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龚莉莉;陈淑琴
目的:前瞻性研究游离上皮瓣Epi-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愈合机制.方法:近视患者27例54眼,随机将1眼做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作为实验组(A组).另1眼为标准的Epi-LASIK作为对照组(B组).观察角膜刺激症状、疼痛分级、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haze分级等,随访6mo以上.结果:疼痛分级A组1~3(平均2.2)级,B组1~3(平均2.3)级.眼异物感持续时间:A组1~3(平均2.2)d;B组1~3(平均2.9)d.上皮愈合时间A组3~6(平均4.4)d;B组5~7(平均5.8)d.术后6mo裸眼视力(UCVA)较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者两组各有1眼(4.0%),其余52眼(96.0%)均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无BCVA下降者.术后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A组 -0.50~+0.75(平均0.28±0.27)D;B组-0.25~+0.68(平均0.23±0.26)D.haze分级A组≤0.5级者19眼(70.4%),1级者8眼(29.6%);B组≤0.5级18眼(66.7%),1级9眼(33.3%).两组均无haze≥2级者.结论: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与普通Epi-LASIK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预测性和屈光稳定性,但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明显缩短了术后刺激症状的持续时间,加快了视力恢复,舒适性更好.
作者:胡裕坤;李文静;高晓唯;郭云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青光眼是临床常见致盲眼病,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术区成纤维细胞增生,致瘢痕形成阻塞滤过道.为提高手术成功率,一些抗瘢痕形成的药物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毒副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正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和新的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
作者:甘露;唐飞;唐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分析57例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我院57例被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并经氩激光光凝治疗后的患者,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改变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激光治疗方法分为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局灶性视网膜光凝及全视网膜光凝.结果:经氩绿激光光凝治疗57例后3~6mo给予复查:末次随访视力提高23眼,视力无明显变化25眼,视力下降9眼;激光治疗后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变化及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治疗有效54眼,3眼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而激光光凝对于黄斑部晚期并发症无明显效果.结论: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中心视力,可促进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同时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对于预防并延缓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秋霞;张晓元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致伤后早期细胞发生的一系列损伤性变化和发生反应性胶质化的规律.方法:新生SD大鼠视网膜进行体外Müller细胞的培养并建立高压气体冲击损伤模型,检测细胞致伤后早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致伤后3h左右GFAP的表达量明显增强,以后24h内持续性高表达,并与损伤强度呈正比(P<0.05);LDH的释放增加主要出现在损伤后30min内;损伤后30min各组致伤细胞凋亡率呈非显著性差异(P>0.05),3h后细胞凋亡率增高,6h后细胞凋亡率高.结论:Müller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可能是触发GFAP 表达增强的因素之一.
作者:李传旭;梁林晖;景连喜;项道满;谢伯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低浓度间断吸氧对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视网膜渗漏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吸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吸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对照组注射柠檬酸盐缓冲液.糖尿病吸氧组大鼠每天吸入浓度为300mL/L氧气2h,2L/min.造模后2mo采用血液流变仪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采用Evans蓝作为示踪剂定量检测视网膜中Evans的含量,分析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程度.结果:糖尿病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相对指数、低切相对指数、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卡松黏度和血沉方程K值均较对照组和糖尿病吸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吸氧组的血浆黏度和卡松黏度与对照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吸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相对指数、低切相对指数、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焦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视网膜Evans渗漏量较对照组和糖尿病吸氧组高,糖尿病吸氧组视网膜Evans渗漏量较对照组高,但较糖尿病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浓度间断吸氧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液黏度,增加视网膜血供和氧供,减少视网膜渗漏.
