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间隙连接蛋白43在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冯燕;康晓洁;黎春晖;聂敏海

关键词:细胞鳞状细胞癌, 间隙连接蛋白43, 4-亚基硝氧喹啉,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研究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寻其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用4亚基硝氧喹啉(4-nitroquinoline-1-oxide,4NQO)诱导SD大鼠口腔黏膜癌变,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x43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各阶段的动态变化,分析Cx43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结果 Cx43蛋白主要表达于大鼠舌黏膜上皮细胞的胞膜、上皮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呈阳性染色,角质层未见表达.随着舌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Cx43的表达明显下降.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x43染色分布于癌细胞胞质以及鳞癌组织的角化珠内.Cx43在正常舌黏膜、轻度上皮异常增生、中度上皮异常增生、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口腔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10/10)、85.71%(12/14)、66.67%(8/12)、40.00%(4/10)、3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NQO诱发舌黏膜癌变的过程中,Cx43蛋白表达水平随病变程度加重而显著下降,提示Cx43表达异常参与了口腔黏膜的癌变过程.Cx43表达下降是口腔黏膜癌变的早期事件.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个近亲结婚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对1个姨表近亲结婚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Ⅴ (coagulation factor 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FⅤ活性(FⅤ∶C)和血浆FⅤ抗原(FⅤ∶Ag)等凝血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结果 先证者PT和APTT均明显延长,分别为23.5s和50.5s,其FⅤ∶C(8%)和FⅤ∶Ag(<1%)极度减低;同样先证者的妹妹PT和APTT也显著延长,分别为24.1s和62.4 s,其FⅤ∶C(7%)和FⅤ;Ag(<1%)也极度减低;家系其他成员的PT及APTT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先证者的F5基因第5外显子测序发现其29170位为纯合突变T→C,导致190位氨基酸苯丙氨酸变为丝氨酸(Phe190Ser),先证者的妹妹同样为纯合Phe190Ser突变;大哥、大姐、大女儿、小女儿和外甥女均为Phe190Ser杂合突变,其FⅤ∶C也有所减低(分别为57%、73%、72%、66%、75%);两个弟弟为正常野生型,其FⅤ∶C和FⅤ∶Ag均在正常水平.结论 该遗传性FⅤ缺陷症家系先证者及其妹妹F5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g.29170T→C纯合型错义突变,导致Phe190Ser.其原因推测与其父母近亲结婚有关.Phe190Ser与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FⅤ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谢耀盛;张扬;朱丽青;金艳慧;杨丽红;谢海啸;王明山;杨小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四例合并继发性der(9)t(9;22)(q34;q11)inv(9)(p22q34)异常的Ph阳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目的 探讨4例合并继发性der(9)t(9;22)(q34;q11)inv(9)(p22q34)异常的Ph阳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应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经R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应用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和9号染色体短臂及长臂涂染探针分别对4例伴有inv(9)(p22q34)的Ph阳性患者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染色体涂染分析.用逆转录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 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核型中有3种克隆,分别为正常细胞、t(9;22)(q34;q11)异常细胞、同时合并der(9)t(9;22)衍生克隆和Ph以及其它异常,即t(8;12)(q12;p11),der(9) t(9;22)inv(9) (p22q34),der(22)t(9;22)细胞.其余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均同时合并Ph和der(9)t(9;22)(q34;q11)inv(9)(p22q34).FISH结果显示,3例有1红1绿两个融合信号、2红2绿1个融合信号、且在中期分裂相中发现1红1绿荧光信号分别位于9号染色体的两端;另1例67.5%的细胞有2红1绿1融合信号,有1绿色信号的缺失即表明BCR基因的缺失.染色体涂抹检测发现4例患者均有9号染色体的倒位.逆转录PCR检测均为b3a2转录本.该继发异常既可发生于Ph阳性CML慢性期或急变期,也可发生于原发性Ph阳性AML.该异常核型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合并继发性der(9)t(9;22)(q34;q11)inv(9)(p22q34)异常的Ph阳性白血病是一种少见但可再现的Ph继发性异常,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

    作者:樊一笋;丁双双;潘金兰;薛永权;胡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46,XY,t(8;10)(q22;p11.2)伴不育一例

