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李随;艾明

关键词: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 小梁切除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摘要:目的:探讨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1例47眼随机分为试验组(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mo试验组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明显降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88.0%的患者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显著高于对照组(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简单、安全、有效.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玻璃体切除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65眼经过玻璃体切除、剥膜、眼内光凝、硅油或C3F8填充术的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mo~1a,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患者65眼均顺利完成玻璃体手术,32眼眼内填充硅油,8眼填充C3F8,25眼平衡盐液填充.术后视力手动者2眼,数指~0.05者18眼,>0.05~0.1者28眼,>0.1~0.3者12眼,>0.3者5眼,42眼视力提高.7眼视网膜裂孔,8眼有局限性纤维增生膜残留,5眼视网膜脱离,18眼眼压升高,12眼再发玻璃体出血,36眼术后补充光凝治疗1~3次.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硅油填充对于眼内出血有限制作用.

    作者:彭超;王立;陈惠莉;沈小军;周琳;黄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曲尼司特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曲尼司特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曲尼司特0(对照组),12.5,25,50,100mg/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5代人RPE细胞(RPE-19细胞株),在倒置显微镜下、结合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细胞角蛋白CK18对细胞进行鉴定.分别在作用12,24,48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抑制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曲尼司特作用24h后细胞表达转化生成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蛋白的情况.结果:相同时间点不同浓度曲尼司特对细胞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浆,PDGFR-A蛋白定位于胞膜和胞浆,它们的表达量都随曲尼司特浓度的增加而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尼司特可以抑制人RPE细胞的增殖,并有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和PDGFR-A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余静;庞东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8-07/2012-07入住我院的100例11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高压氧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卵磷脂络合碘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不同时间临床愈合情况、治疗前后视力、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总眼数60眼,治疗有效眼数43眼,总有效率为71.7%;观察组总眼数58眼,治疗有效眼数51眼,总有效率为87.9%,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后2,4wk及3mo恢复正常眼数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视力(P<0.05);(4)经1a的随访,对照组复发眼数为6眼,复发率为10.0%;观察组复发率为0眼,两组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郑涂芳;覃银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泪囊炎与剖宫产的关系及治疗

    目的:探讨各月龄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及与剖宫产的关系.方法:按月龄分为1~3月龄组、4~6月龄组、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给予泪囊按摩法、泪道冲洗法及泪道探通法,观察各方法在各组的疗效.分析剖宫产是否是新生儿泪囊炎的发病原因.结果: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9,P<0.05),泪囊按摩法对6mo以下的患儿有效,1~3月龄患儿效果佳.泪道冲洗法四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5),其中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03,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P值全部<0.05,各组间应用泪道冲洗法疗效皆有差异.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剖宫产组占总例数85%.结论:3月龄以下的患儿泪囊按摩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泪道冲洗对12月龄以下的小儿疗效确切.泪道探通对于7~12月龄患儿有很好的疗效,而对于12月龄以上的小儿效果欠佳.剖宫产是新生儿泪囊炎的重要原因.

    作者:艾运旗;高新宇;黄苏静;洪美能;李会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TGF-β1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外肌成纤维细胞Smads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纤维化眼外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s,OF)细胞Smad3,Smad4,Smad7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观察5μg/L TGF-β1刺激OF在不同时间点(0h;15,30min;1,2,4h)表达Smad3 mRNA,Smad4 mRNA,Smad7 mRNA的变化.结果:5μg/L TGF-β1刺激OF15min后,Smad3 mRNA的表达量已显著增加,为对照组的10.71倍,于1h达顶峰,为对照组的25.07倍(P<0.01),持续近2h,然后呈下降趋势,4h基本恢复正常;5μg/L TGF-β1刺激OF15min后,Smad4 mRNA的表达量开始增加,为对照组的1.54倍,于1h达顶峰,为对照组的15.99倍(P<0.01),然后呈下降趋势,4h基本恢复正常;5μg/L TGF-β1刺激OF 30min后,Smad7 mRNA的表达量明显开始增加,为对照组的3.21倍,持续至4h为对照组的14.66倍(P<0.01).结论:TGF-β1可活化眼眶成纤维细胞Smads信号通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诱导OF表达Smad3 mRNA和Smad4 mRNA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Smad7 mRNA表达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说明TGF-β1/Smads这一纤维化相关的经典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TAO眼外肌纤维化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陆燕;丁颖;候培莉;孟虎;施宇华;黄振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目的:探讨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患者26例33眼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0眼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视网膜脱离发生后给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及时玻璃体切割手术组13眼给予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随访6~48mo.结果:在常规治疗组,发生视网膜脱离11眼(55%),眼球萎缩4眼(20%),视力提高者3眼(15%),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组,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8%),视力提高者5眼(38%).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结论: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改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预后.

