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龙琴;李莹;罗岩;陈秉均;艾凤荣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和临床疗效.方法:78例(1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67眼,小梁切除术组63眼,对两组术后6mo的眼压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术后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03±3.56)mmHg和(17.67±4.11)mmHg,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7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Ⅰ和Ⅱ级浅前房为18眼,无Ⅲ级浅前房出现,而63眼传统小梁切除术Ⅰ、Ⅱ级浅前房为33眼,Ⅲ级浅前房8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具有传统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眼压效果,但手术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在高原地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易贵荣;白宗禧;田骥;石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伞形泪道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对2005-04/2006-03门诊慢性泪囊炎患者126例(136眼)施行了伞形泪道支架植入术.结果:经过3mo~1a的随访,136眼中,118眼治愈,16眼好转,2眼无效(其中1眼支架脱落,经再次植入支架后治愈,1眼因患者未坚持泪道冲洗及滴抗生素眼液而无效,后经冲洗用药后好转).结论:伞形泪道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单,手术安全,疗效可靠,组织损伤小,皮肤不留瘢痕,适应症广,适于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杨宇红;李秀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范围不超2个象限,晶状体混浊较轻,药物难以控制的继发性青光眼,选择无晶状体脱位和玻璃体嵌顿的象限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随访6~16mo,7例继发青光眼病例6例术后眼压<21mmHg(1mmHg=0.133kPa),1例局部用药眼压控制正常,3例视力提高.结论:选择无玻璃体嵌顿象限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武军;丁艳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102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巩膜隧道切口内的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2~16mo,平均眼压由术前24.82mmHg(1mmHg=0.133kPa)降到术后16.52mmHg,房水流畅系数0.38,功能性滤泡占81.5%.术后裸眼或矫正视力>0.3者79.4%.结论: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巩膜隧道切口内的小梁切除术可显著提高视力、控制眼压,建立滤过功能和避免二次手术导致的医源性损伤及减低医疗成本等.
作者:姬亚洲;裴森;毋艳君;霍永军;王文玲;陈拥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SARS冠状病毒(SARS-CoV)S240蛋白与眼部功能性受体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作用的机制.方法:构建SARS-CoV S蛋白融合基因pS240-EGFP,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鉴定ACE2在结膜、角膜中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进行SARS-CoV S240蛋白与结膜、角膜细胞的体外结合研究.结果:构建了融合基因pS240-EGFP;证实ACE2在结膜、角膜有表达;结膜、角膜细胞与SARS-CoV S240蛋白能够结合.结论:结膜、角膜中存在SARS冠状病毒的功能性受体,SARS-CoV S240蛋白与结膜、角膜细胞能够结合.本研究对了解SARS的病理机制及进一步研究SARS的防护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孙琰;柳林;潘欣;景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近视眼306例612眼用超声角膜测厚仪、电脑验光仪、非接触眼压计、A超和角膜地形图分别测量其数据.并分析其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住址、近视家族史、配戴角膜接触镜史、眼别、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无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在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t=4.183,P=0.000).角膜中央厚度与裸眼视力、眼压呈正相关(r=0.114,P=0.005;r=0.483,P=0.000);与角膜曲率为负相关(产-0.114,P=0.005).角膜中央厚度与年龄无相关(r=-0.041,P=0.312),根据年龄分组,各组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5.490,p=0.000),角膜中央厚度似有随年龄增长变薄的趋势.角膜中央厚度与近视屈光度之间无相关性(r=0.027,P=0.499).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557.824-7.254X7+27.989X9-2.499X12+5.285X13(F=16.840,P=0.000).结论:影响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的主要因素是配戴角膜接触镜史、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眼压.
