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云;尹华熙;吴玉新;洪诤;王浴生
氨基苷类(AGS)抗生素临床常用于G-菌及耐药金葡萄等的严重感染,且常与β-内酰胺类合用.但因其安全范围小,用药不慎易致耳、肾毒性.因此进行合用时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与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本室多年来对AGS体液浓度测定微生物法的改进及联合用药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现作一综述以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时参考.
作者:马统勋;张莉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霉素类过敏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与IL-4RαQ576R等多态性位点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AST法检测了248例青霉素类过敏病人和101例正常人血清中的八种特异性IgE抗体(BPO-PLL、PVO-PLL、APO-PLL、AXO-PLL、BPA-PLL、 PVA-PLL、APA-PLL、AXA-PLL);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了158例过敏病人和90例正常对照的IL-4Rα Q576R、IL-4 C-589T、IL-13 R130Q、IL-4-IL-13-SNP3、IL-4-IL-13-SNP4、FcεRIβE237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
作者:张跃文;乔海灵;刘久红;杨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李文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内毒素(LPS)、细菌DNA均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主要启动因素.氯喹(CQ)为抗疟药,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拮抗LPS、细菌DNA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观察CQ对TLR4、TLR9表达的影响,探讨CQ拮抗LPS、细菌DNA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ANA-1;实验分正常对照(去热原水)组、LPS 1μg/ml刺激组、大肠杆菌DNA(EC DNA)10μg/ml刺激组及相应的CQ 1mg/ml处理组,CQ在加去热原水、LPS、EC DNA刺激前2h给药;采用RT-PCR技术,观察LPS、EC DNA刺激组及CQ处理组ANA-1表达TLR4、TLR9 mRNA的变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ANA-1细胞RNA含量.
作者:王良喜;周红;丁国富;鲁永玲;罗平;李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皮肤试验法是一种传统的变态反应特异性体内诊断方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的方法有斑贴试验法(patch test)、划痕试验(scratch test)、点刺试验(prick test)和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
作者:刘久红;乔海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与IL-4RαQ576R等多态性位点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了158例青霉素类过敏病人和90例正常人的IL-4Rα Q576R、IL-4 C-589T、IL-13 R130Q、IL-4-IL-13-SNP3、IL-4-IL-13-SNP4、FcεRIβE237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结果:IL-4Rα Q576R位点,过敏病人QQ基因型频率(77%)显著高于正常人(60%)(P<0.01);次要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阳性过敏病人IL-4Rα Q576R位点QQ基因型频率(79%)显著升高于正常人(P<0.01);过敏性休克病人QQ基因型频率(82%)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其它位点过敏病人与正常人间基因型频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可能与IL-4Rα Q576R位点有关.
作者:乔海灵;张跃文;杨静;刘久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是红霉素的衍生物,对革兰氏阳性菌、肺炎支原体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作用比红霉素强.研究目的:通过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急性细菌性感染,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化,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设计,试验药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250mg~500mg Bid;对照药罗红霉素150mg~300mg Bid;疗程5~10天,治疗呼吸系统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结果:试验组102例,对照组100例,两组总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8.52%、56.00%及88.24%、85.00%,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分别为7.94%和6.50%(均无统计学差异),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两组各有2例转氨酶轻度升高,试验组有1例未能追踪到后结果,其余均恢复正常.体外抗菌活性表明,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比其它5种抗生素强.试验结论: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治疗由第三菌所致的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作者:张慧琳;侯杰;谭伟;吕晓菊;李德天;高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氟喹诺酮类(FQs)抗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但也存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FQs治疗伴有炎症的感染性疾病时,通常合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近,在人体和实验动物发现某些喹诺酮类与NSAIDs如芬布芬合用时,癫痫样发作尤易发生.
