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霞;赵慧
目的探究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弹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5%、77.5%、83.5%,其中良性结节检出率、直径变化率和面积比值均低于恶性结节,比较差异显著(<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能够提高甲状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在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雨洁;李日新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将并发症护理与心理干预方法应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对其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白内障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成数量相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分组依据为数字随机法,均行常规护理,并对实验组加以并发症护理与心理干预,对两组的焦虑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的焦虑评分为(5.25±0.94)分,对照组的焦虑评分为(10.07±1.35)分,实验组的焦虑症状明显较轻;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0%、25.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上述指标对比,<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白内障患者应用并发症护理、心理干预具有积极作用,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余珺;张小英;吴佳瑛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急性阑尾炎的病因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8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诊断情况与治疗方法、效果。结果68例均治愈出院,60例行急诊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2例保守治疗后因病情变化转OA治疗。36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24例开放手术(OA)治疗者(<0.05);LA的止痛剂使用率、切口感染率及腹腔残余感染率均显著低于OA(<0.05)。结论早诊断和早手术治疗老年性急性阑尾炎可获得良好预后,且LA较OA更具优势,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作者:孙振涛;赵海霞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比较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米索前列醇防治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产后出血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注;B组50例,给予米索前列醇塞肛治疗。比较两组的出血率、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A组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B组;A组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皆少于B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计较无统计学意义(跃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米索前列醇,可以提高子宫的收缩率,减少出血率,防治价值远远高于米索前列醇。
作者:刘玉敏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分析微创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输尿管软镜治疗,观察组患者微创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一次清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微创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清石率高,对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会峰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对彩超在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筛查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术前分别展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并以造影检查结果为依据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统计发现,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共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5例,检出率为84.6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灵敏度为96.5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类型与造影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跃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均较高,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童应军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婴儿肺炎患者时使用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婴儿肺炎患者共119例,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儿的治疗药物为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的治疗药物为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雾化,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7%,2=8.287,=0.004;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0.05。结论在婴儿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雾化的联合治疗能够迅速缓解患儿的痛苦,治疗效果理想。
作者:徐润勇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手卫生作为防止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简单有效的措施已得到广泛认可。对手卫生执行措施在我国医护人员中的执行情况做系统的研究。方法对江苏省扬州市16所医院的158名新生儿护士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这3项规定的执行情况。结果12%的新生儿护士总是执行洗手的规定,10%的新生儿护士总是执行卫生手消毒的规定,2%的新生儿护士总是执行外科手消毒的规定。执行手卫生措施的行为与是否接受过手卫生措施的培训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我国的新生儿护士对手卫生措施的执行情况不理想。应让新生儿护士接受更多的关于手卫生措施的正规培训以提高其对手卫生执行程度。
作者:周伟;张玲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析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护理中运用心理护理技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精神科收治的心理障碍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基础上,再运用心理护理技巧,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HAMD和HA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结论临床上将心理护理技巧运用在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护理中,可以使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增强护理满意度,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
作者:李五秀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弱视儿童实施优质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接收的80例弱视儿童,随机分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入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实验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依从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97.50%,对照组分别为70.00%、80.00%,实验组依从率与总有效率较优,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弱视儿童患儿实施优质护理可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推荐应用。
作者:吴佳瑛;余珺;张小英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基于Rocall危险性积分的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干预方式,进而分析优化指导临床护理的优护理措施。方法主要采用Rockall危险性积分对我院79例分娩产妇产后出血患者进行程度不同的危险性分组处理,通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并对既往实施传统护理方式的不同患者进行比对,进而衡量与分析不同危险组情况下产妇的出血情况。结果危组中分值较高的传统性护理的危险组出血和病情加重情况较之分组之后的优化护理情况性严重,而分值较低的危险组与优化护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Rockall危险性积分的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优化性护理方式进行病情护理,可以合理的为临床上产妇出血的救治工作提供指导性的护理优化措施。
