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莫西林与舒巴坦联合的抗菌作用及对β-人酰胺酶稳定性的研究

杨新云;尹华熙;吴玉新;洪诤;王浴生

关键词:阿莫西林钠, 舒巴坦钠, 抗菌作用, 内酰胺酶, 临床分离, 抗菌活性, 琼脂二倍稀释法, 体内抗菌实验, 产酶菌株, 相对水解率, 酶的稳定性, 半数有效量, 抑菌实验, 软件计算, 分离鉴定, 不同配比, 标准, 可信限, 抗菌药, 进行体
摘要:目的:评价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AMOX/SBT)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及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并与其他抗菌药比较.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产酶菌株(200株)及标准产酶株(16株)进行体外抑菌实验;体内抗菌实验按Bliss法用NDST软件计算半数有效量ED50值及95%可信限;对标准产β-内酰胺酶菌株用超声波碎法提取粗酶,比较各药的相对水解率.结果不同配比AMOX/SBT对200株临床分离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抗菌活性较AMOX单用强2~64倍,以2∶1为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细菌内毒素为靶点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筛选拮抗内毒素中草药

    目的:以细菌内毒素(lipopolysaccride,LPS)及其活性中心(lipid A)为靶点,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从42种中草药水煎液中筛选具有拮抗内毒素作用的中药.方法:将LPS/Lipid A分别包被于生物传感器的疏水性样品池为固定相,以中药水煎液为流动相,通过生物传感器测定样品与LPS/Lipid A的亲合力;对具有与内毒素高亲合力的中药与内毒素混合后孵浴,再次测定其与LPS/Lipid A的亲合力.结果:在筛选的42种中草药中,观察到赤芍、大黄、青果、栀子等中药能与内毒素高亲合力结合;通过与内毒素孵浴后的二次检测,发现赤芍、大黄、青果等中草药含有较高与LPS/Lipid A结合的有效成分.结论:以LPS/Lipid A为靶点,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筛选拮抗内毒素中草药的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直观、准确的优点.在42 种中草药中,筛选到赤芍、大黄、青果具有高含量能与LPS/Lipid A结合的有效成分,为下一步实现从中草药中分离拮抗内毒素的有效单体成份提供了可能.

    作者:吕根法;王宁;卫国;郭毅斌;龚小云;郑江;周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与IL-4RαQ576R等基因多态性

    目的:探讨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与IL-4RαQ576R等多态性位点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了158例青霉素类过敏病人和90例正常人的IL-4Rα Q576R、IL-4 C-589T、IL-13 R130Q、IL-4-IL-13-SNP3、IL-4-IL-13-SNP4、FcεRIβE237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结果:IL-4Rα Q576R位点,过敏病人QQ基因型频率(77%)显著高于正常人(60%)(P<0.01);次要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阳性过敏病人IL-4Rα Q576R位点QQ基因型频率(79%)显著升高于正常人(P<0.01);过敏性休克病人QQ基因型频率(82%)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其它位点过敏病人与正常人间基因型频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可能与IL-4Rα Q576R位点有关.

    作者:乔海灵;张跃文;杨静;刘久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筛选赤芍中抗内毒素有效部位的应用

    目的:以细菌内毒素为靶点,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优选出赤芍中抗内毒素有效成份的提取方法.方法:将LPS包被于生物传感器的疏水性样品池为固定相,三种方法(水浸法、醇提法、石油醚法)提取的赤芍样品为流动相,通过生物传感器测定样品与LPS的亲合力;同时进一步测定不同样品与0.25EU/ml内毒素混合孵育后,内毒素亲合力的变化.结果:水浸法提取的赤芍样品与内毒素具有较高的亲合力,与内毒素孵育后仍有一定的亲合力,提示含有较高的与LPS结合的有效成份,醇提法与LPS的亲合力相对较小,石油醚提取样品基本上与LPS没有亲合力.生物传感器技术测定的结果与传统的鲎试剂法测定结果一致,1:40稀释的赤芍水浸液能够中和78.1%以上的内毒素.结论:赤芍水浸法能够提取到更多的与内毒素结合成分;以LPS为靶点,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筛选拮抗内毒素的成分,与传统的鲎试剂法比较,具有快速、高效、直观、无干扰等优点.

    作者:吕根法;卫国;郭毅斌;周红;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诺氟沙星与对苯丙氨基苯乙酸合用诱导大鼠脑内IL-1β、iNOS mRNA的变化

    氟喹诺酮类(FQs)抗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但也存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FQs治疗伴有炎症的感染性疾病时,通常合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近,在人体和实验动物发现某些喹诺酮类与NSAIDs如芬布芬合用时,癫痫样发作尤易发生.

