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颅CT 漩涡征对创伤性硬膜外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张静;陈伟;范坤

关键词:脑出血, 创伤性, 漩涡征, 预测
摘要:目的:探讨头颅CT漩涡征对创伤性硬膜外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急诊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75例,于伤后6 h内完成头颅C T检查,根据有、无漩涡征分为漩涡征阳性组、阴性组,发病后24 h或病情恶化时常规复查头颅CT ,依据多田公式计算硬膜外血肿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结果75例患者中,CT 发现漩涡征阳性组、阴性组分别为40%(30/75)、60%(45/75),血肿扩大占37.3%(28/75),其中,漩涡征阳性组为89.3%(25/28),阴性组为10.7%(3/45),两组患者血肿扩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2,P<0.01)。结论头颅C T漩涡征可作为预测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扩大的影像指标。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间断补锌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补锌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1~5岁10月的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感染发作期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干预组另外加以间断补锌,即补锌2个月后停3个月再补锌2个月,依此类推,1年补锌共6个月。观察期2年,观察指标有年发病次数、病程、病种及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结果干预组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减少、病程缩短,血清IgG、IgA、CD3+、CD4+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结论间断补锌既可以有效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防止锌中毒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田宇;韦霞;王娟;陶艳;蒙次文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基于QLICP-ES量表的食管癌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基于QLICP‐ES(V2.0)正式版量表,分析食管癌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食管癌量表(Q L IC P‐ES )对云南省肿瘤医院临床确诊的130例住院食管癌患者进行调查,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家庭经济是社会功能领域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为2.641;民族是心理功能领域及特异模块领域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4.256、-5.713;临床分期、早期症状、中晚期症状、其他症状、特异心理是食管癌患者生命质量总得分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7.509、2.940、1.381、1.328、3.984。结论研究食管癌患者影响因素为改善食管癌患者生命质量及治疗食管癌患者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作者:戚艳波;李高峰;万崇华;罗家洪;孟琼;张晓磬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YKL-40和CEA 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YKL‐40和癌胚抗原(CEA)在恶性胸腔积液(M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住院的良性胸腔积液患者45例、M PE患者52例,ELISA法检测YKL‐4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EA。比较两组患者间YKL‐40和CEA水平差异,以及YKL‐40与M PE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2项指标在MPE诊断中的差异。结果 MPE中YKL‐40平均水平为(189.5±147.0)ng/mL ,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KL‐40升高与肿瘤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YKL‐40诊断MPE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9%和51.2%,低于CEA的83.1%和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二者联用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可达90.6%和88.2%。结论 YKL‐40在M PE诊断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其升高提示腺癌或进展期癌可能性大,但灵敏度和特异度低于CEA ,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张德建;孙耕耘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右美托咪定对脂多糖诱导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REM-1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取外周血分离培养中性粒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10),A组:阴性对照;B组:中性粒细胞中加入L PS (终浓度为100μg/L );C组:中性粒细胞中加入L PS (终浓度为100μg/L )加右美托咪定(终浓度为0.5 ng/mL);D组:中性粒细胞中加入LPS(终浓度为100μg/L)加右美托咪定(终浓度为1.0 ng/mL)。孵育24 h后,收集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采用RT‐PCR法测定TREM‐1 mRNA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TREM‐1 mRNA表达上调,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TREM‐1 mRNA表达下调,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 TREM‐1 mRNA表达水平、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通过下调 TREM‐1 mRNA表达,抑制L PS诱导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 N F‐α、IL‐1β和IL‐6的生成及分泌。

