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氨基苷类抗生素体液浓度微生物测定法的改进及其与β-内酰胺类合用药动学研究的进展

马统勋;张莉蓉

关键词:氨基苷类抗生素, 体液浓度, 微生物测定法, 内酰胺类, 临床合理用药, 药动学研究, 血药浓度监测, 严重感染, 微生物法, 浓度测定, 联合用药, 安全范围, 肾毒性, 金葡萄, 耐药
摘要:氨基苷类(AGS)抗生素临床常用于G-菌及耐药金葡萄等的严重感染,且常与β-内酰胺类合用.但因其安全范围小,用药不慎易致耳、肾毒性.因此进行合用时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与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本室多年来对AGS体液浓度测定微生物法的改进及联合用药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现作一综述以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时参考.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麻风病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国志愿者口服克拉霉素片剂的药代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健康志愿者9名采用三交叉设计分别口服500mg国产西安制药厂克拉霉素片剂A,丽珠制药厂克拉霉素片剂B(250mg/片)及进口克拉仙片(KLACID,250mg/片).克拉霉素的血清浓度用微生物法进行测定.这三种血清药物浓度-时间过程十分相似,符合开放二室模型.片剂A,B与KALCID的药动学参数如下:Tmax分别为2.06±0.30,2.11±0.42及1.89±0.33h;Cmax分别为2.47±0.30,2.63±0.25及2.64±0.33mg/L;AUC分别为21.50±3.53,19.10±2.39及19.92±2.63mg/L·h.以KLACID作为参考标准,其生物利用度为100%,A,B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7.9%与95.9%.本试验的药动学参数与文献报道日本志愿者相仿,但比西方志愿者高约1.5~2倍,东西方志愿者有如此大的差异是值得研究的,在临床治疗中对肝、肾功能不全或老年患者应注意血药监测并调整剂量.

    作者:洪诤;尹华熙;洪思佳;王浴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模拟肽(BNEP)体内外中和内毒素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模拟肽(BNEP)在体内、体外中和内毒素的能力.方法:1. BNEP与LPS结合的亲和力的测定:应用生物传感器测定BNEP与LPS及LPS的活性中心Lipid A结合的亲和力.2.体外中和作用:将不同浓度的BNEP、多粘菌素B与定量的LPS 37℃孵育30min,分别应用生物传感器及动态比浊法鲎试验检测孵育后混合溶液中的LPS残余量.3. 体内中作用:NIH小鼠15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LPS、BNEP组,每组5只.通过尾静脉给药,LPS组:E.coli O55.B5按10mg/kg+等量生理盐水;BNEP组:按BNEP 10mg/kg+LPS 10mg/kg;NS组按100ul/10g给生理盐水,60min后眶动脉取血,应用鲎试验动态比浊法测定LPS水平.结果:BNEP与LPS及Lipid A具有高亲合力结合能力,其KD值分别为4.88e-08M及2.18e-08M;在体外约8ug/ml的BNEP可中和2ng/ml的LPS;在体内BNEP可显著降低动物循环血中的LPS水平.结论:BNEP具有较强的中和内毒素作用.

    作者:卫国;吕根法;郭毅斌;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蛋白酶活性检定及其在特定基质1D与2D凝胶中的特性:一种生物样品中分离、鉴定新的活性型蛋白酶的方法

    The emergence of bacterial pathogen resistance to common antibiotics strongly supports the necessity to develop alternative mechanisms for combating drug-resistant forms of these infective organisms. Currently, few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have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of interrupting metabolic pathways other than those that are known to be involved in cell wall biosynthesis. Bacterial proteases have been show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infection and their inhibitors can retard the growth,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bacterial pathogens. To separate and identify these proteases, we have developed a specific, sensitive assay in SDS-polyacrylamide gels after 2D electrophoresis. This method allows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rotease cleavage specificity, molecular weight, isoelectric point, and if necessary, amino acid sequencing.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过敏反应与HLA基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过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反应,过敏原包括花粉、食物、药物等.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极为广泛,正常人发病率约为10%~60%.由于过敏反应性疾病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其发病.因此,关于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以及过敏病人的防治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作者:杨静;乔海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前瞻性观察

    氟喹诺酮类 (fluoroquinolones, FQs)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报告日渐增多.因此,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该类药物和新品种的开发,亟待对FQs进行安全性评价.

