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lRT1作为靶点治疗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张燕;卢博喻;张慧敏;魏世辉

关键词:SIRT1, 神经保护, 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
摘要:沉默信号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protein 1, SIRT1)是sirtuins成员之一,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它的活性依赖尼克酰胺腺苷酸二核苷酸(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并受其调节。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SIRT1在年龄相关性眼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综述对于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 RES)与视网膜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SIRT1成为常见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双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120眼,按术后屈光度分为-1.0~-2.0D( A组)、-2.25~-3.0D (B组)、-3.25~-4.0D(C 组)三组,观察患者术后3mo的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及日常视觉活动量表调查,以评估术后患者视力状况。结果:术后3mo,三组裸眼远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佳矫正远视力三组间无差别;三组裸眼近视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好为C组,次之为B组,差为A组。三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无组间差异,而三组术后戴镜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应结合患者的不同需求预留术后屈光度。对于术前无戴镜习惯,且无近距离工作要求者,可预留较少的近视度数;而能接受术后配戴中低度数的远视力矫正镜,且有近距离工作要求者,可预留较高的近视度数。

    作者:张婉琪;张少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的研究与进展

    由于角膜供体材料严重短缺以及供体年龄限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临床广泛开展受到严重制约,应用组织工程体外培养高密度、具备常规六角形态和健康内皮功能的角膜内皮细胞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角膜内皮种子细胞的来源、载体的选择及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方法、免疫机制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作者:赵思婕;刘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初学者行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学习方法,研究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3-12由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初学者完成的1080眼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A,B,C,D 4组,每组270眼。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累积发散能量( 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发症率、术后1d;1mo佳矫正远视力( 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分析各组的手术效果。结果: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术后1 mo的BCDVA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手术时间为25.15±3.11min,显著长于B组(15.20±3.40min)、C组(14.71±3.02min)和D组(14.41±2.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组Ⅱ级核和Ⅲ级核的CDE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1)。 B组(95.9%)、C组(97.8%)和D组(98.5%)的撕囊成功率均高于A组(80.7%)(均P<0.01)。 A组后囊膜破裂发生率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5),但C组与D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B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和术后1d BCD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P=0.53)。结论: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规范训练,选择合适的患者,正确处理并发症等有利于初学者安全的学习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作者:许荣;王勇;赵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羊膜移植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及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2例曾行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的患者,其中82例行羊膜移植术治疗,90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60例在术中应用0.2 g/L丝裂霉素C治疗,比较三种术式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低于羊膜移植术(P<0.05);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之间复发率无差异(P>0.05)。角膜上皮缺损,流泪和畏光在0.2g/L丝裂霉素组发生比例较其他两组高(P<0.05),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和羊膜移植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充血及结膜下出血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其他两种术式相比,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有着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张岩;孔令普;王翠;马军艳;吕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普罗布考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应用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于2012-01/2013-08选取门诊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常规药物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普罗布考(0.375g,每日2次),平均随访11.58±0.17 mo。同时征集基线情况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进展率及缓解率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总抗氧化能力( TAOC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缓解率及进展率分别为3%及19%,而观察组患者经普罗布考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缓解率及进展率分别为18%及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AOC, SOD,MDA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TAOC,SOD明显增高,MDA显著降低(P<0.05),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能改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抗氧化应激状态,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蒋苏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白内障术前行相关检查对视功能评估及视网膜疾病检出的有效性探索

    目的::评价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FVEP )、闪光视网膜电图( FERG)或图形视网膜电图( PERG)、眼底照相、眼部B超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应用于白内障术前对视功能的评估及对视网膜疾病检出的有效性观察。方法:对148例196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用眼科电生理仪、眼底照相、眼部B超和OCT,根据FVEP和FERG (或PERG)、眼底照相、OCT、眼部B超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148例196眼中,B超检查显示玻璃体混浊165眼(84.2%),无法获取B超图像31眼(15.8%);成功获取眼底照相图像161眼(80.6%),无法获取图像35眼(19.4%);获得有价值 VEP、ERG 58眼(29.6%), VEP、ERG未见明显异常138眼(70.4%);成功获取OCT图像167眼(85.2%),无法获取 OCT 图像29眼(14.8%)。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眼底照相、眼部B 超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结果可对白内障患者术前的视功能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多种检查方法相互配合,可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手术前对视网膜疾病以及其他眼科疾病的检出率。