    作者:何绮霞;卢燕;陈翠平;顾晓霞;庄海霞;张良清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RN Ai对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运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HER2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对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构建RNAi片段靶向抑制HER2高表达的胃癌细胞株(HER2‐RNAi组),以转染阴性对照系列(阴性对照组)及未转染的SGC‐7901细胞(空白对照组)为对照组。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胃癌SGC‐7901细胞中 HER2的表达情况;采用Transwell小室模型及划痕实验检测RNAi对胃癌细胞体外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RNAi片段转染后SGC‐7901细胞的HER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侵袭实验结果显示,HER2‐RNAi组的穿膜细胞数[(31.5±3.8)个/视野]显著低于未转染组[(103.6±4.5)个/视野];迁移实验结果显示,HER2‐RNAi组的穿膜细胞数[(63.6±5.1)个/视野]显著低于未转染组[(193.5±6.2)个/视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NAi沉默 HER2基因可以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提示RNAi基因沉默技术有可能成为进展期胃癌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裴波;寸英丽;姚乾;张凯恋;覃向南;代佑果;查勇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青海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分析

    目的:分析青海地区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探讨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连续住院的患者156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为冠心病者98例(冠心病组),非冠心病者58例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记录纳入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家族史、吸烟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脂、血压及血糖水平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支数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吸烟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舒张压(DBP)、家族史、血肌酐(Cr)、LVEF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吸烟史、SBP、LDL‐C、FBG呈正相关;与年龄、男性、TCH、TG无相关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SBP和FBG呈正相关,与年龄、男性、吸烟、TG、TCH和LDL‐C无相关性。结论在青海地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吸烟、男性、SBP、FBG与冠心病患者联系更加紧密,共同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沈有录;刘维军;张青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树突状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氟伐他汀的干预效应研究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与调节性T细胞(Treg)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DCs与 Treg之间的相关性,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效应。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10只,喂养普通饲料;高脂组10只,喂养普通AS饲料;氟伐他汀组10只,喂养AS饲料+氟伐他汀0.1 g · kg -1· d-1。喂养20周,取胸主动脉,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s的免疫表型CD11c、HLA‐DR及Treg免疫分子CD4、CD25、FoxP3的表达,分析DCs、Treg在各组主动脉壁中的数量分布变化及DCs与Treg相关性。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及CD11c+ HLA‐DR+双阳性分子表达,高脂组及氟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伐他汀组与高脂组比较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D4+CD25+及CD4+CD25+ FoxP3+ Treg淋巴细胞表达,氟伐他汀组与高脂组比较,Treg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血管壁内未见T reg表达;(3)相关性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织中CD11c+ HLA‐DR+DCs与CD4+CD25+ FoxP3+ Treg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高脂组与氟伐他汀组中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免疫细胞DCs与T reg均参与了AS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且氟伐他汀可通过降低粥样斑块内DCs的数量、增加CD4+CD25+ FoxP3+ Treg的表达来实现抗AS病变的目的。

    作者:牛川;王清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联合检测 hs-CRP、PCT 和BNP在COPD急性恶化期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 )和B型脑钠肽(BNP)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恶化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6例COPD稳定期患者及44例 COPD急性恶化组患者,分别测定其血常规、PCT、hs‐CRP及BNP ,同时进行痰细菌培养。结果 COPD急性恶化期患者的hs‐CRP、PCT、BNP水平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P<0.05),hs‐CRP、PCT、BN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79、0.8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2%、88.5%、91.3%和58.8%、71%、73.2%。联合检测hs‐CRP和BNP对COPD急性恶化期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8%和75.7%;联合检测PCT和BNP对COPD急性恶化期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3%和81.3%。结论在COPD急性恶化期,联合检测hs‐CRP、PCT 和BNP是较好的诊断指标,在呼吸系统细菌感染的判断上,PCT较hs‐CRP更有诊断价值,BNP可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

    作者:胡绘;赵苏;孔德勇;梅芬;卢忠心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分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组、恩替卡韦组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组,每组40例。根据分组安排,患者接受皮下注射1μg/kg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 ,每周1次,或者口服0.5 mg/d的恩替卡韦,连续治疗48周。观察3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的水平,以及HBV‐DNA和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组患者的ALT、AST和GGT明显低于其他两组,HBV‐DNA和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有效率也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琼香;李小丹;秦永照;向红梅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31例腹腔镜下脾切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从2003年1月至2015年4月进行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31例,其中,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2例,脾多发性血管瘤5例,脾淋巴瘤3例,脾囊肿3例,陈旧性脾破裂、脾血肿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6例,术中LigaSure处理脾胃韧带,结扎脾动脉,采用丝线结扎或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个体化处理脾蒂。结果31例腹腔镜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患者。其中,13例逐一分离、丝线结扎脾门血管后离断脾蒂,18例采用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手术时间80~240 min ,平均(130±35)min ,术中出血量60~500 mL ,平均(150±80)mL ,平均住院时间8.3d,无手术死亡及胰瘘并发症发生病例。结论在开腹脾切除的基础上,术前仔细评估,选择合适病例,利用不同腹腔镜器械的优势,个体化方式处理脾蒂,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实用。

