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东;单静;曹翔;李艳美
目的 研究生活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确诊的93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维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以8周的生活技能训练.两组患者在入组时、训练结束2周时和训练结束24周时接受PANSS和ADL评估.结果 干预后ADL量表评分研究组结束训练2周(27.29±6.94)分,结束训练24周(28.08±7.31)分低于对照组(30.86±6.36)分,(31.02±5.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活技能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张健;江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性与中年男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28例山东沿海地区汉族中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50%),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6例,按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将12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61例,并选110例冠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循环酶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PCR荧光法检测MTHER C677T基因型,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MTHFRC677T基因型分布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TT基因型、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基因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TT基因型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TT基因型、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THERC677T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参与山东沿海地区汉族中年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袁帅;邢晓博;李晓;尚兴福;赵雯娜;王芳;王宁;张克传;刘福颂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碳酸酐酶Ⅸ属于跨膜蛋白酶,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核,CAⅨ基因是乏氧诱导因子-1(HIF-1)的下游靶基因,乏氧条件能诱导其表达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敏感性及患者预后相关.近年来CAⅨ已成为一个肿瘤潜在的靶向治疗热点,本文就CAⅨ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江立基;李先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护理安全对整个医院安全运行存在直接影响.当前患者的安全问题逐渐引发各国临床医学界的重视,且在我国新一轮等级医院的评审工作中已将患者安全置于重要位置,其中护理安全发展成为医疗机构中护理管理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优质性护理服务开展的基石.探究对护理安全造成影响的深层次因素,构建良好的安全护理体系,才能使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逐渐减少,终促使护理的安全文化建设.
作者:耿金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临床症状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CD4水平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卡洛夫斯基积分、CD4水平、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艾滋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开展人性化护理,可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效改善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季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珠海市2016年艾滋病疫情特征.方法 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珠海市2016年报告的艾滋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珠海市2016年新发现HIV感染者/AIDS患者(简称HIV/AIDS)275例,男女比例为9.2:1(248:27),年龄较为集中在20~49岁,占81.45%;人群以流动人口为主,占75.91%;以性接触感染为主,占91.32%,而其中61.84%是经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结论 2016年珠海市艾滋病疫情继续保持增长趋势,经男男同性传播是本地艾滋病目前主要传播途径.要继续加强对普通人群艾滋病知识宣教和重点人群行为干预及病例发现等综合防制工作.
作者:李玮;周毅;黄珊子;姚刚;李晓凤;杜曼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医院控制感染及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临床分离的15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数据和各科分布情况.结果 在分离出的154株鲍曼不动杆菌中,重症监护病房(PICU)多,为48株(31.17%),其中以痰液分离多,为116株(75.32%),多重耐药菌分离率为7.14%,耐碳青霉烯类菌分离率为2.66%.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极易对抗菌药产生耐药,应加强医院耐药菌株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作者:李淑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对基层医院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12月862例有救护车出车记录创伤患者成立观察组,选择2015年1月~12月725例有救护车出车记录创伤患者成立对照组,对比两组院前急救护理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对照组725例患者中,成功转入院内救治637例,其中收入本院治疗316例,请外院专家及转入上级医院治疗321例,转入院内救治率87.86%;观察组725例患者中,成功转入院内救治842例,其中收入本院治疗378例,请外院专家及转入上级医院治疗464例,转入院内救治率97.68%;观察组转入院内救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20例,死亡率为2.32%,对照组死亡88例,死亡率为12.14%;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应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和有效止血,并对生命体征进行严格检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作者:董桂芬;张绍丽;李会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利培酮和奥氮平对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本院收集94例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各47例,分别给予利培酮和奥氮平治疗8周.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完成8周的治疗,有效率、临床治愈率对比无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锥体外系反应(EPS)利培酮组高于奥氮平组,过度镇静奥氮平组高于利培酮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良反应无差异.结论 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疗效相似,但奥氮平过度镇静的不良反应更明显,利培酮锥体外系反应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作者:蔡枫;姚雪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风寒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患风寒感冒患儿8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以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观察组以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后咳嗽、咳痰、咽痛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咳嗽、咳痰、咽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仅对照组1例发生轻微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结论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风寒感冒效果明显,可促使患儿临床症状尽早缓解,有助于减轻患儿痛苦,值得推广.