    患者男,35岁,汉族.冈婚后4年未避孕、妻子从未怀孕到我院就诊.查女方月经规则,双侧输卵管通畅.患者身高174 cm,体重58 kg,表型及智力正常,双方均无有害化学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患者精液检查显示少精,弱精,夫妇非近亲结婚,双方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其它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陈东红;武蓉珍;周灵玲;周美青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六例20q-继发t(20;21) (q11;q11)易位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点

    目的 了解20q-继发t(20;21)(q11;q11)核型异常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20q11/12双色探针、20号和21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20号和21号染色体亚端粒探针以及20号和21号染色体涂染探针对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6例20q-继发t(20;21)易位核型异常的患者占本院2000年以来经常规核型分析检测出20q-异常患者总数的2.3%(6/257),其中5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例患者均经以上各种探针荧光原位杂交证实存在20q-,其与21号染色体易位断裂点也均为q11.结论 der(20)del(20)(q11q13)t(20;21)(q11;q11)与i(20q-)一样,是20q-的较少见的再现性衍生异常,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和髓系疾病,尤其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少数也可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提示该类疾病预后较差,易位可能形成新的融合基因从而在该类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吴春晓;潘金兰;仇惠英;薛永权;陈苏宁;张俊;吴亚芳;沈娟;白淑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家系ENG、ACVEL1和SMAD4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4个HHT家系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应用直接测序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对11例临床确诊及可疑患者的ENG、ACVRL1和SMAD4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将结果与HHT基因突变数据库进行对比.结果 家系2先证者及2个妹妹的ENG基因发生了第2外显子c.207G>A(p.L69L)同义突变、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错义突变、ACVRL1基因第7外显子c.817C>T(L273L)同义突变;家系3先证者及其母亲和弟的ENG基因发生了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突变;也检测到家系4先证者及其兄的ENG基因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突变.家系1先证者及其他HHT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ENG基因第8外显子c.1004A> T(p.335Q>L)为新突变,在200名正常对照中也未检测到该突变.结论 HHT具有遗传异质性,ENG基因第8外显子c.1004A>T(p.Q335L)为HHT新的致病突变.

    作者:刘畅;吕垠遐;杨小东;黄燕花;罗翼;易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残毁型掌跖角化病GJB2和LOR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 探讨2例残毁型掌跖角化病患者的缝隙连接蛋白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和兜甲蛋白(loricrin,LOR)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用PCR技术联合基因测序法对2例残毁型掌跖角化病患者的GJB2和LOR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以其中1例患者的父母和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其中1例患者检测出c.A796G,即p.S266G.其直系亲属、另1例患者和5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在1例患者中发现了LOR基因突变.

    作者:刘玉梅;高歆婧;田歆;李雪梅;张锡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间隙连接蛋白43在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寻其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用4亚基硝氧喹啉(4-nitroquinoline-1-oxide,4NQO)诱导SD大鼠口腔黏膜癌变,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x43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各阶段的动态变化,分析Cx43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结果 Cx43蛋白主要表达于大鼠舌黏膜上皮细胞的胞膜、上皮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呈阳性染色,角质层未见表达.随着舌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Cx43的表达明显下降.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x43染色分布于癌细胞胞质以及鳞癌组织的角化珠内.Cx43在正常舌黏膜、轻度上皮异常增生、中度上皮异常增生、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口腔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10/10)、85.71%(12/14)、66.67%(8/12)、40.00%(4/10)、3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NQO诱发舌黏膜癌变的过程中,Cx43蛋白表达水平随病变程度加重而显著下降,提示Cx43表达异常参与了口腔黏膜的癌变过程.Cx43表达下降是口腔黏膜癌变的早期事件.

