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赵春楠;史进方;彭群新;顾国浩
目的:比较超声消融技术与腹腔镜下病灶剔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对该院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就诊的有临床症状且要求保留子宫的腺肌病患者采用超声消融技术(超声消融组,40例)和腹腔镜下病灶剔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手术组,38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1、3、6个月月经量、痛经及满意度情况。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P<0.05),痛经症状明显改善(P<0.05),对治疗效果均满意。两种治疗方法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消融技术和腹腔镜下病灶剔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可以达到同等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燕;吴莺;李艳丽;郎雁;高悦;金志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手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 )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Ⅰ~Ⅱ级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术后各组分别行PCEA ,使用0.12%罗哌卡因为A组,0.12%罗哌卡因+0.5μg/m L舒芬太尼为B组,0.12%罗哌卡因+0.75μg/m L舒芬太尼为C组。观察并记录3组术中麻醉效果以及术后4、6、12、24 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SA)、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泵总用药量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B组和C组患者术后VAS显著低于A组(P<0.05);A组按压次数明显高于B、C组(P<0.01),B、C组无明显差异。A、B、C组的瘙痒发生率分别为0、54.5%、63.6%,各组间瘙痒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间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μg/mL舒芬太尼联合0.12%罗哌卡因可取得较佳的镇痛效果及较少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剑;尹文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脊椎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片、CT及磁共振(MR)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脊椎GCT的X线片、CT及MR资料,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X线片和CT密度或M R信号及强化形式。结果肿瘤位于颈椎4例,胸椎8例,腰椎4例;其中6例仅累及椎体,10例累及椎体和附件;8例侵犯相邻2个椎体,8例只累及1个椎体;16例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X线片和C T表现为椎体和(或)附件偏心性、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M R表现为T1 WI等或稍低信号,T2 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16例病变的实性部分全部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椎GCT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病变及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作者:廖欣;焦俊;宋玲玲;阮志兵;高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利福霉素联合封闭负压引流对溃疡型淋巴结核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将78例溃疡型淋巴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创面给予利福霉素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对照组创面予以利福霉素换药。在创面治疗第0、10、20、25、30天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面积收缩率。结果干预期间,观察组各时相点创面收缩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第30天时,观察组创面达愈合标准。结论利福霉素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方法能显著促进溃疡型淋巴结核创面愈合。
作者:殷学利;黄素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U A )、血脂水平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2012年1~8月随机抽取在医院就诊的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90例为高血压组,同期志愿参加的非高血压患者171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 U 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用觉察压力量表(PSS)评定心理状况。结果调整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后,高血压组中男性 TG、TC、HDL、LDL 和女性 UA、TG、LDL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UA与TC呈正相关(r=0.221,P<0.05)。校正年龄、性别和BMI后,觉察压力水平与 TC、LDL呈正相关(r=0.473,P<0.05;r=0.321,P<0.05),与TG、HDL呈负相关(r=-0.461,P<0.05;r=-0.412,P<0.05)。结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觉察压力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蔺子;王晓燕;余丽君;张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晚期癌症患者在逐渐步入临终阶段时不仅忍受着疾病的痛苦,而且还要面对死亡的精神及心理威胁,患者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因此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通过死亡教育以减轻患者对死亡的恐惧,缓解焦虑的情绪,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让患者认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使其在生命的后阶段通过医务人员的关爱、亲人的关心、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产生心理的满足、精神的舒缓,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态度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提高对患者实施临终护理的水平。
作者:李永红;江智霞;高晓霞;王章琴;王彦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对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入住该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1例,应用PiC-CO技术监测其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及平均动脉压(MAP),每6~8小时监测一次。以ITBI>850 mL/m2作为容量正常的标准,收集所有符合标准的患者数据共202例。以MAP是否大于65 mm Hg作为分组标准(MAP<65 mm Hg组,MAP≥65 mm Hg组),比较两组数据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性,在MAP≥65 mm Hg组中根据SVRI的不同分为3组(1、2、3组),比较不同SVRI组时血压、心功能及容量的特点。结果 MAP<65 mm Hg组和MAP≥65 mm Hg组的ITBI均高于正常值,MAP≥65 mm Hg组的CI、SVRI值均高于MAP<65 mm Hg组(P<0.05),而ITBI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P≥65 mm Hg组根据SVRI的不同分为的3组,所有例数中ITBI都高于正常上限,且3组比较时,仅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47)。SVRI低下时,CI高于正常值,随着SVRI的增加,MAP逐步增高,CI逐步下降,当SVRI过高时,MAP无明显增加,而CI值低于下限。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SVRI监测,有助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其低下时提示血管反应性下降,过高时提示心功能低下,且过度收缩血管并不能进一步提升血压。
