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案例式教学法在《医用多元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

陶丽新;罗燕;罗艳侠;郭晋;李霞;高琦;吴立娟;祝慧萍;郭秀花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 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 改革
摘要:为了加强多元统计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医学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在医用多元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中二甲双胍的应用价值评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中二甲双胍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选取本社区2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均制定饮食、运动方案,对照组给予磺脲类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12 w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TG、TC、LDL均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HDL升高,且高于对照组,<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经过12 w的治疗达到了96.0%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跃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程度均可耐受。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治疗中应用二甲双胍,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可以调节血脂,而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作者:景四禄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癌症术后患者的饮食护理

    癌症手术后饮食是配合病人病情及营养需求的饮食,合理充足的营养能帮助病人维持体力,预防体重减轻,避免身体过度破坏,重建正常组织。从改变生活方式、早期发现癌症迹象及早就医;改善饮食结构、做到饮食营养化、多样化、均衡化,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致癌物摄入、增加保护性食物的摄入、食疗和药膳等方面调整,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达到促进恢复功效。

    作者:冯克菊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2015年黄石城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情况的分析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通过宣传教育筛查、诊断、治疗的方式降低出生缺陷发生,即备孕夫妇怀孕前体格检查、身体评估、健康指导措施,确保育龄夫妇在佳环境、佳心理状态、佳生理状态下受孕。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质量,如育龄群众对一级预防的认识不足,导致服务对象对健康处方依从性欠佳。为了减少影响因素切实做好孕优工作,必须加强出生缺陷一级干预的宣传,深入基层、社区协助计生干部学习优生优育知识,从而提高计生服务能力,共同做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工作。

    作者:孟小平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浅谈加强医院消毒管理的有效措施

    目的:探讨强化医院消毒管理的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方法从医院消毒管理工作存在弊端及加强医院消毒工作有效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经验。结论加强医院消毒管理是确保医院感染控制的有效环节,唯有积极改善医院消毒管理工作中存在弊端,消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领导予以重视,消毒供应室规范化管理,加强人员的培训,才能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廖爱琳;温小梅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凝血四项检查在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凝血四项指标与抗磷脂综合征(APS)的相关性,评价其在APS诊断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疑似APS患者120例,根据2006年新修正的APS诊断标准判别APS患者37例,非APS患者83例,对120例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D-二聚体(DD)、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计数进行检测,分析其在APS诊断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APS的APTT、PT、PLT水平与非APS比较无明显差异(跃0.05),APS患者DD水平明显高于非APS患者(P<0.05)。结论 DD水平与APS具有相关性,有助于对APS血栓形成进行评价,在APS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罗全民;牟红兰;游德红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观察。方法本文选取7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麻杏石甘汤单独治疗,治疗组采用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疗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好转情况以及药物功效结果。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咳嗽停止时间以及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分别是(2.80±0.24)d、(6.38±1.32)d以及(6.18±1.04)d,对照组退热时间、咳嗽停止时间以及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分别是(3.97±1.05)d、(8.44±1.32)d以及(7.93±1.15)d,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0.05)。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采用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疗法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退热时间,及早止咳,消除肺部啰音,充分发挥药物功效,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肖白梁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肱骨近端骨折是中老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骨折疾病,在老年人疾病中发生率比较高,采用传统的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容易发生固定部位滑动且影响预后。本研究主要探讨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为指导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提供参考。

    作者:玉山江·阿布都克里木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对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误诊进行分析。方法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我院门诊890例乳腺实质性肿块病例进行检查,结合病理及随诊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在890例受检者中,发现乳腺肿块163例,占18.3%。超声检查良性肿块147例,占90.8%,怀疑乳腺恶性肿瘤15例,占9.2%。误诊2例,误诊率1.2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恶性肿块的诊断过程中,应结合临床及家族病史,随时复诊,降低误诊率。

    作者:庞珺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男性患者膀胱灌注导尿技术讨论

    目的:探讨男性膀胱癌患者进行化疗药物灌注过程中导尿插管技术的改进,减轻插管过程患者的疼痛及提高一次成功率。方法选择在本科室进行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插管方法的比较。结果通过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组插管方法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轻,插管一次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采用改进插管方法对膀胱癌患者进行导尿及灌注操作,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而且该方法操作简便,未增加患者费用。

    作者:周丁兰;周龙兰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实施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科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106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高血压,并知情同意。将10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但干预组患者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辅以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其血压水平,改善生存质量,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袁银花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恶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恶性青光眼患者4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共40眼。结果治疗情况院20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10例患者采用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术进行治疗,7例患者采用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3例患者采用前部玻璃体切除+后囊膜切开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后均眼压下降,前房恢复,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0.05)。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院只有2例患者在抽吸后发生少量玻璃体出血,经药物治疗之后玻璃体出血吸收。结论恶性青光眼患者应及早治疗,循序渐进的治疗方式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尽快恢复前房及降低眼压。

