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6种核心期刊论文关键词看我国公共卫生学科研究发展动态

张畔枫;佟俊旺;李君

关键词:预防医学, 学科动态, 关键词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2005~2009年公共卫生学科研究发展动态与趋势.方法 运用词频分析法对6种影响力较强的综合类公共卫生核心2005~2009年刊登文献的所有关键词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 在研究对象中,儿童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而农民工和农村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研究领域方面,水、(室内)空气一直是重点,而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上升很快.在影响因素中侧重于从危险因素的角度考虑,氧化损伤的研究有上升趋势.艾滋病与中毒是主要的社会性难题,微观物质研究中主要研究的是重金属及类金属.结论 2005~2009年公共卫生学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均在增加.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充气法MSCT成像在大肠病变检查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大肠克气法16排CT成像在大肠病变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57例疑诊大肠病变患者完成大肠充气法16排CT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开始注射后25s、48~50 s、58 s),采用Neusoft 16扫描仪,在工作站完成CT仿真内镜、多平面重组、容积重建等后处理观察,并与肠镜或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CT检出大肠病变46例,误漏诊5例,诊断敏感度93.3%,特异度73.3%,准确率91.2%,阳性预测值95.5%,阴性预测值76.9%.结论 大肠充气法16排CT成像有较高的大肠病变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作者:赵兴家;孙伟明;宋玉卿;马进元;范志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残端出血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4月某院收治的76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全子宫切除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阴道断端及盆腔腹膜缝合及术后处理,观察阴道残端出血情况、阴道残端局部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24h内出血1例,术后24 h~10 d内出血24例,术后10 d以上后出血3例,24 h~10 d内出血多,占63.2%,且显著多于观察组21.1%(P<0.05);对照组轻度出血16例,中度出血10例,重度出血2例,轻度出血多,占42.1%,且显著多于观察组18.4%,所有患者均无肉芽组织生长.对照组11例(占28.9%)为肠线吸收不良,9例(23.7%)为肠线脱落,5例(13.2%)为肠线套松驰,1例(2.6%)为表面充血或呈污秽色,1例(2.6%)为缝合过稀,1例(2.6%)为阴道断端右侧角部血管漏扎,其中前3项百分比显著高于观察组(P值均< 0.05).结论 针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实施有效措施,可显著减少阴道残端出血的发生率,有助于术后康复,有效避免宫颈残端癌的发生.

    作者:王文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西利宾胺在肺结核治疗中护肝疗效

    目的 观察西利宾胺在肺结核治疗中护肝疗效.方法 采用西利宾胺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短化方案治疗608例单纯菌阳肺结核(治疗组),并以同期短化治疗的552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初、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肝功损害率分别为2.35%、5.10%,对照组分别为4.19%、18.18%,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初治单纯肺结核时,无需常规加用护肝药,复治治疗则需考虑联用护肝药.

    作者:朱杰;余连锋;王良玉;陈铁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常规剂量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临床分析

    目的 骨髓抑制是化疗中常见的急性不良反应,Ⅳ度骨髓抑制危及患者的生命,并限制后续化疗按期进行.本文探讨常规剂量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处理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6月某院110例次常规剂量化疗后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病例,从年龄、性别、病种、化疗药种类、化疗周期来探索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 年龄不是引起Ⅳ度骨髓抑制的主要原因,70岁以上和70岁以下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比率无差异.乳腺癌患者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比率高于其他疾病,乳腺癌患者用紫杉类+恩环类的化疗方案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比例为60%.其中有95例/次(86.4%)的Ⅳ度骨髓抑制发生在化疗后7~14 d内.经过积极支持治疗,有91例/次(82.7%)血象于2周内恢复正常,其中67例/次(60.9%)1周内血象恢复正常,24例/次(21.8%)于7~13 d内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乳腺癌患者用紫杉类+蒽环类常规剂量化疗后,要注意及时检查血常规.对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要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1、抗菌药物及成分输血等支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在1~2周内度过化疗危险期.

    作者:张菁;钱羽;徐慧婷;臧爱华;冉凤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北京市西城区2006~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与《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麻疹疫情资料,分析麻疹病例的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特征.结果 2006~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54例,年均发病率为5.80/10万.2006年发病率高为11.69/10万,之后的2007、2008、2009年发病率分别为5.80/10万、3.78/10万、3.21/10万呈下降态势,2010年发病率为5.02/10万,有小幅回升.其中流动人口病例146例,占总发病人数的57.48%.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本市户籍病例高发年龄为30~40岁组和0~8月龄组,流动人口病例高发年龄为20~30岁组和0~5岁组.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25.59%)和干部职员(19.69%)居多,其次为餐饮食品(7.48%)、商业服务人员(7.09%).3~6月份为发病高峰,占78.35%.有免疫史者仅33例,占12.99%.结论 建议育龄妇女在怀孕前接种麻疹疫苗;继续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开展麻疹和流脑疫苗接种工作,并扩大接种范围;继续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强化免疫、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工作.