    作者:张莉蓉;王永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青霉素类过敏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不同抗原的增殖反应

    目的:探讨青霉素过敏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方法:分离出16例青霉素类过敏病人,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用青霉素G(PG)钠盐及其侧链苯乙酸(PHA)、青霉素V(PV)钾及其侧链苯氧乙酸(PHOA)、氨苄西林(AMP)及其侧链α-氨基苯乙酸(NPG)、阿莫西林(AX)及其侧链对羟基-α-氨基苯乙酸(PHPG)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对PBMCs进行刺激,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测定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过敏病人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到上述9种抗原刺激后增殖阳性率分别为68.75%、50%、56.25%、37.5%、50%、37.5%、37.5%、31.25%和43.75%.对青霉素类药物的阳性率均比其相应结构侧链为高,其中对PG的阳性率高.对一种刺激物、一种青霉素类药物及其侧链、其他两种或两种以上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5%,12.5%,62.5%.可根据其增殖情况将T细胞系(TCLs)分为两类:一类为非特异性的同时对多种刺激物发生增殖反应;另一类为特异性的仅对一种刺激物、一种药物及其侧链发生增殖反应.结论:青霉素类抗生素及其侧链、母核均可刺激青霉素类过敏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增殖的TCLs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

    作者:乔海灵;田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抗生素和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和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

    目的: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和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以及与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4月~2003年1月我院临床分离的101株鲍曼不动杆菌以及2003年2月~4月我院临床分离的以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鉴定药敏仪确定的对亚胺培南和(或)对头孢他啶耐药的69株鲍曼不动杆菌和23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他啶的低抑菌浓度(MICs),将对亚胺培南耐药和(或)对头孢他啶高度耐药(MIC>128μg/ml)的菌株分别采用三种方法检测是否产金属β内酰胺酶,并且测定了对亚胺培南-三唑巴坦和头孢他啶-三唑巴坦的低抑菌浓度(MICs).

    作者:宗志勇;雷秉钧;吕晓菊;范昕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双唑泰棉栓的体外抗病原微生物及实验性阴道炎治疗作用研究

    双唑泰棉栓是一混合物,其主要成分包括克霉唑、甲硝唑和洗必泰.我们采用了体外二倍稀释法进行了该药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和滴虫MIC50的测定,在体内我们采用培养的白色念珠菌和厌氧菌造成实验性大鼠阴道炎模型并进行治疗,以阴道分泌物培养,阴道炎症引起的外阴肉眼改变的量化评分及阴道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双唑泰棉栓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所试验的48株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核梭杆菌、牙龈拟杆菌、躯体拟杆菌、多毛拟杆菌、消化链球菌)作用十分强.

    作者:周黎明;匡湘红;杨新云;荣祖元;张淑华;刘松青;王浴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青霉素类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与HLA-DRB基因多态性

    目的:探讨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与HLA-DRB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397例过敏病人和101例正常人血清中8种抗原决定簇(BPO-PLL、PVO-PLL、APO-PLL、AXO-PLL、BPA-PLL、PVA-PLL、APA-PLL、AXA-PLL)特异性IgE抗体,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的方法检测了113例过敏病人和87例正常人HLA-DRB基因型.

    作者:杨静;乔海灵;刘久红;张跃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国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研究新进展

    70年代末期,在寻找抗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化合物时,发现了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carbapenems)类抗生素.本文就国外有关新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目前还未临床应用的与碳青霉烯结构相关的三环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研究新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李学如;贾文祥;杨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细胞周期与肿瘤基因治疗

    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从上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个有丝分裂结束为止,周而复始的生长过程,并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DNA合成后期(G2期)和有丝分裂期(M期),休眠期的细胞(G0期)已经退出细胞周期,但在一定的刺激因素作用下可以重新进入周期进行有丝分裂,他是肿瘤复发的根源.

    作者:杨云霞;包定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国西南地区2000~2002年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2000~2002年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西南4省市医院中的用药情况,评估其现状和趋势.方法:对西南4省市共51家医院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品种、用药金额、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2年西南4省市共应用氟喹诺酮药物13个品种;2000、2001、2002年的用药金额分别为7391、9342、13242万元,年平均增长34.08%,用药金额上升主要是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的用量增加所致; DDDs 2001、2002年比2000年平均减少17.58%和19.38%,主要是诺氟沙星的用量显著减少所致,但每年日平均用药金额无明显差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洛美沙星滴眼液和滴鼻液用量较大.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西南地区是一类使用普遍的抗菌药物.一些较新的氟喹诺酮药物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司帕沙星的用量逐年迅速增长.

