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切除联合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刘慧敏;樊利平;沈香荣;耿静

关键词:尖锐湿疣, 手术切除, 咪喹莫特
摘要:目的 观察手术切除较大疣体后继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8周减少尖锐湿疣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8例尖锐湿疣患者中32例仅进行手术切除疣体(手术治疗组),另外26例在手术切除疣体创面愈合后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8周(联合治疗组).观察患者在4,8,12周时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手术治疗组在4周,8周和12周时的复发率分别为25.0%,13.0%和16.0%,联合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3%,0和0.5%咪喹莫特乳膏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1%,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红斑、瘙痒、水肿、灼热、疼痛和糜烂,但均能耐受且暂停用药后可迅速消退,无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手术切除后继用5%咪喹莫特乳膏8周,可能是一种安全且可降低尖锐湿疣复发率的治疗方法.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口服保法止(非那雄胺)致乳房肿痛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因脱发予保法止(非那雄胺)1mg,1次/d口服.3个月后患者自述脱发明显减轻,并有细软新发长出,但感双侧乳房胀痛,以右侧为甚.查体:头顶有新发长出(汉密尔顿分级:Ⅱ~Ⅲ级),双侧乳房轻度肿胀,右侧较明显,表面皮肤正常,右侧乳房内上象限可触及一1 cm×1 cm小结节,活动度可,压痛明显,其他系统检查无异常.乳房X线摄影未见恶性征象.因考虑该患者乳房肿胀与口服保法止有关,故嘱其停用保法止,改为达菲欣(2%米诺地尔溶液)外用治疗并定期随访.停药1月后复诊,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丁晓岚;蔡林;张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中国人群银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泰安地区88例银屑病患者及95例正常对照者的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Ⅱ,ID,DD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ACE插入/缺失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患者的性别及有无明确的家族史均无关联.结论 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可能不是中国人群银屑病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作者:刘晓红;赵书平;赵子卿;赵荻;宋来涛;杨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寻常性银屑病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1例

    患者男,13岁.全身反复起红斑、鳞屑10月余.皮肤科情况:头皮、躯干和四肢可见大量鳞屑、红斑以及束状发,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B超和家族史提示患多囊肾.银屑病和多囊肾同时罹患,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理.

    作者:刘文丽;刘彤;牟宽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治愈时间内微波治疗次数的影响.方法 两组均用微波清除疣体,每周1次,直至疣体不再出现;治疗组同时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照组肌注干扰素α-2b,均每周3次.两组均在疣体不再出现后巩固用药2个月,随访3个月.结果 两组均治愈,治疗组平均应用微波治疗4.17次(1~18次),对照组平均应用微波治疗4.24次(1~20次),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与干扰素的疗效相当,但前者价格低、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万学;丁瑞志;邢纪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Fractalkine和其受体Cx3CR1在寻常性银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Fractalkine/Cx3CR1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寻常性银屑病(进展期)皮损26例、皮损周边0.5 cm皮肤8例和正常皮肤15例中Fractalkine/Cx3CR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PASI(疾病严重度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中Fractalkine/Cx3CR1阳性率较皮损周围0.5 cm范围皮肤明显增强(P<0.05),正常皮肤中未见Fractalkine/Cx3CR1表达.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Fractalkine的表达与PASI呈正相关(γ=0.6097,P<0.01),Cx3CR1的表达与PASI无相关性(γ=0.2965,P>0.05).结论 Fractalkine/Cx3CR1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文韬;朱里;胡志国;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O2激光联合闪光灯-泵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108例化脓性肉芽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CO2激光加闪光灯泵脉冲染料激光治疗(58例),对照组用CO2激光治疗(50例),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及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96.55%,复发率为3.45%,对照组分别为62.00%,38.00%,两组治愈率及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瘢痕形成率治疗组3.40%,对照组36.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 CO2激光加闪光灯泵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且副作用明显少于单纯用CO2激光方法.