    作者:史淑芬;孙木;王庆;崔长宏;王兆华;王红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6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体会.方法 分析某院2008年以来诊治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数据.结果 一些患儿没有出现并发症,均在1周内得到治愈.4例伴合并症及2例被认为有发展为重症倾向可能性的患儿经治疗7-12 d后痊愈.结论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井隔离患儿,做好对患儿家属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及时给予综合治疗是有效预防及控制手足口病的重要环节.

    作者:廖德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 选取82例成功行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在术后用药前、用药后1周、1月采集外周血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浓度.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用药前血清hsC-RP和TNF-α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续,炎性因子水平逐渐下降.治疗1周时,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的浓度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血清hsC-RP浓度下降较对照组幅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TNF-α浓度下降幅度比较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时,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的浓度进一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氯吡格雷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清炎性因子作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黄陆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同型半胱氨酸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测定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测定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同型半胱氨酸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测定高血压患者118例,脑梗死患者78例以及健康人群89例,分析比较3组的检测结果.结果 通过对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高、中、低3个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发现高值样本(32.48±3.67) μmol,CV1.6%;中值样本(19.88±2.97) μmol,CV 1.8%;低值样本(7.56±1.13) μmol,CV1.6%;3种样本混合后检测15次,平均值为(22.23±2.38)μmol,CV4.2%.取2个较已测值(原值)高的血清作为加入物,加到已测值的混合血清中,然后进行测定并计算回收率,结果94.8%~108.7%,平均102.3%.3组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为(7.92±1.56) μmol、 (11.72±5.21)μmol、 (14.36±5.78)μmol,3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脑梗死组与高血压组相比,P< 0.05;3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适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检测,Hcy水平的检测对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监测是1个敏感指标,对脑梗死的预后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颜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新生儿染色体病4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常见染色体病核型、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某院住院的41例染色体病患儿母亲围生期并发症、高危因素、患儿临床表现、染色体核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1例中孕母有围生期并发症及高危因素者共17例.21-三体综合征29例,18三体综合征1例,猫叫综合征2例,Tumer综合征1例,其他各型染色体核型异常8例.所有患儿均有特殊外貌和(或)体征,26例合并其他畸形或疾病,1例新生儿期夭折,1例9月大时死亡.结论 新生儿期根据特殊外貌体征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诊断染色体病,高龄初产与染色体病存在着相关性.

    作者:韦露明;高宗燕;钟丹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丹皮酚软膏治疗老年人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丹皮酚软膏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并通过动物实验,对比丹皮酚软膏和氢化可的松软膏的抗过敏止痒效果.方法 将8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润燥止痒胶囊配合丹皮酚软膏治疗,对照组用润燥止痒胶囊配合氢化可的松软膏,均外用3周后观察临床疗效.以4氨基吡啶诱发小鼠舔体反应,观察丹皮酚软膏对舔体反应的影响;以组胺使豚鼠皮肤瘙痒,观察丹皮酚软膏对豚鼠致痒阈的影响.低分子右旋糖酐诱发小鼠皮肤瘙痒,观察丹皮酚软膏的止痒作用.结果 对比丹皮酚软膏和氢化可的松软膏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9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皮酚软膏显著抑制4-氨基吡啶诱发的小鼠舔体反应;显著提高豚鼠对组胺的致痒阈;显著抑制低分子右旋糖酐诱发的小鼠皮肤瘙痒.结论 丹度酚软膏对多种动物模型有止痒作用,丹皮酚软膏治疗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效果好.

    作者:陈嬝嬝;曹煜;张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妊娠中期唐氏筛查结果及产前诊断与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区孕中期进行唐氏筛查孕妇的筛查结果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共随访到的1697例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孕产妇唐氏筛查结果,妊娠结局,随访方法通过电话随访、门诊产检随访、分娩后医院病历随访结合.结果 不同年龄段唐氏筛查检测结果高风险率分别为11.11.%、14.67%、20.54%、33.78%、57.14%,高风险率在不同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95,P< 0.05);高风险与低风险孕妇产前诊断唐氏综合征患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0,P<0.05);妊娠结局引产率0.77%,0.10%,流产率0.41%;出生缺陷率0.88%,正常儿97.64%.结论 唐氏筛查能较好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并且唐氏综合征高风险与孕妇年龄有密切关系.

    作者:黄金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根据PK/PD理论指导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延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药时间法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2010年11月病原学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且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不耐药的住院患者167例,治疗前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延长时间组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静脉滴注,q6h,每次以输液泵控制输注时间为45 min;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的铜绿假单胞曹感染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静脉滴注,q6h,每次以输液泵控制输注时间为45 min联合妥布霉素1.7ng·kg-1,静脉滴注,qd.常规给药组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静脉滴注,q6h;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静脉滴注,q6h,联合妥布霉素1.7 mg· kg-1,静脉滴注,qd.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结果 延长时间组疗效、总有效率、住院时间优于常规给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相同剂量下,采用延长给药时间方法,可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fT> MIC达到或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从而达到良好的疗效.