作者:谷雨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组合型人工肾技术在治疗尿毒症透析中防范低血压发生的价值分析.方法 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42例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21例,研究组患者实施组合型人工肾技术,参照组患者行常规血液透析,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应用的组合型人工肾技术使得分子物质甲状旁腺激素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透析2~3 h血压情况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合型人工肾技术在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的低血压情况,降低治疗的风险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一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限制热卡营养早期应用于ICU内科重症成年患者中效果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接收的146例ICU内科的重症成年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为足量的热卡营养,研究组是限制性的热卡饮食,观察限制热卡营养对病死率的影响分析.结果 研究组热卡摄入量(789.64±254.13)分低于对照组热卡摄入量(1329.67±516.24)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蛋白质的摄入量及蛋白质干预时间无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Hb、TRF、ALB等两组对比无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热卡营养早期应用在ICU的内科重症成年患者中,所需蛋白质基本类似,热量摄取不影响病死率.
作者:郭剑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和芬太尼组(P组)以及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组(EP组).术前2 min给予芬太尼0.5μg/kg静注,术中丙泊酚以靶控(TCI)模式输注,右美托咪定以恒速模式输注,根据患者镇静深度适当调整注射速度.记录所有患者的药物起效时间、操作时间、苏醒时间以及出室时间,并记录低血压、心动过缓、缺氧和注射痛等不良事件.结果 EP组围术期低血压、心动过缓、缺氧、注射痛发生率较P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P组患者的起效时间较P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操作时间、苏醒时间、出室时间以及出室前VA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术中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注射痛发生率更小,显著提高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及舒适性.
作者:杨进斌;韩建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aspase-3在不同临床分期的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bision法检测20例静止期翼状胬肉、20例活动期翼状胬肉、10例正常结膜中上皮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 Caspase-3在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为低表达,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止期和活动期翼状胬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pase-3在翼状胬肉上皮细胞中为低表达,提示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有可能和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异常有关.
作者:唐彦慧;彭子春;唐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2~2016年住院患者死亡原因统计,为医院专科建设与管理及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疾病分类以ICD-10为标准,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前十位死亡疾病分类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疾病(28.59%)、恶性肿瘤(17.92%)、肺部感染(8.37%)、颅脑损伤(4.45%);肺部感染死亡平均年龄大81岁,颅脑损伤死亡平均年龄小62岁.结论 针对多种病因,该院应积极创新新型诊疗模式及重视患者心肺康复,为患者建立健全健康管理系统并积极参与院内院外宣教工作,以期提升全民整体健康水平.
作者:张榕榕;陈亚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胃癌是一种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健康与生命.阐明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及获得新的分子靶点对胃癌防治尤为重要.长链非编码RNAs的发现对深入阐明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及发现新的分子标志物提供了可能.本文对lncRNAs在胃癌中的表达以及对胃癌的生长增殖、转移、耐药与预后等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尹晓华;刘重元;黄琳;罗苇如;肖玄;张志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贵州地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ⅠB~ⅡB期16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布情况及相关高危因素及预后.结果 淋巴结转移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孔淋巴结易出现转移,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宫旁浸润、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均有关,与病理类型及年龄无关.淋巴结转移组预后较非转移组差.结论 宫颈癌淋巴结分布以顺站转移为主,分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宫旁浸润、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于无转移者.
作者:廖加群;曹雪;陈燕平;吴莉;鲁亮;刘云聪;李杭;杨飞月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α-1b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儿科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病毒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吸氧等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α-1b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的常规对症措施基础上,采用α-1b干扰素联合静脉丙球治疗可以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儿尽早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普及.
作者:刘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医学院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场所,是提高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平台.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较大但同时又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医学院校中经常存在,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校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建立适应于我校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崔誉文;何昊;万家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PCT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作用,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设为肺炎组,选择同期于我院出生的60例健康新生儿设为健康组,均展开PCT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肺炎组新生儿PCT水平高于健康组新生儿,且肺炎组PCT阳性检出率(98.39%)高于健康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患儿PCT阳性检出率为95.24%,高于支原体肺炎患儿PCT阳性检出率(80.00%)及病毒性肺炎患儿PCT阳性检出率(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毒性、支原体、细菌性肺炎患儿的PCT水平及阳性检出率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感染性肺炎新生儿中,PCT有较高敏感性,展开检测可促进早期确诊率的提升,并对不同类型的肺炎进行明确,以便于尽早干预治疗.
作者:高艳飞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