作者:韦斌;具尔提;付玲玲;王星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美容性角膜覆盖术治疗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角膜(角巩膜)葡萄肿患者进行了美容性角膜覆盖术治疗.术后对所有病例的临床效果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22例均治愈,残留部分视力的2例的视力术后有所改善(2例2眼从术前手动/眼前到术后指数/眼前).22例无1例发生排斥,角膜覆盖片的颜色除第1例因缺乏经验术眼的颜色明显深于对侧正常或正常人群眼的颜色外,其它无1例褪色.结论:应用角膜覆盖术治疗角膜(角巩膜)葡萄肿22例(22眼)临床证明疗效确实、安全可靠.
作者:冯瑶;景连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泪道义管的插管方法及种类对泪小管吻合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泪小管吻合术中采用直接插管和逆行插管在泪道内植入硬膜外导管、输尿管导管或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87例,随访2~18mo.结果:直接插管组51例,治愈37例(使用硬膜外导管33例,治愈24例;输尿管导管18例,治愈13例);逆行插管组36例,治愈26例.各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泪小管吻合术中采用直接插管或逆行插管的方法,在泪道内植入硬膜外导管、输尿管导管或硅胶管的疗效相当,都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毛俊峰;许雪亮;刘双珍;向前;江海波;文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0 引言角膜栗刺异物是秋季板栗收获季节的常见病.现将1997-09/2005-10门诊治疗的角膜栗刺异物89例113眼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小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作为物理屏障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的作用.方法:对临床观察23例(40眼)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者进行观察,包括各种临床症状;角膜上皮愈合及角膜瓣对位等,平均配戴1~15d,术后随诊1~3mo.结果: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患者角膜上皮愈合不适症状减轻,角膜瓣无1例发生移位,对位好.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中及术后早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具有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稳定角膜瓣的作用.
作者:丁欣;龙琴;李莹;罗岩;陈秉均;艾凤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对眼压已控制青光眼患者视野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有青光眼视野缺损,眼压控制在18mmHg以内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4例40眼.按随机、双盲法予药物口服,药物分别为灯盏细辛片和安慰剂.患者每日口服3次,每次2片.2mo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每2mo随访1次.试验结束由药物提供方拆盲并反馈信息.结果:①用药前后各疗程对照组和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眼压、C/D、视力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且所有患者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②治疗组用药6mo后的平均缺损(MD)、平均敏感度(MS)与用药前的MD、M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中晚期治疗组用药2,4,6mo后的MD、MS分别与用药前MD、MS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降低眼压对部分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有保护作用.灯盏细辛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应用疗程越长,视野缺损改善越明显;而对于原发性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灯盏细辛改善视野更显著.灯盏细辛对血压、脉搏、眼压、视力、C/D比均没有影响.
作者:项敏泓;钟一声;张兴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rhLEDGF p5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获得rhLEDGF p52蛋白.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rhLEDGF p52基因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经酶切、测序鉴定证实构建完全正确后,通过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表达,经免疫蛋白印迹试验对rhLEDGF p52进行鉴定并用Ni-NTA His.Bind.Resin方法进行纯化.结果:成功构建rhLEDGF p52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可溶性形式表达,rhLEDGF p52蛋白表达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34.6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hLEDGF2蛋白能够特异性与LEDGF-ab结合.Ni-NTA His.Bind.Resin方法进行纯化后的rhLEDGF p52,终浓度达520mg/L,分析其纯度达87.93%.结论:获得rhLEDGF p52蛋白,这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海生;王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虹膜囊肿的致病原因,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方式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3我科收治的27例27眼虹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眼部病史、术前术后眼部检查,治疗方式,组织病理学检查,预后情况.结果:27例患者年龄从3~60岁,男16例,女11例;20例继发于眼外伤后,1例继发于白内障手术,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其余5例为原发性;其中23例给予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术,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3例予以眼内激光光凝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22例继发性虹膜囊肿中有21例为上皮植入性囊肿,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为虹膜色素上皮囊肿,5例原发性虹膜囊肿中4例为非色素上皮囊肿,1例为色素上皮囊肿.术后随访2a,2例因囊肿复发再次手术,1例因眼压升高再次手术.结论:虹膜囊肿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虹膜囊肿,从组织病理学上分为上皮植入性囊肿,非色素上皮囊肿和色素上皮囊肿.组织病理学特点与病因相关.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预后与眼部组织受损情况和治疗方式有关.
