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红;金伟端;陈善凤
目的:探析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压疮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于2012年9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全方位评估后,其中40例根据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并实行护理方案,另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采取循证护理后,所有患者均无压疮发生,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为10%,两组之间<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制定并实行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地预防压疮的发生,提高护理治疗,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缓解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循证护理将是未来护理发展的必然方向。
作者:江景珠;林华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于判断肝癌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肝胆外科2012年7月~2014年7月共计200例诊断为原发性小肝癌的患者,定义为肝癌组,通过术后病理类型分为高分化癌组(100例)和低分化癌组(100例)。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计100例。使用64排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CT灌注成像,记录血容量、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肝动脉分数、肝动脉灌注量参数。结果对照组和肝癌组血容量、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肝动脉分数、肝动脉灌注量比较对照组和肝癌组血容量、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肝动脉分数、肝动脉灌注量分别为(18.3±7.9、181.9±56.4、7.5±2.1、42.8±12.6、15.4±3.6、27.5±6.7;45.6±18.5、364.5±94.5、8.7±3.8、49.6±16.7、52.3±12.7、274.6±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5、5.3、6.5、10.3、20.9,<0.05);低分化小肝癌组和高分化小肝癌组血容量、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肝动脉分数、肝动脉灌注量分别为(43.3±6.8、325.1±88.5、8.6±2.9、47.9±14.2、48.7±11.2、208.9±52.6;49.6±12.3、401.5±104.5、10.5±5.4、52.2±18.5、59.8±15.8、318.8±1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1、6.9、7.4、11.2、12.4,<0.05)。结论我们认为灌注扫描检查对小肝癌的分化程度做出有效预测。
作者:马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为了保证研究生质量,需加强目标化培养及顶层设计,明确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采用公开、公正、量化、严格的考核标准及相对独立的考核机构。
作者:许红峰;孙霞;贾芸;林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粒结肠透析(保留灌肠疗法)对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各种肾病导致慢的CRF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原发病治疗及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在原发病及基础治疗上,给予尿毒清保留灌肠,疗程8w,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7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0.05),肾功能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腹泻,经减少药物剂量或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尿毒清保留灌肠对早中期CRF患者可缓解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本文通过结肠透析结合尿毒清药物对中早期慢性肾衰竭症状的联合治疗,观察结肠透析的临床效果,对疗效进行总结。通过将我院80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随机分类,其中对40例患者进行单纯的西医,作为结肠透析治疗的对照,而另外40例患者在使用同样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尿毒清结肠透析治疗,将两组对照总结出此种方法的疗效。
作者:刘畅;李晓颖;吴欣;于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乳腺癌是妇科较长常见的肿瘤,指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女性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早期的乳腺癌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常规放疗技术仍具有局限性,影响治疗效果。当前临床强调采用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文则对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与常规放疗的剂量学做研究对比,旨在为调强放射治疗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雷海红;金伟端;陈善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使用外固定架治疗小儿股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京山县妇幼保健院及京山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的24例股骨干骨折的小儿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分析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出现并发症,探讨外固定架在小儿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24例患者均随访1~2年,均获得随访,骨折均玉期愈合,患肢功能满意。无针道感染、外固定松动、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也未出现骨折畸形愈合或拆除外固定架后再骨折等情况,无肢体不等长及膝关节功能障碍。结论使用外固定架治疗小儿不稳定型股骨骨折疗效可靠,且具有创伤小、护理方便、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江云;谢炎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于水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异丙威:属于中等毒性杀虫剂,成分含有机磷,对昆虫主要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致昆虫麻痹至死亡。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击倒力强,药效迅速,但残效期短,如误服中毒者可用盐水洗胃,注射阿托品,严禁应用吗啡或解磷定。因其有效成分为有机磷,近几年有机磷中毒患者在临床上因抢救及时,方法得当,大多数患者可治愈出院。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一系列合并症。我院ICU近期收治了1例重症异丙威中毒致中枢神经病变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陆玉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绒癌和侵蚀性葡萄胎患者化疗护理思路。方法选择38例绒癌和侵蚀性葡萄胎患者,根据治疗时间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整体护理。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不良反应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结论整体性护理可降低患者化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可靠。
作者:陈中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动静脉内瘘吻合口缝合方式对手术成功率、内瘘年通畅率及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年来317例前臂桡动脉一头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间断及连续动静脉吻合术对手术成功率及内瘘年通畅率及血流量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缝合术一次手术成功率及短期通畅率相近(>0.05),间断缝合术内瘘6个月、2年通畅率及血流量优于连续缝合术(<0.05)。而性别、年龄、肾功能、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等因素对手术成功率及内瘘年通畅率均无影响(>0.05),缝合方式对内瘘功能不良起着重要影响。结论间断缝合术优于连续动静脉吻合术,应作为动静脉内瘘血管吻合方式的首选。
