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lRT1作为靶点治疗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张燕;卢博喻;张慧敏;魏世辉

关键词:SIRT1, 神经保护, 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
摘要:沉默信号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protein 1, SIRT1)是sirtuins成员之一,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它的活性依赖尼克酰胺腺苷酸二核苷酸(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并受其调节。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SIRT1在年龄相关性眼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综述对于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 RES)与视网膜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SIRT1成为常见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普罗布考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应用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于2012-01/2013-08选取门诊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常规药物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普罗布考(0.375g,每日2次),平均随访11.58±0.17 mo。同时征集基线情况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进展率及缓解率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总抗氧化能力( TAOC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缓解率及进展率分别为3%及19%,而观察组患者经普罗布考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缓解率及进展率分别为18%及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AOC, SOD,MDA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TAOC,SOD明显增高,MDA显著降低(P<0.05),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能改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抗氧化应激状态,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蒋苏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SD-OCT观察CSCR形态学改变与视力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i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黄斑区形态学的改变与视力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CSCR患者38例38眼,根据佳矫正视力进行分组,第一组BCVA为1.0~0.6(logMAR 0~0.176)者17例(45%),第二组 BCVA 为0.6~0.3(logMAR 0.176~0.477)者19例(50%),第三组BCVA低于6/18( logMAR 0.477)者2例(5%)。应用频域OCT进行检查。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2.50±5.41岁,平均logMAR 视力为0.176±0.0185,RPE脱离21眼(55%),其中单处脱离14眼(67%),多处脱离7眼(33%),RPE 不规则凸起7眼(18%),单纯RPE层颗粒状沉积5眼(13%)。平均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是259.11±128.78μm。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外核层的厚度第一组为70.1±9.08μm,6mo后为66.5±8.13μm;第二组为81.6±8.16μm,6mo 后为67.8±7.49μm;第三组为91.9±8.03μm,6mo 后为58.6± 7.26μm;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急性期光感受器层平均厚度为93.10μm,6mo后平均为75.69μm (P=0.012)。结论:在急性期CSCR视力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尤其是脱离高度及外核层的厚度有密切的关系,而色素上皮层脱离的类型、部位及是否存在纤维沉积与视力无明显关系。恢复期 CSCR 视力与外核层变薄有着显著地联系。

    作者:龚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显微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与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疗效。方法:对93例9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机分为两组, A组47例采用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B组46例采用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观察术后2 wk手术成功率及视力提升率。结果:A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5.74%, B组为80.43%。 A组术后视力提升率为82.98%,B组67.39%。 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结论:显微镜直视下手术较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率更高,且更简便、精确、易操作,能有效延长主刀医师的手术年限。

    作者:沈志新;高恩芳;翁文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初学者行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学习方法,研究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3-12由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初学者完成的1080眼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A,B,C,D 4组,每组270眼。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累积发散能量( 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发症率、术后1d;1mo佳矫正远视力( 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分析各组的手术效果。结果: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术后1 mo的BCDVA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手术时间为25.15±3.11min,显著长于B组(15.20±3.40min)、C组(14.71±3.02min)和D组(14.41±2.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组Ⅱ级核和Ⅲ级核的CDE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1)。 B组(95.9%)、C组(97.8%)和D组(98.5%)的撕囊成功率均高于A组(80.7%)(均P<0.01)。 A组后囊膜破裂发生率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5),但C组与D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B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和术后1d BCD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P=0.53)。结论: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规范训练,选择合适的患者,正确处理并发症等有利于初学者安全的学习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作者:许荣;王勇;赵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LASlK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回顾性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并初步探讨处理和预防措施。方法:收集LASIK术后视力下降病例134例175眼,统计各种原因的构成比,分别将治疗前后的UCVA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总体发生率为1.86%,其中屈光回退的构成比为51.43%,治疗后 UCVA 由0.61±0.22上升为0.90±0.38(t=8.00,P<0.001);角膜上皮点状缺损构成比为32.57%,治疗后UCVA由0.60±0.19上升为1.20±0.24(t=20.00,P<0.001);调节痉挛构成比为5.14%,治疗后UCVA由0.76±0.21上升为1.32±0.22(t=8.14,P<0.001);角膜瓣移位和皱褶构成比为4%,治疗后UCVA由0.29 ± 0.26上升为1.24 ± 0.28( t=6.33, P<0.001);激素性高眼压构成比为4%,治疗后 UCVA 由0.57±0.05上升为1.0±0.16(t=2.53,P<0.05);眼底病变和弥漫性板层角膜炎( 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 DLK)构成比共为2.86%,经治疗后UCVA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多种多样,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获得良好疗效,恰当的预防措施也必不可少。