    作者:李庆东;沈艾;邓和军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研究进展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emergency delirium ,ED )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注意力发生紊乱,出现定向障碍及知觉改变,包括对刺激敏感和运动亢进的行为。其发生率高,多见于2~5岁的学龄前儿童,且与麻醉药物、手术部位等多种因素有关[1]。小儿ED不但影响苏醒质量,还可能伴随潜在的身体伤害效应,是小儿围麻醉期值得重点关注的临床问题。本文就小儿 ED 的诱发因素、诊断及防治等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书婷(综述);王寿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Notch信号通路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以结肠上皮黏膜的持续性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临床难治性疾病[1‐2]。大量证据表明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结肠上皮黏膜的维护和修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肠道上皮细胞系统的增殖和分化失常时会诱发多种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甚至结肠癌等)[3‐5]。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主要受Notch、Wnt和BM P等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6‐8],其中 Notch信号通路是黏膜层再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调节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参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维护,保持肠道上皮细胞抗菌活性的关键通路[3,9]。此外,Notch信号通路在淋巴前体细胞向T淋巴细胞的分化以及 T 淋巴细胞向 T h1或 T h2效应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0‐11],而 Th1和 Th2效应淋巴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化控制调节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2、肿瘤坏死因子‐γ(IFN‐γ)、IL‐4、IL‐10表达失衡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闫曙光;惠毅;李京涛(综述);周永学(审校)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对青年高血压的实效性研究

    目的:观察并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IH )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BIS )对青年高血压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自2012年9月至2015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青年高血压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IH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BIS治疗。治疗前、后监测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E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在治疗后根据血压改善情况对综合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BP、DBP、HR、LVEDD、E峰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DBP和HR分别为(116.4±11.8)mm Hg、(85.3±6.7)mm Hg和(65.2±7.1)次/分,对照组为(132.8±14.6)mm Hg、(96.3±6.2)mm Hg和(75.2±8.1)次/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E峰和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46/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36/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H联合BIS治疗能明显改善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疗效显著,是青年高血压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齐增;邵健智;范云操;叶晨希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头颅CT 漩涡征对创伤性硬膜外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头颅CT漩涡征对创伤性硬膜外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急诊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75例,于伤后6 h内完成头颅C T检查,根据有、无漩涡征分为漩涡征阳性组、阴性组,发病后24 h或病情恶化时常规复查头颅CT ,依据多田公式计算硬膜外血肿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结果75例患者中,CT 发现漩涡征阳性组、阴性组分别为40%(30/75)、60%(45/75),血肿扩大占37.3%(28/75),其中,漩涡征阳性组为89.3%(25/28),阴性组为10.7%(3/45),两组患者血肿扩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2,P<0.01)。结论头颅C T漩涡征可作为预测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扩大的影像指标。