作者:唐丽萍;马晓露;黄仁发;程新;赖申昌;唐宁波;梁冰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加强产房管理,提高分娩质量。方法分析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针对性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持续改进产房工作流程与质量。结果风险管理持续改进后,产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升,会阴侧切率、新生儿产伤明显下降,新生儿窒息率控制良好,无纠纷及严重差错的发生。结论强化风险管理,提高产房工作质量,使母婴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
作者:王海英;高蕊;代聪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和护理有效措施,提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期。方法通过长达7年住院治疗和护理经验,总结出在治疗过程中除常规治疗外,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结果有效地治疗,精心的护理,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是患者得到缓解的重要因素。结论随着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也逐渐地不再是难题,生存期也不再是仅仅几年。
作者:栾淑玉;李莉;倪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促进头面部烧伤患者尽快康复的护理方案。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76例头面部烧伤患者根据不同的时期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给予心理护理与康复护理。结果在76例头面部烧伤的患者中,有71例患者一期愈合,5例患者植皮后二期愈合,无患者出现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结论正确的护理方案,能够促进头面部烧伤的愈合,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易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安全干预,探讨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佳干预策略,减少因颅脑损伤引起的病残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2月入住重症监护室的52例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47例,女性5例,有责任护士负责填写每位患者的《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记录》,护士如实记录对患者进行干预措施。结果52例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交通事故22例,脑出血14例,颅内肿物9例,脑挫裂伤5例,高空坠落2例,通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采用针对性安全干预,主要包括对眼睛和口腔、皮肤、高热处理、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道、神经功能干预措施后,恢复良好者15例,所占比例为28.8%,中残者29例,占55.8%,重残4例,5.8%,植物状态1例,占1.9%,死亡5例,占7.7%。结论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针对性的整体干预,尽可能降低病死率,减少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在治疗原发伤、保护和恢复功能的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作者:郭珊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围手术期患者再接受手术治疗时,心理压力较大,本文根据患者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需求,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实施护理干预,以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康复率。
作者:冯翠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进行认知、心理以及行为等方面长达1年的优质护理干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患者在SCL-90测评中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以及睡眠得分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肝功能正常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降低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钟华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替米沙坦(平克亚欣茵R)联合格列美脲片(力贻萍茵R)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2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替米沙坦/格列美脲组)和对照组(氨氯地平/格列齐特片),试验组根据血压和血糖水平每日早餐前30min给予替米沙坦片/格列美脲片40mg/(2~4)mg,1次/d;对照组同样每日早餐前给予氨氯地平片/格列齐特片2.5mg/(40~80)mg,1次/d。分析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FPG、2hPG、HbA1c等水平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0.05),试验组患者的HOMA-IR下降明显、HOMA-β功能升高显著(<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出现低血糖和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均较少(跃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刚;梅勇;杨莉;罗磊;江燕;唐检珍;游媛;蔡茂;许小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山区作为传染病的重灾区,健康教育在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方面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山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体系及健康教育展开论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总结提供依据。
作者:刘一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慢性病毒肝炎合并2糖尿病的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病情复杂,两组疾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①降糖类药物可以加重肝脏负担,且治疗肝炎的药物还可诱发糖尿病;②肝炎需加强营养,而糖尿病需控制饮食,这对临床医生的治疗和预后诊断带来困难,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积极治疗病毒性肝炎,改善肝功能,尽量控制血糖,从健康教育、饮食、体育运动指导病情监测、预防感染和心理护理几方面进行护理阐述,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肝炎和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知识和护理重要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疾病的恢复。
作者:邹金华;刘利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和肾衰竭的发生引起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常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我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3亿人,其中高血压患者就占其中的87%左右。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有350万人,其中50%以上发病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高血压也是一种与行为方式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服药,膳食,运动等行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高血压病的防治研究、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社区高血压人群发病的主要可干预危险因素,并综述了相关的干预研究进展,为有效进行高血压防控提供依据和建议。
作者:黄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