作者:叶宁;骆雪萍;施善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CA199、癌胚抗原(CEA)和铁蛋白(FER)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 PHC患者50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20例。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各组人群血清GP73、DCP、GPC-3,微量离心柱法分离AFP-L3,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洗脱AFP-L3、CA199、CEA和FER ,并计算 AFP-L3占总AFP的百分浓度(%)。结果肝癌组GP73、AFP-L3(%)、AFP和CA199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肝癌组DCP和GPC-3浓度明显高于除肝硬化组外的其他组(P<0.05)。单项检测中GP73灵敏度(72.0%)、准确率(86.2%)和ROC曲线下面积(0.824)均高,GPC-3特异性高(96.3%)。系列实验中GP73与其他一项或几项指标联合的特异性均可达100%,平行实验中8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高(98.0%)。结论血清GP73和AFP-L3单独诊断 PH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优于单用AFP ,其联合其他标志物检测可提高对PHC诊断的可靠性。
作者:赵运胜;王猛;崔辰莹;李洪臣;廖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以不同程度的气流阻塞和形成肺气肿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由于通气功能障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常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2]。戴明循环又叫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由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步骤组成,环环相扣、周而复始地运转[3]。呼吸训练也称调息、呼吸反馈,是受训者主动按照一定的呼吸模式(如频率、深度、呼气/吸气的时间比、胸式/腹式等)进行的训练[4]。迄今呼吸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中,如COPD患者身上[5]。呼吸功能锻炼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达到对生理的调节作用,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6]。同时可明显缓解COPD 患者呼吸困难,改善通气功能和缺氧症状[7]。本科在进行优质护理活动中,把戴明循环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程序,观察该法对提高患者呼吸训练依从性的影响,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琼芳;艾红菊;黄一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化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TLA-4及其配体CD80、CD86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2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24例肝硬化(LC组)、28例原发性肝癌(HCC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共刺激分子CD28、CTLA-4、CD86、CD80 mRNA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28 mRNA表达在CHB组下降显著(t=-2.11,P<0.05);CTLA-4 mRNA在疾病各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下降:CHB组(t=-2.52,P<0.05),LC组(t=-2.11,P<0.05),HCC组(t=-2.56,P<0.05);CD86 mRNA在疾病各组表达也有不同程度的显著下降:CHB组(t=-3.68,P<0.01),LC组(t=-2.99,P<0.01), HCC组(t=-4.42,P<0.01);CD28/CTLA-4 mRNA表达在HCC组显著升高(t=2.12,P<0.05);CD80/CD86 mRNA表达随着HBV的慢性化进程出现不同程度显著升高:CHB组(t=2.10,P<0.05),LC组(t=2.59,P<0.05),HCC组(t=3.74,P<0.01)。结论 HBV感染患者CD28/B7家族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异常与其免疫功能紊乱和慢性化病变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王琳;赵春楠;史进方;彭群新;顾国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并分析宫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56例中有5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经阴道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3%,其中误诊6例,误诊率为10.7%。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准确率高。
作者:申启玲;李力;邓波;陶中华;郭建新;郑英如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呼吸机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和治疗设备之一,它不仅能对患者提供辅助呼吸,甚至能完全替代人体的通气功能,使之在治疗呼吸功能不全以及对患者生命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已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急救复苏和手术麻醉等领域[1]。随着呼吸机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给予患者呼吸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风险。一旦使用方法错误,护理不当,会导致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医疗事故的发生。护士是在临床上使用、监护呼吸机治疗密切的人员,其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689例机械通气患者报警原因及不安全因素,介绍呼吸机治疗中的安全管理对策,为临床护士安全而有效地使用呼吸机,提高呼吸机使用的安全性提供帮助。
作者:滕月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通过腺病毒介导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和EGFP基因转染兔BMSCs后,观察BMP-2和EGFP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分离、培养兔BM-SCs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表面标记,体外诱导兔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转染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结果兔BMSCs周期约有56.84%处于G1期;CD44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经成骨细胞诱导后,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茜素红染色阳性。转染后,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内BM P-2有较强的表达。结论成功分离、培养兔BMSCs ,并鉴定其具有成骨分化能力;构建的 Ad-BMP-2/EGFP 可高效转染兔BMSCs ,并能稳定表达BM P-2目的基因。