作者:何青;谢茂松;徐国兴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对角膜化学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健康SD大鼠20只,采用750mL/L硝酸银溶液烧伤法制备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化学烧伤后生理盐水点眼组)、雷公藤多甙组(烧伤后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每组各10只.于化学烧伤后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和角膜组织学形态改变.结果:化学烧伤后第14及28d,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5.4±3.5mm2,52.5±6.2mm2;雷公藤多甙组为30.0±2.7mm2,41.0±5.6mm2,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对角膜组织无明显毒性作用.结论: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能显著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黎燕英;雷鹏;陆守权;杨春园;王蕾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对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曲率的影响.方法:检测143例286眼配戴SCL患者的CCT、角膜地形图.154例308眼正常人为正常对照.比较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不同年限患者和正常人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的差异.结果:配戴SCL较短者(≤2a)的CCT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戴镜时间超过2a的Ⅱ组和Ⅲ组与对照组及配戴SCL≤2a的Ⅰ组CCT相比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配戴SCL对角膜曲率无显著影响.结论:短期配戴SCL后角膜厚度尚无明显的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厚度逐渐变薄.而不论长期或者较短时间配戴SCL角膜曲率并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的不规则性有增加的趋势.
作者:茶雪平;张波涌;章锦曼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杰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方法:收集1995年到2011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石蜡包埋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NHL(n=30) 标本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以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n=10)作为对照组.以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作为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的分类标准.结果:Skp2,p27和PTE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无关,而与病例类型有关.眼附属器B细胞NHL Skp2表达率与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增高.p27,PTEN表达率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降低.随眼附属器B细胞NHL病理分级的提高,Skp2的表达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Skp2分别与p27,PTEN成负相关,p27和PTEN成正相关.结论:Skp2的表达升高,p27,PTEN蛋白的缺失以及可能与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发生有关;其中在MALT外边缘区DLBCL中,三种蛋白存在相关性.联合三种蛋白的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不同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静静;赵桂秋;周扬;杨先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宁夏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及高危因素,为DR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人口学特点及回汉分布进行调查,完成后一步抽样,确定具体的社区及村镇的样本量,填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调查表.分析宁夏地区DR的患病率及高危因素.结果:3 001例中共发现76例糖尿病患者,其中DR患者13例,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7.11%,占所有受检者的0.43%(人群患病率);其中男5例,女8例,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城市和农村间男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城市和农村间女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城市女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高于农村.3 001例中汉族1734例中共发现8例DR患者,患病率0.46%,回族1 240例中共发现4例DR患者,患病率0.32%,汉族和回族患者的DR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对糖尿病病程、血压、血脂、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确诊的DR患者中,糖尿病病程<5a者1例(7.69%),5~10a者4例(30.77%),>10a者8例(61.54%).合并高血压者10例(76.92%);合并高血脂者8例(61.54%).结论:DR在宁夏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7.11%,占所有受检者的0.43%(人群患病率).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城市女性DR患者高于农村.DR在城市和农村的患病率比较,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显著性.汉族和回族患者的DR患病率比较,汉族高于回族,差异有显著性.糖尿病病程长、空腹血糖高、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是DR发生的高危因素,对高危糖尿患者人群的定期眼底检查及高危因素的检测是防治DR的关键.
