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斌
目的研究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PFD)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PFD)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100例;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28±2.5)岁。本院给予对照组患者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患者采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的各项盆底器官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盆底综合肌力测试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PFD)通过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恢复状况较佳,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柳 刊期: 2015年第43期
心源性肺水肿是临床常见病,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左心功能衰竭,在临床实践中,早期准确的诊断对决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起关键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CT影像学的特点及表现,进而比较肺水肿在胸部CT上的影像学变化特点,以便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心源性肺水肿属于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类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类因素导致的左心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CT表现会与肺部原发性病变难以进行鉴别,准确的诊断是疾病治疗的关键。心源性肺水肿主要是由于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引起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静脉压上升,肺毛细血管血浆渗出,产生肺泡性肺水肿以及间质性肺水肿[1]。CT表现为肺门影扩大并,支气管血管束模糊,视野密度提高,显示为磨玻璃样高密度影,肺泡性肺水肿属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CT显示为云雾状高密度影,肺野内显示斑片状,能见支气管气相。肺水肿一般在肺静脉高压性心脏病和左心功能不全中比较多见,心外原因,例如输液过多、尿毒症以及过敏反应等都会出现肺水肿,心源性肺水肿不但具有上述肺部主要表现意外,心脏外型会出现变化,患者的心脏会增大。
作者:朱雪魏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对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320例耳鼻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创造舒适环境、分散注意力、心理干预、家属支持、健康宣教等优质护理服务干预措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正确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可以缓解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作者:张秀娟;许应林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究围术期呼吸护理对肺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围手术期呼吸护理,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各项呼吸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排痰难度、痰液黏稠度、肺部啰音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围术期呼吸护理对肺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具有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齐慧贞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降低或避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方法自2008年12月~2009年12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1例,术前评估准备,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术后遵医嘱及时、准确、规范给药,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等。结果无1例因护理措施不到位而发生症状性DVT。结论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春梅;邓姝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通过CT诊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外伤性脑梗死CT诊断案例,分析其诊断情况。结果在轻度外伤患者检查结果中多表现病灶集中在基底节及其邻近区域,严重病患则集中在基底节、脑叶区域的病灶,以及颅脑受损征象,如果梗死面积较大,则会有脑疝的合并情况,致死率较高;其中病灶边缘清晰者为17例,边缘模糊者为23例;轻度梗死者为42.5%,严重梗死者为57.5%。结论 CT诊断外伤性脑梗死可有效的确定梗死部位和严重程度,操作便捷,有效指导临床治疗进行。
作者:卯殿杰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对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慢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本文主要回顾性地对慢性肺炎的护理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本次的分析对象是从我院患有慢性肺炎的患者当中抽选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院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在护理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的患者则采取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这俩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将他们的病情变化详细地记录,以这些临床资料作为数据来源,对患有慢性肺炎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护理过程中,观察组的患者的平均持续发热时间为2d,平均住院时间为10d,3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7.5%),而后经过护理后康复。其余患者均迅速康复。对照组的患者当中,平均持续发热时间为5d,平均住院时间为20d,9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22.5%)。通过对以上两组效果进行对比,护理效果较明显。结论通过对在我院进行临床护理的80例慢性肺炎患者的护理效果的分析,可以得出院对慢性肺炎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施灵芝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VATS)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7例,随机分成常规组36例,胸腔镜组41例,常规组接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使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为92.68%,使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的常规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VATS)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开胸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一飞;蔡铭;翁鸢;耿纪群;朱军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全程护理措施,为提高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3年7月~2014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19例,皮下血肿4例,腹胀7例,无大出血、高热、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精心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颜婕;邵丽 刊期: 2015年第43期
包皮环切术是一种治疗包皮过长、包茎的手术方式。但在长久影响下,主动进行包皮环切术的正常人极少,仅在出现疾病或炎症时,才会有患者进行包皮环切手术。包皮环切手术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自有关报道表明男性包皮环切可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风险后,包皮环切术首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据有关资料表明,虽然WHO以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之后将包皮环切视为预防HIV感染的重要策略之一,但全世界仅六分之一的男性做过包皮环切术。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包皮环切术不能被大部分男性接受,担心影响性能力。而随着包皮环切术的不断进步,这一现象正在逐步改善。本文对传统包皮环切术及商环包皮环切术进行综述,探讨商环包皮环切术的优势。
