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佳;张黎月;孙文慧;张迪;姜腾轩;翟淑娜;李岩;卢智泉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4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在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1~0.3者12眼(27%),0.4~0.6者23眼(51%),0.7~1.0者10眼(22%).43眼眼压降至正常,仅2眼眼压高于正常值,经局部滴药后降至正常.术后随访6~18mo,术后并发症是角膜水肿、浅前房、虹膜炎症,以上并发症经药物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时,能够有效恢复视力和控制眼压.
作者:赵大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利用第三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3D-OCT)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患者黄斑中心凹及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其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屈光正性弱视患者20例40眼,年龄4~10(平均6.15±1.64)岁,等效球镜1.50~7.00D,眼轴22.07±0.97mm;正常对照组25例50眼,年龄4~15(平均8.62±2.42)岁,等效球镜0.57±1.07D;眼轴22.81±0.72mm.利用第三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3D-OCT)分别对其黄斑中心凹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测量,所得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检验,比较其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弱视眼与正常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32.98±14.99μm和136.60±13.82μm,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116.95±9.59μm和110.40±7.63μ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 0.31,P<0.05),弱视组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无明显相关性(r=0.12,P>0.05).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可能影响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庆强;翟彦君;张静;贾新国;王俊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调查眼耳鼻喉专业、视光学专业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态度,了解目前循证医学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和主要障碍.方法:对南通大学2005/2007级选修循证医学的273名医学生(眼耳鼻喉专业和视光学专业)进行问卷调查,就参加循证医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学习循证医学的兴趣、循证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临床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应用情况统计分析.结果:从2005/2007级,医学生认为循证医学可以指导临床、指导科研和提升业务水平的人数,愿意参加循证医学相关培训、愿意继续参加循证医学课程、愿意继续关注循证医学信息的人数,通过课堂和学术讲座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的人数的构成比逐年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主要障碍集中在对循证医学的认识不够、缺乏循证治病有效或有参考价值的病例.结论:循证医学已在眼科教学中开始普及推广,深入人心,但仍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循证医学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循证实践培训,向应用提高阶段转化.
作者:胡健艳;袁媛;吴辉群;姚蓓;耿劲松;桑爱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膳食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摄入量与年龄相关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由45~85岁的360例白内障患者组成,对照由同期入住相同医院的360例非白内障的患者组成,采取1:1匹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既往史等,同时还采用一份有效的半定量化食物频率调查表(FFQ),获取研究对象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摄入量与ARC关联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调整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可使发生ARC的危险性升高,与摄入量为低四分位数的对照相比较,摄入量为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ARC的OR为2.161(95% CI:1.107~5.016,P<0.001).同样,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也与ARC呈正相关,摄入量为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ARC危险性是低四分位数对照的3倍(OR=2.989,95% CI:1.764~5.062,P<0.001).总脂肪摄入量与ARC无关(P=0.778).结论:膳食碳水化合物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加可使发生ARC的危险性升高,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可能有助于预防ARC.
作者:闫佳;张黎月;孙文慧;张迪;姜腾轩;翟淑娜;李岩;卢智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我院眼科门诊患者中干眼患者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措施.方法:对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部分20岁以上患者392例(男性180例,女性212例)进行询问式调查、干眼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I(Schirmer I)、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以确定诊断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选取患者392例,其中干眼患者52例(13.3%),男性17例(4.3%),女性35例(8.9%).其中20~39岁 2例(0.5%),40~59岁 27例(6.9%),≥60岁 23例(5.9%).环境因素影响者为34例(65.4%),全身疾病及用药患者18例(34.6%),眼部疾病及用药患者20例(38.5%),无明显诱因者6例(11.5%),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上述因素患者22例(42.3%).结论:干眼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发病因素有年龄、性别、全身疾病及用药、眼部疾病及用药、工作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应根据导致干眼的不同因素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以减少干眼的发生及控制干眼症状.
作者:孟丽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近年青光眼患者在青光眼类型、发病年龄和性别分布的差异,并与以往的资料作比较,以了解青光眼内部构成的变化趋势,为青光眼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收集华西医院眼科2009- 01/12所有青光眼住院患者病历共577例,根据出院诊断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先天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并将其与1978- 01/1981-12,以及2001- 01/2002-12青光眼住院患者971例进行比较.结果:2009年间,原发性青光眼占当年青光眼住院患者总数的60.2%所占比例下降;POAG占原发性青光眼的27.4%,在原发性青光眼中的构成比有所上升;PACG中位数年龄为62.8,总体有所增大,POAG中位数年龄为48,无明显变化;POAG中女性患者比例增加;2009年继发性青光眼占当年青光眼住院患者总数的33.4%,比例显著较往年增加.结论:POAG在原发性青光眼中的构成比有所上升,继发性青光眼患者显著增加.