    作者:陈炜;王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准分子激光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 PTK)在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BK)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10/2014-07于我院眼科接受诊疗的BK患者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采用PTK术对其进行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 BCVA )、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度数、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EC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前BCVA、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0.05±0.01,37.02±5.38,1.08±0.67D,均显著小于术后(分别为0.45±0.13,46.27±7.02,1.92±0.7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角膜厚度为492.33±18.27μm,显著大于术后377.27±22.49μm(P<0.05);本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未见原有角膜病变复发,仅2例术后出现轻微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给予激素类滴眼液点眼后均完全消退。结论:准分子激光术在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中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安全性高,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胡艳波;张海侠;王艳爽;顾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167眼RV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82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组60例85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和益脉康片,观察3个疗程,对治疗前后的视力、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60例85眼中,显效15例23眼,有效42例57眼,无效3例5眼,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60例82眼中,显效8例12眼,有效38例49眼,无效14例21眼,有效率为74.4%,两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安全有效,治疗RVO疗效显著。

    作者:郑惠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角膜缘松解切开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中应用角膜缘松解切开矫正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105例185眼,随机分为角膜缘松解切开组( A组)60例105眼,角膜缘松解切开联合ICL植入术;手术对照组( B组)45例80眼,仅施行常规ICL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 wk;1,3 mo进行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佳矫正视力(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检查,观察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后1,3 mo UCVA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wk;1,3 mo BCVA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 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1.52±0.55D,B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1.48±0.57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术后1wk;1,3mo平均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0.55±0.41,0.60±0.38,0.51±0.32D, B组术后1wk;1,3mo平均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20±0.48,0.93±0.47,0.96±0.40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wk;1,3mo角膜散光差值变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RIs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平均角膜散光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L术中应用角膜缘松解切开矫正散光,可安全有效的减少角膜散光,提高UCVA、改善视觉质量。

    作者:李臻;杜慧斌;韩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目的::探讨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眼底外科收治的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0例10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眼。观察组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对照组沿用传统角膜缘球结膜切口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6~18mo,观察两组术后眼底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提高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6.22%和8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视力提高45眼和38眼,分别占84.90%和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6眼和17眼发生并发症,分别占11.32%和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式微创小切口巩膜外加压手术可显著提高单纯性视网膜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改善视功能,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提供又一新的科学、严谨、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云环;闫忠阳;李善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现状

    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利用光敏剂和光产生的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已成为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动力疗法联合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即对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李凌;戚海慧;马雪英;张蓉;关瑞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飞秒激光制瓣LASl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观察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 LASIK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方法:随机选取2013-05/09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45例88眼,术前、术后1 mo和术后1 a时,使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仪测量患者角膜中央区单位面积内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测量指标包括角膜内皮细胞数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等,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期内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1mo时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815.34±297.07个/mm2,较术前减少2.64%(t=4.60,P=0.00),术后1mo和术后1a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mo 时患者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为118.47±31.58μm2,较术前显著增加(t=-3.87,P=0.03),而术后1 mo和术后1 a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等指标在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早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轻度下降,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未受到显著影响,随访期内未发生进行性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作者:芦晓磊;杨方列;包煜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吡非尼酮对大鼠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 Pirfenidone,PFD)对体外培养大鼠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及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角膜基质细胞,根据PFD用药的不同浓度分为对照组(0mg/mL)、实验组Ⅰ(0.15mg/mL)、实验组Ⅱ(0.3mg/mL)、实验组Ⅲ(1mg/mL),加药48h后应用CCK-8法检测其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ki-67和TGF-β1表达的变化。结果:CCK-8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各实验组对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大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均P<0.05);免疫细胞化学显示PFD能明显降低ki-67阳性指数( 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PFD能降低TGF-β1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结论:PFD对大鼠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机制与下调TGF-β1表达密切相关,在减轻角膜创伤愈合方面具有潜在的运用前景。

    作者:陈俊杰;吴共发;林俊汕;曾宇婷;黄绮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致盲性退行性眼底病变,全球约有3000万老年黄斑变性患者,每年约有50万人因此致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AMD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已跃居我国第三大致盲原因。目前,AM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反应, VEGF形成及遗传调控密切相关。临床上主要有光动力疗法、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激光光凝、黄斑下手术、经瞳孔温热治疗、中医药治疗以及玻璃体腔注射VEGF拮抗剂如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方法。本文主要就AMD有关的流行病学因素做一系统阐述,并重点就遗传调控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武明星;郑政;周希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关系

