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下行改良Soave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分析

周丽霞

关键词:腹腔镜, 巨结肠, 改良Soave术, 新生儿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Soave术借助腹腔镜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8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分为两组,试验组(34例)住院后经系统检查后行腹腔镜下改良Soave手术治疗,对照组(34例)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比较,试验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禁食时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改良Soave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口腔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遗传病因研究

    口腔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s ,RAU)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的表现。在1898年,这个疾病初由 Johann von Mikulicz-Ra-decki命名,为了表达对这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的尊敬,特把病变范围较小的口腔溃疡,即轻型 RA U 命名为 M ikulicz′s口疮[1]。RAU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到目前为止尚未明确[2]。在RA U的发病过程中,在口腔黏膜的多个区域可以看到反复发作的单个或多个溃疡,病灶周围可以看到一圈红斑。常见的溃疡发作部位为没有角质覆盖的口腔黏膜组织,如嘴唇、脸颊、口腔的前后部、腭弓和软腭。RA U引起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讲话和吞咽。目前,针对这种疾病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有明显临床症状的RA U。RA U的发生可能是免疫应答增强和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激活的结果,直接侵犯口腔黏膜的特定区域[3]。对RAU患者的口腔黏膜进行组织学观察,会发现有大量的粒细胞渗出,其发展与发病时间有关[4]。在RA U发展的初阶段,也就是溃疡形成之前,单核细胞、以 T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以及浆细胞聚集在基底层;在RA U发展的第2阶段,多核性淋巴细胞聚集于溃疡中心,周围有大量的单核细胞渗出[5]。根据RAU的临床表现,此病可以分为3型:轻型RAU(MiRAS),重型RAU(MaRAS),疱疹样RAU (HeRAS)。

    作者:廖晓明(综述);刘鑫(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中老年双下肢慢性溃疡创面的研究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吸引装置在中老年双下肢慢性溃疡创面修复术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56例有双下肢慢性溃疡的中老年患者采用封闭负压吸引装置治疗,经过7~14 d治疗后,在创面上行Ⅱ期刃厚或薄中厚皮片移植或皮瓣转移术。结果56例患者经过清创后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创面面积较之前缩小,肉芽生长新鲜,刃厚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均一次性获得成功。未再行二次手术。结论清创后封闭负压吸引技术用于治疗中老年下肢慢性溃疡,效果显著,可为Ⅱ期手术创造条件。

    作者:郑亚立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联合监测V EG F-c、Flt-4、PIG F表达与小儿脉管瘤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4(Flt-4)、胎盘生长因子(PIGF)表达与小儿脉管瘤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运用 RT-PCR方法检测30例脉管瘤组织及20例正常组织中VEGF-c、Flt-4、PIGF的表达情况。结果 VEGF-c、Flt-4、PIGF mRNA 在脉管瘤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显著增高,正常组织中分别为(0.246±0.064)、(0.269±0.085)、(0.238±0.057),脉管瘤组织中分别为(0.957±0.187)、(0.862±0.138)、(0.934±0.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分析显示VEGF-c表达与血管瘤相关(P <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生部位不相关(P>0.05)。Flt-4、PIGF表达与淋巴管瘤相关(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生部位不相关(P>0.05)。VEGF-c、Flt-4和 PIGF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VEGF-c、Flt-4、PIGF可能参与了脉管瘤组织的起病和发展。

    作者:高晓芸;李立帜;贺晓伟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肝脏原发性血管淋巴管瘤误诊为肝血管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2年入院。自诉10年前体检B超提示右肝血管瘤,当时无任何不适,未予重视。2年前开始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呈持续性,疼痛尚可忍受,无向他处放射,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示肝血管瘤,体积较前增大,予口服药物治疗(用药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既往肾结石病史,余无特殊。入院后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触诊腹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辅助检查:B超示肝右叶探及一大小约6.7cm×4.4 cm稍低回声光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考虑肝血管瘤可能。上腹部CT平扫肝右叶见6.5cm×4.6cm大小低密度占位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肿瘤内索条状软组织影增强。

    作者:杨真真;李匡凡;刘大毛;李勇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PGD2调控 TGF-β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D2(PGD2)对L-929小鼠肺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其受体特异性抑制剂Laropi-prant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方法按Laropiprant浓度梯度将细胞分为0.3μmoL组、1.0μmoL组、3.0μmoL组、10.0μmoL组、30.0μmoL ,每组分别加入TGF-β2(2.5 ng/mL)培养24 h后使用相应浓度的Laropiprant刺激24 h ,并分别用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TGF-β1、Smad3以及Smad4的表达。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Laropiprant用于细胞不同时间(12、24、48、72 h),通过MTT法检测 Laropiprant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随着 Laropiprant 的浓度增加,细胞 TGF-β1、Smad3以及Smad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Laropiprant作用于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抑制率随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L-929小鼠肺成纤维细胞PGD2-DP1的表达可能与 TGF-β1/Smads的调节相关。Laropiprant作用于细胞后,细胞抑制率随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增长呈下降趋势。