    作者:冯燕;康晓洁;黎春晖;聂敏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染色体平衡易位两家系四例

    家系1 先证者,女,22岁.结婚1年,2次妊娠均于孕40d左右自然流产.月经规律.查体:妇科检查正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夫妻非近亲结婚,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

    作者:诸葛宝忠;李琳;郑书琪;张继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一例类孟买血型的家系分析和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对1例类孟买血型个体及其家系进行表型鉴定和分子机制研究.方法 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BO、H抗原;应用PCR技术扩增FUT1编码区序列.PCR产物经双酶切后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先证者红细胞与抗H血清不凝集,血清学鉴定为Bmh.直接测序显示其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第547-552位A、G两碱基为纯合型缺失(CAGAGAG-CAGAG),第814位为A/G杂合,因此推测其单倍型分别为547 552delAG、547-552 delAG和814A>G复合突变.先证者母亲、姐姐、妹妹血型均为B型,母亲、姐姐的FUT1基因分别为814A/G杂合和547-552 del/AG杂合,而妹妹为FUT1 547-552 del/AG杂合.先证者的FUT1 547-552 AG缺失和814A>G复合突变均遗传自母亲.结论 在类孟买血型个体中首次发现FUT1 547-552delAG和814A>G复合突变.

    作者:林甲进;黄颖;朱碎永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17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学特征及其临床预后意义的研究

    目的 研究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 通过常规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巢式PCR扩增及测序等技术相结合,对217例成人ALL患者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全面分析,并探讨其临床预后意义.结果 成人ALL遗传学异常以t(9;22)(q34;q11)/ BCR-ABL融合基因常见(56.3%),其次为复杂核型(13.8%),其它异常占29.9%;经荧光原位杂交确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22.4%经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未发现Ph染色体;遗传学预后分组高危组患者随年龄增大递增;高危组B-ALL亚型高于标危组(98.4% vs.65.7%,P=0.000),高危组3个月(67.3% vs.85.1%,P=0.042)、6个月(55.1%vs.80.4%,P=0.008)、12个月(34.0% vs.59.1%,P=0.017)和24个月(13.0% vs.36.6%,P=0.010)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均显著低于标危组,中位OS时间高危组(11个月,95%CI:8.0~13.9)比标危组(19个月,95%CI:10.8~27.1)显著缩短(P=0.001).结论 成人ALL具有特征性遗传学异常,本组预后分组对判断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正确分层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临床上单独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漏诊率高,建议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提高细胞及分子遗传学亚型的正确诊断水平.

    作者:刘娟;张闰;葛峥;林忠琨;柳萍;仇海荣;朱广荣;杨慧;吴雨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230份孕中期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 开展孕中期脐带血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B超引导下对1230份妊娠19~33周的孕妇行脐带血穿刺,抽取脐带血1~2 mL,培养、制片及G显带后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1230份脐带血培养成功1225份,共检出异常核型68例,其中数目异常60例,染色体结构异常8例.结论 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脐带血穿刺,进行染色体分析是安全可靠的产前检查方法,对于减少遗传缺陷儿的出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秀华;郭辉;肖伟伟;曾君;欧阳志斌;梁灼健;李启运;戴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染色体结构异常携带者三例及家系分析

    例1女,35岁,3次不良孕产史,常规检查夫妇双方生殖系统无明显异常改变.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72 h、常规收获制片,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例1核型为46,XX,inv (3),被确诊为平衡性染色体结构异常携带者.第4次受孕后,怀孕至20周时,无先兆流产症状,B超提示,胎儿宫内发育正常,产前筛查结果提示无21三体、18三体、神经管畸形高风险.行羊水穿刺术,将10 mL羊水种至3 mL的F10培养基中,培养5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贴壁细胞生长情况,如果出现大小不等的小克隆,进行换液,培养至7天时,再次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如若有3~4个大克隆形成时,用0.02% EDTA溶液稀释胰酶溶液浓度为0.25%,对贴壁细胞进行消化,常规收集细胞,G显带分析,胎儿核型为46,XX,已出生.

    作者:李娟;陆莉;柴晓静;陈轩;赵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染色体异常核型三例

    例1男,29岁,结婚5年妻子孕3次.妻子第1胎足月顺产1名男婴,现已4岁,表型及智力均正常;第2次孕50余天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现孕3个月不明原因出血来我院就诊,B超提示胚胎停育可能,经住院保胎未成功后引产.夫妇双方体健,孕期无病毒感染及毒物接触史,无遗传病家族史.妻子妇科检查无异常.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1;5) (5qter→5q31∷ 1p36→1qter;5pter→5q31∷ 1p36→1pter)(图1a),其妻子及儿子染色体核型均正常.

