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霞;梁晟崎;杨帆;梁皓;杜毅;谭少健
目的::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 RGP)矫正高度近视及散光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41例近视(平均屈光度-9.03±6.19DS,大值-23.00DS)、散光(平均-1.41±1.32DC,大值-5.50DC)患者,共计65眼,用RGP进行矫正,并与患者自身使用框架眼镜,在自然瞳孔下验光的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结果:近视、散光65眼配制了RGP,RGP基弧( BC)绝大多数位于7.20~8.25mm区间内,度数-9.92±5.96DS。 RGP矫正视力达到1.0的占46.2%,0.6以上的占80.1%,框架眼镜矫正视力达到1.0的占28%,0.6以上的占60%。RGP佳矫正视力为0.81±0.22,框架眼镜的佳矫正视力为0.66 ± 0.28。 RGP的佳矫正视力优于框架眼镜( P<0.01)。 RGP比较框架眼镜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有40眼(62%),视力不变有24眼(37%),视力下降一行的1眼(2%)。结论:RGP在矫正高度近视、散光方面效果优于普通框架眼镜。
作者:董泽红;赵炜;王雨生;鱼晓妮;任玉凤;冯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i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黄斑区形态学的改变与视力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CSCR患者38例38眼,根据佳矫正视力进行分组,第一组BCVA为1.0~0.6(logMAR 0~0.176)者17例(45%),第二组 BCVA 为0.6~0.3(logMAR 0.176~0.477)者19例(50%),第三组BCVA低于6/18( logMAR 0.477)者2例(5%)。应用频域OCT进行检查。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2.50±5.41岁,平均logMAR 视力为0.176±0.0185,RPE脱离21眼(55%),其中单处脱离14眼(67%),多处脱离7眼(33%),RPE 不规则凸起7眼(18%),单纯RPE层颗粒状沉积5眼(13%)。平均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是259.11±128.78μm。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外核层的厚度第一组为70.1±9.08μm,6mo后为66.5±8.13μm;第二组为81.6±8.16μm,6mo 后为67.8±7.49μm;第三组为91.9±8.03μm,6mo 后为58.6± 7.26μm;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急性期光感受器层平均厚度为93.10μm,6mo后平均为75.69μm (P=0.012)。结论:在急性期CSCR视力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尤其是脱离高度及外核层的厚度有密切的关系,而色素上皮层脱离的类型、部位及是否存在纤维沉积与视力无明显关系。恢复期 CSCR 视力与外核层变薄有着显著地联系。
作者:龚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05/12在嵊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9例198眼近视青少年(12~18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周边视力控制技术组,配戴具有矫正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功能的特制镜片;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配镜后每3 mo复查,必要时更换同类镜片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结果:观察18mo,各组治疗前后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组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视增长量为-0.65±0.65D,眼轴增长量为0.23±0.22mm,对照组近视增长量为-1.17±0.50D,眼轴增长量为0.41±0.17mm,两组近视增长量及眼轴增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作者:黄金鸥;魏肖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用23 G针头直接穿刺制作巩膜隧道的方式植入Ahmed青光眼阀( Ahmed glaucoma valve,AGV)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观察44例44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应用23 G针头直接穿刺制作巩膜隧道,行青光眼阀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并发症,并与术前进行对比。结果:本组患者成功率84.1%。术前眼压:52.1±10.1mmHg,后一次随访眼压15.6±6.9mmHg。视力提高者11眼,视力无改变者27眼,视力降低者6眼。并发症包括:浅前房4例,脉络膜脱离3例,引流管移位1例,前房积血6例,引流管阻塞1例,脉络膜驱逐性出血1例,引流盘包裹5例。结论:直接穿刺巩膜隧道的方法植入青光眼阀,手术操作简单可行,避免了制瓣及异体巩膜移植,并简化了手术操作,防止术后房水管周渗漏,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为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徐智科;邓学杰;刘琼;毕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分析羊膜移植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及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2例曾行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的患者,其中82例行羊膜移植术治疗,90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60例在术中应用0.2 g/L丝裂霉素C治疗,比较三种术式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低于羊膜移植术(P<0.05);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之间复发率无差异(P>0.05)。角膜上皮缺损,流泪和畏光在0.2g/L丝裂霉素组发生比例较其他两组高(P<0.05),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和羊膜移植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充血及结膜下出血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其他两种术式相比,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有着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张岩;孔令普;王翠;马军艳;吕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眼底外科收治的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0例10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眼。观察组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对照组沿用传统角膜缘球结膜切口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6~18mo,观察两组术后眼底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提高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6.22%和8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视力提高45眼和38眼,分别占84.90%和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6眼和17眼发生并发症,分别占11.32%和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式微创小切口巩膜外加压手术可显著提高单纯性视网膜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改善视功能,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提供又一新的科学、严谨、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云环;闫忠阳;李善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后捐献(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角膜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安全性。方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采用DCD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3~4 mo检测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及佳矫正视力。