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电图呈现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180例临床分析

彭少邕

关键词:心电图, 冠状动脉综合征, 缺血性, T波
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呈现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电图呈现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180例,通过分析患者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表现,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并行影像学检查治疗效果。结果180例心电图呈现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172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8例患者因临床症状严重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临床上患者心电图呈缺血性T波改变时除考虑冠状动脉综合征之外,还存在非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可能,必须通过详细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询问患者病史,配合其他检查明确病情,以免造成误诊,影响临床治疗。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苏黄止咳胶囊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中应用苏黄止咳胶囊与玉屏风颗粒联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中选取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外周血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同对照组80.49%比较,明显较高(<0.05);两组患儿治疗前WBC及IgE水平无明显差异(跃0.05),治疗后观察组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同对照组24.39%比较,显著较低(<0.05)。结论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辛宝梅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针刺结合高压氧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高压氧治疗联合早期药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后循环缺血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选用2011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神经康复科收治资料完整且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组与对照组各40例。各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差异。两组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原则早期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针刺风池穴结合高压氧治疗,1次/d。采用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眩晕症状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sps 18.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0.05),治疗组眩晕症状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针刺结合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尤其针对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著。

    作者:张亚娟;秦彦强;张瑞杰;薛桂红;周新闻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2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特点、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了解,提高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我院近1年来的2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于55岁以后缓慢起病,临床表现为姿势不稳、帕金森综合征、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和痴呆等症状。2例头颅MRI均见左侧基底节区陈旧腔隙性脑梗塞。结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是一种误诊率很高的疾病,临床医生应予重视。

    作者:范穗强;孟春想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浅析老年性脑血栓患者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对于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以及沟通方式,以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方法选取了老年性脑血栓患者200例,强化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并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解,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有41例患者首次发病,因溶栓及时都已基本痊愈;95例患者肢体活动、语言功能恢复较好,进行康复训练;63例有肢体活动、语言功能部分恢复,并且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另有1例患者因合并多种疾病医治无效死亡。结论在通过药物对老年性脑血栓进行治疗的同时,强化对患者的临床护理与心理沟通,可以使得老年患者的各项需求得以满足,有效降低老年性脑血栓的致死、致残率。

    作者:姜秀丽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观察和探讨分析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胆石症患者,通过对患者采集发生胆道感染患者静脉血和胆汁,对其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筛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胆石症患者发生胆道感染129例,感染率为64.5%;血培养阳性71例,阳性率为35.5%,胆汁培养阳性129例,阳性率为64.5%,胆汁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胆汁培养出病原菌12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3株占41.09%,革兰阴性菌76株占58.91%,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粪肠球菌为主;各病原菌的耐药性存在差异。结论通过对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的阳性率较高,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潘永东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不同角度及深度对剪切波组织定量技术测量的影响

    目的初步分析剪切波组织定量(elastography point quantifi cation,ElastPQ)技术在不同的取样线角度和感兴趣区深度对正常成人肝脏测量的影响。方法将感兴趣区置于中线的肝包膜下0 cm、1 cm、2 cm、3 cm、4 cm,偏离中线15o、30o的肝包膜下1 cm处,获得ElastPQ值,比较不同角度和深度检测成功率及ElastPQ值。结果中线的肝包膜下0、1、2、3、4 cm及偏离中线15o、30o的肝包膜下1 cm处的检测成功率分别为0%(0/64)、98.4%(63/64)、98.4%(63/64)、98.4%(63/64)、93.8%(60/64)、95.3%(61/64)、89.1%(57/64),取样线角度和感兴趣区深度对测量ElastPQ值均没有影响(=1.493,=0.236;=1.192,=0.321)。结论剪切波组织定量技术可成功应用于肝脏组织的检测。

    作者:赵淳;殷立平;吴意赟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微型螺钉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在2009年1月~2013年9月,我科采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1~56岁,平均32.4岁,Mason I 型16例,I I型18例。34例患者均采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术后3d行功能锻炼,并定期x线复查,采用Broberg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判肘关节功能。结果33例患者获得3~18个月随访,平均11月,其中1例随访2个月时,肘关节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并发症,失去随访。剩余33例肘关节平均得分9分,优30例,良3例,差0例,优良率100%。结论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能完全解剖关节面,行早起功能锻炼,为桡骨小头骨折后肘关节功能回复提供了一种理想办法。

    作者:张勇;陈敬煌;杨文宇;曹武臣;汪亮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针对PDMS-2的信度效度研究,分析PDMS-2与其他运动发育量表的对比和在日常康复医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找出PDMS-2的优缺点,并展开讨论。

    作者:李燕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肛周脓肿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切开挂线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脓肿复发率及肛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各项指标数值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后恢复较快,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勇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通过观察100例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患者的护理效果,介绍并总结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11月~2015年5月在我院诊疗的100例不孕不育患者,所有患者进行均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根据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和心理状态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详细记录患者治疗护理后的妊娠率和心理状态等。结论合理的护理方式能够促进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治疗不孕不育患者的妊娠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作者:廖太秀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CT检查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分析