    作者:牟章兵;向金梅;黄旭;仁千格麦;伍晓辉;彭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亲水角膜接触镜治疗眼前段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疗效

    目的::探讨高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眼前段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回顾2011-01/2013-06我院行眼前段术后出现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28例28眼。采取常规治疗2 wk后角膜上皮持续不愈,予高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至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后摘镜,同一软镜持续佩戴不超过3wk,否则需更换新镜。随诊观察6mo,主要观察指标: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及眼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其中治愈21眼(75.00%),显效5眼(17.86%),有效2眼(7.14%),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100.00%。25例(89.29%)眼部不适症状在2d 内基本缓解,3例(10.71%)眼部不适症状在1wk内缓解;6例(21.43%)在佩戴3wk内上皮愈合,13例(46.43%)在佩戴6wk内愈合,7例(25.00%)在佩戴9wk内修复,2例(7.14%)佩戴超过12wk,角膜上皮较前修复。均无继发感染迹象。观察6 mo无明显复发迹象。结论:高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能明显促进眼前段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同时迅速有效缓解各种伴随的眼部刺激症状。

    作者:彭稚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高度近视和散光的疗效

    目的::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 RGP)矫正高度近视及散光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41例近视(平均屈光度-9.03±6.19DS,大值-23.00DS)、散光(平均-1.41±1.32DC,大值-5.50DC)患者,共计65眼,用RGP进行矫正,并与患者自身使用框架眼镜,在自然瞳孔下验光的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结果:近视、散光65眼配制了RGP,RGP基弧( BC)绝大多数位于7.20~8.25mm区间内,度数-9.92±5.96DS。 RGP矫正视力达到1.0的占46.2%,0.6以上的占80.1%,框架眼镜矫正视力达到1.0的占28%,0.6以上的占60%。RGP佳矫正视力为0.81±0.22,框架眼镜的佳矫正视力为0.66 ± 0.28。 RGP的佳矫正视力优于框架眼镜( P<0.01)。 RGP比较框架眼镜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有40眼(62%),视力不变有24眼(37%),视力下降一行的1眼(2%)。结论:RGP在矫正高度近视、散光方面效果优于普通框架眼镜。

    作者:董泽红;赵炜;王雨生;鱼晓妮;任玉凤;冯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准分子激光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 PTK)在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BK)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10/2014-07于我院眼科接受诊疗的BK患者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采用PTK术对其进行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 BCVA )、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度数、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EC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前BCVA、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0.05±0.01,37.02±5.38,1.08±0.67D,均显著小于术后(分别为0.45±0.13,46.27±7.02,1.92±0.7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角膜厚度为492.33±18.27μm,显著大于术后377.27±22.49μm(P<0.05);本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未见原有角膜病变复发,仅2例术后出现轻微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给予激素类滴眼液点眼后均完全消退。结论:准分子激光术在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中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安全性高,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胡艳波;张海侠;王艳爽;顾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关系

    线粒体既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器,又是决定细胞存活及凋亡的重要因素。线粒体损伤、功能失调与多种神经元退行性变疾病发生发展均密切相关。青光眼为视神经病变的一种,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的氧化应激在青光眼的发病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害过程中尤其重要。本文对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关系的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作者:韩茜;余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现状

    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利用光敏剂和光产生的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已成为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动力疗法联合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即对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李凌;戚海慧;马雪英;张蓉;关瑞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微量元素及机体综合免疫状态的变化

    目的::研究及探讨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微量元素及机体综合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12/2014-02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2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6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血清及泪液Zn及Cu、细胞免疫及红细胞免疫指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类与严重程度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血清及泪液Zn低于对照组,血清及泪液Cu则高于对照组,细胞免疫及红细胞免疫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轻中重度患者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患者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微量元素及机体综合免疫状态的变化较为明显,且其检测水平受角膜炎的严重程度影响较大。

    作者:姜燕;傅伟才;戴怡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167眼RV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82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组60例85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和益脉康片,观察3个疗程,对治疗前后的视力、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60例85眼中,显效15例23眼,有效42例57眼,无效3例5眼,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60例82眼中,显效8例12眼,有效38例49眼,无效14例21眼,有效率为74.4%,两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安全有效,治疗RVO疗效显著。

    作者:郑惠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目的::探讨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眼底外科收治的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0例10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眼。观察组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对照组沿用传统角膜缘球结膜切口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6~18mo,观察两组术后眼底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提高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6.22%和8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视力提高45眼和38眼,分别占84.90%和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6眼和17眼发生并发症,分别占11.32%和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式微创小切口巩膜外加压手术可显著提高单纯性视网膜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改善视功能,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提供又一新的科学、严谨、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云环;闫忠阳;李善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的研究与进展