结果:共统计14例26眼DCD角膜供体纳入本研究。供体年龄0.5~61(平均38.3±15.6)岁;死亡原因包括脑外伤9例,心肌梗塞2例,脑干出血2例,呼吸循环衰竭1例。14例DCD捐献者28眼,因2眼暴露性角膜炎用作科学研究,共26眼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后3~4 mo未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手术后3~4 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794~4347(平均2305±827)个/mm2,其中低于1000个/mm2者1例(3.8%),1000~2000个/mm2者9例(34.6%),大于2000个/mm2者16例(61.5%)。26例角膜移植受者年龄20~80(平均40.7±17.1)岁。手术前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08(平均0.027±0.024);手术后3~4mo佳矫正视力为0.2~0.8(平均0.52±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96,P<0.01)。结论:DCD捐献角膜用作穿透性角膜移植供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徐晶;张虹;蒋继贫;徐玲娟;杜建芳;陈敏;马剑晴;李贵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167眼RV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82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组60例85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和益脉康片,观察3个疗程,对治疗前后的视力、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60例85眼中,显效15例23眼,有效42例57眼,无效3例5眼,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60例82眼中,显效8例12眼,有效38例49眼,无效14例21眼,有效率为74.4%,两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安全有效,治疗RVO疗效显著。
作者:郑惠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造成的不可逆盲的严重眼部并发症,而黄斑水肿是导致DR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参与的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与视网膜内外屏障破坏有关,导致了黄斑区的异常增厚水肿。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激光光凝、药物治疗及手术。由于炎症介质是引起糖尿病黄斑水肿( 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重要因素,因此药物治疗是DME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本文就 DME 的相关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蔡蕾;徐国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学习方法,研究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3-12由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初学者完成的1080眼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A,B,C,D 4组,每组270眼。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累积发散能量( 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发症率、术后1d;1mo佳矫正远视力( 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分析各组的手术效果。结果: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术后1 mo的BCDVA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手术时间为25.15±3.11min,显著长于B组(15.20±3.40min)、C组(14.71±3.02min)和D组(14.41±2.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组Ⅱ级核和Ⅲ级核的CDE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1)。 B组(95.9%)、C组(97.8%)和D组(98.5%)的撕囊成功率均高于A组(80.7%)(均P<0.01)。 A组后囊膜破裂发生率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5),但C组与D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B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和术后1d BCD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P=0.53)。结论: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规范训练,选择合适的患者,正确处理并发症等有利于初学者安全的学习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作者:许荣;王勇;赵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下睑缩肌转位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86眼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采用下睑缩肌转位术矫正作为试验组,另42例68眼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采用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矫正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 wk患者的矫正率、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并随访6~12mo,观察远期复发率、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结果:术后1 wk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mo,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相比,下睑缩肌转位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在术后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黄瑞尧;李万鹏;蒋克非;向小芳;黄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致盲性退行性眼底病变,全球约有3000万老年黄斑变性患者,每年约有50万人因此致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AMD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已跃居我国第三大致盲原因。目前,AM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反应, VEGF形成及遗传调控密切相关。临床上主要有光动力疗法、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激光光凝、黄斑下手术、经瞳孔温热治疗、中医药治疗以及玻璃体腔注射VEGF拮抗剂如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方法。本文主要就AMD有关的流行病学因素做一系统阐述,并重点就遗传调控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武明星;郑政;周希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体位改变对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波动的影响,并探讨这一影响对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51例6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以Perkins压平眼压计检测患者坐位(初坐位)眼压后,要求患者平卧25min,检测眼压,继而要求患者行坐位(终坐位),持续15 min,检测眼压。按眼压极差是否≥5 mmHg将其划分为高波动组和低波动组。统计视野进展情况(以AGIS得分评价)、HPA分期,评价眼压极差与其相关性。每3mo复查,持续1a,评价眼压极差与AGIS得分变化趋势。结果:初坐位眼压18.1±2.2mmHg,同一体位多时点眼压无显著差异(P>0.05),眼压极差4.1±1.5mmHg;低波动组AGIS视野稳定者及HPA早期者显著多于高波动组( P<0.001;P<0.05),眼压极差与 AGIS 显著正相关( r=0.412,P<0.001);随时间延长,视野进展人数上升,眼压极差上升,且任意时刻两者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患者体位改变下眼压波动与视野进展程度有关,可通过检测眼压波动简单预测患者预后,从而调整眼压控制方案。