    作者:刘建英;刘代顺;刘振峰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4种神经内镜手术方法治疗脑积水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4种神经内镜手术方式在脑积水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适应证,采用第3脑室造瘘术、透明隔造瘘术、脑室囊肿造瘘术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这4种神经内镜手术方法,对58例脑积水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并对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58例脑积水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后50例明显好转,手术有效率达86.21%,2例出现并发症,4种手术方式均能较好地治疗脑积水患者。结论神经内镜对临床上脑积水的治疗效果理想,并且手术具有创伤轻微、并发症较少的特点,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玉玉;李刚;李毅;吴海涛;陈小忠;赵洪新;任光阳;王培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合并抑郁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伴发抑郁状况及特点,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187例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抑郁评定,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从性别、年龄、病程、经济状况等方面分析发生抑郁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为42.8%,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程和不同经济状况之间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血液科医师应加强对患者合并抑郁情绪的识别和干预。

    作者:尚淑玲;尚静雅;宋金萍;李迥;刘云平;于心洋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腹腔镜下行改良Soave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改良Soave术借助腹腔镜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8例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分为两组,试验组(34例)住院后经系统检查后行腹腔镜下改良Soave手术治疗,对照组(34例)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比较,试验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禁食时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改良Soave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周丽霞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1例诊治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0.4×109个/L ,细胞分类超过0.05%;其病因多种多样,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肿瘤的非特异性反应等均可致该病,部分病因未明[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以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腹泻等)为突出临床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亦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由于其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导致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容易误诊。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本研究回顾本科在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内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善的1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例,综合分析如下。

    作者:李丽;陈东风;樊丽琳;胡辂;彭安国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2014年本刊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实用性很强,在疾病发生、发展、康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要性也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重视[1]。基于此背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将该课程纳入全院的公共选修课程,旨在促使生物类专业学生掌握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基础知识,树立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健康理念,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扩大就业途径。

    作者:江岩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评估严重创伤患者预后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在评估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9例严重创伤患者,按创伤严重度评分(ISS )分值分成ISS 16~<25分组和ISS≥25分组,并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于入院时和入院24 h行动脉血乳酸测定,计算乳酸清除率。结果 ISS≥25分组入院时、入院24 h后血乳酸水平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ISS 16~<25分组(P<0.01),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ISS 16~<25分组(P<0.01);死亡组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乳酸清除率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结论乳酸和乳酸清除率的变化与创伤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用于评估严重创伤患者组织损伤的程度和预后。

    作者:陈怀祥;谭德明;宋先权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突出1例分析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突出在临床上较为罕见,虽然存在脊髓神经受损的风险较高,但大多数患儿中仍推荐进行保守治疗,因为儿童颈椎间盘钙化有一定的自限性[1-2]。本院在2013年3月收治1名C2-3椎间盘钙化突出的患儿,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彭征玉;刘珂汐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大蒜素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BF)内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FITC-conA标记白假丝酵母菌BF的多糖成分,利用荧光显微镜从形态学上观察大蒜素对白假丝酵母菌BF形成过程的影响。将标本分为5组,分别是对照组(大蒜素浓度为0)、大蒜素0.25 mg/mL组、大蒜素0.5 mg/mL组,大蒜素1.0 mg/mL组、大蒜素2.0 mg/mL组。应用XT T减低法定量检测大蒜素对白假丝酵母菌BF中真菌的杀灭作用。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蒜素2.0 mg/mL组大蒜素干预白假丝酵母菌BF后的荧光强度较大蒜素0.5 mg/mL组及对照组的荧光强度减弱。大蒜素0.5、1.0、2.0 mg/mL作用于白假丝酵母菌BF 5 h后,XT T减低法光密度(OD)450的值分别为1.87±0.31、1.64±0.25和1.30±0.29,分别与对照组的2.11±0.2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25 mg/mL的大蒜素作用白假丝酵母菌BF后,OD450值为1.93±0.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蒜素能杀灭白假丝酵母菌BF内的真菌,对BF有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大蒜素浓度的增加,其对BF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作者:吴玉华;武伟;张妍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恩施州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恩施州6~24个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724名婴幼儿,使用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看护人情况及看护行为和过敏性疾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探索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接受调查的婴幼儿中,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为11.83%,主要为湿疹,患病率为7.54%,其次为过敏性哮喘(1.97%)。单因素分析显示,民族(χ2=17.865, P=0.000)、月龄(χ2=9.420,P=0.009)、喂养方式(χ2=6.304,P=0.043)、添加辅食时间(χ2=12.695,P=0.002)和家庭收入(χ2=9.259,P=0.010)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有关;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OR95% CI:1.86(1.27~2.73), P=0.001]、人工喂养[OR95% CI:1.17(1.01~2.82),P=0.045]的婴幼儿患过敏性疾病的危险较高,月龄18~24个月[OR95%CI:0.57(0.39~0.84),P=0.005]和家庭年收入大于30000元[OR95% CI:0.64(0.43~0.96),P=0.030]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呈负相关。结论恩施州6~24个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少数民族、低月龄、人工喂养和低家庭收入的婴幼儿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大。