    作者:黄永婵;庞晓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法舒地尔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加奥扎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 应用法舒地尔加臭扎格雷注射液治疗101例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TCD的变化情况.结果 法舒地尔加臭扎格雷治疗后VA、BA、PCA血流速度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6.0%.结论 法舒地尔加奥扎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起效快,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

    作者:涂强;林捷;向明清;马兰;成祥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心理护理在口腔种植术中临床效果的评价

    目的 对口腔种植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将进行口腔种植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牙科焦虑评分.结果 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牙科焦虑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理护理对口腔种植手术具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

    作者:郑慧宁;刘帅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Ⅴ型斜视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 观察并比较不同下料肌减弱术治疗Ⅴ型斜视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某院2008年3月~2010年7月收治下斜肌亢进所致Ⅴ型斜视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后徙术及下斜肌部分截除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Ⅴ症、下斜肌功能治疗有效率及术后黏连发生率.结果 下斜肌切断术组、下斜肌后徙术组及下斜肌部分截除术组患者Ⅴ症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34,P> 0.05);3组患者下斜肌功能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715,P>0.05);但下斜肌后徙术组患者术后组织黏连发生率明显低于下斜肌切断术组及下斜肌部分截除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后徒术及下斜肌部分截除术治疗Ⅴ型斜视临床效果相当,但是下斜肌后徙术术后患者黏连发生率较低,可作为Ⅴ型斜视临床治疗首选术式.

    作者:刘洪涛;曾小平;王卫红;李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复杂性肛瘘多切口围手术期护理方式的探讨

    目的 探讨复杂性肛瘘多切口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式,为建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佳护理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将某院近5年的复杂性肛瘘多切口患者分为两组,在围手术期对照组施行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施行改良的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判定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传统护理方式组和该两组中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4%和7%,患者满意率分别为72.9%和95.8%,统计学分析以上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的护理方式对患者复杂性肛瘘多切口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黄碧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胰腺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幽门螵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eratitis,CP)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关基础.方法 纳入60例入住某院消化内科的CP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从门诊人群中随机抽取81例无胰腺病史的观察对象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CP的传统危险因素.先以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p与C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饮酒史、吸烟史、BMI、高甘油三酯血症、胆源性疾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及Hp感染与CP患者呈正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表明:饮酒史、吸烟史、胆源性疾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及Hp感染均是CP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Hp感染是C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Hp感染患者需谨慎其发生CP的风险,对该类人群Hp感染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常廷民;范颖英;张兰芳;李秀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分会流行病学组推荐的统一调查表进行间卷调查.结果 1193名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中94.46%患慢性病,主要为高血压、脑卒中、老年痴呆、冠心病、糖尿病.生活自理者占34.28%,半自理者占32.27%,完全不能自理者占33.45%.53.16%存在负性情绪,主要为丧偶、患病、家人生病或死亡、孤独.目前担心的事件:生病、惧死、孤独占52.63%.结论 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健康状况值得担忧,为顺应我国老龄化迅猛进展的现状,应提倡全社会关注,关爱此类老人群体,进一步完善机构养老功能,加强慢性病管理,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作者:张志文;吕冬梅;赵卫国;王美芹;刘彦玲;张雪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子宫内膜癌复发高危因素的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导致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2005年2月~2010年2月间某院治疗子宫内膜癌的300例患者,将随访中发现的133例患者选为复发组,其他167例患者为未复发组.对复发组及未复发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方式、组织学分型、病理学分型、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及腹腔细胞学等多方位的对比,以此总结两组的不同,得到导致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 在300例参与研究的子宫内膜癌病例中,133例术后复发,复发率44.33%.复发组中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占65.41%,而手术治疗+放、化疗的患者占34.59%;复发组中G1的复发率为21.05%,G2的复发率为24.06%,G3的复发率为54.89%;内膜样腺癌患者复发率84.96%%,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患者复发率3.76%,浆液性腺癌患者复发率5.26%,透明细胞癌患者复发率6.02%;肌层漫润深度<1/2的患者复发率为37.59%,肌层漫润深度≥1/2的患者复发率为62.41%;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占63.91%,阴性患者占36.09%;腹腔细胞学阳性患者占67.67%,阴性患者占32.33%.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复发与患者的治疗方式、组织学分型、病理学分型、肌层漫润深度、淋巴转移及腹腔细胞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提高注意.

    作者:华方方;陈瑞香;杨君;梁武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居民食管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居民饮食、行为等各种影响因素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山西省东南部地区,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01例食管癌患者和202例对照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BMI指数过低(OR=2.85,95%CI:0.96~8.27)、吸烟(OR=3.08,95%CI:0.94~10.03)、饮酒(OR=3.12,95%CI:1.16-8.68)、常吃咸鱼腊肉(OR=8.68,95%CI:2.12~35.48)、喜食烫食(OR=5.69,95%CI:2.20~14.75)可能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常吃肉蛋禽奶(OR=0.20,95%CI:0.08~0.49)可能是食管癌的保护因素.结论 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本地区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对其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作者:纪爱芳;王金胜;杨建洲;马莉;魏武;王立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