作者:吕仲平;陈晓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对Hansatome自动旋转式显微角膜刀及Amadeus Ⅱ自动平推式显微角膜刀制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角膜瓣厚度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来我院行LASIK的患者50例100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Hansatome显微角膜刀160μm刀头制作角膜瓣,另一组用Amadeus Ⅱ显微角膜刀140μm刀头制作角膜瓣.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及术中角膜基质床厚度测量,从而计算角膜瓣厚度.所有的患者均先行右眼手术再行左眼.对两组患者实际切削的角膜瓣厚度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种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厚度左右眼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ansatome组实际角膜瓣厚度67~158(平均98.70±18.04)μm;Amadeus Ⅱ组实际角膜瓣厚度69~171(平均110.60±16.47)μm,两种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nsatome组右眼104.40±18.78μm,左眼93.00±15.61μm,两眼角膜瓣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adeus Ⅱ组右眼115.12±18.74μm,左眼105.20±12.29μm,P=0.024,患者左眼角膜瓣均比右眼要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LASIK术中角膜板层刀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计值有一定的偏差,术中测量角膜瓣厚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日平;张铭志;孙丽霞;李瑾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引言间歇性外斜视是外斜视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1].手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重要手段,成人治疗的目的是使双眼呈正位达到美观[2],并消除术前部分患者的视疲劳、阅读困难、头痛、恶心及复视的症状[3].斜视角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4],术后易出现回退,因而手术设计较为关键.现将我院眼科2008- 01/2011- 03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患者40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领;孙时英;崔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些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15例15眼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进行分析,查找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所有视网膜再脱离患者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结果:术后随访1a,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15例15眼患者中,出现新裂孔7眼(46.7%);原裂孔未能封闭4眼(26.7%);遗漏裂孔2眼(13.3%);脉络膜脱落1眼(6.7%);PVR 1眼(6.7%).结论:简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主要原因为:出现新裂孔、原裂孔未能封闭、遗漏裂孔.
作者:岳章显;刘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黄斑下积液的发生率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将31例31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两组,A组15例15眼行巩膜扣带术,B组16例16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1,3,6mo行视力、眼底及OCT检查.结果:术后1mo间接眼底镜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复位,矫正视力B组好于A组.术后3,6mo两组间无明显差异.OCT检查术后1mo两组黄斑下积液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随时间延长,A组黄斑下积液逐渐消失.结论:巩膜扣带术后常见黄斑下积液,两组远期术后视力无明显差异.
作者:高延庆;郭晓会;李海威;谢坤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中隧道切口制作技巧的相关问题.方法:分析研究368眼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构筑切口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和影响手术操作的相关问题.总结出隧道切口制作相关技巧.结果:术中术后因切口操作不当引起角膜水肿、虹膜损伤、前房出血、悬韧带断裂、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以及引起切口渗漏、虹膜脱出、前房波动、撕囊、娩核及植入人工晶状体困难等操作难点共56眼,占15.2%.其中切口形状不规则15眼,占26.8%;切口过小11眼,占19.6%;隧道太浅8眼,占14.3%;隧道太深6眼,占10.7%;隧道过短11眼,占19.6%;隧道过长5眼,占8.9%.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中切口制作不当会影响手术操作及产生并发症.所以,隧道切口的制作要严格按照切口构筑原则进行,熟练掌握制作技巧.正确隧道切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何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引言先天性泪囊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部疾病,我们收集了2008- 09/2011- 03我科收治的22例26眼1~3岁先天性泪囊炎患儿,采用了泪道探通+丝裂霉素C(MMC)法治疗,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为民;杨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比较硬核白内障的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及其术后视力恢复、术中术后并发症,对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于2009- 02/2010- 03选取Ⅳ~Ⅴ级硬核白内障患者79例84眼,年龄60~80岁,患白内障时间为8~15a不等,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化分成超声乳化组42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42眼,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3d;1wk;1mo时的视力、角膜散光程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84眼随访0.5~24(平均15)mo.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术后1,3d视力较超声乳化组恢复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wk;1mo时两组间视力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wk超声乳化组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mo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1wk和1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并发症中的角膜水肿、房水闪辉方面超声乳化组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应用于硬核白内障术后的视力恢复较快.该手术安全、实用、经济、创伤小、技术难度小、并发症少.