    作者:张莉蓉;王永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青霉素皮肤试验的研究进展

    皮肤试验法是一种传统的变态反应特异性体内诊断方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的方法有斑贴试验法(patch test)、划痕试验(scratch test)、点刺试验(prick test)和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

    作者:刘久红;乔海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300例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目的及方法:为了解当前住院病人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我们从某院病案室2002年12月至2003年1月出院的病例中,随机抽取9个科室共300份病案,查看并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的有关情况.

    作者:张世春;梁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模拟肽(BNEP)体内外中和内毒素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模拟肽(BNEP)在体内、体外中和内毒素的能力.方法:1. BNEP与LPS结合的亲和力的测定:应用生物传感器测定BNEP与LPS及LPS的活性中心Lipid A结合的亲和力.2.体外中和作用:将不同浓度的BNEP、多粘菌素B与定量的LPS 37℃孵育30min,分别应用生物传感器及动态比浊法鲎试验检测孵育后混合溶液中的LPS残余量.3. 体内中作用:NIH小鼠15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LPS、BNEP组,每组5只.通过尾静脉给药,LPS组:E.coli O55.B5按10mg/kg+等量生理盐水;BNEP组:按BNEP 10mg/kg+LPS 10mg/kg;NS组按100ul/10g给生理盐水,60min后眶动脉取血,应用鲎试验动态比浊法测定LPS水平.结果:BNEP与LPS及Lipid A具有高亲合力结合能力,其KD值分别为4.88e-08M及2.18e-08M;在体外约8ug/ml的BNEP可中和2ng/ml的LPS;在体内BNEP可显著降低动物循环血中的LPS水平.结论:BNEP具有较强的中和内毒素作用.

    作者:卫国;吕根法;郭毅斌;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本文报道了对兽用抗菌药耐药性的研究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对广东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调查,从鸡、猪、牛、环境和饲养员等分离大肠杆菌1524株,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环丙沙星等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动物源分离的大肠杆菌普遍存在耐药性,其中耐药率高的为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药,这与动物用药的强度、频率呈正相关.②对大肠杆菌耐药Ⅰ型整合子/基因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经PCR扩增等方法测定了192株耐药大肠杆菌的Ⅰ型整合子/基因盒,发现有105株携带Ⅰ型整合子,检出率为54.7%,这些整合子多数位于质粒上.③对耐氟喹诺酮类的大肠杆菌、鸡毒支原体、沙门氏菌的gyrA基因突变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可发生1个位点以上的突变,高水平耐药菌株常发生2个位点突变,个别菌株还可以发生3个位点突变.本文还对耐药性的监控措施进行了讨论.

    作者:陈杖榴;吴聪明;蒋红霞;廖晓萍;魏秀丽;丁焕中;曾振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前瞻性观察

    氟喹诺酮类 (fluoroquinolones, FQs)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报告日渐增多.因此,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该类药物和新品种的开发,亟待对FQs进行安全性评价.

    作者:张莉蓉;王永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青霉素类过敏反应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E抗体

    目的:探讨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与特异性IgE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397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8种抗原决定簇(BPO-PLL、PVO-PLL、APO-PLL、AXO-PLL、BPA-PLL、PVA-PLL、APA-PLL、AXA-PLL)特异性IgE抗体.结果:397例过敏病人中,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58.9%(234例).

    作者:乔海灵;杨静;刘久红;张跃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哺乳动物抗菌肽:结构与功能及其基因表达调节

    由动物和植物细胞产生的抗菌肽是天然免疫的重要介质.它们不仅具有直接杀灭微生物活性,还对机体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起调节作用.现就我们课题组近几年来对哺乳动物(特别是人)免疫细胞抗菌肽研究的主要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伯瑶;吴琦;黄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制剂的抗菌活性及其对细菌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CPZ)和舒巴坦(SBT)复方制剂(1∶1)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对细菌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并检测SBT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MIC,以头孢噻吩为酶解底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酶对各种抗生素的水解率.结果:SBT显著降低CPZ对所试细菌的MIC;所试细菌的β-内酰胺酶对头孢噻吩和头孢哌酮的平均水解率分别为75.1%和49.1%,加用等浓度SBT后,酶对头孢哌酮的平均水解率降至8.2%(P<0.05).结论:SBT增强CPZ抗菌作用可能与抑酶作用有关.

