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血栓药物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性研究

刘佳佳;黎宏斐;沈福玉;黄伟;田鸿福;吴丽玲

关键词:抗血栓, 脑出血, 血肿, 相关性
摘要:目的研究抗血栓药物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脑出血早期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抗栓药物的患者31例设为观察组,将剩余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头颅CT和Glasgow评分法对就诊时和治疗24 h后患者的脑出血量进行检测,比较分析脑出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情恶化发生率为比对照组高,观察组脑出血量增加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脑出血量增加平均值比对照组大,两组数据差异显著,<0.05。结论脑出血早期患者治疗前不适宜使用抗栓药物,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脑出血量,促使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不利于患者恢复。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穴位按摩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康复影响分析

    目的对穴位按摩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价值探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所接收的8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就诊前后顺序分成常规组与实验组,前者予以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后者予以穴位按摩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1%)显著高于常规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优于本组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取穴位按摩治疗,疗效甚佳,且可有效缓解疼痛。

    作者:黄佳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脑出血合并痛风患者尿酸水平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脑出血合并痛风患者尿酸水平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出血合并痛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检测治疗前的血尿酸水平和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精神状态、活动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并以血尿酸水平为自变量对疾病预后指标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血尿酸水平与CSS评分、NIHSS评分呈正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628、0.532;与MMSE评分、活动状态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呈负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549、0.582、0.568。结论血尿酸水平与痛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其含量越高、疾病的预后越差。

    作者:滕兆平;谈晓峰;高菊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舒适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方法选取我院90例妇产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结论舒适护理可让患者学会自我护理,有利于后期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马桂花;鲍冬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中重度静息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中重度静息痛的发生率,分析中重度静息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86例患者,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术后1 d的关节静息痛情况。记录并分析哪些患者及手术因素与术后早期中重度静息痛(定于为VAS评分≥4分)相关。结果采用VAS评分,术后1 d中重度静息痛的比例<为20%。单因素分析中,低龄、体重指数(BMI)高、行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行全身麻醉、术前使用镇痛药及吸烟的患者更易出现术后中重度静息痛(<0.05)。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中,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相对危险度3.05,2.73~3.78),行全身麻醉(7.78,2.13~33.98)及术前使用镇痛药(RR1.66,95%CI1.32-2.01)是中重度静息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出现中重度静息痛的危险因素有三个,分别是行髋膝关节置换术,行全身麻醉及术前使用镇痛药。临床上对该类患者应有预见性及针对性的加强术后护理及疼痛管理。

    作者:刘侠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集束化护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顺铂致胃肠道反应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集束化护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顺铂致胃肠道反应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顺铂联合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手段分为集束化护理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不同时间呕吐、恶心治疗的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探讨集束化护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顺铂致胃肠道反应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减低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同时亦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护理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估,积极有效的护理,有效减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治疗取得更大的效果。

    作者:罗红;凡国华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产妇产褥期发生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和临床预防控制

    目的分析产妇产褥期发生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40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产妇是否发生产褥期感染分为感染组(n=149)和未感染组(n=256)。分析感染组产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并比较两组产妇临床资料。结果感染位于会阴、手术切口、子宫内膜或子宫肌层处的患者比例远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感染致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感染组产妇中产钳助产、贫血、妊娠期糖尿病或高血压、软产道损伤、胎膜早破的比例远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产妇产后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结果采取措施减少产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蔡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

    目的探究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弹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5%、77.5%、83.5%,其中良性结节检出率、直径变化率和面积比值均低于恶性结节,比较差异显著(<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能够提高甲状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在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雨洁;李日新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希罗达治疗结肠癌的毒副反应分析与护理

    目的探讨希罗达治疗结肠癌的毒副反应以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应用希罗达化疗方案治疗并辅以有效护理后,观察患者的总有效率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毒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结肠癌患者应用希罗达化疗方案治疗并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朱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64排螺旋CT成像应用于结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成像应用于结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100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特点。结果病变部位肠壁不均匀增厚,可形成隆起团块,也可以出现局限性溃疡凹陷,增强扫描病变部位明显均匀强化或明显不均匀强化。100例患者中,均经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位于升结肠27例(27%),位于横结肠19(19%),位于降结肠21(21%),位于乙状结肠33(33%)。结论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结肠癌病变部位、病变范围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为临床提供TNM分期,并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前评估及预后提供很好的信息,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石建军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超声联合超声引导下活检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超声联合超声引导下活检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我院分泌科收治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块患者中选取80例,实施超声联合超声引导下活检,对比穿刺结果以及手术后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无阳性病例,病理学结果与石蜡病学结果相符,甲状腺结节直径≤0.5cm、0.5~1cm、1~2cm、≥2cm穿刺病例结果准确率分别为100.0%、97.1%、97.1%。表明直径0.5~2cm穿刺病理结果符合率高。结论超声联合超声引导活检可显著提高结节性甲状腺肿块诊断价值,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

    作者:仇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CBL教学法应用于呼吸内科的实践与反思

    医学专业是一门难度较高、严谨性很强的专业,而医学实践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性作用。但是就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现状而言,可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进而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较好掌握,并将其恰当的、高效的应用到临床中。针对这一情况,相关的教育者提出了将CBL应用到不同学科的医学教学中去。本文主要就CBL教学方法的含义、其所具有的优点、应用中所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这几方面进行相关的论述。