    作者:夏培元;彭永富;刘松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生物传感技术应用于中和内毒素活性物质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亲合传感技术测定中和内毒素活性物质.方法:多粘菌素B与一定浓度的内毒素混合后,分别用生物亲合传感技术和鲎试验法,测定多粘菌素B中和内毒素的比值,同时用生物学方法对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多粘菌素B中和内毒素的比值,生物传感器技术为0.35ug∶1ng、动态浊度法为0.5mg∶1、基质显色法为1mg∶1,生物学测定结果与生物亲合传感技术测定结果相同.结论:运用生物亲合传感技术测定中和内毒素活性物质的结果更为准确、方便、快速,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吕根法;龚小云;卫国;王宁;肖光夏;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4-甲基-反-丙烯酸酯)苯基]-4,5-二-(4-N,N-甲基异丙基-氨基苯基)-1(H)-咪唑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一种新化合物2-[(4-甲基-反-丙烯酸酯)]-4,5-二-(4-N,N-甲基异丙基-氨基苯基)-1(H)-咪唑(FG020326)对人乳腺癌细胞阿霉素耐药株(MCF-7/adr)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药物细胞毒性作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该化合物对MCF-7/adr细胞及MCF-7细胞内ADM积累的影响.

    作者:陈黎明;符立悟;梁永恒;丁岩;熊慧瑜;杨小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青霉素过敏反应与IL-4、IL-13、IFN-γ

    目的:探讨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与IL-4、IL-13、IFN-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了145例过敏病人和62例正常人血清中的IL-4、IL-13和IFN-γ浓度;采用RAST法检测了过敏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中的8种特异性IgE抗体(BPO-PLL、PVO-PLL、APO-PLL、AXO-PLL、BPA-PLL、 PVA-PLL、APA-PLL、AXA-PLL).结果: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的青霉素过敏病人组IL-4、IL-13、IFN-γ血清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特异性IgE抗体阴性的青霉素过敏病人组IL-4、IFN-γ浓度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IL-4与IL-13的正相关有显著性(P<0.01);IL-4和IL-13与多种特异性抗体之间的正相关有显著性(P<0.01);随着病人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种类的增多,血清中IL-4、IL-13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青霉素过敏反应中,特异性抗体阳性类型的过敏反应与IL-4、IL-13、IFN-γ升高有关;特异性抗体阴性类型的过敏反应与IL-4、IFN-γ降低有关;IL-4、IL-13可能与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的产生有关;IL-4、IL-13的升高可能会增加病人对更多抗原的敏感性.

    作者:乔海灵;张跃文;杨静;刘久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诺氟沙星与对苯丙氨基苯乙酸合用诱导大鼠脑内IL-1β、iNOS mRNA的变化

    氟喹诺酮类(FQs)抗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但也存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FQs治疗伴有炎症的感染性疾病时,通常合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近,在人体和实验动物发现某些喹诺酮类与NSAIDs如芬布芬合用时,癫痫样发作尤易发生.

    作者:张莉蓉;王永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抗艾滋病药的评价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 HIV,又称艾滋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目前国外已被批准上市临床应用的抗艾滋病药的主要作用与分类如下:

    作者:赵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青霉素皮肤试验与特异性IgE

    目的:探讨青霉素皮试与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相关性,评价皮试的准确性与特异性,改进和完善该类药物过敏的诊断方法.方法:收集青霉素皮试阳性史者、青霉素皮试阳性即刻者和青霉素皮试阴性用药后出现过敏症状者三种过敏病人血清,共计259例,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法(radioallergsorbent test, RAST)检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结果: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总阳性率为62.2%(161/259);青霉素皮试阳性史者、青霉素皮试阳性即刻者和青霉素皮试阴性用药后出现过敏症状者三组之间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与皮试的符合率随着皮试阳性反应程度的增强而提高.皮试阳性史组8种特异性IgE抗体均低于皮试阳性即刻组,其中6种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过敏病人体内IgE抗体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过敏体质人群血清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高于非过敏体质人群(P<0.05).结论:过敏病人血清特异性IgE阳性率随着检测抗原种数的增加而提高,血清特异性IgE阳性率与皮试符合率随皮试阳性反应程度增强而提高.

    作者:乔海灵;刘久红;张跃文;杨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异鼠李素及黄酮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药异鼠李素及黄酮能否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及其初步研究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异鼠李素、黄酮加入体外培养的A549、MCF-7细胞中,用MTT比色法,细胞计数法,细胞形态学等观察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用流式细胞仪等观察其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新药异鼠李素及黄酮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与肿瘤细胞凋亡有关.结论:异鼠李素及黄酮是一种有较好前景的抗肿瘤的新型中药,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朱玲;王正荣;周黎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四川省生理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