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泽惠;佘强;杜建霖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合并颅内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合并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分离的致病菌及药敏结果、高危因素、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脑脊液共分离培养出54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1.11%,革兰阴性菌占33.33%,真菌占5.56%。病原菌呈现较高的耐药性。经单因素分析发现伤口本身存在感染因素、术后切口外引流、脑脊液漏、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持续时间长(>4 h)或再次手术者、手术放置异物等是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经积极治疗总有效率为62.86%,病死率为11.43%。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合并颅内感染以革兰阳性菌多见,医源性因素导致颅内感染比例及耐药性逐年上升。临床中静脉合并鞘内注射抗菌药物有利于控制颅内感染,缩短疗程及提高疗效。
作者:肖虹;程茗;黄警锐;胡唏;许毅;刘科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建立简单、可靠的大鼠表皮基底层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新生大鼠背部皮肤,采用胰酶两步消化法获得单细胞悬液,Ⅳ型胶原差速贴壁法富集干细胞,将慢黏附细胞作为对照组细胞,均以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以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双重荧光染色鉴定细胞表型,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为多角形、呈铺路石样排列,倍增时间约为24 h ,细胞形态和生长规律符合基底层干细胞的特征。免疫荧光鉴定显示细胞共表达β1-整合素和K19,基底层干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显著强于对照细胞。结论两步消化联合Ⅳ型胶原差速贴壁法获取基底层干细胞简易可行,培养的细胞活力好、表型可靠。
作者:邓先见;姚波;李力;徐苗苗;顾玮;杨策;蒋建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观察电针(EA)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血浆中SOD、MDA 的含量,大脑 P53、P2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EA组。EA组针刺“百会”、“太溪”、“足三里”穴治疗,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分光光度法观察大鼠血浆中SOD及MDA的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大脑P53、P2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A组逃避潜伏期缩短,在第三象限的活动时间延长,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增多,血浆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大脑P53、P21的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A能够改善Aβ1-42诱导的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下调P53,P21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苏琦;徐德恩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和TURP联合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UIBN)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治疗资料,患者共124例,随机分为TURP组62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4例,TURP联合TUIBN组62例(联合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等指标,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前列腺质量、IPSS、Qmax、PV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PSS、Qmax和PVR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术后膀胱颈挛缩的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TURP组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组织切除量、术后随访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URP相比,TURP联合TUIBN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作者:刘南;李元;罗宏;戴君勇;鲜鹏;宋彦平;彭健康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糖尿病肾病(DN )是糖尿病(DM )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欧美国家患者发生终末期肾病(ES RD )的主要原因,其治疗难度较大。目前针对DN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旨在探寻防治DN的更有效方法。本文拟将DN 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惠秀(综述);曹文富(审校)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商陆皂苷甲(EsA )对白细胞介素(IL )-1β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GM C )增殖和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2)及其抑制蛋白(P27)表达的影响。方法噻唑蓝(MTT)法检测EsA对 rGMC增殖与毒性的影响;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检测CDK2、P27的表达。结果观察剂量中EsA对rG-MC没有细胞毒作用,EsA(2.5~5.0 mg/L)作用rGMC 48 h后明显抑制其增殖;IL-1β减少了rGMC的G1期细胞数并增加了S期的细胞数,促进了rGMC的CDK2的表达,抑制了P27的表达;EsA增加了IL-1β诱导的rGMC的G1期的细胞数并减少了S期的细胞数,抑制了IL-1β诱导的rGMC的CDK2的表达,并促进了P27的表达。结论 rGMC可能是EsA的作用靶细胞,EsA通过抑制CDK2及激活P27的表达抑制了IL-1β诱导的rGMC的增殖,阻滞了细胞周期的进程。