    作者:孔祥福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FAK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诊断治疗关系的研究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于基于肿瘤大小以及核分裂数的提出,单纯的用良性和恶性定义胃肠间质瘤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1]。随着诊断标准的精确化,以往多种消化道肿瘤在相关临床诊断指标中均与GIST相同,应归属于GIST[2]。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和丝氨酸激酶的过度激活有关,免疫组化检测发现GIST过表达CD117和DOG1, ;并且大多数病例具有 C-Kit 基因扩增现象[3],KIT 或者PDGFRA基因的持续激活可以启动细胞的过度增殖[4]。然而,在一些KIT或者PDGFRA基因正常的GIST患者中,琥珀酸脱氢酶亚型SDHx(SDHA, SDHB, SDHC, and SDHD)也被证实发生了致病性突变[5]。GIST的发病也和细胞周期的紊乱有关, MDM2或者TP53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周期调节紊乱,这种现象在高危险的胃肠间质瘤中尤其常见[6]。除此以外,一些常见的胃癌致病的环境因素,诸如饮酒、不良饮食习惯亦可能成为胃肠间质瘤的诱导因素[7]。

    作者:周东;毕瑞雪;杨勇;张江南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前庭训练结合针刺对中风流涎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和比较前庭训练联合针刺对中风流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流涎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疗法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前庭训练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治疗后的有效率和起效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起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前庭训练联合针刺疗法明显提高了中风患者流涎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一凡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持续床旁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持续床旁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接受急诊持续床旁血液净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个性化护理在治愈率、护理质量满意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持续床旁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国浩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诱因及内镜下治疗时机与方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诱因及内镜下治疗时机与方法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时间方法将患者分为48 h内治疗患者和48 h外治疗患者,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且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组,对比分组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有效率。结果48 h内内镜治疗阳性检出率为44.44%,48 h外内镜治疗阳性检出率为23.33%,两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5),另外,对于高危患者来说,综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2.56%,药物组治疗有效率为53.85%,钛夹组治疗有效率为83.04%,电凝组治疗有效率为62.5%,综合组明显高于其它三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0.05)。结论在急性肺静脉曲张上消化道患者中,尽早治疗并采用综合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韩建高;杨小庆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盆腔淋巴结检测的价值初探

    目的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盆腔淋巴结检测的价值初探与分析。方法本文选取25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和25例健康人员划分两组,两组全部采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进行诊断检测,对其淋巴结个数、大小以及相关指标大小进行检测结果对比。结果实施有效的诊断检测过程后,所以检测图像都比较清晰,都能够比较清楚的将全身解剖结构加以充分显示,在MRI图像上,增大了淋巴结表现为圆形或者是类圆形图像,通常总共不超过3个图像层面,其中有一些比较明显的淋巴结会表现为多个淋巴结呈现聚集或者是融合状态,形成了较大的淋巴结结构。在T1WI检测时表现为和肌肉组织一致的均匀、较低的信号,T2WI检测时表现为和类脂肪组织一致的不均匀、较高的信号。结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方式开展诊断检测工作后,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淋巴结情况,在对淋巴结等相关疾病诊断和预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段王栋;郑杰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相关对策

    PICC带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是住院护理的延伸,能有效避免PICC带管期间的安全隐患,延长导管安全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在开展延续性护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强宣教力度,完善信息化服务,建立健全延续护理的医疗保障体系等,以进一步提高延续护理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作者:李明霞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现代社会基层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目的对现代社会基层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对策。方法分析我市基层儿科护理工作现状,找出其护理工作中的难点,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当前基层儿科护理工作的难点主要表现为院患者特殊性、护理工作压力大、病房不易管理、缺乏护理人员。结论现代社会基层儿科护理工作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工作难点,医院要能够及时了解儿科护理工作难点所在,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便于有效的提升儿科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作者:程彩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中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声音嘶哑患者临床效果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声音嘶哑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80例声音嘶哑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1:1比例分为A组(n=90,采用中药结合中医针灸治疗)和B组(n=90,单纯采用中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同B组治疗总有效率84.44%进行统计比较,B组显著低于A组(<0.05)。结论中医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声音嘶哑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选择和全面推广。

    作者:陆海波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ApacheⅡ评分与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对神经系统危重患者预后评价的比较

    目的研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与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对神经系统危重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我院2014年4月~2015年9月收治的神经系统危重患者,根据患者结局情况进行分组。其中52例患者死亡作为死亡组,另134例患者存活作为生存组。观察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与格拉斯哥匹兹堡评分情况,探讨两种评分对神经系统危重患者预后的评估效果。结果生存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枢神经感染发生率高于死亡组(<0.05)。生存组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匹兹堡评分分别为(14.2±4.3)分、(35.5±2.1)分;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分别为(21.1±5.6)分、(32.2±2.4)分。两组对比差异显著(<0.05)。不同时间段死亡患者ApacheⅡ评分有差异(<0.05),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无差异(跃0.05)。ApacheⅡ评分曲线面积为0.819,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曲线面积为0.706,ApacheⅡ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与格拉斯哥匹兹堡昏迷评分均可有效预测NICU患者死亡情况,但ApacheⅡ评分对患者预测更为精准。

    作者:卢知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