    作者:张静;陈伟;范坤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椎内裂隙征和椎基静脉孔相通与 PK 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椎内裂隙征和椎基静脉孔存在通道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 P )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该院骨科行PK 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与非渗漏组,分析A、B、C、D4型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椎内裂隙征和椎基静脉孔存在通道对骨水泥渗漏的影响。结果300例患者中有椎内裂隙征者70例,占23.3%,其中,24例观察到椎内裂隙征与椎基静脉孔相通,占34.3%(24/70)。80例骨水泥渗漏患者中B型骨水泥渗漏多,共42例(52.5%),依次为 D 型骨水泥渗漏20例(25.0%),A 型骨水泥渗漏12例(15.0%),C型骨水泥渗漏6例(7.5%)。椎内裂隙征组与无椎内裂隙征组比较,B型骨水泥渗漏例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穿刺点、骨水泥注射剂量、注射时期、脊柱后突Cobb′s角,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压缩率及椎内裂隙征与椎基静脉孔相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显示单侧穿刺、脊柱后突Cobb′s角较大、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的压缩率较大、骨水泥注射剂量多、粥状期进行注射及椎内裂隙征与椎基静脉孔相通是影响 PK 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椎内裂隙征和椎基静脉孔存在通道可以明显增加PK P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的风险,其中B型骨水泥渗漏常见,在临床中需要对存在椎内裂隙征的患者引起重视,尽可能避免其通过椎基静脉孔发生骨水泥渗漏。

    作者:张鹤令;李凌伟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非急症气道患者在麻醉中演变为急症气道1例报道

    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 ay ,DA )的管理与麻醉安全和质量密切相关,30%以上的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脑损伤、呼吸心搏骤停、不必要的气管切开以及气道损伤等)是由于气道管理不当引起的。因此,所有患者都必须在麻醉前对是否存在困难气道做出评估。但是,有时术前评估基本正常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气管内插管困难或通气困难。现将本院收治的术前评估为非急症困难气道演变为急症困难气道1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陈秋宇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31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前路清除病灶、植骨联合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病变部位为下腰椎及骶椎,术前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髂骨)。术后卧床休息6~12周,持续使用抗结核药物12~18个月。结果随访12~43个月,有1例形成窦道,双侧形成脓肿,经再次手术切除窦道、清脓后愈合,植骨块无移位,结核病灶均愈合;13例有神经症状者基本恢复;31例术后随访未见椎体滑移,椎体高度、后突畸形矫正及椎体稳定性恢复满意,植骨于术后5~9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前后联合入路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和充分脊髓神经减压,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坚强的三柱稳定性。

    作者:杨利斌;杨素敏;侯文根;路坦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树脂灌流器与活性碳灌流器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观察树脂灌流器和活性碳灌流器在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P)中的临床应用,以判断其疗效。方法H L P患者54例,在常规胰腺炎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以降低血脂浓度,按使用的灌流器不同分为树脂组和活性碳组,分别使用树脂吸附血液灌流器(HA330)或活性碳灌流器(YTS/200),治疗时间2 h。测定血液灌流前、血液灌流治疗结束后12 h的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前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值。结果血液灌流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G、TC、HDL‐C、LDL‐C、PCT、CRP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灌流治疗结束后12 h ,两组患者血清TG、TC、LDL‐C、PCT、CRP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活性碳组患者血清TG、TC、LDL‐C明显低于树脂组患者(P<0.01)。结论树脂灌流器与活性碳灌流器均用于治疗 HLP ,可显著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清除炎性介质。

    作者:范远华;朱华勇;张威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原代人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及培养鉴定

    目的:探究原代人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及培养的简易方法,并对其纯度及生物活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人子宫内膜组织,经2次筛网过滤、离心及贴壁纯化技术,分离、纯化培养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 )和腺上皮细胞(EEC ),用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方法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ESC呈平行生长,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波形蛋白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纯度达95%以上。EEC呈漩涡状生长,细胞呈多角形或蝌蚪形,细胞角蛋白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纯度可达90%。结论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及二次筛网过滤法成功分离并培养数量、活力和纯度高的子宫内膜细胞,可操作性强,可供具备基本细胞培养条件的实验室进行推广。

    作者:刘妍;李卫红;韦尉元 刊期: 2015年第35期

  • M adelung畸形的X线表现

    目的:提高对M adelung畸形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该院8例M adelung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X线表现。结果典型X线表现:桡骨远端内侧骨骺发育不良,外侧骨骺及尺骨发育正常;近排腕骨以月骨为中心嵌入下尺桡关节间;下尺桡关节半脱位。结论 M adelung畸形具有典型X线表现,可为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详细而可靠的影像资料, X线表现对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开富 刊期: 2015年第35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