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RNA在肿瘤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张珏

关键词:微RNA, 肿瘤, 上皮间质转化
摘要:随着肿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近年来微RNA (microRNA,miRNA)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但其在肿瘤EMT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大量研究显示,miRNAs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肿瘤EMT的各个环节的调控过程[1].本文主要就miRNAs在肿瘤EMT中发挥的作用及目前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青蒿琥酯对肺泡上皮细胞TGF-β1/MAPK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分化(EMT)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青蒿琥酯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选择药物干预浓度.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TGF-β13 ng/mL组(TGF-β1组),TGF-β13 ng/mL+青蒿琥酯1、2、4、8 mg/L组(分别为TGF-β1联合1、2、3、4组).培养24 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收集细胞,提取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Ⅴ-波形蛋白(Vim)的表达情况.结果 青蒿琥酯作用于TGF-β1诱导的肺Ⅱ型上皮细胞24 h的IC50为8.86 mg/L;在TGF-β1作用下,与对照组比较,p38MAPK、α-SMA、Vim蛋白表达增加(P<0.05);在TGF-β1诱导细胞时给予青蒿琥酯作用,p38MAPK、α-SMA、Vim蛋白较TGF-β1组均表达明显减少(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青蒿琥酯能抑制TGF-β1诱导的EMT过程,且呈浓度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为抑制p38MAPK的表达.

    作者:陈娟;王昌明;周燕;黎红秀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血常规检测中一项简单易行、价廉的检测指标,其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临床常见病的研究与报道日益增多,且近年研究发现其可作为危重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进而间接评估患者的预后与转归,本文就目前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晓林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颈交感神经阻滞对烧伤大鼠蓝斑放电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SB)对烧伤大鼠蓝斑神经元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对照SB组、烧伤组和烧伤SB组,每组5只.总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 20%Ⅲ度大鼠烧伤模型,4h后观察蓝斑神经元放电,HE染色组织学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结果 在放电频率、放电脉冲间隔(ISI)、众数和不对称指数(AI),对照组和对照S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组和烧伤SB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对照SB组(P<0.01),而烧伤组又显著高于烧伤SB组(P<0.01);烧伤组和烧伤SB组ISI和众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对照SB组(P<0.01),而烧伤SB组又显著高于烧伤组(P<0.01);烧伤组和烧伤SB组A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对照SB组(P<0.01),而烧伤SB组和烧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蓝斑神经元主要为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神经元.结论 SB对烧伤的治疗作用中枢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蓝斑神经元放电活动来实现.

    作者:郭晓姝;巩继平;尚改萍;张翠英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腹腔镜手术后舒芬太尼单次剂量镇痛效果的比较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单次剂量对腹腔镜手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经静脉滴注舒芬太尼注射液0.5 μg/kg;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术毕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拔管1min后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拔管后即刻(T1)、30 min(T2)、2h(T3)、4 h(T4)伤口疼痛程度、苏醒期躁动情况.术后24 h随访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及再次使用镇痛药物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毕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R较观察组快、MAP较观察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拔出气管导管后即刻、30 min、2h、4h伤口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明显减轻,而镇静程度较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明显满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组内各时相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随访,两组患者无恶心、呕吐,观察组诉伤口无疼痛,而对照组有13例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剂镇痛.结论 腹腔镜手术结束前30 min使用舒芬太尼对呼吸、循环无明显抑制作用,且在术后镇痛强度大,作用持续时间长.

    作者:田香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9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复发和放疗靶区设计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局部和区域复发规律,为食管癌放射治疗(简称放疗)的亚临床区域靶区勾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98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8例患者共发生162个部位复发,其中淋巴结转移占91.8%(90/98),吻合口复发占6.1%(6/98),瘤床复发占2.0%(2/98).结论 不同部位食管癌术后复发部位分布不同,对不同部位食管癌可设计包括不同淋巴结区域的放疗靶区.上级隔区是各段食管癌术后放疗时靶区勾画的重点.临床分期在Ⅲ期及以上的食管下段癌,锁骨上是重要的预防区域.

    作者:朱琪伟;蔡晶;黄灿红;万志龙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桂西地区幽门螺杆菌多重耐药现状和治疗方案分析

    目的 了解桂西地区幽门螺杆菌(Hp)多重耐药现状,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确诊为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标本进行Hp分离培养和鉴定,经鉴定获得115株Hp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阿莫西林等5种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结果 Hp对甲硝唑加克拉霉素耐药的耐药率为21.74%;对阿莫西林加克拉霉素耐药的耐药率为8.70%;对甲硝唑加四环素耐药的耐药率为13.91%;对甲硝唑加左氧氟沙星耐药的耐药率为1.74%;同时对阿莫西林加左氧氟沙星耐药的耐药率为0.87%.结论 桂西地区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耐药的多重耐药率较高,对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的多重耐药率较低,在治疗方案中应选择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组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以提高Hp的根除率.

