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章显;刘芳
目的:探讨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黄斑下积液的发生率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将31例31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两组,A组15例15眼行巩膜扣带术,B组16例16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1,3,6mo行视力、眼底及OCT检查.结果:术后1mo间接眼底镜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复位,矫正视力B组好于A组.术后3,6mo两组间无明显差异.OCT检查术后1mo两组黄斑下积液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随时间延长,A组黄斑下积液逐渐消失.结论:巩膜扣带术后常见黄斑下积液,两组远期术后视力无明显差异.
作者:高延庆;郭晓会;李海威;谢坤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在眼眶外伤中的所见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 02/2011- 06共950例眼眶外伤患者的CT检查结果,无论单双眼入选,均作为1例.结果:眼眶外伤950例患者中CT检查发现眼眶或眶周骨折者846例,眼球,眼外肌等眶内组织损伤者103例.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眼眶损伤的征象,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豫临;董利群;郑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角膜异物的原因、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门诊就诊角膜异物伤患者792例803眼,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异物分类、分区及预后情况.结果:角膜异物患者792例803眼中,男747例(94.3%),发病年龄集中在19~40岁.异物中以金属为多见,占91.7%,184眼(22.9%)的异物位于角膜C区,335眼(41.7%)的异物位于角膜B区,284眼(35.4%)的异物位于角膜A区.有58例(7.2%)就诊时发现合并感染的角膜异物.除部分患者视力下降外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视力下降12眼(1.5%).结论:角膜异物是常见的眼外伤,严重者会影响视力,经适当的治疗后,大多数角膜异物伤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些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15例15眼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进行分析,查找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所有视网膜再脱离患者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结果:术后随访1a,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15例15眼患者中,出现新裂孔7眼(46.7%);原裂孔未能封闭4眼(26.7%);遗漏裂孔2眼(13.3%);脉络膜脱落1眼(6.7%);PVR 1眼(6.7%).结论: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为:出现新裂孔、原裂孔未能封闭、遗漏裂孔.
作者:岳章显;刘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的手术时机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9- 01/2010- 06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37例165眼新生儿泪囊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137例165眼,患儿年龄≤3月龄者64眼,其中加压探通治愈16眼,1次探通治愈48眼;~6月龄者68眼,其中加压冲洗治愈4眼,1次探通治愈62眼,2次探通治愈1眼,1例1眼未随诊;~12月龄者24眼,1次探通治愈12眼,2次探通治愈8眼,3次探通治愈2眼,未随诊2例2眼;~18月龄者9眼,其中1次探通治愈6眼,2次探通治愈3眼.结论:新生儿泪囊炎患者,若患儿身体发育正常,年龄>2月龄者应尽早行泪道探通术,且安全可行.
作者:张翠艳;王旭东;王力文;李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一种生长因子,在角膜纤维修复反应中发挥的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TGF-β可通过Smad等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修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充分发挥角膜基质细胞促进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形成、诱导细胞移行的正效作用.我们就TGF-β的概况、分子结构、TGF-β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眼前节的分布、在角膜上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愈合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婧;沈政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眼球穿破伤后可能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合并症.眼内炎一旦发生,玻璃体腔内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伴随出现视力丧失、眼痛和前房积脓,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全眼球炎、眼眶蜂窝织炎,不仅丧失视力,还常常丧失眼球,其严重性和危害性十分明显.现就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临床处理等问题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黄丽娜;陈小敏;李强;古洵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引言间歇性外斜视是外斜视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1].手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重要手段,成人治疗的目的是使双眼呈正位达到美观[2],并消除术前部分患者的视疲劳、阅读困难、头痛、恶心及复视的症状[3].斜视角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4],术后易出现回退,因而手术设计较为关键.现将我院眼科2008- 01/2011- 03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0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领;孙时英;崔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制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方法和优点.方法:对门诊就诊的230例245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经3次泪道冲洗仍不通畅者用自制的泪道探针进行泪道探通术.结果:患儿230例通过自制泪道探针进行泪道探通1~5次治愈率为99.2%.结论:用自制的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方法有效、简便.
作者:朱瑞;赵志和;李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分别用Pentacam与角膜超声测厚仪测量人眼LASIK手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并做比较.方法:应用Pentacam和日本尼德克公司生产的UP-1 000角膜超声测厚仪对267例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术后1,3,6mo角膜厚度观察.结果:Pentacam与超声测厚仪所测厚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985,P<0.01,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存在正相关.两种方法测量LASIK术后角膜厚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方法准确,简便,无创性,更适用于LASIK手术后角膜厚度的临床检查及科研研究.
作者:王娟;李雪飞;张俊珠;贾红江;赵金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全身及眼局部联合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葡萄膜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并诊断为葡萄膜炎的患者86例157眼,应用甲基强的松龙500~1 000mg全身静点冲击3~5d,后改为强的松1mg/(kg·d)口服,并且逐渐减量;患眼局部应用甲基强的松龙40mg球后注射连续3~5d,并逐渐减量,依据患者病情调整用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镜下所见葡萄膜炎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恢复情况、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荧光渗漏情况及OCT检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至随访期末,BCVA提高>2行者128眼(81.5%),BCVA无变化16眼(10.2%),BCVA下降13眼(8.3%);葡萄膜炎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完全或基本消退者149眼(94.9%);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渗漏完全或基本消失者131眼(83.4%);OCT检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降低者134眼(85.4%),不变者14眼(8.9%),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增加者9眼(5.7%).结论: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葡萄膜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葡萄膜炎症,提高视功能.