    作者:肖红艳;康红芬;吕玉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葡萄糖酸钙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 40例慢性荨麻疹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0例,美能40 mL联合葡萄糖酸钙20 mL静滴,1次/d;对照组20例,单用葡萄糖酸钙20 mL静滴,1次/d,两组均连用10天.结果 停药1周治疗组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率5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美能联合葡萄糖酸钙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

    作者:刘进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研究

    目的 进一步了解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细胞是否有异常.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银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骨髓单一核细胞,然后在含有甲基纤维素的半固体细胞因子培养体系中进行体外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粒-巨噬细胞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及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集落形成实验,培养一定时期后计数集落.结果 与正常对照比较,银屑病患者的HPP-CFC及CFU-GM的集落形成数显著减少,而CFU-E形成的集落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降低,这种异常的造血细胞可能在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牛旭平;李新华;张开明;尹国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连续性肢端皮炎1例

    报告1例连续性肢端皮炎.患者女,19岁.双手指末端红肿,出现脓疱、糜烂伴疼痛3年余.组织病理示Kogoj海绵状脓疱及炎细胞浸润.诊断:连续性肢端皮炎.予以曲安西龙、阿维A、四环素等联合治疗,获得较好效果.

    作者:王斌;陈静;黄进华;赵莎;李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汗疱疹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患者均来自本院2005年3月~2006年6月门诊,诊断符合文献[1]标准:皮疹为粟粒至米粒大深在性水疱,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对称分布于手掌、指侧面、指间及末节指背部;干涸后有领圈状脱屑,可波及整个手掌;自觉烧灼感、胀痛及瘙痒;真菌检查阴性.共7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14~45岁,病程3~17天;对照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12~45岁,病程2~15天.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患者接受治疗前均未采用其他方法治疗.

    作者:焦来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耳带状疱疹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0岁.眩晕、恶心、呕吐4天,右耳部疼痛起水疱1天.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做经颅彩色多普勒及颅部、颈部CT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予西比灵片、眩晕停片、腺苷B12片等(量不详)治疗效不佳,并出现右耳部疼痛.查体:面容苍白,精神差,神志清,不敢转颈及改变体位.右外耳道口处可见簇集状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浑浊,部分水疱破溃结黄褐色痂,基底周边暗红色(图1),余未见异常.

    作者:裴广德;许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银屑病皮损鳞屑中两种微生物的检测及外用派瑞松效果

    目的 探讨银屑病发病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糠秕孢子菌感染的关系及观察外用派瑞松治疗效果.方法 对银屑病病人皮损进行细菌培养及真菌真接镜检,并外用派瑞松治疗.结果 银屑病患者金葡菌和糠秕孢子菌带菌率均高于正常对照(P<0.01;P<0.05),治疗后带菌率明显下降;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8.0%,72.0%.结论 金葡菌、糠秕孢子菌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派瑞松是治疗银屑病较好的药物之一.

    作者:郜玉玲;赵旭传;姜玉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硬皮病皮损中TGF-β1,Smad3和Smad7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rGF-β1,Smad3和Smad7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0例硬皮病患者皮损中TGF-β1,Smad3和Smad7的表达,并以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TGF-β1,Smad3和Smad7在硬皮病皮损中的表达强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GF-β1和Smad3呈正相关.结论 TGF-β1,Smad3和Smad7在硬皮病皮损中均表达上调,提示它们在硬皮病病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TGF-β1和Smad3在硬皮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Smad7作为细胞内Smad信号的抑制剂在硬皮病皮损中表达上调,可能为机体的一种负反馈调节作用.

    作者:赵会平;肖嵘;罗勇奇;袁娟;梁云生;苏玉文;陆前进;文海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手足口病82例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82例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为本院儿科住院患儿,男46例,女36例;年龄3月~9岁,平均2.0±0.9岁,3~5个月7例,6个月~4岁67例,5~9岁8例.患儿均有口腔、手或足部等处皮疹,有两处皮疹者23例,3处皮疹者38例,3处以上者21例.皮疹少者仅口腔及手掌或足底数个,多的则可满口布满斑疹、丘疹或疱疹,臀部及肛周也有较多疱疹.疹型初多为红色斑疹,逐步发展为红晕性丘疹,直径2~4 mm,中央可见透亮的小疱,口腔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其他部位则渐干燥、脱屑.77例患儿发热(37.8~40.6 ℃),同时出现口腔疼痛而致流涎、纳差、哭闹不安.