    作者:李晓华;黄赞松;黄衍强;周喜汉;吴明慧;刘丽;覃艳春;黄干荣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老年患者腹腔镜术后谵妄13例临床分析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越来越多,部分患者术后并发精神异常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术后精神异常主要包括术后谵妄(POD)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15例高龄(≥65岁)患者中共13例并发谵妄,现将诊治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波;王雪清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脊椎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脊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8例脊椎创伤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层厚0.75 mm、层距0.75 mm),并对处理前、后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8例脊椎创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折,共确诊骨折线条数204条,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图像在显示椎体骨折线条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R和MPR+ VR图像在显示椎体骨折线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种CT图像处理技术相互结合,能明显提高脊椎骨折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直观、准确的依据.

    作者:杨仕海;吴奇华;吕发金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Caveolin-1、P63及CK34βE12在59例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窖蛋白-1 (Caveolin-1)、P63及CK34βE12蛋白在前列腺病变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前列腺癌(PCa)、15例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HGPIN)、11例低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LGPIN)、7例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10例基底细胞增生(BCH)、69例前列腺良性增生(BPH)标本中的Caveolin-1 、P63及CK34βE12的表达情况.结果 Caveolin-1、P63、CK34βE12抗原在PCa和BPH标本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HGPIN、LGPIN、AAH、BCH、BPH中Caveolin-1阳性表达率为69.49%(41/59)、40.00%(6/15)、45.45%(5/11)、28.57%(2/7)、30.00%(3/10)、8.70%(6/69),P63阳性表达率为8.47%(5/59)、86.67%(13/15)、90.91%(10/11)、85.71% (6/7)、90.00% (9/10)、97.10% (67/69),CK34βE12为8.47%(5/59)、93.33%(14/15)、90.91%(10/11)、100.00%(7/7)、90.00% (9/10)、95.65%(66/69).Caveolin-1表达强弱与PCa的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 Caveolin-1与PCa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联合检测Caveolin-1、P63及CK34βE12的表达将对PCa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判断病情以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曾永威;卢桂尧;高婉仪;禤丽萍;邓学斌;付汐;范小明;杨永强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FCA)前、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规律性,以及对房颤RFCA术后6个月内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0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者,根据房颤发作类型不同分为两组:阵发性房颤组(64例)和持续性房颤组(41例).分别检测两组术前24 h、术后3d及术后3个月时NT-proBNP的水平,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等参数.比较两组患者间消融前、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以及NT-proBNP是否与术后6个月内房颤复发有相关性.结果 术前持续性房颤组患者NT-proBNP水平较阵发性房颤组患者高[(842.09±197.31) pg/mL vs.(658.35±202.45)pg/mL,P=0.040].阵发性房颤组患者术后3 d NT-proBNP水平较术前、术后3个月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持续性房颤组患者,术后3 d NT-proBNP水平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显著降低(P=0.040),术后3个月与术前基线相比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随访6个月阵发性房颤组有15例(23.44%)出现复发,持续性房颤组有12例(29.27%)出现复发,两组中房颤复发患者基线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房颤复发患者.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T-proBNP水平(P=0.048)以及左心房内径(P=0.049)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者,房颤射频消融术后3 d NT-proBNP水平呈下降趋势,以持续性房颤患者为显著,术前较高的基线NT-proBN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可作为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内复发的指标.

    作者:贺勇;王晶;贾锋鹏;王新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白内障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整治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眼科白内障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改善情况.方法 对眼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白内障清洁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整治后预防用药天数从(2.7±1.3)d降至(1.0±0.2)d(P<0.05),合理率由19.06%上升到94.87% (P<0.05).结论 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白内障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的合理率明显提高.

