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扎罗汀的研究进展

潘小钢;毛舒和

关键词:他扎罗汀
摘要:他扎罗汀是第一个受体选择性、第三代芳香维A酸类药物,主要选择性地结合二种维A酸受体(RAR-β;RAR-γ),但不与维A酸X受体(RXR)结合.临床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银屑病、痤疮,并用于角化异常性疾病、毛囊皮脂腺疾病、皮肤癌前期病变,临床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种类分析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对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1 443例,取标本行10%KOH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登记镜检阳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结果真菌镜检阳性594例(41.2%),主要为足癣230例(38.7%)、甲真菌病165例(27.8%)、手癣80例(13.5%);分离菌株221株,其中红色毛癣菌97株(43.9%)、须癣毛癣菌65株(29.4%)、念珠菌31株(14.0%),其他菌种28株(12.7%).结论兰州地区浅部真菌病中足癣常见;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占首位,须癣毛癣菌位于第二,念珠菌居第三.

    作者:牛桃香;骆志成;石磊;武三卯;李文竹;周晓黎;薛晓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甲下血管球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因左足趾甲变形伴压痛30余年就诊.患者30余年前偶然因左足趾疼痛发现甲板有部分隆起,因对日常生活无大妨碍而一直未特殊处理,但一直有轻压痛.因近来压痛明显而就诊.

    作者:袁姗;雷鹏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全反式维A酸对UVA诱导人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对UVA诱导人成纤维细胞胶原生物合成的影响,为应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光老化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正常人来源的单层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经UVA照射后立即加入含不同浓度at-RA的培养液,共2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3H-脯氨酸检测细胞胶原合成情况.结果在各组之间细胞增殖差别无显著性时,at-RA浓度为10-6mmol/L和10-5mmol/L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细胞胶原合成显著增高(P<0.05,P<0.01);而at-RA浓度为10-4mmol/L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细胞胶原合成显著降低(P<0.01).结论在体外细胞培养情况下,相对低浓度的at-RA(10-6mmol/L,10-5mmol/L)可逆转UVA诱导人成纤维细胞胶原生物合成的降低,而相对高浓度(10-4mmol/L)则不能.

    作者:雷小兵;谭升顺;彭振辉;冉立伟;张江安;刘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硫黄软膏治疗阴虱病48例

    本院自2000年以来接诊48例阴虱病患者,均以25%的硫黄软膏外涂治疗,方法简便,患者易于接受,收效迅速.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用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IL-18的表达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0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IL-18分泌水平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IL-18mRNA表达量.结果 SLE患者血浆IL-18水平及PBMC IL-18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SLE DAI呈正相关.活动期SLE患者血浆IL-18水平及PBMC IL-18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P均<0.01).结论外周血IL-18可能并未参与SLE的早期发病过程,但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IL-18分泌水平升高,可能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彭学标;朱小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Toll样受体及与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和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是新近发现的先天免疫的细胞跨膜受体及病原模式识别受体,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细胞吞噬的调节、细胞信号转导及细胞凋亡方面起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参与机体的先天免疫并启动获得性免疫,但二者的触发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Toll样受体及其在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以及与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和信号转导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周爱民;冯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毫米波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毫米波治疗仪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溃疡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6例先用毫米波治疗仪治疗,随后将湿润烧伤膏外用于溃疡面.对照组40例采用CQ-BS7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为72.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91,P<0.01).结论毫米波联合湿润烧伤膏对皮肤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杜宇;杨西群;许扬;熊霞;陈德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例

    患者男,48岁.发热40余天,伴全身红斑丘疹和肝脾肿大.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56%,EB病毒抗体阳性,皮肤免疫病理示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灶状CD43(+)、CD45 Ro(+)T淋巴细胞浸润.疾病持续6周后自愈.

    作者:周俊娥;杜娟;李文海;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乐山市100例无损伤变应原试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共100例,男32例(23~79岁),女68例(3~67岁).拟诊为湿疹53例(急性湿疹18例、亚急性湿疹11例、慢性湿疹24例),皮炎26例(化妆品皮炎15例、芒果皮炎4例、脂溢性皮炎5例、神经性皮炎2例),唇炎2例,荨麻疹12例,瘙痒症6例,哮喘1例.

    作者:王加凌;祝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皮肤病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皮肤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DLQI调查问卷,选取门诊患者214例,包括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瘙痒症、银屑病等,完成问卷的填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湿疹、瘙痒症、银屑病等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比寻常疣、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等的影响大.结论上述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的疾病对于生活质量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同.

    作者:党宁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伊曲康唑联合维生素B2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合理用量及疗程.方法 A组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连用3天加服维生素B2 30 mg/d连用10天;B组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连用7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副作用B组较高(10%),A组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连用3天加服维生素B2 30 mg/d连用10天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疗效满意,既经济又合理.