作者:刘青霞;梁沛枫;胥来军;杜文章;盛迅伦;曹宏亮;马莉;闫光辉;马润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总结.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65例70眼,局部麻醉下行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术后给予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术后连续3d冲洗泪道(1次/d),之后每周冲洗泪道1次,共4次,以后每月冲洗泪道1次,共5次.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植入球头硅胶管,平均观察16mo.治愈64眼(91.43%),好转6眼(8.57%),总有效率100%.结论: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省时,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妍;李春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球后视神经炎(retrobulbar neutitis,RN)是临床常见眼病,可由诸多因素引起,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以后者多见.急性RN发病快,病程较短,视力急剧下降,甚至无光感,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应在早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尽量避免和减少后期视神经不可逆转的损伤.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RN的研究现状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周柏玉;张艳梅;周玉宝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对45例52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43眼(83%)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0.1者7眼(13%),0.1~0.4者33眼(63%),>0.4者12眼(23%);9眼(17%)术后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同时矫正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赵保文;贾天华;张黎;朴天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56眼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硅油取出联合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后囊混浊情况及有无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情况.结果:随访3~12(平均7.26 ±1.38)mo,53眼(95%)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05者47眼(84%),≥0.3者27眼(48%),术后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均有轻度炎症反应,4眼(7 %)出现暂时性高眼压,通过局部应用药物恢复正常,15眼(27%)后囊灰白色混浊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2眼(4%)发生视网膜脱离.所有病例均无大泡性角膜病变、硅油泡残留、人工晶状体移位、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行硅油取出联合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能够恢复视力,缩短手术周期,减少手术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宪孟;韩二营;于世辉;郭朝广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12/2011-10我院确诊的年龄20天龄~2月龄的37例41眼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分阶段进行保守治疗及手术干预.年龄<6月龄的患儿采用保守泪囊按摩,年龄>6月龄的患儿保守治疗不愈者实施泪道探通术.结果:全部患儿完成随访,25眼(61.0%)经保守治疗在6月龄前治愈.16眼(39.0%)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在6月龄后接受泪道探通,其中14眼一次性探通成功.2眼二次探通成功.结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6月龄前可首选保守按摩治疗,6月龄后手术干预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江波;龚莉莉;陈淑琴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玻璃体切割术(内路)与巩膜扣带术(外路)已成为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段,极大的提高了脱离视网膜的复位率,目前许多医院对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开展呈现一种百家争鸣的态势.但由于危险因素的作用,使得这种手术不能尽善尽美,仍有部分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甚至二度治疗后再脱的情况,成为眼科医生的棘手问题之一.我院2008-02/2012-01收治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患者34例39眼,现将其复发原因及处理措施做一分析汇总.
作者:于佳;石磊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52眼均在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明显提高,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波;陈建卓;王润;李媛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绵阳市糖尿病(DM)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病率和相关因素.方法:普查社区登记确诊的749例DM患者,通过询问和检查获得病史资料,采用眼底检查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确立DR诊断,并分别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脂联素.结果:DM患者749例中共确诊DR患者151例,DR的患病率为20.2%.非增殖型和增殖型DR分别为108例(71.5%)和43例(28.5%).空腹血糖在DM、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中分别为7.86±0.93mmol/L,8.24±2.17mmol/L,8.35±3.89mmol/L,三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脂联素在这三类居民中测得的结果分别为 6.24%±1.34%,7.12%±1.51%,7.94%±1.75%和8.48±2.89mg/L,6.74±2.11mg/L,4.57±1.82mg/L,三者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在DM居民中DR患病率高,需密切监测DM患者的高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清脂联素,以控制DR患病.
作者:陈小虎;王晓莉;代艳;胡波;乔岗;李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泪腺为炎性假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一般应用皮质类固醇效果好,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全身和局部应用激素治疗,但本病在全身应用激素时应疗程足够长,否则容易复发,对于激素不敏感者,可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1].但长期全身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受到一定限制.回顾分析我科治疗的20例泪腺炎患者采用曲安奈德联合地塞米松泪腺局部注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娜;韦敏;罗清文;李磊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疗效差别.方法:回顾比较我院2006/2009年的103例103眼术前眼压控制不良的青光眼患者,这些患者分别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59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44眼,比较这两种术式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103例103眼手术顺利完成,均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4mo,复合小梁切除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49眼;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31眼.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0.05),即复合小梁切除术比传统小梁切除术疗效好.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多种类型青光眼的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作者:吴胜卫;孔凡宏;任淑兰;张大卫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以2009-07/2011-11期间我科收治的6例双下转肌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和牵拉试验等.采用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的治疗原则.综合分析其病例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25△,可同时伴有内斜或外斜,患眼外下转和内下转均明显受限,常以健眼为注视眼,以患眼注视时可表现为健眼假性上睑下垂.经6~24mo随访,6例患者,1次术后眼位矫正5例,1例经第2次行水平肌手术获得外观显著改善.结论:眼球运动检查是诊断双下转肌麻痹直观而有效的方法,斜视度和牵拉试验结果是手术设计的重要依据;手术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外观上的改善;合并水平斜视者手术可同期或分期进行;手术原则是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
作者:陈金卯;赖丽平;陶崇飞;刘毓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