    目的探究在CT诊断中采用造影剂产生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接收的进行CT造影增强检查的患者1200例。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所有1200例检查患者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者6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7%,其中发热感、恶心和荨麻疹是发生率高的三种不良反应,分别占97.06%(66/68)、57.35%(39/68)和41.18%(28/6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注射剂量和注射速度的上升而增加。结论在对患者进行CT造影剂增强扫描时,注射剂量和速度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发热感、恶心和荨麻疹时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现象,需要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增加CT扫描的安全性。

    作者:李铸桥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X线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行X线诊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痛风性关节炎行X线检查结果。结果痛风性关节炎多发于四肢关节,第一跖趾关节发病率高。患者X线表现为受累关节旁软组织肿胀,43例软组织肿胀患者的软组织密度增高,肿胀边界清晰。13例患者X线检查图片可见中等密度小点片不规则密影,24例可见高度不规则钙化影。38例患者发生骨质破坏,并表现出受累关节呈囊状或穿凿状偏心性骨质破坏特特点;破坏灶大小不均,外形多以弧线形为主,可单发或多发,多发灶呈蜂窝状,边缘锐利且硬化。39例患者发生关节间隙改变,间隙变窄且关节表面增生硬化。结论检查痛风性关节炎行X线检查结果呈多样化,容易误诊为其它骨关节病,应仔细分析X线征象和临床表现再做出准确的判断。

    作者:赵有明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普外科患者意外拔管率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普外科患者意外拔管率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得出结论院正确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普外科患者意外拔管率和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作者:陈武;谭娅;秦春莲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ICU人工气道患者留置液囊空肠导管的应用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ICU人工气道患者留置液囊空肠导管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将入住ICU60例需留置液囊空肠导管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者组30例采用利多卡因鼻咽喉表面麻醉后按液囊空肠导管改良方法(下称改良方法)置管,对照组30例直接应用改良方法置管。结果两组置管所需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工气道患者留置液囊空肠导管前1~3 min行利多卡因3~5 ml表面麻醉,能提高人工气道患者留置液囊空肠导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短,减少置管过程呛咳、恶心、呕吐、心血管反应等,方法简便、安全。

    作者:张静;黄爱知;莫丽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CT血管造影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效果。方法通过对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治疗的46例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超声检查,实验组患者实施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针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技术检查,可直观立体检查血管情况,同时准确判断动脉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方学全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双源CT能量成像对新疆喀什地区泌尿系统结石成分研究

    目的观察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泌尿系结石成分鉴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泌尿系结石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SCT单能量和双能量扫描。结果共获得82例患者随访资料,与结石光谱分析结果相符者74例,占90.2%。 DSCT双能量成像共诊断尿酸钙21例,草酸钙20例,混合含钙33例。尿酸钙组、草酸钙组、混合含钙组结石长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尿酸钙组HU比值与草酸钙组及混合含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图像资料,可初步区分结石成分,为结石患者的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邱娅;周仁冰;戴国朝;田序伟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相关因素与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

    呼吸机是重症监护病房内常用及主要的医疗监护设备。随着呼吸机的使用日渐普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 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本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如何采用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降低VAP的发生进行综述。

    作者:徐蓉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两种LCP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应用胫骨远端内侧锁定钢板与胫骨外侧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8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内侧远端锁定钢板固定(内侧组40例)和外侧远端锁定钢板固定(外侧组38例)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75例获随访,时间8~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院内侧组为(124±21.3)d,外侧组为(164±1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骨不连及延迟愈合发生率,内侧组为1例,外侧组为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按Ovadia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分院内侧组为(92.3±4.2)分,外侧组为(87.3±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并发症发生情况院切口裂开及感染发生率院内侧组为4,外侧组为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内固定变形及断裂院内侧组为0%,外侧组为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应用内侧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较外侧远端锁定钢板,操作损伤小,符合生物力学,有利于骨折愈合,同时需处理好局部软组织,减少并发症出现。

    作者:谷军;王爱兵;李坤庆;明亮;刘晟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伴随着教育的其他问题诸如卫生、后勤等也提上日程。文章通过对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卫生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并给出解决对策。

    作者:江平安 刊期: 2015年第43期

  • 手术患者在手术室的安全防护措施

    目的探讨手术室患者的安全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手术室患者进行安全管理,强化安全观念,加强安全教育,分析手术室的常见风险因素,并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制仃相应的有效防范措施。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建立护理差错主动报告制度,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和防范意识。结果手术室患者进行安全管理后,护理缺陷及差错的发生率均得到了降低,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论手术室患者的安全管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降低手术室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能力,保证了手术的护理质量。

    作者:唐燕红 刊期: 2015年第43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