作者:陈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分别用Pentacam与角膜超声测厚仪测量人眼LASIK手术后角膜厚度的变化并做比较.方法:应用Pentacam和日本尼德克公司生产的UP-1 000角膜超声测厚仪对267例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术后1,3,6mo角膜厚度观察.结果:Pentacam与超声测厚仪所测厚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985,P<0.01,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存在正相关.两种方法测量LASIK术后角膜厚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方法准确,简便,无创性,更适用于LASIK手术后角膜厚度的临床检查及科研研究.
作者:王娟;李雪飞;张俊珠;贾红江;赵金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角膜异物的原因、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门诊就诊角膜异物伤患者792例803眼,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异物分类、分区及预后情况.结果:角膜异物患者792例803眼中,男747例(94.3%),发病年龄集中在19~40岁.异物中以金属为多见,占91.7%,184眼(22.9%)的异物位于角膜C区,335眼(41.7%)的异物位于角膜B区,284眼(35.4%)的异物位于角膜A区.有58例(7.2%)就诊时发现合并感染的角膜异物.除部分患者视力下降外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视力下降12眼(1.5%).结论:角膜异物是常见的眼外伤,严重者会影响视力,经适当的治疗后,大多数角膜异物伤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构建人TGF-β2特异性siRNA质粒.方法:从NCBI中查找人TGF-β2的mR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序列进行分析;根据siRNA的设计原则,选择佳的siRNA序列;利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和Bbs Ⅰ将相应的双链DNA插入到GPU6/GFP/Neo载体中;重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和Pst Ⅰ单酶切进行鉴定,鉴定正确的质粒进一步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根据生物信息学选择TGF-β2mRNA的1 016~1 034区域作为干扰位点;重组质粒酶切结果表明双链DNA序列成功插入到了GPU6/GFP/Neo载体中;测序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插入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人TGF-β2特异性siRNA干扰质粒,为研究TGF-β2基因功能和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成功率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乔芳;傅培;张芳婷;李明华;李金瑛;伍友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引言电光性眼炎是常见眼科急诊疾病之一,多发生在电焊操作及室内紫外线消毒的场所.常规治疗方法是给予5g/L地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局部冷敷等,以对症处理为主.临床常因多次地卡因滴眼液滴眼后出现角膜上皮松解,症状反复,角膜上皮修复迟缓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为新型生物制剂,价格适中,无需冷藏保存.我院在电光性眼炎的治疗中联合使用rhEGF滴眼液,并与常规治疗方法比较,完整随访电光性眼炎12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洁;黄蒂;张健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20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mo.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占90%,术后1wk眼压全部在正常范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作者:张文九;陈陶阳;戴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结膜囊细菌培养的影响.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0例60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5例30眼,3g/L氧氟沙星点眼组15例30眼,平均点眼5次,l滴/次.观察点药前,点药l,2,3d,结膜囊内细菌的变化.结果:点药前,点药1,2,3d,结膜囊内细菌落积分的变化:对照组,51,51,33,42;3g/L氧氟沙星点眼组,51,30,9,0.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点药3d,P=0.043.结膜囊内细菌检出率的变化:对照组,60%,60%,40%,50%;3g/L氧氟沙星点眼组,60%,30%,10%,0.χ2检验,点药3d,P<0.01.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3d可以达到结膜囊内无细菌.
作者:孙荔;张劲松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形觉剥夺近视猴视皮质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将8只20~40天龄的健康幼恒河猴分为形觉剥夺组和对照组.形觉剥夺组4只猴右眼配戴散射镜片,另1眼配戴0D镜片;对照组4只猴双眼均配戴0D镜片.戴镜12wk后,形觉剥夺组和对照组猴取视皮质,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形觉剥夺猴视皮质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形觉剥夺组中表达下调的基因明显多于表达上调的基因,其中包括Egr-1,NMDA和GABA等基因.结论:形觉剥夺性近视猴视皮质中存在基因表达被抑制的趋势.
作者:吴君舒;聂昊辉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