作者:廖咏川;唐莉;罗清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光明液对实验性视网膜光损害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光明液组、模型组、正常组和VitE组.采用手术显微镜光源(Lux为30 O00±50)照射SD大鼠右眼30 min,建立急性光损伤模型.分别采用光明液、VitE滴丸及等量蒸馏水进行灌胃治疗7d,观察细胞凋亡率、Caspase-3活力、NO含量变化及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改变.结果:光明液可以明显降低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率,有效地抑制细胞凋亡中的关键酶-Caspase-3蛋白酶的活力,还可一定程度减缓视网膜外核层厚度的改变,对具有细胞毒性和氧化作用的NO也有较强的降低作用.与抗氧化剂VitE相比,光明液的疗效要优于前者.结论:复方中药光明液是一种治疗视网膜光损害性疾病的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
作者:王萧;胡世兴;林少春;麦细焕;郭学军;邹移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2003-01/2005-01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眼钝挫伤继发青光眼患者61例(61眼),男45例,女16例,男∶女=2.7∶1;年龄5~78(平均38.3)岁,其中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52例占85%,所有病例均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底镜、眼压、房角镜、B超等.根据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分类及治疗情况如下:(1)前房积血型:本组病例共26眼(43%),临床表现为前房有较多的积血.治疗上首选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止血药物,双眼包扎减少眼球活动,安静卧位,局部和全身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糖皮质激素减轻小梁网水肿和眼内炎症反应.其中18眼经上述保守治疗后前房积血吸收,眼压恢复正常.
作者:高桂军;许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手术失败率较高,失败原因主要是手术区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而使伤口愈合所致.因此,建立现代改良的标准小梁切除术并结合调节技术减少手术失败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发展趋势,小梁切除联合调节技术是21世纪青光眼小梁切除新发展,本文对小梁切除联合药物调节技术、非药物调节技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曹秀贞;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一种测量张力性调节的方法,了解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表现.探讨张力性调节与近视的相互关系.方法:志愿参加本实验者54例,正视组18例,屈光度(-0.25~+0.50)D之间,早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6.50±2.40)D,迟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3.00±1.75)D.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用偏振光游标式调节检测仪对受试者进行张力性调节的测量,比较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的差异.结果:在缺乏任何视觉刺激的状态下,调节处于一定的静息状态,所有受试者张力性调节的平均值为(0.90±0.76)D.其中正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80±0.64)D,早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为(1.32±0.80)D,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62±0.46)D.早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高于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发性近视者有较强睫状肌的基础张力水平,易导致牵拉眼球而使近视进展.
作者:李乐平;陈洁;陶育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核转录因子NF-κB是一种多功能转录因子家族,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细胞中,参与到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氧化反应、细胞凋亡等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本文从小梁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乳头损害3方面着手,对近年来核转录因子NF-κB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琪;李平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射治疗眼部并发症.方法:对213例NPC初程放疗患者进行跟踪观察.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作视功能(包括远视力、裂隙灯活体显微镜、眼底、自动电脑视野及视诱发电位)检查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发生角膜损伤19例,占8.9%(19/213).Ⅰ~Ⅱ期6例,Ⅲ期8例,Ⅳ期5例.全部发病患者均无角膜刺激症状,放疗后10mo内,角膜病变消退,但知觉仍较对侧眼明显减退;20mo后尚未恢复正常.未发现晶状体混浊的患者.结论:NPC放疗性角膜损伤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及照射剂量无密切关系(P>0.05),可能主要与角膜感觉神经损伤导致眼表疾病密切相关;不排除患者不同个体对辐射的敏感差异性.
作者:张庆平;叶长华;黄光武;谢成熹;周卫为;阮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进行必要介绍,结合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特点,以及从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等多方面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洋;周善璧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