作者:张祥贵;汤杰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上的表现特点与病理级别相关性。方法将41例脑胶质瘤患者依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TI及1H-MRS检查,测量患侧占位核心实质区与对侧镜像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胆碱复合物(Cho)、N-乙酰天冬氨酸(NAA)和肌酐(Cr)。结果高、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ADC值和 FA值与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的ADC值和FA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镜像区NAA/Cr、Cho/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NAA/Cr、NAA/Ch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低级别胶质瘤1H-MRS和DTI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黄强;李海涛;谢延风;石全红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建立金黄地鼠颊黏膜鳞癌动物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40只采用0.05%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涂抹颊黏膜,10只采用自来水涂抹颊黏膜。苏木精-伊红(HE)、转录因子蛋白(Foxm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第8、12周组织标本。有限稀释法体外传代培养颊黏膜组织标本,观察平板克隆形成率,检测单克隆细胞内细胞角蛋白(C K )和波形蛋白(Vim)表达,染色体分析确定细胞核型。结果第12周时26(84.6%)只颊黏膜病理为原位癌,HE染色、Foxm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符合鳞癌细胞基本特征,CK和Vim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约为96.0%,染色体为四倍体核型。结论4NQO涂抹诱发金黄地鼠颊黏膜癌变,建立金黄地鼠颊黏膜鳞癌动物模型。
作者:吕长坤;万澎波;马菲菲;罗春丽;万雪莲;王长海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介入围手术期干扰素-α(IFN-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8只Wistar大鼠,建立肝癌细胞CBRH7919的动物模型,并将瘤块组织移植于大鼠体内。1个月后,待瘤块完全形成后将所有大鼠的肝动脉进行结扎,并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4只。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腹腔注射IFN-α联合ATRA进行治疗。10d后将所有大鼠处死,并检测肝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癌细胞的凋亡情况与瘤体内的微血管密度。结果实验组外周血VEGF水平、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肿瘤细胞凋亡指数[(91.8±12.7)pg/mL,(115.7±11.8)个/HP,(12.29±4.5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7.4±18.3)pg/mL,(65.3±7.2)个/HP,(3.8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的结果均显示,实验组bFGF及VEGF表达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围介入手术期IFN-α联合ATRA的使用能够抑制新生肿瘤血管的生成,提高介入手术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赵书元;吴李鸣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退行性腰椎侧凸多并发于腰椎间盘突出、椎间关节退变及椎管狭窄等,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畸形,进一步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从而讨论其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收集该科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的48例患者,通过了解其临床表现,分析影像学资料特征,从而探讨临床治疗方案。结果在了解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基础上,根据病例不同特点而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重新认识退行性腰椎侧凸,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变节段、椎管狭窄状况、椎体旋转程度、腰椎侧凸角度及腰椎失稳情况评估手术疗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赵伟峰;李波;周焯家;丁一;吴兴林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危重创伤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和临床体会。方法将该院收治的48例重度创伤休克手术患者按麻醉处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延迟复苏组(A组)和常规组(B组),各24例。结果患者均按预计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3~4 h内完全清醒,恢复自主呼吸。A组有4例(16.6%)患者死亡,B组有12例(50.0%)患者死亡。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创伤休克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管理可维护各脏器功能,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提高该类危重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赵卫兵;杨小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了解该院门急诊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12年1~11月的处方点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及用药分析。结果该院门急诊处方书写较规范,未发现前记、后记缺项处方;不合理处方占调查处方的5.5%,主要表现在适应症、用法用量及溶媒剂量等方面的不适宜。结论通过处方点评及干预措施,该院的门急诊处方用药已基本合理,但仍有部分不合理处方还需继续改进。
作者:向光芳;刘玲 刊期: 2013年第21期
在当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本科教学仍然是高校基础、根本的工作。如何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而教学督导工作是这个中心任务得以完成的重要保障。
作者:宗晓琴;钱光玲;曾照芳;徐晨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管黏附蛋白-1(VA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DN)发病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DN 组患者(40例)、T2DM 组患者(39例)血清 VAP-1、hs-CRP、生化法检测血糖(Glu)、高效液相比色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HbA-1)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6例)比较。结果 VAP-1、hs-CRP、Glu、GHbA-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VAP-1、hs-CRP水平高于 T2DM 组及健康对照组,且 T2DM 组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2DM组内VAP-1与hs-CRP、Glu水平呈正相关(r=0.568、0.755;P<0.05、0.01);hs-CRP与Glu、GHbA-1水平呈正相关(r=0.886、0.475;P<0.01、0.05)。Glu与GHbA1呈正相关(r=0.471;P<0.05)。DN组内VAP-1与hs-CRP、GHbA-1、Glu水平呈正相关(r=0.521、0.830、0.454;P<0.05、0.01、0.05),hs-CRP与Glu呈正相关(r=0.690;P<0.01)。结论 T2DM患者Glu及GHbA-1水平变化对VAP-1、hs-CRP升高存在影响,高VAP-1可致微血管病发生并影响患者肾功能,VAP-1拮抗治疗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方面。