作者:张莉蓉;王永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霉素过敏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方法:分离出16例青霉素类过敏病人,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用青霉素G(PG)钠盐及其侧链苯乙酸(PHA)、青霉素V(PV)钾及其侧链苯氧乙酸(PHOA)、氨苄西林(AMP)及其侧链α-氨基苯乙酸(NPG)、阿莫西林(AX)及其侧链对羟基-α-氨基苯乙酸(PHPG)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对PBMCs进行刺激,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测定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过敏病人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到上述9种抗原刺激后增殖阳性率分别为68.75%、50%、56.25%、37.5%、50%、37.5%、37.5%、31.25%和43.75%.对青霉素类药物的阳性率均比其相应结构侧链为高,其中对PG的阳性率高.对一种刺激物、一种青霉素类药物及其侧链、其他两种或两种以上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5%,12.5%,62.5%.可根据其增殖情况将T细胞系(TCLs)分为两类:一类为非特异性的同时对多种刺激物发生增殖反应;另一类为特异性的仅对一种刺激物、一种药物及其侧链发生增殖反应.结论:青霉素类抗生素及其侧链、母核均可刺激青霉素类过敏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增殖的TCLs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
作者:乔海灵;田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β-内酰胺酶是细菌,尤其是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介质.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开发及应用,一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新β-内酰胺酶不断被发现,超广谱酶就是其中之一,熟悉或了解其特点,对指导治疗相应耐药菌株临床感染、研究耐药菌株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探讨分子耐药机制及研发新抗菌药物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晓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抗生素是人类20世纪伟大的发现之一,由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人类寿命至少延长了10岁,但是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特别是不合理滥用,细菌耐药不断出现并在全球流行,迄今为止,既不存在无耐药菌的抗生素,也不存在对抗生素完全敏感的细菌,当人类自豪的回首上世纪取得科学技术成就,憧憬21世纪美好未来的瞬间,在抗感染领域,我们看到的是另类景象,威胁人类的重大感染性疾病尚未得到控制、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其中由于细菌耐药有可能再次使人类面临各种感染的威胁,部分医学家惊呼,人类即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post-antibiotic era),与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文明之令人向往、催人向上完全不同,这个时代代表着一种倒退,令人沮丧,无法想象我们将拿什么去满足患者渴求的心,与其将这个时代称为后抗生素时代,还不如称为耐药时代(resistant era)意义明确、发人深省.
作者:肖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结核病的动物实验在细菌学诊断、菌型鉴别、毒力测定、病理学研究等均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药物研究过程的药效学实验研究中是必须的实验手段之一.本文就我们进行的实验动物结核病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简要概述,有的模型正在研究和改进中.
作者:段连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文报道了对兽用抗菌药耐药性的研究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对广东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调查,从鸡、猪、牛、环境和饲养员等分离大肠杆菌1524株,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环丙沙星等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动物源分离的大肠杆菌普遍存在耐药性,其中耐药率高的为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药,这与动物用药的强度、频率呈正相关.②对大肠杆菌耐药Ⅰ型整合子/基因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经PCR扩增等方法测定了192株耐药大肠杆菌的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发现有105株携带Ⅰ型整合子,检出率为54.7%,这些整合子多数位于质粒上.③对耐氟喹诺酮类的大肠杆菌、鸡毒支原体、沙门氏菌的gyrA基因突变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可发生1个位点以上的突变,高水平耐药菌株常发生2个位点突变,个别菌株还可以发生3个位点突变.本文还对耐药性的监控措施进行了讨论.
作者:陈杖榴;吴聪明;蒋红霞;廖晓萍;魏秀丽;丁焕中;曾振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黄文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氟喹诺酮类 (fluoroquinolones, FQs)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报告日渐增多.因此,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该类药物和新品种的开发,亟待对FQs进行安全性评价.
作者:张莉蓉;王永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抗生素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结构全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对G 和G+菌、需氧菌和厌氧菌等均具有超广谱强效抗菌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未知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比阿培南(biapenem, L-627)是日本Lederle 公司开发的新型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化学名称为(1R,5S,6S)-2-[(6,7-二氢-5H-吡唑[1,2-a][1,2,4]三唑离子-6-基)]-硫-6-[(R)-1-羟乙基]-1-甲基碳青霉-2-烯-3-羧酸.
作者:李浩;刘浚;仲兆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青霉素类过敏反应和细胞因子IL-4、IFN-γ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4例青霉素G(PG)过敏病人(速发型、迟发型过敏病人7例)和11例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经青霉素G刺激后IL-4、IFN-γmRNA的表达.结果:速发型青霉素过敏反应组有4例,迟发型青霉素过敏反应组、正常对照组各有1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L-4 mRNA有表达;速发型过敏反应组有6例,迟发型过敏反应组有2例,正常对照组有1例淋巴细胞内有IFN-γmRNA表达.速发型过敏反应组IFN-γ表达明显高于迟发型过敏反应组、正常对照组(p<0.05);迟发型过敏反应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IFN-γ的表达无差异(p>0.05).IL-4的表达在三组之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与IFN-γ有关.
作者:田鑫;乔海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氟喹诺酮类新药不断研制、开发及应用,其不良反应也相继出现,而心脏毒性是其中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氟喹诺类注射剂尤易发生.
作者:刘小康;周黎明;李黎明;王浴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70年代末期,在寻找抗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化合物时,发现了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carbapenems)类抗生素.本文就国外有关新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目前还未临床应用的与碳青霉烯结构相关的三环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研究新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李学如;贾文祥;杨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结核病是除AIDS外引起死亡高的感染性疾病,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基础,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目前,结核病治疗的两大难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留性和耐药性,使得结核病不能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治疗.因此,随着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认识的逐步深入,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研究和开发靶向持留态结核分枝杆菌的新型抗结核化疗药物,对控制和治疗结核病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陆宇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