    作者:林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外阴恶性肿瘤中P21WAF1/CIP1 P53及HPV 6/11HPV 16/18的检测和意义

    目的探讨P21WAF1/CIP1,P53及HPV6/11,16/18与外阴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P21WAF1/CIP1,P53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6/11,16/18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结果 P21WAF1/CIP1,P53在外阴恶性肿瘤组、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组、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40.00%(12/30)、63.33%(19/30),52.38%(11/21),47.62%(10/21),0(0/10)和0(0/10);外阴病变各组P21WAF1/CIP1,P53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HPV6/11、16/18在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中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60.00%(18/30)和33.33%(10/30),42.86% (9/21)和28.57%(6/21),正常对照组没有检测出;HPV6/11阳性率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外阴恶性肿瘤组HPV16/18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21WAF1/CIP1P53及HPV感染在外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邢兰瑛;范引侠;白雅卉;樊江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尖锐湿疣的原位杂交组化和免疫组化对比研究

    目的寻找尖锐湿疣的一种较确切的病理诊断方法.方法对48例尖锐湿疣(CA)档案蜡块作连续切片,分别作HE、原位杂交组化HPV-DNA和免疫组化HPV-Ag(HPV衣壳抗原)染色,在光镜下对比观察,统计分析.结果 30例免疫组化阳性病例,进行原位杂交组化和重复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18例免疫组化阴性病例,原位杂交组化13例(72.2%)阳性,重复免疫组化染色5例(27.2%)阳性;在连续切片上,显示原位杂交组化比免疫组化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HPV原位杂交组化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方法与免疫组化相似,可以在临床病理科推广应用.

    作者:余俐;彭杰;彭杰青;暴菊英;邬全会;柳息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临床疑诊甲真菌病1036例真菌学分析

    目的了解近5年本院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观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近5年临床疑诊的1 036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真菌学实验室检查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共培养出真菌631株,其中酵母菌占49.60%,以克柔念珠菌、红酵母、近平滑念珠菌为主;皮肤癣菌占21.71%,主要菌种为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其他丝状真菌占19.81%,主要菌种为曲霉和青霉;污染真菌占8.87%.结论本院近5年甲真菌病患者病原菌依次为酵母菌、皮肤癣菌、其他丝状真菌,排前5位的真菌分别是须癣毛癣菌(11.25%),克柔念珠菌(10.14%),红酵母(9.98%),红色毛癣菌(9.51%),曲霉(8.87%).

    作者:陈丽娜;温海;廖万清;徐红;陈江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1例

    先天性皮肤缺损(CAS)是一种罕见的出生时皮肤局限或广泛缺损的疾病,以一定部位的皮肤缺损为特征,可伴有其它发育异常,遗传方式尚难确定.本文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

    作者:陈麒翔;李占魁;刘雅;李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痤疮患者治疗情况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痤疮患者目前的治疗状况和就医行为特点.方法对2 331例门诊痤疮患者进行问卷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近1年内接受过治疗的痤疮患者占所调查痤疮患者总数的52.6%;痤疮程度重、女性患者和广州患者更愿意接受治疗;患者对治疗满意的占43%,Ⅲ级和Ⅳ级痤疮患者更容易对治疗不满意,而在医院接受治疗、采用维持治疗和同时配合面膜治疗的患者一般对疗效满意.结论要对痤疮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早、正确、足够疗程的治疗和维持治疗对于提高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非常关键.

    作者:吴艳;毛越苹;郑捷;彭振辉;陈兴平;杨功焕;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微创切口掏除法治疗腋臭25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腋臭的有效方法.方法美兰在腋毛外缘画线标记,腋窝中央为切口线,长约3~4 cm.局麻后切开皮肤至筋膜,纯性分离,翻开皮瓣,剪除毛囊、汗腺,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创面,1-0线缝合并打包包扎.结果所有患者腋部切口均Ⅰ期愈合,248例气味完全消失,2例残留轻度气味.随访150例,术后瘢痕不明显,无牵拉及继发畸形.主要并发症为出血、血肿,共6例.结论应用微创手术治疗腋臭手术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作者:许冬生;孔生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广西银星竹鼠与人马尔尼菲青霉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动物与人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方法收集16只广西银星竹鼠进行真菌学研究.结果从15只竹鼠体内分离出与人类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菌一致的马尔尼菲青霉菌,阳性率达93.2%.结论野生竹鼠自然携带马尔尼菲青霉菌,但无病态,其可能为该菌的贮存宿主.其分泌排泄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致人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在免疫功能低下时而致病.

    作者:吴易;李菊裳;梁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外阴部巨大皮赘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外阴赘生物10余年.体检:右侧大阴唇外侧上端见一带蒂赘生物,长度延及肛门,正常肤色,表面光滑,有皱褶,蒂长约4~5 cm,蒂直径约为0.7~0.3 cm,末端有一囊状突起,触之柔软,有弹性,有小袋样的感觉,囊大小为4 cm×4 cm×2.5 cm.拟诊皮肤巨大软纤维瘤,予以微波手术切除,创面愈合佳,病理确诊为皮赘.

    作者:韦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三蕊胶囊联合迪维霜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三蕊胶囊联合迪维霜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外用0.025%迪维霜,对照组外用氯柳酊搽剂,均2次/d. 两组患者均口服三蕊胶囊500 mg,3次/d.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5,P<0.05);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χ2=12.12,P<0.01).结论三蕊胶囊联合迪维霜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确切,可供临床选用.

    作者:刘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