    由于角膜供体材料严重短缺以及供体年龄限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临床广泛开展受到严重制约,应用组织工程体外培养高密度、具备常规六角形态和健康内皮功能的角膜内皮细胞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角膜内皮种子细胞的来源、载体的选择及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方法、免疫机制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作者:赵思婕;刘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硅油与眼膏应用于泪道激光成形术的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硅油填充及眼膏填充应用于泪道激光成形术的疗效差别。方法:确诊泪道阻塞(不含慢性泪囊炎)患者102例134眼,随机分为两组,一组60眼行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油填充,另一组74眼行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眼膏填充,对比治疗3 mo后两组疗效及冲洗和探通的次数,评估方法优劣。结果:术后3mo,硅油组有效率87%,眼膏组有效率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冲洗次数硅油组7.20±1.22次、眼膏组7.96±1.79次,探通次数硅油组0.62±0.87次、眼膏组1.43±1.48次;两组冲洗及探通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作为泪道激光术后填充物,硅油不仅具有与眼膏接近的效果,而且可明显减少术后复诊冲洗及探通的次数。

    作者:薛洪华;翁景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乳化术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疗效对比

    目的:通过观察研究、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疗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正确选择白内障手术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11-01/2013-05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137例185眼和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139例185眼患者资料,观察比较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视力,角膜水肿,角膜散光,眼压等情况。结果:术后第1d,视力恢复中切口组高于超声乳化组,术后第3d;1,3mo视力恢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d角膜水肿情况超声乳化组(45眼)高于中切口组(20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65,P=0.0006);两组病例术中后囊膜破裂无显著差异(χ2=0.094,P=0.759)。采用矢量分析法计算术后1 wk;1,3 mo平均性手术诱发性角膜散光,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术式诱发性角膜散光度数有显著性差异( u=6.661,6.880,4.187,均P=0.00)。术前、术后1 d;1 wk;1,3 mo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之间眼压无显著性差异( u=1.858,0.963,0.471,1.349,1.388;P=0.063,0.335,0.638,0.177,0.165)。而囊外摘除组与超声乳化组,术后第1d较术前眼压均升高,有显著差异( u=19.86,19.39;均P=0.00),此后1wk;1,3mo,术眼眼压较术前均有显著性降低,降压幅度大约为2~3mmHg,两组眼压变化趋势相同。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均能有效治疗白内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相当,对眼压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且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由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具有操作简便、恢复快、仪器价格低廉等优势,且基层医院大规模防盲手术对象大部分为硬核白内障,结合当地基层医院和医生的实际情况,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安全、有效、易于操作,更适宜对高龄硬核白内障患者开展大规模防盲手术。

    作者:文燕梅;李丽辉;罗云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比较

    目的::比较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手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中使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0例65眼随机分为三组,手术均采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中分别采用0.15g/L丝裂霉素21例22眼,采用0.25 g/L丝裂霉素20例22眼,采用0.4g/L丝裂霉素19例21眼,治疗术后随访6mo~2a。结果:三组复发率分别为9%,5%,5%,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6%,33%,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15g/L,0.25g/L和0.4g/L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相似,但并发症0.15g/L浓度组发生率更低,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高琳;艾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羊膜移植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及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2例曾行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的患者,其中82例行羊膜移植术治疗,90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60例在术中应用0.2 g/L丝裂霉素C治疗,比较三种术式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低于羊膜移植术(P<0.05);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之间复发率无差异(P>0.05)。角膜上皮缺损,流泪和畏光在0.2g/L丝裂霉素组发生比例较其他两组高(P<0.05),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和羊膜移植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充血及结膜下出血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其他两种术式相比,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有着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张岩;孔令普;王翠;马军艳;吕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伴有睫状体分离的复杂性眼外伤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伴有睫状体分离的复杂性眼外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伴有不同程度睫状体分离的复杂性眼外伤患者68例,行玻璃体切除和(或)联合睫状体复位术。结果:术后随访10~36(平均17.0±5.7)mo,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眼压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睫状体复位成功率91%。结论:对于伴有睫状体损伤的复杂性眼外伤患者,行玻璃体切除和(或)睫状体复位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尚彦霞;赵迷英;张卫红;刘芳;马莉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SlRT1作为靶点治疗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沉默信号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protein 1, SIRT1)是sirtuins成员之一,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它的活性依赖尼克酰胺腺苷酸二核苷酸(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并受其调节。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SIRT1在年龄相关性眼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综述对于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 RES)与视网膜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SIRT1成为常见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张燕;卢博喻;张慧敏;魏世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