    作者:罗娜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观察10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针对内瘘情况进行护理。结果99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正常,而4例出现了内瘘闭塞,3例假性动脉瘤,6例血流量不足。结论掌握动静脉内瘘正确的穿刺及护理,指导患者自我护理内瘘对延长动静脉内瘘寿命非常重要。

    作者:王晓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住院及门诊的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手术方法(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40例,传统手术组40例),在其安全性、术式优越性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评分等方面,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明显优于传统包皮环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术后不需要换药、切口愈合良好,外观美观,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术,手术更为简单、方便与安全,并发症少,效果更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聂军;罗卫平;胡孝庆;宋健康;蒋科;史涛;杭震宇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

    肱骨髁上骨折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采取西医的治疗方案疾病恢复时间偏长,中医在治疗骨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通过对60例肱骨髁上骨折住院患者进行分为三组,每组20例患者,分别为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进行试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院中西医结合组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疾病恢复速度快、治疗效果佳、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库尔班江·阿布拉;斯地克·麦麦提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试论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预防

    目的:探讨研究儿童青少年发生脊柱弯曲的情况以及对于这种情况的预防。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三年时间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普查的3542例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脊柱检查,统计儿童发生脊柱弯曲的人数,计算发生率,并且通过调查研究,探究出现脊柱弯曲的原因,并且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研究表明,对3542例儿童体检后发现,有162例儿童存在脊柱弯曲异常,发病率为4.57豫;162例存在脊柱弯曲异常儿童中女性93例,占57.4豫,男性69例,占42.6豫;其中全部存在异常患者中<7岁儿童45例,7~14岁儿童85例,>14岁儿童32例。结论通过研究表明,脊柱弯曲是儿童期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应该及时加强患者的矫正,及时预防,保证儿童的发育。

    作者:龚明亮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影响

    目的:分析血糖控制情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糖尿病(DM)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单纯COPD组(34例)及COPD合并DM组(48例),其中血糖控制理想组26例(糖化血红蛋白<7%),血糖控制不理想组22例(糖化血红蛋白≥7%),对上述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COPD急性加重频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组COPD急性发作频率及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糖尿病血糖控制理想组及单纯COPD组,糖化血红蛋白≥7是COPD合并DM患者年急性加重频率≥2次的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控制血糖,保证糖化血红蛋白<7可减少COPD合并DM患者的年急性加重频率和平均住院天数,有利于缓减病情进展,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改善生命质量。

    作者:王宝林;庞玉敏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ICU病房实行视频探视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实行视频探视系统后的效果。探讨既满足家属的需求又杜绝了病房内交叉感染的新型ICU探视与管理模式。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我院于2012年7月1日正式采用实行视频探视系统。现将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入室探视方式,将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视频探视方式;比较两个期间监护室空气,物品表面及探视人员手的细菌数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监护室空气培养、物体表面细菌数及探视人员手采样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探视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86,<0.01)。结论实行ICU视频探视系统及针对行的实施探视制度的宣教后,对于医护人员普遍关心的由于频繁探视导致的交叉感染问题得以解决,更加满足患者及家属对探视的心理需求,缓解了家属的焦虑情绪,充分发挥了患者家庭及社会支持的作用。应用视频探视效果好,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芦颖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

    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中国每年约有200万人发病,其中70%~80%人不能独立生活[1]。循证医学证明,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的有效途径,是脑卒中管理模式的重要环节。现代康复理论与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功能障碍,加快脑卒中的康复过程,降低护理成本,节约社会资源。目前,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要点是时间的长短,但调查显示,出院后患者的护理需求量在65%以上,达到94.12%[2]。社区康复指导是患者护理的延伸,对降低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家庭康复护理和放松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邱玉春;刘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常德地区2013~2015年新生儿疾病筛查回顾与分析

    目的:通过对2013~2015年常德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该地区苯丙酮尿症(PKU)和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的发病情况。方法采集出生后72 h新生儿的足跟血,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化学荧光法分别检测滤纸片中全血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苯丙氨酸(Phe)的含量。结果3年共筛查新生儿157345例,筛查率为94.5%,确诊PKU患儿6例,发病率1/26224,确诊CH患儿41例,发病率1/3838。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残疾率的发生。

    作者:滕平;龚志峰;程熙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舒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用于全麻诱导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麻醉前用药和方法相同。观察组麻醉诱导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舒芬太尼0.6μg/kg,依托咪酯乳剂0.3m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对照组麻醉诱导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5μg/kg,依托咪酯乳剂0.3 m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麻醉期间常规监测ECG、BP、MAP、HR、SpO2、PETCO2。观察麻醉前1 min,麻醉诱导后2 min,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3 min,气管插管后5 min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两组在麻醉诱导后SBP、DBP、MAP、HR均比诱导前显著降低(<0.05),观察组SBP、DBP、MAP、HR低于对照组。两组气管插管后即刻SBP、DBP、MAP、HR均升高,与诱导后2 min相比有显著差异(<0.05)。观察组插管后各时刻点SBP、DBP、MAP、HR均低于对照组(<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用于麻醉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循环应激反应,使插管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仕群 刊期: 2016年第27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