作者:万超;柳力敏;冯浩;孙一洲;才娜;陈蕾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引言自2000- 03/2008- 05始,我们在本院门诊利用裂隙灯显微镜,在表面麻醉下用皮试针头(1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进行角膜移植缝线拆除术86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丰年;张磊;谈清明;陈静;杜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近年青光眼患者在青光眼类型、发病年龄和性别分布的差异,并与以往的资料作比较,以了解青光眼内部构成的变化趋势,为青光眼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收集华西医院眼科2009- 01/12所有青光眼住院患者病历共577例,根据出院诊断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先天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并将其与1978- 01/1981-12,以及2001- 01/2002-12青光眼住院患者971例进行比较.结果:2009年间,原发性青光眼占当年青光眼住院患者总数的60.2%所占比例下降;POAG占原发性青光眼的27.4%,在原发性青光眼中的构成比有所上升;PACG中位数年龄为62.8,总体有所增大,POAG中位数年龄为48,无明显变化;POAG中女性患者比例增加;2009年继发性青光眼占当年青光眼住院患者总数的33.4%,比例显著较往年增加.结论:POAG在原发性青光眼中的构成比有所上升,继发性青光眼患者显著增加.
作者:吕仲平;陈晓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利用第三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3D-OCT)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患者黄斑中心凹及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其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屈光正性弱视患者20例40眼,年龄4~10(平均6.15±1.64)岁,等效球镜1.50~7.00D,眼轴22.07±0.97mm;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年龄4~15(平均8.62±2.42)岁,等效球镜0.57±1.07D;眼轴22.81±0.72mm.利用第三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3D-OCT)分别对其黄斑中心凹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测量,所得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检验,比较其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弱视眼与正常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32.98±14.99μm和136.60±13.82μm,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116.95±9.59μm和110.40±7.63μ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 0.31,P<0.05),弱视组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无明显相关性(r=0.12,P>0.05).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可能影响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庆强;翟彦君;张静;贾新国;王俊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方法:对50例行手术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根据伤情给予不同处理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12mo,全部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6mo,佳矫正视力0.05~0.25者12眼(24%),0.3~0.5者22眼(44%),>0.5者16眼(32%).结论:根据眼部外伤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外伤性白内障可取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作者:温莉;张影影;刘德申;綦跃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引言先天性泪囊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部疾病,我们收集了2008- 09/2011- 03我科收治的22例26眼1~3岁先天性泪囊炎患儿,采用了泪道探通+丝裂霉素C(MMC)法治疗,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为民;杨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我院眼科门诊患者中干眼患者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措施.方法:对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部分20岁以上患者392例(男性180例,女性212例)进行询问式调查、干眼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I(Schirmer I)、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以确定诊断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选取患者392例,其中干眼患者52例(13.3%),男性17例(4.3%),女性35例(8.9%).其中20~39岁 2例(0.5%),40~59岁 27例(6.9%),≥60岁 23例(5.9%).环境因素影响者为34例(65.4%),全身疾病及用药患者18例(34.6%),眼部疾病及用药患者20例(38.5%),无明显诱因者6例(11.5%),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上述因素患者22例(42.3%).结论:干眼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发病因素有年龄、性别、全身疾病及用药、眼部疾病及用药、工作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应根据导致干眼的不同因素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以减少干眼的发生及控制干眼症状.
作者:孟丽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效果.方法:对38例38眼高眼压持续状态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后不能有效降低眼压的患者采用前房穿刺术放液.结果:所有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眼压迅速降低,眼痛、头痛缓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眼压平均为17mmHg.结论:前房穿刺术放液是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长期大量应用降眼压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迅速降低眼压,可以缓解患者痛苦,减轻因高眼压造成的视功能损害.
作者:沈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诊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后段异物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 01/2010-12在我院诊断为后段眼内异物的眼球穿通伤,急诊行玻璃体切割、异物取出术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30例一次性取出异物.术后视力改善12例,视力不变的10例,视力下降的10例.术后继发性青光眼4例,视网膜脱离3例,眼球萎缩的2例.术中1例因角膜混浊、1例因眼内出血加重终止手术,择期手术成功取出异物.结论:急诊行玻璃体切割、异物取出术是治疗眼内异物的有效而及时的处理方法.
作者:王启常;周增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视锥杆细胞同源盒基因(CRX)在宁夏地区视网膜色素变性(ren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及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在RP发病机制中潜在的机制.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方法,对100例RP患者(包括18例ADRP患者,15例ARRP患者,67例SRP患者)进行了CRX基因全编码区序列突变的检测,运用多因素分析研究CRX基因突变位点对RP的作用.结果:在100例RP患者CRX基因上共检测出5个变异位点,其中p.Leu78 Leu,p.Ala92Ala和p.Thr187Ile为新发现的突变.其余位点突变均证实为CRX基因的多态性.p.Thr187Ile突变位点仅在2例ARRP患者身上检出,在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该位点突变.结论:宁夏地区RP患者中,CRX基因的突变率低于其他人群中(小于1%).p.Thr187Ile不是RP的致病性突变,但它是否可能通过影响其它基因的表达,增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RRP)的发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马润清;闫光辉;李自立;马莉;容维宁;李慧平;刘雅妮;盛迅伦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