    作者:肖汉;许亚运;高梦婷;燕虹;李十月;左丹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弥散登记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两种处理后获得的ADC值、eADC值、FA值和可视神经纤维长度,研究弥散登记在磁共振DT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进行磁共振DTI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原始数据直接处理获得ADC值、eADC值和FA值,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后再进行ADC值、eADC值和FA值测量,同时对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进行纤维示踪成像,分别比较每例研究者的ADC值、eADC值和FA值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变化,同时比较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纤维示踪图像上相同兴趣区测量所得纤维束长度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3,P=0.6321),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1);研究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039,P=0.0754),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施加弥散登记后可视纤维束变长。结论弥散登记处理可获得较好质量的ADC图、eADC图、FA图和纤维示踪图,并获得更为可靠的 ADC值、eADC值和FA值。可见纤维束长度变长,在磁共振DTI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吴伟;赵建农;谢微波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胎盘多肽注射液联合微创术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预后及疗效

    在临床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 fracture of femur ,IFF)通常是指介于股骨颈基底位置与小转子水平间的有关部位骨折。IFF患者大部分和骨质疏松有一定联系,因此,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发,亦为对老年人健康产生较大威胁的一类创伤型病症[1]。对于IFF的治疗,临床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近年来,微创术式的不断发展,使得治疗方案更加丰富。有报道表明[2],单纯手术对于 IFF患者而言,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上升空间,而药物联合微创术式的治疗方案逐渐被医务工作者们关注。本文分析了胎盘多肽注射液对接受微创术式的老年IFF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波;谢明锐;王军;杨衡;李宗原;康斌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肺栓塞诊断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肺栓塞是全身静脉血栓挣脱迁移到肺动脉,完全或部分阻断血流进入到肺实质所引起。急性肺栓塞可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是继心肌梗死和中风之后第3大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而未经治疗的慢性肺栓塞可导致肺动脉高压,缩短患者寿命。肺栓塞通常呈现非特异度胸痛及呼吸急促,症状与其他常见胸部疾病类似。为提高临床诊断肺栓塞的水平,各种临床检测手段被开发出来,其中,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测是D-二聚体水平检查。然而,体内任何部位的血栓形成过程都将提升D-二聚体的水平,因此,D-二聚体并非是检测静脉血栓形成或者肺栓塞的特异度指标[1]。D-二聚体阴性能有效地排除肺栓塞,但结果异常并不能诊断肺栓塞。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或D-二聚体阳性的病例,影像学检查已成为诊断肺栓塞为准确的方法。多种影像学技术可用于肺栓塞的诊断,本文就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岚(综述);罗天友(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两种负压引流法在外耳再造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两种负压引流法用于外耳再造术后引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2年在该院整形美容外科行外耳再造手术的患者196例(201只耳),随机分为两组,注射器负压组58例共计60只再造耳,采用注射器负压引流法;中心负压组138例共计141只再造耳,采用中心负压引流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心负压组术后并发症除积血外,肿胀发生情况均低于注射器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负压组耳甲腔皮瓣坏死、皮瓣边缘坏死、耳支架外露发生情况明显低于注射器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耳再造术后使用中心负压引流法比注射器负压引流法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

    作者:覃霞;戴霞;刘莎;王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7期

  • 人工晶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研发人工晶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代替手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方法以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以临床需求为牵引设计系统功能,系统开发后在眼科手术室试用3个月征求医师和护士意见并改进,重复3次。通过比较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手工管理两种方式的工作效率、准备晶体的正确率以及成本,评价所研发系统的功能。结果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P<0.01),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两种管理方式在准备晶体的正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发的人工晶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作者:吴燕;周友惠;姚春莲;黄艳;苗迎春 刊期: 2014年第2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