖瓣跨瓣压差(PGT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6 MWD步行距离分别为(378.09±40.12)、(423.07±35.32)m ,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合并PAH患者行波生坦治疗安全有效,能改善肺血流动力学和6 M WD。

    作者:夏琨;孙东明;王瑞耕;尹薇;刘玲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MGMT 不同表达水平的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采用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表达水平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采用不同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为临床更有效地进行化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肿瘤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将其中64例MGMT表达阴性的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2例),26例MGMT表达阳性患者纳入C组。A组采用放疗加替尼泊苷加尼莫司汀的治疗方案,B组采用放疗加替莫唑胺的治疗方案,C组采用放疗加替尼泊苷加尼莫司汀的治疗方案。比较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1年后生存率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出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周围神经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明显高于A、B组(P<0.05)。随访观察1年,仅C组有1例患者失访。A、B、C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10、7个月,C组中位生存期明显低于A、B组(χ2=7.673,P=0.006;χ2=6.395, P=0.011),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3,P=0.802)。结论 MGMT表达阳性的胶质瘤患者长期预后效果明显较MGMT表达阴性者差。

    作者:袁江伟;杨洁;宋玉芝;王玉祥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定量CT 研究中老年男性椎后肌群退行性改变与年龄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健康中老年男性椎后肌群的脂肪浸润及肌肉含量与腹内脂肪及年龄的相关关系。方法使用定量CT (QCT)检测88名50~79岁健康男性L3腰椎中部层面椎后肌群的脂肪面积、肌肉面积、肌肉脂肪浸润(MFI)比例情况及腹部多层面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并计算出腹部总内脏脂肪含量、腹部总皮下脂肪含量和腹部总脂肪含量。统计学处理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高龄组(70~79岁)的M FI和肌量变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另两组( P<0.05)。椎后肌群的脂肪面积及M FI程度与年龄有弱相关性(其中脂肪面积:r=0.381, P<0.05;M FI:r=0.358,P=0.001),但肌肉含量的改变与年龄没有显著相关性。年龄是唯一进入全部椎后肌群体质成分的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结论在健康中老年男性人群中,年龄增长是影响椎后肌群退变进程的重要因素,而椎后肌群的M FI程度与衰老导致的骨骼肌退变密切相关。

    作者:蔡韦;王玲;陈颐中;焦顺霞;赵茜;李新彤;端木羊羊;王晨;侯雪;程晓光 刊期: 2016年第30期

  • 卵巢癌靶向治疗药物偶联靶点的研究进展

    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卵巢癌病死率位居首位[1],且发病率逐年增加。靶向治疗指针对已明确的致癌位点(蛋白分子或基因片段)设计相应治疗药物,药物在体内特异性结合致癌位点并发生作用,使癌细胞特异性死亡。这就要求靶向治疗药物同时具有杀伤作用和靶向作用,卵巢癌靶向治疗中多种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但因其靶向作用差导致的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限制了药物的用量及终的杀伤效能。因此,提高卵巢癌靶向治疗药物的靶向作用就成了有力的解决措施。找到卵巢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结合位点及其配体,将配体偶联药物形成复合物,通过复合物中的配体与癌细胞上的相应位点特异性结合,进而将药物输送至卵巢癌细胞内,这就增加了药物的靶向性。现将已投入研究的可与药物偶联的配体及其对应的卵巢癌细胞表面结合位点进行综述。

    作者:陈俊臣(综述);刘恩令(审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