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ox-LDL 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和Oct-4表达

吕铁伟;孙慧超;张蕾;刘玲娟;吴晓云;刘晓燕;朱静;刘振国;田杰

关键词:脂蛋白类, LDL, 骨髓细胞, 细胞增殖, Oct-4
摘要:目的: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研究对象,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MSCs增殖、干细胞表面标志Oct‐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MSCs分为4组: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因素;Ox‐LDL组,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5、10、20μg/mL)的ox‐LDL ;Ox‐LDL+NAC组,采用抗氧化剂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后再加入ox‐LDL ;阴性对照组,在培养基中加入对应浓度的天然低密度脂蛋白(nLDL )。在不同培养时间点收集细胞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干细胞特异表面标记Oct‐4表达水平;电子顺磁共振技术检测氧化活性产物(ROS)产量。结果 ox‐LDL抑制MSCs的增殖,浓度越大细胞增殖抑制越明显,当浓度大于5μg/mL时细胞出现凋亡,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减弱;ox‐LDL干预后Oct‐4的表达水平显著减弱,且与干预浓度呈正相关;ox‐LDL干预后ROS的产量明显升高,而nLDL对ROS生成没有影响。结论 ox‐LDL抑制MSCs的体外增殖和Oct‐4表达,可能与ROS增加有关。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期复位并截骨术治疗学步期TonnisⅢ~Ⅵ度DDH的早期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治疗学步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 H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16例(16髋) DDH 患儿采用开放复位、关节囊紧缩、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加 Salter或加Dega截骨术式治疗。使用McKay′s及Severin′s分类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1年后出现股骨颈变宽、股骨头骨化核破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情况。结果按McKay′s标准优良率87.5%,按Severin′s优良率81.25%,3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坏死率18.75%。结论一期复位并截骨术治疗学步期DD H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姜华;吴璇昭;陈刚;童晓波;何坤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外固定支架结合 VSD治疗Gustilo Ⅲ型胫腓骨骨折43例

    目的:讨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VSD)行Ⅰ期治疗Gustilo Ⅲ型胫腓骨骨折43例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Gustilo Ⅲ型胫腓骨骨折患者均行Ⅰ期外固定架结合VSD负压引流术。分析手术时间、手术输血量及疗效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5~240 min ,平均(194±35.3)min ,术中输血量0~800 mL ,39例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7.1±2.1)个月,2例出现骨髓炎;2例患者骨折不愈合。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VSD是Ⅰ期治疗合并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郑华;何盛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对酸性氧化电位水在粒细胞缺乏患者口腔护理中疗效的观察

    白血病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及化疗后常因粒细胞缺乏或减少、免疫功能低下及黏膜屏障受损等导致口腔炎症、溃疡及感染的发生[1‐2]。鉴于此,加强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口腔护理,对预防口腔炎症、溃疡及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酸性氧化电位水作为口腔护理液,与传统口腔护理液(0.9%氯化钠溶液)进行比较,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钟晖;李学荣;陈永平;申建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米卡芬净治疗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75例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评价米卡芬净治疗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儿科血液肿瘤病房诊治的小儿血液病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并发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75例,应用米卡芬净进行治疗,剂量为2.5~5.0mg·kg -1· d-1,每天1次静脉输注,2周1个疗程,治疗1~2疗程,同时高分辨率CT动态随访胸部及监测各脏器功能指标。结果痊愈5例,显效62例,进步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3%;其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2.7%。本组患儿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强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尽早对拟诊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是成功的关键,米卡芬净在儿童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显示了安全、有效的抗真菌作用。

    作者:苏庸春;管贤敏;温贤浩;于洁;宪莹;肖剑文;徐红珍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穿心莲内酯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AD)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周期和 Bax、Bcl‐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D对Tca811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AD作用 Tca8113细胞后细胞周期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AD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Bax、Bcl‐2 mRNA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AD能抑制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细胞半数致死值(IC50)为74.66μg/mL ,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镜下见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随着AD浓度的升高与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周期中 G0/G1期细胞比例由(39.45±0.65)%上升至(63.70±0.65)%,S期细胞比例由(56.55±0.64)%下降至(32.28±0.54)%,对细胞G0/G1期的阻滞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D作用于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后,Bax mRNA表达量增加,Bcl‐2 mRNA表达量下调。结论 AD对人舌鳞癌 Tca8113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舌鳞癌细胞凋亡,为临床上舌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涂玉绮;唐维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电视胸腹腔镜下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治疗食管癌中电视胸腹腔镜下和传统开胸手术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于该院胸外科治疗的中老年食管癌,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腔镜组和开胸组,记录病理诊断结果、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更少,与开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值得广泛研究和推广。