    作者:张艳华;米冬青;赵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云南省15个少数民族七岁以下儿童G6PD缺乏症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云南省15个少数民族儿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 对云南省15个少数民族11 759名儿童进行G6PD缺乏症的筛查,采用荧光斑点试验和G6PD/6PGD定量比值法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儿童G6PD缺乏症总检出率为2.5%,男童为3.5%,女童为1.4%,不同年龄G6PD缺乏症检出率男童明显高于女童;G6PD缺乏症检出率各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G6PD缺乏症检出率为0.7%,低于多数少数民族;回归分析,海拔和遗传家族史进入方程,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6PD缺乏症符合X伴性遗传方式:不同年龄组男童明显高于女童,相对高发的地区和民族男童明显高于女童;G6PD缺乏症的分布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其缺乏率虽然与民族有关,更重要的与地域有关;经过多年的防治,检出率在下降.该调查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进行遗传咨询及进行G6PD缺乏症的预防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作者:姚莉琴;邹团标;王兴田;全星;陈谦;杨发斌;忽丽莎;范丽梅;王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CSPG2和HSPG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CSPG2和HSPG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汉族散发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关联研究方法,收集颅内动脉瘤患者537例以及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1071名的外周血样各5 mL并提取基因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目的DNA,用单碱基延伸(SNaPshot)法进行SNP分型.选取文献报道的CSPG2和HSPG2基因的两个标签SNPs位点rs251124和rs3767137,分析其与汉族散发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CSPG2和HSPG2基因的两个标签SNPs位点rs251124和rs3767137的基因型均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CSPG2rs251124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HSPG2 rs3767137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但其相应的OR值大于1(OR=1.12;95%CI=0.92~1.37).患者组与对照组rs251124、rs3767137的基因型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53).结论 未发现CSPG2和HSPG2基因rs251124、rs3767137 SNPs与中国人颅内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

    作者:朱雄;石毅;鲁芳;黄光富;胡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一种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新突变(Ser250Phe)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目的 探讨Ser250Phe突变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一步法及ELISA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因子Ⅶ活性及抗原;PCR扩增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因子7基因(factor 7 gene,F7)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直接测序分析;PCR介导质粒DNA定点诱变法构建F7 Ser250Phe突变表达质粒,将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K293细胞,一步法测定培养上清FⅦ活性及ELISA及Western印迹测定培养上清及细胞裂解液FⅦ抗原;同时将F7表达质粒与高尔基体或内质网定位的荧光质粒共转染CHO细胞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PTT、TT及FIB均正常,而先证者PT、FⅦ活性及抗原分别为36.5 s、4.0%及130.2 ng/mL;测序发现先证者F7基因存在g.15975G>A(IVS6-1 G>A)与g.16750 C> T(Ser250Phe)双杂合突变,其父亲为g.16750 C>T杂合子,母亲为g.15975G>A杂合子,妹妹不携带这两种突变;HEK293细胞上清中FⅦ250Phe活性为(4.12±0.61)%(以FⅦ250Ser载体转染细胞培养上清FⅦ活性作为100%),培养上清中FⅦ250Ser与FⅦ250Phe抗原水平分别为(37.77±2.30)ng/mL和(4.02±0.52) ng/mL;而细胞裂解液中FⅦ250Ser与FⅦ250Phe抗原水平分别为(172.45±2.25) ng/mL和(130.51±2.32) ng/mL;Western印迹分析示转染了FⅦ250Phe载体的HEK293细胞培养上清无可检测FⅦ抗原,而在细胞裂解液中检测到FⅦ抗原,与ELISA检测结果一致;在CHO细胞表达的重组FⅦ250Phe绿色荧光信号能与核周内质网红色荧光信号重合,而且也与高尔基体红色信号重合,与重组FⅦ250Ser一致.结论 复合IVS6-1G>A与Ser250Phe突变是导致患者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的原因;FⅦSer250Phe突变未见报道,其能正常合成,并转运至内质网及高尔基体,但不能有效分泌至细胞外,可能于细胞内部分降解或由于半衰期缩短而分泌后迅速降解.