作者:陈佳滨;李强;茹嘉;武成聪;宁寅宽;蔡伟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被日益重视,并被广泛运用[1-2]。但现在的术前访视多局限于患者的普遍性问题,对一些特殊人群、特殊病种的术前访视仍未被足够重视,如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科对9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针对性专科术前访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玲;郭礼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医疗纠纷的种类及数量明显增多,暴力冲突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防范与处理,但随着社会变革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医患纠纷的数量、规模、频率居高不下。为此,我国很多地市相继成立了一些医疗纠纷专业调解机构,人民调解、仲裁机构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加入到医疗纠纷调解实践中来,人民法院十分重视诉前调解在解决医疗纠纷诉讼案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多元化的医疗纠纷大调解格局正在形成[1]。为初步了解我市医疗非诉讼处理机制的基本情况与进一步完善重庆市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作者对重庆市部分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兆辉;蒲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lypican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的表达特征,关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本试验以102例原发性肝癌作为观察组,以8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中Glypican3、MMP-9和MMP-14的表达,探讨Glypican3、MMP-9和MMP-14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差别及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Glypican3、MMP-9和MMP-14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Glypican3、MMP-9和MMP-14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体积、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被膜侵犯和增殖组胞核抗原的表达密切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中Glypican3和MMP-9、Glypican3和MMP-14、MMP-9和MMP-14的表达均呈正相关性(r=0.48,P=0.0241;r=0.46,P=0.0132;r=0.43.P=0.0313)。生存分析显示Glypican3、MMP-9和MMP-14的表达与预后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Glypican3、MMP-9和MMP-14高表达,在肿瘤进展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术后检测Glypican3、MMP-9和MMP-14的表达对判断原发性肝癌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敏;曾霞;侯恩存;王树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机用ProTaper镍钛锉根备后对根管充填(简称根充)的影响。方法将30例磨牙、30例前磨牙的牙髓炎和根尖炎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30例用机用Pro T aper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B组30例用普通K锉改良的逐步后退法进行根管预备。比较两组器械根备对根充的影响,分别从根充的时间、根备的主尖锉和根充的主牙胶尖的匹配度、根充的恰填率、根充的术后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根充时间上A组平均前磨牙为1分30秒,磨牙为4分25秒;B组平均前磨牙为5分30秒,磨牙为11分41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前磨牙主尖锉和主牙胶尖的匹配度为86.37%,磨牙为88.89%;而B组前磨牙为62.50%,磨牙为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充恰填率在X线片上前磨牙A组为72.73%,B组为70.83%;磨牙A组为80.00%,B组为7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充的术后疼痛反应上两者都很低且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用ProTaper镍钛锉根备后能加快根充速度,提高主尖锉和主牙胶尖的匹配度,简化根充治疗程序。
作者:李江;张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危险分层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leptin )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 leptin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和冠脉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冠心病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120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非冠心病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及心肌梗死(AMI)组,检测并分析各组leptin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危险评估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血清leptin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和SAP组,leptin水平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及Gensini积分的增加有逐步上升趋势,并与常用冠心病危险分层指标心肌肌钙蛋白、吸烟指数呈线性正相关,与血尿酸呈负相关。结论 leptin水平可作为评估急性冠脉事件发生有价值的标志物,并与常用冠心病危险分层生化标志物及冠脉病变程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作者:杨军;王光辉;丁赛良;王苏燕;邝孛;邓彪;褚春;江振涛;格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损伤,由于股骨颈的解剖学特殊性,骨折后有较高的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术后过早下地会显著增加股骨头坏死率[1]。因此如何指导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功能锻炼以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十分重要。本研究从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中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共100例,出院时分为护理延伸组和对照组,调查分析依从性情况和骨折愈合率以及股骨头坏死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绮;李雪松;吴映红;李敬梅;唐元英;刘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及二者联合使用对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因医学因素或社会因素需行剖宫产者60例,经阴道分娩者54例,将其用盲法随机分至3组:益母草组、缩宫素组、益母草+缩宫素组,各组按特定方式处理,记录术中及产后48h内出血量,记录第三产程时间,所得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益母草组剖宫产组术中出血量为(1014.75±159.10)mL,益母草+缩宫素组为(433.88±75.34)mL,缩宫素组为(562.30±102.00)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48,P<0.01),posthocLSD检验显示,在P<0.05水平下,LSD=109.58,提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阴道分娩组,总出血量、产后2h及2~6h出血量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检测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益母草组与缩宫素组相比,24h后的出血量相对较少;剖宫产组3组间第三产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母草用于阴道分娩后,可以达到与缩宫素类似的效果,在剖宫产时不建议单独使用。
作者:雷玲;李力;俞丽丽;郑英如;郭建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