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吕清清;常可可;杨舒
目的:探讨超声学检测分析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另取18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诊断,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果梗死组患者两侧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中轻度狭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作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警,能够为脑血管病早期治疗和干预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值得推广。
作者:牟红梅;王利勇;赵磊;李爱华;李灿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对ICU(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ICU的护理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分析,找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结果完善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加强监督检查,增强ICU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规范护理行为,主动规避护理不安全因素。结论 ICU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较多,及时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干预,大限度地消除护理安全隐患,能有效地防止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作者:刘永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PPH即痔上黏膜环切术,是建立在肛垫学说基础上的,是运用吻合器来治疗环状痔、混合痔及低位直肠粘膜脱垂的一种新技术。 PPH是目前在世界肛肠学会上公认的治疗痔疮的“金标准”,是一种不破坏肛垫正常的生理功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并极大减轻术后疼痛的吻合技术,它适用于各类痔疮(单纯性外痔除外),尤其是重度内痔和部分直肠黏膜垂的患者。 PPH具有安全、痛苦少、出血少、恢复快,并能完整保留肛垫的特点。
作者:王家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析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手术室相关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73例手术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压疮的手术室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手术患者发生压疮部位依次为:骶尾部22例、髂部16例、足跟部14例、踝部12例、肩胛部9例。结论导致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主要包括手术室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评估不足等,针对此种情况,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手术操作,降低手术压疮发生率。
作者:梁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腕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腕关节损伤患者57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依次进行多层螺旋CT(MS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分析MSCT、MRI以及MSCT+MRI对检查腕关节损伤的临床价值。结果 MSCT、MRI以及MSCT+MRI检查的诊断率分别为70.18%、66.67%、92.98%,MSCT+MRI的诊断率要分别高于MSCT、MRI,P<0.05;关于损伤类型和数目的检查,MSCT无法确认皮下组织损失范围及肌腱情况,MRI则不能发现移位碎骨折片,较之,MSCT+MRI的检测范围更广。结论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腕关节损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林鹏典;刘窕敏;钟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将临床护理应用于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对其特殊性与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在本院就诊的48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对其实施临床护理,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共计34例患者转为维持性血透,其主动性明显增强,在治疗中表现出了较高的配合度,治疗过程比较顺利,患者营养状况有所改善,出现透析并发症的情况较少且血红蛋白增多,无感染问题发生于中心静脉导管,无红肿现象存在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结论细致全面的临床护理在老年血液透析护理中具有积极效果,不但可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普及应用。
作者:欧阳斌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胆道水成像与扎钡葡胺在肝移植后胆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胆道水成像和扎钡葡胺增强后胆道成像检查,并对照术中胆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准确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在肝内三级以下胆管造影结果的诊断中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三级以上肝内胆管造影中,扎钡葡胺增强后胆道造影准确率较磁共振胆道水成像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扎钡葡胺增强后胆管造影对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去引入的造影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成像方法。
作者:周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使用针灸联合药物对顽固性面瘫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顽固性面瘫患者200例,随机将其分为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组(观察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10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治疗5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32例,显效50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34例,有效28例,无效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对比,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联合药物联合治疗顽固性面瘫,能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操作简单,无不良后果,值得推广。
作者:吴艳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心功能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1月~2016年10月入院的 AMI 患者57例,根据血清 UA 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41)和尿酸正常组(n=11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液检测指标、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及 Grace 危险评分,并分析 UA 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高尿酸血症组体重指数(BMI)、合并高血压病比例、甘油三酯(TG)、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Grace 评分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尿酸正常组高(P<0.05或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显著降低(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尿酸组尿酸水平与年龄、LDL-C、NT-ProBNP、Grace评分、LVESV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成正相关(P<0.05),与LVEF成负相关(P<0.05)。结论 AMI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更明显,院内死亡风险更高,提示预后更差。
作者:周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笔者从事中医临床门诊工作32年,在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基础上,刻意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系咳喘疾病方面,总结了宝贵的临床经验,自拟了系列加味麻杏石甘汤应用于临床,现探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自己自2011年4月~2015年3月门诊治疗的1086例咳喘患者使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喘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临床经验总结。结果1086例咳喘患者经过治疗,疗效为治愈的患者占526例,疗效为显效的患者占379例,疗效为有效的患者占114例,疗效为无效的患者占67例,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辨证治疗肺系咳喘疾病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荣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针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进行针灸减肥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2例肿单纯性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减肥餐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减肥餐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血清肝固醇低密度酯酶蛋白等血脂指标明显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8.06%,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针灸减肥治疗方法应用在单纯性肥胖治疗中,疗效显著且没有副作用,符合现代健康减肥要求。