作者:李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应用Meta 分析探讨 IGF-1基因2个多态性位点( rs6214和rs12423791)与高度近视易患性的关系。方法:两名作者独立检索 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从建库到2014-03-12发表的文献,合并效应采用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进行评价, Meta分析软件运用RevMan5.2和Stata 12.0。结果:五篇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包括病例组2585例,对照组3327例,各基因模型均显示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高度近视易患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尚不能认为 IGF-1两个位点rs6214A/G,rs12324791G/C 基因多态性与高度近视有关联性。
作者:胡美霞;梁晟崎;杨帆;梁皓;杜毅;谭少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沉默信号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protein 1, SIRT1)是sirtuins成员之一,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它的活性依赖尼克酰胺腺苷酸二核苷酸(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并受其调节。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SIRT1在年龄相关性眼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综述对于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 RES)与视网膜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SIRT1成为常见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张燕;卢博喻;张慧敏;魏世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眼前段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回顾2011-01/2013-06我院行眼前段术后出现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28例28眼。采取常规治疗2 wk后角膜上皮持续不愈,予高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至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后摘镜,同一软镜持续佩戴不超过3wk,否则需更换新镜。随诊观察6mo,主要观察指标: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及眼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其中治愈21眼(75.00%),显效5眼(17.86%),有效2眼(7.14%),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100.00%。25例(89.29%)眼部不适症状在2d 内基本缓解,3例(10.71%)眼部不适症状在1wk内缓解;6例(21.43%)在佩戴3wk内上皮愈合,13例(46.43%)在佩戴6wk内愈合,7例(25.00%)在佩戴9wk内修复,2例(7.14%)佩戴超过12wk,角膜上皮较前修复。均无继发感染迹象。观察6 mo无明显复发迹象。结论:高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能明显促进眼前段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同时迅速有效缓解各种伴随的眼部刺激症状。
作者:彭稚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渝中区视力残疾人群现状,为改善其生存质量提供参考对策。方法:对重庆市渝中区残联2009-01-21/2013-07-17登记在册的视力残疾人群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性别和年龄构成比、视力残疾水平等级差异、致残原因差异等。结果:男女视力残疾总数无明显差异,6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四级视力残疾所占比例大,其次为一级、二级、三级;视力残疾的主要致残病因依次是屈光不正(高度近视)、视网膜和色素膜病变、外伤、视神经病变、青光眼、角膜病、遗传和先天异常或发育障碍、白内障、弱视、不明原因、中毒、沙眼、其他(高烧)。结论:应当加强重庆市渝中区青少年近视的防控以及视网膜、色素膜疾病的诊治,才能有效降低因近视、视网膜和色素膜疾病导致的视力残疾。
作者:罗霁菡;匡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120眼,按术后屈光度分为-1.0~-2.0D( A组)、-2.25~-3.0D (B组)、-3.25~-4.0D(C 组)三组,观察患者术后3mo的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及日常视觉活动量表调查,以评估术后患者视力状况。结果:术后3mo,三组裸眼远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佳矫正远视力三组间无差别;三组裸眼近视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好为C组,次之为B组,差为A组。三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无组间差异,而三组术后戴镜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应结合患者的不同需求预留术后屈光度。对于术前无戴镜习惯,且无近距离工作要求者,可预留较少的近视度数;而能接受术后配戴中低度数的远视力矫正镜,且有近距离工作要求者,可预留较高的近视度数。
作者:张婉琪;张少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眼前节生物测量参数。方法:对46例46眼AACG组患者、52例52眼浅前房组患者和50例50眼正常眼组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组,应用接触式A超对三组受检者进行眼前节生物测量,包括前房拥挤率( chamber crowd ratio, CCR )、晶状体厚度( lens thickness,LT)、晶状体位置( lens position,LP)、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对三组间眼前节生物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年龄段(50~59岁、60~69岁、70岁以上):AACG组、浅前房组和正常眼组生物测量参数比较, CCR,LT,LP和AC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急性PACG组和浅前房组两两比较,各年龄段中:仅CCR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LT,LP和A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R可以作为评价AACG患者眼前节拥挤状态的指标,其敏感性优于LT和LP。
作者:边俊杰;戴惟葭;刘大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远期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我院2013-01/2014-01先天性白内障患儿70例110眼,按患者年龄分为A组(<2岁)、B组(2~6岁)、C组(7~12岁),均进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比较三组术后角膜曲率、眼轴、屈光状态情况,分析其眼轴变化影响因素。结果:A组、B组、C组术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与术后3mo角膜曲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术后与术后3mo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mo角膜曲率差异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术后3mo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术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与术后3mo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术后与术后3 mo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术后3mo眼轴长度差异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术后3mo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呈现近视移动变化趋势,A组术后屈光变化率及屈光度变化显著高于B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屈光状态呈现近视化趋势,2岁以下患儿表现显著。近视化影响因素主要为眼轴增长。
作者:黄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