作者:王东朝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在小儿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中医辨证施护,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患者行中医辨证护理科促进患者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作者:吴玉红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小儿在腹腔镜下的消化道重建术后肠外肠内营养对比,观察效果、分析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的特发性巨结肠、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病患46例,再随机分成肠内营养支持(EN)组与肠外营养支持(PN)组各23例,分别提供肠内营养支持(EN)、肠外营养(PN)。结果 EN组的营养改善成效幅度显著大于PN组(<0.05);术后发生感染率:PN组17.39%,EN组4.35%。结论表明肠内营养支持用于小儿消化道重建术患者,具有显著的改善病患术后多数存在的营养不良,利于术后器官恢复,提高病患生活质量。
作者:李黎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分析主动训练在儿童福利机构脑瘫患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儿童福利机构内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的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动训练,对儿童福利机构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肢体运动FM 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与对照组评分对比,差异明显,(=6.723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整体治疗效率为96.66%,与对照组的86.66%相比,差异明显,(=6.7325,<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组采用主动训练有效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及整体治疗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杨洁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高压氧治疗联合早期药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后循环缺血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选用2011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神经康复科收治资料完整且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组与对照组各40例。各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差异。两组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原则早期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针刺风池穴结合高压氧治疗,1次/d。采用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眩晕症状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sps 18.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0.05),治疗组眩晕症状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针刺结合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尤其针对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著。
作者:张亚娟;秦彦强;张瑞杰;薛桂红;周新闻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全面、定量、系统地评价长春西汀在治疗脑梗死及后遗症中对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生化指标的分析,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国内相关数据库,查找长春西汀在急性脑梗死及后遗症中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采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26项研究描述了长春西汀对脑梗死神经缺损的治疗效果,发现长春西汀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优于对照药物;70项研究描述了长春西汀对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疗效,在对脑梗死治疗中,长春西汀优于其它对照药物,且联合用药有统计学意义;长春西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如全血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比积等均有显著改善作用。结论长春西汀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脑部血液循环,大限度降低病残率,对神经功能恢复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陈会生;谢珺超;刘学源;尹智华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6个月~18个月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调查200例来我院儿保科门诊健康体检的6~18个月的婴幼儿,进行常规查体同时静脉采血检测血清铁蛋白和血常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结果铁缺乏发生率为28%,贫血发生率为9%,母亲孕期及哺乳期贫血,婴幼儿更容易发生贫血(值分别为0.043和0.00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铁蛋白可以更早的反应体内铁的贮存情况。母孕期和哺乳期贫血是造成6~18个月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因素,加强相关健康教育,母亲定期检测血常规,及时纠正贫血,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作者:张婷婷;王文媛;张秀玲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肝吸虫病的早期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确诊为肝吸虫病的患者15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反复3次或以上大便华支睾虫卵检查阴性的患者15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给予肝胆脾胰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声像图表现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肝吸虫病的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肝左叶增大;出现肝实质和胆囊改变;肝内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轻度扩张、肝左叶胆管显著。结论超声检查方便、简单,在对肝吸虫病经早期诊断时,可以将超声诊断作为普查手段。
作者:李秀美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中应用苏黄止咳胶囊与玉屏风颗粒联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中选取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外周血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同对照组80.49%比较,明显较高(<0.05);两组患儿治疗前WBC及IgE水平无明显差异(跃0.05),治疗后观察组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同对照组24.39%比较,显著较低(<0.05)。结论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辛宝梅 刊期: 2015年第43期
随着两代独生子女时期的到来,形成了当代人与人之间思维方式、认知、理解、信任等特有的形式。儿科护士应学习、掌握更多的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减少护患纠纷,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服务。
作者:王伟 刊期: 2015年第43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中WT1基因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收集1989~2015年国内公开发表论文,均为WT1基因在AL中表达及预后的独立病例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以AL病组及对照组比值比(OR值)为效应指标,应用RevMan 5.3及stata 12.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算合并OR值及95%CI。结果纳入系统评价的文献共有8篇,其中AL患者434例,对照组115例,Meta分析结果合并OR(95%CI)为36.30(13.00~101.40),合并效应量检验结果=6.85,<0.00001,WT1基因表达与AL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而明显影响预后。结论 WT1基因的表达可能在AL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AL的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周靖;黄知平 刊期: 2015年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