    作者:金虎日;车成日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应用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是专科护理教育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校于2009年实施了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教学改革,利用学校、医院双方的资源优势,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护理人才。

    作者:吴正吉;张渝成;王炎峰;雷宁;刘春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M 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重庆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研究中国新生儿VAP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终纳入20篇文献,病例1145例,对照2610例。影响新生儿发生VAP的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MV)≥3d、原发性肺部疾病、头部仰卧位、鼻胃管、早产、重插管、低体质量、血制品应用、剖宫产及肠外营养。结论临床上应针对中国新生儿VAP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从而降低V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谭斌;张帆;黄娅铃;张弦;杨世亚;李迎丽;邱景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东莨菪碱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东莨菪碱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Ⅰ~Ⅱ级拟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80例:A 组(对照组)先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 ,再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 ;B组(实验组)在A组基础上增加0.006 mg/kg东莨菪碱静脉注射。意识消失后开始置入肠镜。进镜中发现患者有肢体运动及睫毛反射后视情况追加丙泊酚0.5~1.0 mg/kg。结肠镜到达回盲部时停止给药。记录麻醉前(T1)、入镜后2 min (T2)、肠镜达回盲部(T3)、检查结束(T4)时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肠镜检查时间、清醒时间,统计丙泊酚用量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HR、SBP、DBP、SpO2在各时点均下降;给药后各时点组间比较,B组下降幅度较A组小,循环更为平稳(P<0.05)。B组术中肠腔视野暴露优于A组,肠镜检查时间、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事件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东莨菪碱用于无痛肠镜检查术中循环更为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镇痛方法。

    作者:钟惠;江英强;阚明威;彭良缘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抗脑垂体抗体测定对急性脑损伤患者垂体功能评价的作用

    目的:探讨抗脑垂体抗体(APAs)对急性脑损伤患者垂体功能障碍诊断及脑损伤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外伤造成的急性脑损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受伤1年内出现垂体激素不同程度的下降。按照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垂体激素的水平和抗脑垂体抗体(APAs)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组病患的APAs检测水平为(364.7±128.3)ng/L ,远远高于B组(197.8±56.4)ng/L、C组(181.4±82.1) 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数据的垂体激素水平结果显示,A组各类垂体激素水平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s水平与GCS评分、垂体激素水平均呈负相关(r=-3.43,-4.27,P<0.05)。结论 APAs的产生与脑损伤程度有关,急性脑损伤的程度越严重,APAs的水平越高。APAs对生长激素(GH)等垂体激素的释放有抑制作用,与GH水平表现出负相关。因此,通过测定APAs水平可以对急性脑脑损伤后脑垂体功能的下降程度及预后做出正确评估。

    作者:陶宁;何静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的相关分析及其预后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CVS)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CCS)及其预后相关性。方法对120例通过脑CT扫描确诊的CVS患者分别测定在发病不同时间的心肌酶谱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SWM A ),并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ECG)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50例(41.6%)发生ST‐T波改变,其中38例(76.0%)显示T波改变,而12例(24.0%)显示ST段压低;7例患者观察到心律失常和心电传导异常;有24例患者观察到SWMA改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者有32例(26.7%)。经积极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35例ECG恢复正常,17例ECG明显好转,无改善者18例;15例患者心肌酶谱恢复正常,8例患者明显好转;共20例患者死亡。结论高血压是CCS的危险因素,ST‐T改变和SWM A改变与CCS有一定联系,心肌酶谱异常和CCS患者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李陈;刘敏;王振宇;王弘略;杨昌贵;刘坤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CT引导下冷循环微波治疗28例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冷循环微波肿瘤消融术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病灶的大小、形状以不同的功率、时间对28名患者的28个病灶进行局麻下C 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术后采用肺部增强C T观察病灶局部影像学变化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8例患者中,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完全缓解(C R )4例(14.3%),部分缓解(PR)21例(75.0%),无变化及进展3例(10.7%),有效率(CR率+PR率)为9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CT引导下经皮冷循环微波肿瘤消融术是一种微创、不良反应少、近期疗效良好的肺癌综合治疗新方法。