    线粒体既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器,又是决定细胞存活及凋亡的重要因素。线粒体损伤、功能失调与多种神经元退行性变疾病发生发展均密切相关。青光眼为视神经病变的一种,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的氧化应激在青光眼的发病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害过程中尤其重要。本文对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关系的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作者:韩茜;余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液的影响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液的影响。方法: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1 a以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0例80眼,平均年龄13.68±2.32岁,戴镜前平均等效球镜-3.61±1.48D,夜间戴镜8~10h,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wk;1,3,6,12mo的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表面规则指数( SRI)、泪膜破裂时间( BUT)、泪液基础分泌量、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的情况。结果:戴镜后12 mo与戴镜前相比,屈光度明显降低,平均等效球镜从-3.61±1.48D下降为-1.39±1.3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9±1.55D下降为40.13±1.4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RI升高,从0.34±0.01增加到0.37±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BUT 减少,从10.39±2.25s下降到7.26±1.77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以上指标均在戴镜1wk后趋于稳定,戴镜后1,3,6,12mo各指标与戴镜后1wk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泪液基础分泌量戴镜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病例数增加,以Ⅰ级为主,戴镜后1wk;1,3,6,12mo角膜染色Ⅰ级分别为15眼(18.8%),9眼(11.3%),13眼(16.3%),9眼(11.3%),12眼(15.0%)。戴镜后各时间点,角膜荧光素染色Ⅰ级者的BUT均比0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使近视度下降,角膜变平坦,不影响泪液的基础分泌,但泪膜稳定性下降,应注意定期随访。

    作者:李健;董平;王承昕;刘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显微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与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疗效。方法:对93例9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机分为两组, A组47例采用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B组46例采用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观察术后2 wk手术成功率及视力提升率。结果:A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5.74%, B组为80.43%。 A组术后视力提升率为82.98%,B组67.39%。 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结论:显微镜直视下手术较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率更高,且更简便、精确、易操作,能有效延长主刀医师的手术年限。

    作者:沈志新;高恩芳;翁文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SD-OCT观察CSCR形态学改变与视力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i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黄斑区形态学的改变与视力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CSCR患者38例38眼,根据佳矫正视力进行分组,第一组BCVA为1.0~0.6(logMAR 0~0.176)者17例(45%),第二组 BCVA 为0.6~0.3(logMAR 0.176~0.477)者19例(50%),第三组BCVA低于6/18( logMAR 0.477)者2例(5%)。应用频域OCT进行检查。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2.50±5.41岁,平均logMAR 视力为0.176±0.0185,RPE脱离21眼(55%),其中单处脱离14眼(67%),多处脱离7眼(33%),RPE 不规则凸起7眼(18%),单纯RPE层颗粒状沉积5眼(13%)。平均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是259.11±128.78μm。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外核层的厚度第一组为70.1±9.08μm,6mo后为66.5±8.13μm;第二组为81.6±8.16μm,6mo 后为67.8±7.49μm;第三组为91.9±8.03μm,6mo 后为58.6± 7.26μm;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急性期光感受器层平均厚度为93.10μm,6mo后平均为75.69μm (P=0.012)。结论:在急性期CSCR视力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尤其是脱离高度及外核层的厚度有密切的关系,而色素上皮层脱离的类型、部位及是否存在纤维沉积与视力无明显关系。恢复期 CSCR 视力与外核层变薄有着显著地联系。

    作者:龚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lK术后干眼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应用Oculus干眼分析仪观察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干眼情况。方法:收集2014-01/04在潍坊眼科医院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S-LASIK)及机械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的患者60例120眼,年龄27.46±6.65岁。其中LASIK组28例56眼, FS-LASIK组32例64眼。应用Oculus干眼分析仪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 wk及术后1 mo时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随时间的变化。结果:Oculus 干眼分析仪检查术前泪河高度为0.25±0.10mm,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6.70±3.86s,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10.14±4.51 s。术后1 wk 泪河高度为0.19±0.04mm,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4.87±1.71s,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7.77±2.30s,两组患者术后1wk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泪河高度为0.19±0.18mm,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8.72±2.54s,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5.02±2.30s,两组患者术后1mo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与术后1 wk泪河高度及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mo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后1 wk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S-LASIK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板层刀制瓣LASIK和FS-LASIK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的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加用人工泪液干眼症状有所改善。 Oculus干眼分析仪非侵入性的反映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有利于LASIK术后干眼的快速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

    作者:付梦军;王锐;张浩润;赵静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

    目的::观察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05/12在嵊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9例198眼近视青少年(12~18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周边视力控制技术组,配戴具有矫正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功能的特制镜片;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配镜后每3 mo复查,必要时更换同类镜片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结果:观察18mo,各组治疗前后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组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视增长量为-0.65±0.65D,眼轴增长量为0.23±0.22mm,对照组近视增长量为-1.17±0.50D,眼轴增长量为0.41±0.17mm,两组近视增长量及眼轴增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作者:黄金鸥;魏肖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