    作者:董其勇;徐中良;金梅;龚放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HGF、c-met蛋白在家兔颊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c-met蛋白在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将含有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DMBA)的溶液及药膜涂抹或贴附于家兔口腔颊黏膜后,应用DMBA 16周后,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口腔颊黏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达64.6%,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HGF及c-met蛋白表达率越高,染色越明显.结论 应用致癌剂DMBA可初步构建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模型,在癌变过程中间质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徐志彬;赵鹏;高扬;王士杰;吴明利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血清可溶性E钙蛋白与58例胃癌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中E钙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和血清可溶性E钙蛋白(sE-cadherin)的水平,探讨E-cadherin、sE-cadherin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8例胃癌组织和16例正常胃组织(来源于门诊胃镜检查后,经证实胃组织正常的患者,对照组)中E-cadherin的表达,并于术前采血清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sE-cadherin的水平,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例胃癌组织中25例E-cadherin阳性表达(43.10%),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在胃癌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组中分别为60.00%、47.62%、27.27%,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胃癌患者血清sE-cadher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4.89±11.34)μg/L vs.(19.83±9.58)μg/L,P<0.05)],且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胃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和血清中sE-cadherin的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马许辉;康玉华;索智敏;余玲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2000~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4辖市卫生资源的配置研究

    目的 分析2000~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14辖市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其分布的合理性,为广西区域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等方法,对2000~2010年广西区14辖市卫生资源(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床位、医生、注册护士)的配置状况及其人口与地理分布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0年广西区辖市卫生资源(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床位、医生、注册护士)按人口分布的平均基尼系数分别为0.373 1、0.376 4、0.370 0、0.353 8,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50.广西区辖市卫生资源分布的合理性相对较差,其中人口分布优于地理分布,注册护士配置合理性优于医生和床位,床位配置的合理性差.结论 应进一步加大卫生资源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不断调整卫生资源的结构和提高卫生资源地理及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作者:郭振友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在结直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CTC)结合其后处理技术诊断结直肠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87例结直肠疾病患者行结肠充气螺旋CT扫描,利用随机附带软件进行CT结肠成像、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技术等观察评价CTC在结直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结肠后处理图像,CTC结合MRP和容积再现技术,对结直肠疾病作出了准确的诊断,187例患者CT检查发现结直肠癌39例,并且发现肠外病变84例.结论 CTC及其后处理技术能良好的显示结直肠疾病,作为结直肠疾病常规的筛查手段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温群;蔡元坤;赵加应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组织中NKD1和E-cadherin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裸角质膜同源蛋白(NKD1)和钙黏着糖蛋白(E-cadherin)的表达特征,探讨二者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89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留取的组织标本作为观察组,选择观察组中距肿物超过5 cm的切缘正常结肠黏膜组织55份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两组中NKD1和E-cadherin的表达,比较NKD1和E-cadherin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表达差别,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中NKD1和E-cadherinn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NKD1和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观察组中NKD1和E-cadherin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NKD1和E-cadherin低表达患者的预后差.结论 结直肠癌中NKD1和E-cadherin低表达,二者对病变的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术后检测NKD1和E-cadherin的表达可能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乌力吉白乙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1例酒精性肝硬化伴糖尿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用药分析及相关药学监护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切入点及药学监护方法.方法 以1例酒精性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糖尿病患者的预防出血药物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为切入点,临床药师协同临床医师对该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及进行药学监护.结果 该患者对普萘洛尔反映良好,门脉高压情况有所缓解.经治疗后症状较前明显好转,住院期间未出现呕血,黑便等,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住院期间患者空腹血糖维持在5.3~6.4 mmol/L,未出现较大血糖波动.结论 临床伴发复杂情况或出现治疗矛盾时是临床药师切入临床的良好时机,临床药师协同临床医师对特殊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可有效保障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王国俊;雷利群;罗宏丽;陈志宇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护理绩效管理关键行为结构与职业承诺的相关研究

    护理绩效管理的出发点是增加护士专业能力、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保证护理工作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而护理组织管理行为在此基础上贯穿医院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1].职业承诺是指由于个人对职业或专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以及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愿变更职业或专业的程度[2].因此,探讨组织管理行为对护士职业承诺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了解护士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心理承诺,有利于真正从护理管理内部进行合理规划,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3].护理绩效管理的关键行为应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4].课题组以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从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开始,并在此基础上检测了实施绩效管理关键行为结构与护理职业承诺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莉;代雨欣;雷延兰;沙琳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创新实践教学以促进示范中心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如何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中心领导和老师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本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改革实践思路报道如下.

    作者:梁楠;张晓 刊期: 2013年第14期

  • 健康促进志愿者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综合研究

    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卫生服务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显著增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但同时,中国医疗卫生人才缺口较大.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在全国卫生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2010年中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4.36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供需矛盾催生了对社区健康促进志愿者的需求.但中国的健康促进志愿者存在着流失率高的重要问题.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010年的报告中指出,在广东省,69.9%的志愿者工作不到1年时间.在北京,约有57.1%的志愿者累积工作时间低于4h[1].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对健康促进志愿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增强中国健康促进志愿者可持续性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唐旭艳;冯泽永;李强;冯娟 刊期: 2013年第14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