作者:冯庆国;魏凯;杨万杰;王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急腹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且变化快的特点,是一类急诊科常见疾病,临床上是包括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等急性腹痛疾病的总称[1-2]。由于急腹症病情危急,症状不典型的致命性疾病易被主诉掩盖,而急腹症正确分诊能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并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为配合各科医师进行抢救工作及防患于未然,根据病情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想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而进行的前瞻性护理干预方法已在临床急诊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3]。本研究对浙江省舟山市急腹症患者的分诊实施了前瞻性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马淑贤;韩明华;刘桂峰;尹丽杰;刘秀英;翁绮君;胡兵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干眼病患者轻度结膜炎对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来该院眼科就诊,经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小于或等于5 s的93例患者。将患者分为伴有轻度结膜炎(实验组)和不伴有结膜炎组(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泪膜破裂时间。结果54例合并轻度结膜炎,40例可以观察到结膜乳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3.54±1.02)s ;对照组39例,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3.41±1.04)s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性( P=0.56)。结论干眼并发轻度结膜炎不影响泪膜破裂时间。
作者:陈俊涛;张委;云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对于大肠癌患者来说,肠道准备的清洁程度和安全性直接决定结肠镜检查的质量[1],不管是进行无痛肠镜检查还是手术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都是必要的。尤其对于结肠内微小病变者,肠黏膜表面附着大量泡沫,严重影响内镜观察,甚至造成各种假象,也是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2]。目前,传统肠道准备方法已被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所替代。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主要成分为聚乙二醇,其主要特点:不脱水,不破坏电解质平衡和肠道正常菌群,不损伤肠道黏膜,不产生可燃性气体,清洁肠道迅速[3],大量应用对液体或电解质的平衡无明显改变,其良好的清洁肠道效果国内外均有报道[4],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是目前效果佳、导泻时间快的肠道清洁剂,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它的肠道准备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作者对近5年来本科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的病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红梅;曹林英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小肠损伤的保护效应,探讨一氧化氮(NO)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2只,随机分为4组(n=13):假手术(Sham)组,肢体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适应(IPC)组,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处理(L-NAME)组,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NO含量,血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脂多糖(FITC-LPS)浓度,小肠组织丙二醛(MDA)、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蛋白P-选择素(P-selection)和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情况,利用原位脱氧核糖核甘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小肠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使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IPC组与IR组比较,血浆DAO和FITC-LPS明显降低,NO升高(P<0.01),小肠组织NO、DAO和cGMP浓度升高,MDA浓度下降(P<0.01),小肠组织黏膜上皮细胞P-selection、Caspase-3的表达明显下降,AI降低(P<0.01);L-NAME组与 IPC组比较,血浆NO浓度明显下降,DAO 和 FITC-LPS明显升高(P<0.01),小肠组织NO、DAO和cGMP浓度明显下降,MDA浓度升高(P<0.01),P-selection、Caspase-3表达均明显上调,AI明显升高(P<0.01)。结论 IPC可明显改善LIR后小肠黏膜肠通透性升高、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及肠细胞凋亡, NO参与IPC的保护效应。
作者:刘燕;彭海兵;张博;周洪霞;杨秀红;张连元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使用利多卡因对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收集支气管灌洗液(BLF)培养铜绿假单胞菌(PA)的阳性率及其药物敏感的影响。方法收集135例HAP患者BLF ,共270份BLF标本;对HAP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时,先在右侧分泌物较多的支气管直接收集BL F送细菌培养作为对照组;随后于左侧分泌物较多的支气管注入2%利多卡因3 mL局部麻醉后收集BLF送细菌培养作为利多卡因组,比较两组PA阳性率及药敏情况。结果对照组BLF培养 PA阳性42例,利多卡因组BL F培养PA阳性40例,两组PA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1.11%和29.63%,两组样本的PA培养结果一致性很高( P<0.001);利多卡因组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PA敏感菌株少于对照组、耐药菌株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等无影响。结论2%利多卡因不影响肺部感染患者BLF培养 PA的阳性率;会降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对PA的敏感性。
作者:张九进;黄翠娟;张勇昌;杨纯爱;梁宇峰;陈显源;陈月新 刊期: 2013年第21期
传统的培训方法由于对培训内容的确定缺乏针对性、培训设计过程中培训成员参与程度不够、对培训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1]。采用美国学者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在1959年提出的“柯氏评估模型”,通过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4个评估层级对培训的目标、内容和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发挥其对培训活动的导向、鉴定和改进作用[2]。
作者:谭昌菊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