    作者:江明华;王兆钺;余自强;苏健;曹丽娟;张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一例合并t(9;22;16) (q34;q11;p13)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患者 女,59岁,因发现血小板升高1个月于2010年5月14日人院.患者1月前曾因干咳去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9.3×108/L,中性粒细胞5.7×109/L,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519×109/L.予静脉抗感染后咳嗽好转,遂至我院血液科就诊.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8.1×109/L,中性粒细胞6.2×109/L,嗜碱性粒细胞1.3×109/L,血红蛋白103 g/L,血小板530×109/L,早幼粒细胞2%.入院查体:胸骨下段疑似压痛,脾肋下3横指,质软,表面光滑.

    作者:许晓峰;张学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异常血红蛋白(Hb J-Bangkok)合并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型分析

    目的 分析异常血红蛋白[Hb J-Bangkok(βCD56 GGC>GAC)]杂合子及其合并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突变的双重杂合子的血液学指标,分析携带该异常血红蛋白突变的表型特征及其对β地中海贫血表型的修饰作用.方法 收集1个携带有Hb J-Bangkok/β-地贫突变的家系以及3例散发的Hb J-Bangkok携带者样本,对其进行血常规分析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并测定α和β珠蛋白基因型.结果 家系中的父亲和3例散发样本均为Hb J-Bangkok杂合子,红细胞参数均正常,但血红蛋白电泳显示有Hb J异常带,无其他临床表型.先证者为Hb J-Bangkok合并β地贫IVS-Ⅱ-654突变的双重杂合子,其血液学表型与单纯β地贫杂合子类似,具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特征,血红蛋白电泳结果Hb A2上升,并有高含量HbJ异常带.结论 单纯Hb J-Bangkok杂合子无临床表型.Hb J-Bangkok合并β地贫突变不会加重其临床症状.因此携带Hb J-Bangkok突变不会对个体的临床表型产生影响.当Hb J-Bangkok突变携带者与β-地贫携带者婚配时无需进行产前诊断.

    作者:赵颖;商璇;熊符;刘彦慧;娄季武;徐湘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与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

    目的 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免疫表型分型和分子遗传学异常,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于预后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检测59例DLBCL患者中CD10、BCL6、MUM1的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GCB)型和非GCB型;分别应用BCL6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IgH/BCL2双色双融合探针及MYC双色断裂点分离探针在石蜡包埋的淋巴瘤组织切片上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检测BCL6、BCL2和MYC基因的易位和扩增情况.结果 在59例DLBCL患者中,GCB型占28.8%(17/59),非GCB型占71.2% (42/59).BCL6、BCL2和MYC基因易位的发生率分别为24.1%(14/58)、1.7%(1/59)和5.3%(3/57),BCL6、BCL2和MYC基因扩增的发生率分别为17.2% (10/58)、22.0%(13/59)和21.1%(12/57).BCL6扩增与BCL6易位无相关性(P=0.424),但与BCL2及MYC扩增呈正相关(列联系数C值分别为0.405和0.403,P值均<0.01).在GCB型中BCL6易位的发生率高于非GCB型,而BCL6、BCL2或MYC扩增更常见于非GCB型,差异接近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9和0.106).在单因素分析中,免疫分型和国际预后指数积分对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有显著影响(P值分别为0.047和0.001),而BCL6易位和3基因扩增对OS率均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150和0.444);在多因素分析中,国际预后指数积分是影响OS唯一的独立预后因素(RR=3.843,P=0.017).结论 本组DLBCL患者中GCB亚型较少见,常见的遗传学异常为BCL6易位和BCL6、BCL2及MYC扩增,且3基因扩增之间密切相关,而BCL2易位的发生率低.免疫表型分型对预后的预测意义较小,遗传学异常不能用于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

    作者:韩永胜;薛永权;杨海燕;张俊;潘金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89份羊水细胞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FISH对82例未培养的羊水细胞、2例培养成功的羊水细胞上清液及5例培养未成功的羊水细胞上清液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以其中79例未培养羊水细胞和2例培养成功羊水细胞的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作为对照.结果 89例标本均成功杂交,共检出21-三体3例,超雄综合征1例,三倍体1例.羊水培养细胞核型分析结果与FISH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将FISH应用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检测具有快速、直观的优点.FISH也可作为羊水标本未培养成功的补救诊断措施.

    作者:魏萍;李运星;曾兰;陈春;秦胜芳;汪雪雁;席娜;唐书勤;冷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