    作者:李盛国;邝国平;陈书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眼表化学伤患者泪液炎症细胞因子浓度与预后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眼表化学伤患者泪液中炎症介质TNF-α,IL-1β和IL-6浓度变化与眼表化学伤病情轻重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眼表化学伤患者66例80眼,按Roper-Hall标准分度将眼表化学伤分为4度,其中Ⅰ和Ⅱ度35 例44眼,Ⅲ度22 例25眼、Ⅳ度9 例11眼,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泪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并以1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结果:眼表化学伤组 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眼表化学伤患者中Ⅳ度组>Ⅲ度组>Ⅰ和Ⅱ度组(P<0.01);Ⅳ度组致盲率高于Ⅲ组和Ⅰ,Ⅱ组(P<0.05).结论:眼表化学伤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Roper-Hall标准分度增高而增高.TNF-α,IL-1β和IL-6水平越高,致盲率则越高.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对判断眼表化学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茂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白细胞介素-10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角膜移植术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对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用培养的供体来源的imDC及IL-10-imDC预处理受体,建立Wistar-SD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供体Wistar大鼠18只;受体SD大鼠36只,受体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2只.A组(对照组):受体鼠不经任何预处理即行角膜移植术;B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供体的imDC,细胞数为2×106个;C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用IL-10修饰的供体imDC,细胞数为2×106个.观察术后各组受体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术后第14d各组随机抽取4只鼠取术眼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三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0.17±2.16,19.83±2.25,27.57±1.72d;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组角膜植片显著水肿、增厚,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角膜基质排列紊乱.B,C两组植片炎性细胞浸润均显著减少,角膜厚度及结构基本正常.NF-κB在A组即对照组中呈高表达(P<0.05),B,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0可有效抑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摄取供体的imDC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IL-10-imDC可抑制NF-κB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

    作者:邱姣;周军格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ray植入术后远期的临床表现.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33例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试验组)19例25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对照组)14例20眼.观察患者的术后远,中,近视力、立体视觉、不同距离下脱镜率.结果:裸眼近视力≥0.5者,试验组为17眼,占68%(17/25),对照组为6眼,占30%(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远视力≥0.5者,试验组为23眼,占92%(23/25),对照组为20眼,占100%(20/2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视力:40cm:试验组得分为54.64±10.80,对照组得分为47.05±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cm:试验组得分为50.36±10.32,对照组得分为46.50±8.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cm:试验组得分为43.44±8.08,对照组得分为42.05±6.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视觉:试验组6例双眼手术,6例立体视锐度均≤60″;对照组6例双眼手术,1例立体视锐度≤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近如读书、看报时的戴镜率:试验组19例中有6例需要眼镜,对照组14例中有11例需要眼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ray在术后很长时间内使患者拥有良好的全程视力,为双眼手术者提供良好的立体视觉,减少术后患者对眼镜的依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陶建军;邢茜;陆炯;顾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量及轴长的影响

    目的:评价先天性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与眼总散光、角膜散光和眼内散光的关系及其对眼轴长的影响,并探究与弱视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50例100眼,按正常、轻、中、重度下垂分列Ⅰ,Ⅱ,Ⅲ,Ⅳ组,Ⅰ:33眼;Ⅱ:20眼;Ⅲ:17眼;Ⅳ:30眼;首先进行规范的医学验光,以其散光绝对值为眼球总散光值;接着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双眼角膜地形至少3次,取结果好者记录角膜散光值;按公式:眼内散光=总散光-角膜散光,记录眼内散光.后A超测量双眼轴长各5次,取其平均值.结果:总散光,角膜散光总体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0.002<0.05),且与上睑下垂严重呈一定正相关(Spearman rs=0.514,0.721,P均<0.05);但角膜散光轴向、眼轴长度、眼内散光总体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中散光轴向、眼内散光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角膜散光发生,其散光的严重程度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相关,但是对眼轴长不产生明显影响.弱视在重度上睑下垂眼更加常见,高的角膜散光与其有关,且多为中度的顺规散光.