    作者:胡亚军;余晶晶;许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外科护理教学中引入典型案例的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CBL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1]。采用形象生动的临床事例把抽象而冰冷的知识呈现给学生[2],已在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从使用的情况来看,若课前提供病例给学生预习,有些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过分钻研,耗费了大量精力,顾此失彼[3];如应用案例导入、讲授新课,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基础知识而教学效率降低。如何用好案例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师反复钻研的课题。作者在外科护理教学的不同环节引入典型案例,收到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钟正伟;刘丹丹;唐旖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用关键词途径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知网和万方以及Pubmed、Springlink和 Highwire等外文数据库收录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DCVS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检索,经严格筛选后对后纳入的文献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经检验所有数据均均衡,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Meta分析。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男性)、吸烟史、手术方式(夹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漏斗图分析对称,提示文献无发表偏倚。结论有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2级)、年龄(<50岁)、动脉瘤位置(后循环)的患者更易发生DCVS ,临床上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与管理。

    作者:吴政俊;蒋永祥;程远;马颖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耳鸣耳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耳鸣耳聋是耳科的常见症状,病因复杂,耳部及全身疾病可能引起耳鸣耳聋;外耳、中耳、内耳疾病均可引起耳鸣耳聋[1]。耳鸣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观性的耳鸣是在外界一定声源或刺激的情况下使耳内产生声响的一种主观感受[2]。虽然耳鸣不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它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耳聋是听觉传导通路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的总称。其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耳听力下降或丧失,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少数患者还伴有头晕、失眠、焦虑、烦躁、精神疲乏等症状。近年来的临床调查表明,明显听力障碍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7%~10%,其中,因聋致残者近1亿。耳鸣症状轻微或短暂出现时,通常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耳鸣逐渐加重,甚至发展成耳鸣持续状态时,患者就会出现精神紧张、幻听多疑、烦躁、焦虑不安等症状。严重者还会产生孤僻、恐惧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经临床分析发现,由于耳鸣耳聋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都会影响到患者的休息、睡眠及工作效率。因此,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耳鸣耳聋患者的自觉症状、焦虑抑郁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3]。

    作者:陶春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128例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防止过度手术和减小手术创伤。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11年10月,该院手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128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术式。结果1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26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8.3%。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是达到佳疗效并避免过度手术和减少手术创伤的关键。

    作者:刘道德;钟睿;付志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利多卡因胶浆引起胃肠道过敏症状1例

    局部麻醉药物(简称:局麻药)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但以恶心、腹痛等肠道为过敏表现者临床上较少见。近期本院内镜中心发生了1例由局麻药引起的胃肠道过敏症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寿兰;甘晓琴;刘宿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下肢动脉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下肢动脉疾病(LEAD)的相关性。方法 T2DM 患者82例,采用踝肱指数(ABI)作为判断有无LEAD的诊断标准分别命名为LEAD组和无LEAD组。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S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餐后2 h C肽、24 h尿微量清蛋白(MAU)等,采用SPSS13.0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EAD组血尿酸水平显著增高(P<0.01);(2)LEAD组高尿酸血症比例显著高于无LEAD组(P<0.01);(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UA与LEAD密切相关(P<0.01)。结论 T2DM 患者SUA与下肢LEAD密切相关,是LEAD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叶颖;王晓春;陈华;李显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体对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体在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特发性T T P患者28例,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血浆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和vWF相关指标。结果(1)28例特发性 TTP患者中有3例患者vWF抗体阳性(vWF抗体阳性组),其余患者 vWF抗体阴性(vWF抗体阴性组)。vWF抗体阳性组血浆 AD‐AM TS13抗体均为阴性。(2) vWF抗体阳性组血浆 ADAM TS13含量明显低于vWF抗体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3组血浆AD‐AM TS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抗体阳性组血浆vWF抗体 A值明显高于vWF抗体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8例特发性TTP经过血浆置换(PE)后ADAMTS13抗原含量明显升高,vWF抗体A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vWF抗体在特发性TTP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vWF抗体可能通过影响患者血浆ADAMTS13,促进vWF复合物形成,影响疾病发生。

    作者:覃乃辉;裴正玲;周达利;秦立;黄慧嫔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INF)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应用IN 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48周,观察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213例接受INF治疗的患者中,有38例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有9例,其中6例桥本甲状腺炎、3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有6例,其中3例Graves病,3例破坏性甲状腺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5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8例。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所有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696)、同期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OR=3.675)、体内预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OR=2.008)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INF治疗后诱发甲状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使用IN F治疗时,尤其是体内预存大量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女性,要监测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定期复查,预防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作者:陈郁梅;黄明寿;赖绮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