    作者:张翔;雷军;蔡春燕;周春阳;黄义山;凌保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头孢他啶舒巴坦钠合用的抗菌增效作用

    目的:确定注射用头孢他啶舒巴坦钠复方的有效性.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CAZ与舒巴坦钠(SBT)分别以1∶1、2∶1、4∶1联用的体外抗菌作用(MIC及MBC),采用小鼠实验性细菌感染全身败血症模型的观察体内疗效,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β-内酰胺酶在体外对CAZ的水解作用.结果:对临床分离425株致病菌(其中需氧菌399株,厌氧菌28株;产酶菌295株,非产酶菌130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对革兰阴性菌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孢菌、不动杆菌及阴沟杆菌等,酶抑制剂(SBT)加入CAZ能明显提高CAZ对其耐药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CAZ/SBT(1∶1,2∶1)配比可增强CAZ单用耐药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MIC90,64mg·L-1)的抗菌活性2~4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前一细菌仍然在耐药范围(MICs为32~>256mg·L-1).

    作者:刘小康;洪诤;雷军;王浴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三七总皂甙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是否能诱导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的关系.方法:取200~1600ug/ml三七总皂甙处理HL-60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组化法检测p53,bcl-2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免疫组化的结果;其结果表明200~1600ug/ml三七总皂甙可抑制HL-60细胞生长,抑制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峰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增加.800,1600ug/毫升三七总皂甙可使p53基因表达上调,bcl-2表达明显下降,这两种基因表达改变有浓度依赖性.结论:三七总皂甙可抑制HL-60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其诱导凋亡的作用与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上调,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王国俊;周黎明;王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耐药:挑战与对策

    抗生素是人类20世纪伟大的发现之一,由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人类寿命至少延长了10岁,但是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特别是不合理滥用,细菌耐药不断出现并在全球流行,迄今为止,既不存在无耐药菌的抗生素,也不存在对抗生素完全敏感的细菌,当人类自豪的回首上世纪取得科学技术成就,憧憬21世纪美好未来的瞬间,在抗感染领域,我们看到的是另类景象,威胁人类的重大感染性疾病尚未得到控制、新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其中由于细菌耐药有可能再次使人类面临各种感染的威胁,部分医学家惊呼,人类即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post-antibiotic era),与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文明之令人向往、催人向上完全不同,这个时代代表着一种倒退,令人沮丧,无法想象我们将拿什么去满足患者渴求的心,与其将这个时代称为后抗生素时代,还不如称为耐药时代(resistant era)意义明确、发人深省.

    作者:肖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加替沙星注射液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随机对照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临床研究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是一种新型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是继司帕沙星、氧氟沙星之后的第四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通过结构改造,其结构上C7位的3-甲基-1-哌嗪基团和C8位的甲氧基团特征性结构,使其具有更广谱的抗菌活性,对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如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的MCI90为0.5mg/L,优于环丙沙星.对许多革兰阴性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克雷白菌属、变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变形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90一般≤1mg/L,对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加替沙星进入体内迅速分布于各组织,其药物清除半衰期为7~8小时,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在深部组织中有较高的浓度,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浓度,对临床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与泌尿道感染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慧琳;王素秋;杨艳萍;段蕴铀;纪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抗艾滋病药的评价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 HIV,又称艾滋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目前国外已被批准上市临床应用的抗艾滋病药的主要作用与分类如下:

    作者:赵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与HLA-DRB基因多态性

    目的:探讨青霉素类过敏反应与HLA-DRB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397例过敏病人和101例正常人血清中8种抗原决定簇(BPO-PLL、PVO-PLL、APO-PLL、AXO-PLL、BPA-PLL、PVA-PLL、APA-PLL、AXA-PLL)特异性IgE抗体,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的方法检测了113例过敏病人和87例正常人HLA-DRB基因型.

    作者:乔海灵;杨静;张跃文;刘久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肠杆菌敏感与多重耐药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积聚试验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菌株体内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积聚情况.方法:采用荧光测定法测定亲和性和疏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与妥舒沙星在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多重耐药株及标准质控株ATCC25922菌体内的蓄积量及葡萄糖与能量抑制剂CCCP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菌体内蓄积量的影响.结果: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菌株内的环丙沙星蓄积浓度呈能量依赖性降低,以多重耐药株菌内的环丙沙星蓄积浓度下降明显,加入能量抑制剂后,多重耐药株菌内的环丙沙星蓄积浓度上升近3倍,敏感株环丙沙星浓度略微下降,而妥舒沙星在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株菌内的稳态蓄积浓度在加入能量抑制剂前后变化均不明显.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菌体内蓄积量减少提示能量依赖的主动泵出可能是大肠杆菌对其耐药机制之一,蓄积量减少导致的耐药在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更为重要.

    作者:方治平;徐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国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研究新进展

    70年代末期,在寻找抗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化合物时,发现了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carbapenems)类抗生素.本文就国外有关新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目前还未临床应用的与碳青霉烯结构相关的三环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研究新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李学如;贾文祥;杨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四川省生理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