    作者:栾国刚;谌金金;熊莎;章艳;朱丹;肖芬;严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探讨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1例47眼随机分为试验组(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mo试验组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明显降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88.0%的患者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显著高于对照组(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李随;艾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妊娠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和防治效果.方法:通过糖尿病筛查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GDM)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孕妇28例(A组),GDM不伴DR孕妇28例(B组),正常孕妇28例(C组),分别在妊娠6,9mo和产后6mo对三组孕妇进行视力、眼底照相、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检查.结果:GDM的发病率为5.6%,妊娠期DR的发生率为16.7%,妊娠期DR的进展率为39.3%.在妊娠9mo时,A组的平均佳矫正视力(BCVA)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佳矫正视力(BCVA)在妊娠9mo低于妊娠6mo和产后6mo(P<0.05).妊娠6,9mo和产后6mo,HbAlc为A组>B组>C组(P<0.05).结论:妊娠会促进DR进展,可能与血中HbAlc增高有关,密切观察和严格控制血糖,能够有效减低糖尿病孕妇的视力损害.

    作者:曾敏;李彬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

    目的:观察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将200例400眼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200眼.试验组:秦皮滴眼液与0.5g/L环孢素A滴眼液间隔30min,每次1滴点双眼(1mL≈15滴),各4次/d.对照组仅用0.5g/L环孢素A滴眼液每次1滴点双眼,4次/d.两组均以4wk为一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用药前Schirmer试验、BUT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chirmer试验、BUT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Schirmer试验、BUT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较环孢素A滴眼液单药使用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江丹;刘新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泪腺腺样囊性癌临床治疗进展

    泪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是常见的泪腺恶性上皮肿瘤,单纯手术切除疗效不满意,易复发,预后差.我们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泪腺ACC的临床综合治疗手段,包括改进手术入路、采取手术前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特别还报告了青年泪腺ACC患者的治疗策略,并分析了原发于泪腺以外ACC的诊断与治疗,为眼科临床医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作者:刘琳;宋国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该病不仅直接影响面部美观,还可能由于牵拉引起眼部不适和散光,严重者影响视力且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许多科学家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解释,创立了多种学说,但尚未有一种得到公认.明确认识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对于阻止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现就国内外在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应激、免疫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彭立;谢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玻璃酸钠和重组牛bFGF滴眼液在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的疗效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对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角膜铁锈异物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49例49眼和对照组49例49眼.联合治疗组于角膜异物取出术后滴玻璃酸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对照组滴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周3次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及患眼局部症状等指标,观察2wk.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8%(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角膜损伤后上皮修复速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李金霞;王彬;包银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种仪器测量圆锥角膜中央角膜厚度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圆锥角膜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07/10圆锥角膜患者31例55眼,分别使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F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A型超声(55眼)、角膜内皮镜(45眼)和Pentacam(52眼)测量值分别为469.87±57.56,479.00±42.39,487.02±44.64μm,三者测量值结果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直线相关分析,A型超声与角膜内皮镜,r1=0.758,P<0.01;A型超声与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r2=0.949,P<0.01;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与角膜内皮镜,r3=0.685,P<0.01.结论:三种仪器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存在正相关,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厚度不仅与A超结果更接近,而且方法安全简便,全面反应角膜各点厚度,更适用于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厚度检查及科研研究.

    作者:庞旭;彭秀军;樊郑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华蟾素注射液在眼科的应用

    华蟾素注射液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二类新药,具有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乙肝病毒的药理作用.在治疗中晚期肿瘤、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临床治疗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在眼科多有应用,尤其在角膜炎,翼状胬肉等疾病取得进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讨眼科新的治疗途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是今后眼科临床治疗及研究的方向.

    作者:赵俊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应用MIMICS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修复眶下壁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应用Mimics软件快速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修复眶下壁骨折的临床效果和临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包括10例单侧单纯性眶下壁骨折患者.均采用经下睑结膜切口修复眶下壁骨折.首先应用MIMICS软件重建患者眼眶的三维模型,然后将该3D模型在眶下壁上方平行切割,形成内含眶下壁缺损形态的2D模型,将该模型1 ∶1打印输出到纸张上,于术中消毒后作为模板.根据该模板塑型和修剪钛网,使个体化成型的钛网与眼眶缺损形态完全吻合,然后植入眶内.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d内复查眼眶三维CT,观察植入钛网的位置和形态,以此来评估该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果:CT复查表明,全部患者的预成型钛网均达到精确重建眶下壁骨折缺损的目的.9例患者复视和眼球内陷得以治愈,1例患者内陷治愈残留下转复视.结论:应用Mimics软件快速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可以精确修复眶下壁骨折,该技术可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明;王梦;柴广睿;刘璐;李鹤明;张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研究现状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可以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是眼科重要的致盲性眼病.多焦视网膜电图是一种新的测量整个视野中许多细小部位视网膜电图的检测方法,能够非常准确、快速地反映某一局部的视网膜功能,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对多焦视网膜电图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莫凤菲;邝国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