作者:梁晋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研究优质护理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一共有108例,对108例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对108例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的焦虑抑郁情况给予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护理前,患者的SDS评分为(53.24±9.26)分,SAS评分为(52.61±8.13)分;临床护理后,患者的SDS评分为(41.32±6.41)分,SAS评分为(40.21±6.34)分,结果显示,临床护理后患者的SD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可以使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对患者病情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赵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相关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6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58例,对比两组症状评分变化情况、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消化道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3%、82.76%,Hp根除率分别为96.55%、84.48%,差异显著(P<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作者:杨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十堰市中心血站竹山分站是十堰市中心血站的派出机构,距离总站较远,建站之初受空间、人员、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不能对血液质量做到全方位的监控。为了突破客观条件限制,竹山分站在实践中探索,努力做好血液质量监控,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取通过学习培训等措施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质量意识;健全分站内部质量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监控;通过质管科加强血液质量抽检工作;与临床科室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等措施对采供血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发现改进的机会并不断改进。结果5年来竹山分站采取自我监控和总站抽样监控的方式对各个环节质量进行监控,逐步形成了分站的质量监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仅确保了临床用血安全,员工的质量意识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论进行有效监控是转变血站工作人员血液质量观的重要途径。淡化监控者与被监控者之间的界限,树立全员质量监控的观念,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在监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监控的作用从单纯的监督、检查、评价向导向、激励、改进的方向发展。监控是一种手段,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血液安全才是目的。
作者:田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ICU置管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ICU置管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参照组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管道护理合格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气管插管、鼻饲管等合格率均高于参照组(Р<0.05)。结论在ICU置管患者的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管道护理合格率,有利于减少管道滑脱事件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护理安全性。
作者:温琴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RI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病理学诊断的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评价MRI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的价值。结果78例患者中,经病理学诊断恶性病变者44例,记为观察组;良性病变者34例。结论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病灶形态中应用MRI动态增强技术能够大大增强医生的鉴别能力,同时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早期增强率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具有一定的辅助性。
作者:段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加减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小儿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研究组(n=4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减麻杏石甘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X线消失时间和总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的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X线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治疗上加减使用麻杏石甘汤对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郝洁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我院骨科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94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自制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估94例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并根据评估结果将94例患者分为研究1组(依从)和研究2组(部分依从+不依从),收集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对影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均会对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P<0.05),其中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为独立性影响因素(P<0.01)。结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早期康复护理,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
作者:杨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自拟基础药方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的就诊顺序,将选取的96例患者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各48例,西药组给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中药组给予中医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西药组为77.08%,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治疗前后阈差值为(20.1±8.40)dB HL,明显高于西医对照组[(14.3±7.13)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8,P<0.01);药物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停止用药后中耳炎病情再次复发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相较常规西药单独治疗,中医治疗具有更加显著的实效,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高。
作者:翁毅;罗中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心肌淀粉样变性(cardiac amyloidosis)是一种临床上少见且易误诊、漏诊的疾病,是一种浸润性心肌病,由于异常折叠蛋白分子构成的不可溶性纤维沉积物在心肌聚集而导致的以心脏舒张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因沉积蛋白对碘的染色反应与淀粉相似,故称为淀粉样变性。本病病程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预后差,出现心力衰竭后中位生存期<6个月。本文报道1例心肌淀粉样变性伴反复晕厥患者,通过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案,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作者:袁帅;刘福颂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