作者:韩芳;张秀华;刘丽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经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记录两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满意度(护理相关)对比情况,将所得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经相应护理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67%,对照组则存在高达17.78%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05);研究组满意度(护理相关)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结论对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循证护理可显著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作者:李晶晶 刊期: 2016年第26期
胺腆酮注射液是心内科常用药物,属于芋类抗心律失常药[1]。针对利多卡因治疗效果不佳的室性心动过少、急诊控制房颤、房扑的心室率临床效果较好。静脉注射是解除患者病痛、抢救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2],静脉注射胺碘酮经常会引起患者出现静脉炎并发症。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在于胺碘酮pH值(2.5~4.0)比人体pH值(7~7.4)低,是一种非生理性液体。胺碘酮的渗透压高于人体血液的正常渗透压,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脱水不良现象,血小板出现局部聚集,容易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1及E2,使得静脉壁通透性发生增强性变化,引发血细胞浸润现象出现,同时释放组织胺,导致静脉收缩性变差、变硬,产生静脉炎。患者在注射胺碘酮的输液过程中、输液完成后,常有患者诉说输液局部有痛感,输液静脉方向有隐约红线产生、甚至静脉出现不良变化(索状、结节),虽然部分患者输液完成后,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及有可能出现皮肤毒性迟发反应,若不及时护理,出现皮肤毒性迟发反应加重损伤。临床护理通常进行50%硫酸镁湿敷的方法护理以减轻患者痛苦。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对38例由胺碘酮引起的输液性静脉炎患者采用50%硫酸镁湿敷和10%红花酒精湿敷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就10%红花酒精应用于静脉炎湿敷疗效进行观察,观测情况如下。
作者:许变红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对脑出血患者实施预防护理的效果进行观察探究。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接受脑出血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共计52例,基于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是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的26例患者,研究组是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的26例患者,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5%,与对照组的23.08%相比明显较低,且<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15%、73.08%,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中实施预防性护理效果显著,在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适合临床借鉴及推广。
作者:汪慧芳;张颖;余月琴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调查我院重点监控药品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用药合理性,为规范我院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提取2015年1月~12月门诊内科和儿童保健科所有处方,妇科及产科住院手术病历、新生儿科住院病历,对重点监控药品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重点监控药品门诊内科和儿童保健科处方共315张,其中门诊内科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肠溶片有243张,不合理使用处方共41张,占泮托拉唑肠溶片使用处方的16.87%;儿童保健科使用辅助用药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处方有72张,新生儿科住院使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病例有35份,不合理用药情况共15例,占其使用处方或病例的14.02%;妇科和产科病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分别有15例和51例,不合理使用共12例,占18.18%。结论我院重点监控药品的品种少,使用量较小,用药基本合理,但辅助用药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作者:贾萍;何梦婕;王华飞;顾倩兰;王晓丽;徐文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成像应用于结肠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100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特点。结果病变部位肠壁不均匀增厚,可形成隆起团块,也可以出现局限性溃疡凹陷,增强扫描病变部位明显均匀强化或明显不均匀强化。100例患者中,均经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位于升结肠27例(27%),位于横结肠19(19%),位于降结肠21(21%),位于乙状结肠33(33%)。结论64排螺旋CT能清晰显示结肠癌病变部位、病变范围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为临床提供TNM分期,并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前评估及预后提供很好的信息,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石建军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近期效果。方法以2015年3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行急诊PCI,B组择期行PCI,比较两组近期临床效果(术后1 w)及近期预后(术后3个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B组的76.67%(<0.05)。两组术后1 w经超声检查显示心功能均有所改善,但A组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改善也优于B组(<0.05)。术后3个月A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等)发生率为25%(15/60),少于B组的46.67%(28/6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可较快的促使闭塞冠状动脉再通,更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更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冯骥;鲁谦;王平;王丽君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抗血栓药物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脑出血早期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抗栓药物的患者31例设为观察组,将剩余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头颅CT和Glasgow评分法对就诊时和治疗24 h后患者的脑出血量进行检测,比较分析脑出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情恶化发生率为比对照组高,观察组脑出血量增加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脑出血量增加平均值比对照组大,两组数据差异显著,<0.05。结论脑出血早期患者治疗前不适宜使用抗栓药物,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脑出血量,促使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不利于患者恢复。
作者:刘佳佳;黎宏斐;沈福玉;黄伟;田鸿福;吴丽玲 刊期: 2016年第26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临床上以腰痛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是由于各种原因退变、劳损、损伤等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口向后突起或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腰腿窜痛或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腰痛伴根性坐骨神经痛或二便功能障碍等症状者,也有人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或髓核脱出症。该病反复发作,根治比较困难,因此日常保健对防止其复发就显得非常重要。80%~85%患者保守治疗后可痊愈[1]。我院骨科对2011年7月~2012年7月以来40例实施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谭悦菊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对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5月进行大量输血治疗的急性大出血患者154例随机分组,将血小板联合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定为联合组,单独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设为血小板组,单独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为冷沉淀组。对患者输注前1 h和输注后24 h内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进行统计分析,并观察患者止血效果,住院天数和生存率以及输注的血液制品量。结果患者联合输注后24 h内的TT、PT和APT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0.001),Fbg与血小板组相比明显增加(<0.001),PLT与冷沉淀组相比明显增加(<0.001)。联合组的平均止血时间更短(3.7±2.2)h,平均止血率更高(91%),住院时间更短(22.5±5.6),生存率更高(89.29%)。结论在大出血患者治疗中,血小板联合冷沉淀输注与单独输注有更加明显的疗效。
作者:王静 刊期: 2016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