    作者:王其瑞;张江安;石广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药槲皮素对皮肤增色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豚鼠表皮中黑素细胞的影响,观察外用槲皮素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为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的中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槲皮素乙醇提取液外涂豚鼠背部皮肤并予红外线照射,5周后对涂药皮肤和对照皮肤进行活检.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分别制备病理切片,观察黑素细胞形态学改变,统计给药后表皮病理切片中黑素细胞数目和黑素含量.结果 豚鼠表皮外用槲皮素后黑素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槲皮素实验组多巴阳性黑素细胞数及含黑素颗粒细胞数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多,与阳性对照组8-甲氧补骨脂素(8-MOP)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槲皮素对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有增色作用,具有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合成的功能.

    作者:朱宇;王晓蓉;曲莉颖;马月眉;栗玉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银屑病伴发高脂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银屑病伴发高脂血症的相关因素及内在机制.方法 对413例住院银屑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伴有高脂血症的银屑病患者占同期住院银屑病患者总数的25.91%,其住院时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银屑病平均始发年龄均明显大于不伴高脂血症者;伴高脂血症的银屑病患者中,吸烟者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肝功异常及肾脏损害发生率均高于不伴高脂血症者,而饮酒者比例亦较高.银屑病严重型比例则低于不伴高脂血症者.结论 高脂血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代谢性疾病,银屑病严重型、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肝功异常及肾脏损害可能与银屑病伴发高脂血症有关.

    作者:庞晓文;杨雪琴;李雪迎;肖宏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性激素水平与痤疮中医分型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性激素水平与痤疮中医分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双抗法进行血清LH,FSH,E2,T,PRL水平的检测.结果 女性肝郁气滞型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女性湿热内蕴型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LH差异无显著性(P>0.05);FSH,E2,T,PRL,LH/FS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男性肝郁气滞型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男性湿热内蕴型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进行比较,血清T,PRL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性激素水平与痤疮中医分型有关.PRL,LH/FSH是肝郁气滞型痤疮患者中医分型的微观物质基础,而T是湿热内蕴型痤疮患者中医分型的微观物质基础.

    作者:田黎明;王玮蓁;曾宪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变应性肉芽肿病1例

    报告1例变应性肉芽肿病.患者男,71岁.躯干、四肢红斑、瘙痒伴双下肢麻木1年.皮肤科检查见躯干、四肢泛发性红色斑块.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周围及胶原束间多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经强的松治疗后,皮损明显消退.

    作者:李峰;马东来;晋红中;渠涛;孙秋宁;方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甲硝唑联合洁尔阴治疗丘疹-脓疱期酒渣鼻32例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32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31~48岁,平均39.5岁,病程2~6年;对照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35~46岁,平均40.5岁,病程2.0~5.5年.患者鼻部、两颊、下颌、额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其上散在痤疮样丘疹、脓疱等,但无粉刺形成.排除痤疮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作者:王宏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种痘样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伴发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17岁.全身反复起丘疹、水疱、坏死、凹陷状瘢痕伴瘙痒、发热15年,四肢起肿块2年.血清抗EBV-IgM(-),抗EBV-IgG(+).肿块处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和皮下组织见弥漫性致密的瘤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示CD3(+),浸润的大细胞CD30(+),CD43(+),80%浸润细胞Ki-67(+).水疱处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网状变性及多个水疱,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血管和附属器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伴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部分浸润细胞呈明显异形性;免疫组化示CD3(+),CD30(-),CD43(+),Ki-67(+).诊断:种痘样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伴发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淋巴瘤.确诊后建议患者转肿瘤科化疗,随访中.

    作者:张江安;于建斌;何秋波;陈燕辉;李琳;陈建立;孟静;李卫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