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罗学梅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综合性护理, 再住院率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再住院率,为减少CHF患者反复入院提供资料。方法选取7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综合性护理,干预时间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遵医率、心功能、生活质量在干预前后的变化以及干预期间再住院率。结果干预6个月后,护理干预组遵医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x2=4.523,﹤0.05);护理干预组的6min步行距离长于常规护理组(﹤0.01);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或P<0.01),且护理干预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1);干预期间再次住院率护理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x2=4.052,﹤0.05)。结论对CHF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治疗遵医率,使心功能得到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病情稳定,从而减少再住院率。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优质护理用于脑梗塞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组,每组患者分别为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表现满意率达到98.0%,对照组满意患者89.0%,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0.05)。结论在脑梗塞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还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效率。优质护理值得在临床上能够推广使用。

    作者:黄红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96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均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氧饱和度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9%,高于对照组的81.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两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采用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有助于改善患者动脉血气,疗效确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贺石良;许峰;谢清清;肖金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流行病学网络课程建设

    《临床流行病学》网络课程建设遵循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由学习导航、课程内容自主学习、交流互动、测试评价等部分构成课程整体框架,包括课程信息、电子课件、章节测验、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综合测试等内容。其课程实施是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生自主、协作完成任务的方式。

    作者:肖焕波;裴金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护理

    目的:探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抢救。方法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20例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药物和临时或永久起搏器的安置,探讨心电监护、用药护理、电极脱落的预防、消化道及呼吸道护理、感染的预防和心理护理等。结果20例AMI合并AVB患者入院后有8例患者给予了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短时间治疗,4转为I 度I型,2例转为I度AVB,2例转为窦性心律。其余12例患者中9例发生Adams-Stokes综合征,3例药物治疗无效,均行急诊手术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后8例患者7d内回复至窦性心律,遂撤除起搏器,4例在10d内尚未恢复者植入永久性人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做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及手术护理能够提高抢救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韩海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无痛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无痛护理技术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93例手术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护理组156例和对照组137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痛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护理组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无痛护理用于手术室患者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患者生命特征的异常波动,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素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阴道炎症对妇产科产妇分娩期及产褥期护理的影响以及临床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阴道炎症对妇产科产妇分娩期及产褥期护理的影响以及临床干预效果观。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100例阴道炎症产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接受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0%)优于对照组(8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炎症产妇分娩期及产褥期护理,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程朝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1例隔物灸烫伤致瘢痕形成的教训

    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认真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规范中医技术操作,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适应新时期感染病学见习教学模式的探讨

    感染病是临床既常见又棘手的问题,学习掌握感染性疾病相关知识,是我国传染病学科适应新时期特点及发展方向,走向感染病学的一种体现。见习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其模式应随着学科特点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进。本文通过总结感染病学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对感染病学见习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作者:程玲;吴刚;邹永胜;黄富礼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现代护理在分泌性中耳炎围术期听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现代护理在分泌性中耳炎围术期听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患者均进行鼓膜置管术治疗,且予以现代化护理干预,分析现代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6.67%(58/60),且患者SAS和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患者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围术期听力护理应用现代护理的效果理想。

    作者:李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大疱摘除术改善巨型肺大疱患者的肺功能分析

    目的:探讨大疱摘除术改善巨型肺大疱患者肺功能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巨型肺大疱患者,全部患者均行肺大疱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肺功能(以第1s用力呼气容积为准)、血氧饱和度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前肺功能检查第1s用力呼气容积为(1020±1)ml,明显小于术后的(1260±2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患者术前检测血氧饱和度平均约(91.2±1.6)%,明显小于术后检测血氧饱和度(96.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大疱摘除术治疗巨型肺大疱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血氧饱和情况,临床治愈率高,术后症状改善明显,且术后并发症出现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的借鉴和应用。

    作者:徐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1例肠造口术后多种并发症患者的护理

    虽然肠造口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是肠造口的存在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又使患者陷入烦恼之中。如果术后护理不当,将会出现造口坏死、回缩、出血以及造口周围皮肤溃疡等多种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1]。2014年2月我科1例肠造口术后出现造口回缩、造口肠黏膜与皮肤分离、粪水性皮炎多种并发症并存的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永莲;黄小梅;方琴;刘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优质护理在妇科肿瘤腹腔镜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妇科肿瘤腹腔镜围术期的应用。方法将选定时期内的腹腔镜手术患者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实行一对一的优质护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部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均由责任护士完成。结果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通过专业护理人员全程优质护理,能够使患者疼痛减轻,将并发症减少,从而安全的度过围术期,达到增进患者健康的目的。结论优质护理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让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早日康复。

    作者:高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白癜风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白癜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白癜风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红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椎动脉支架术后闭塞超声表现1例

    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导致前、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对再狭窄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入,残余狭窄对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故需要针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及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对再狭窄影响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期引起相关学科医师重视对支架置入术的质量控制[1]。当存在双侧椎动脉起始段严重病变时,术后支架置入侧椎动脉可立刻对未置入侧的血流发挥代偿作用。但这种代偿作用同时也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白丽;吴凤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微量泵在急诊科的临床应用以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微量泵在急诊科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以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急诊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患者应用微量泵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导致微量泵在临床使用中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对微量泵使用操作规范不熟悉,缺乏相关知识,责任心不够。结论针对微量泵临床使用中的问题,制定微量泵使用操作规范,对护理人员加强专业培训,掌握微量泵使用操作流程、适应症及相关药物知识等,可以提高抢救效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刘荣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屈膝位站立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究屈膝位站立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与康复,对照组采用伸膝位负重站立训练,而观察组采用屈膝位负重站立训练,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的FMA评分均有明显提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下肢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均能独立或有条件的步行,观察组患者步行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膝位站立较伸膝位站立能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成国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吸入疗法的临床护理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吸入疗法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行吸入疗法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抽样,选取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7.30豫)明显优于对照组(81.08豫),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接受吸入法治疗的同时予以临床护理干预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罗燕;曾传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免疫学检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分析

    免疫学检验是一门对免疫学技术以及免疫学技术应用在医学领域中的效果进行研究的学科。开展该课程的重要的一个目的则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素质教育,以此培养出更多的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以及创新精神的综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同时,如果想要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并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则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教学方案,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并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方法。

    作者:李燕琼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行胃肠转流术后利用微泵维持血糖稳定的护理

    目的:胃肠转流术后短期使用微量泵泵入普通胰岛素,以维持患者术后血糖稳定。通过护理探索一种安全、有效、平稳的控制血糖方法。方法胃肠转流术后116例患者均采用微量泵泵入普通胰岛素,通过定时监测血糖变化来调整泵速,以维持血糖稳定。结果116例胃肠转流患者术后72h内血糖控制满意,使患者血糖控制在目标值7~10mmoL/L波动小的范围内。结论术后持续泵入胰岛素,可有效的控制血糖,有利于患者切口愈合,利于血糖恢复,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情绪稳定,达到佳康复状态。

    作者:李鹏;李劼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肺结核咳血窒息先兆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分析肺结核咯血窒息先兆患者的临床护理效用,并了解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临床中更好地护理患者,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内收治的32例肺结核咯血患者,观察所有患者咯血早期征兆以及咯血期生理特点,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患者的护理结果,并对医护人员的相关护理做出相应的评价。结果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后,病情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其中28例患者进过护理后,大咯血窒息现象明显减少,且患者的用药副反应、并发症等均有明显减少的现象[1]。结论对大咯血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并对肺结核咯血窒息先兆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提高患者转好率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