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陈静;黄进华;赵莎;李可
Tat蛋白是HIV-1基因组编码的6个调控蛋白中一个重要的调控蛋白,在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胞外HIV-1 Tat蛋白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新研究进展,包括Tat不同结构区域在促血管生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各种生长因子及化学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了Tat促内皮细胞及卡波西肉瘤细胞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为临床开发拮抗Tat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药物,抑制AIDS相关卡波西肉瘤的发生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陆丛笑;李静;耿美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报告1例连续性肢端皮炎.患者女,19岁.双手指末端红肿,出现脓疱、糜烂伴疼痛3年余.组织病理示Kogoj海绵状脓疱及炎细胞浸润.诊断:连续性肢端皮炎.予以曲安西龙、阿维A、四环素等联合治疗,获得较好效果.
作者:王斌;陈静;黄进华;赵莎;李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性激素水平与痤疮中医分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双抗法进行血清LH,FSH,E2,T,PRL水平的检测.结果 女性肝郁气滞型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女性湿热内蕴型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LH差异无显著性(P>0.05);FSH,E2,T,PRL,LH/FS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男性肝郁气滞型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男性湿热内蕴型痤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进行比较,血清T,PRL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性激素水平与痤疮中医分型有关.PRL,LH/FSH是肝郁气滞型痤疮患者中医分型的微观物质基础,而T是湿热内蕴型痤疮患者中医分型的微观物质基础.
作者:田黎明;王玮蓁;曾宪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槲皮素对豚鼠表皮中黑素细胞的影响,观察外用槲皮素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为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的中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槲皮素乙醇提取液外涂豚鼠背部皮肤并予红外线照射,5周后对涂药皮肤和对照皮肤进行活检.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分别制备病理切片,观察黑素细胞形态学改变,统计给药后表皮病理切片中黑素细胞数目和黑素含量.结果 豚鼠表皮外用槲皮素后黑素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槲皮素实验组多巴阳性黑素细胞数及含黑素颗粒细胞数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多,与阳性对照组8-甲氧补骨脂素(8-MOP)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槲皮素对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有增色作用,具有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合成的功能.
作者:朱宇;王晓蓉;曲莉颖;马月眉;栗玉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 140例均为2004年2月~2005年11月本科门诊玫瑰糠疹患者.治疗组85例,男45例,女40例,年龄13~38岁,平均25.12±4.36岁,平均病程2周.皮损位于躯干、四肢近端65例,泛发全身20例.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15~39岁,平均26.31±3.86岁,平均病程2周.皮损位于躯干、四肢近端45例,泛发全身1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有可比性.患者均无紫外线照射禁忌证,未曾应用过紫外线照射治疗.
作者:窦惠茹;葛文娱;王琼玉;王永贤;曾维惠;彭振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108例化脓性肉芽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CO2激光加闪光灯泵脉冲染料激光治疗(58例),对照组用CO2激光治疗(50例),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及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96.55%,复发率为3.45%,对照组分别为62.00%,38.00%,两组治愈率及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瘢痕形成率治疗组3.40%,对照组36.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 CO2激光加闪光灯泵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且副作用明显少于单纯用CO2激光方法.
作者:肖红艳;康红芬;吕玉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报告1例变应性肉芽肿病.患者男,71岁.躯干、四肢红斑、瘙痒伴双下肢麻木1年.皮肤科检查见躯干、四肢泛发性红色斑块.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周围及胶原束间多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经强的松治疗后,皮损明显消退.
作者:李峰;马东来;晋红中;渠涛;孙秋宁;方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0岁.眩晕、恶心、呕吐4天,右耳部疼痛起水疱1天.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做经颅彩色多普勒及颅部、颈部CT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予西比灵片、眩晕停片、腺苷B12片等(量不详)治疗效不佳,并出现右耳部疼痛.查体:面容苍白,精神差,神志清,不敢转颈及改变体位.右外耳道口处可见簇集状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浑浊,部分水疱破溃结黄褐色痂,基底周边暗红色(图1),余未见异常.
作者:裴广德;许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中国人群银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泰安地区88例银屑病患者及95例正常对照者的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银屑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Ⅱ,ID,DD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ACE插入/缺失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患者的性别及有无明确的家族史均无关联.结论 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可能不是中国人群银屑病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作者:刘晓红;赵书平;赵子卿;赵荻;宋来涛;杨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 40例慢性荨麻疹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0例,美能40 mL联合葡萄糖酸钙20 mL静滴,1次/d;对照组20例,单用葡萄糖酸钙20 mL静滴,1次/d,两组均连用10天.结果 停药1周治疗组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率5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美能联合葡萄糖酸钙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满意.
作者:刘进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 9例均为本科2002年3月~2006年3月诊治病例,男5例,女4例,年龄5~14岁.均有不同程度的用药史,其中使用妥布霉素2例,林可霉素2例,头孢氨苄、磺胺、对乙酰氨基酚、安痛定、氨基比林各1例.发病潜伏期1~5天,平均3天.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用药6例,感染后用药诱发3例.
作者:杜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报告1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男,49岁,全身多发结节、溃疡伴疼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3月.溃疡可自行愈合,形成菲薄的萎缩性瘢痕.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坏疽性脓皮病表现.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获良效.
作者:蒋燕萍;余德厚;何勤;陆洪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银屑病发病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糠秕孢子菌感染的关系及观察外用派瑞松治疗效果.方法 对银屑病病人皮损进行细菌培养及真菌真接镜检,并外用派瑞松治疗.结果 银屑病患者金葡菌和糠秕孢子菌带菌率均高于正常对照(P<0.01;P<0.05),治疗后带菌率明显下降;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8.0%,72.0%.结论 金葡菌、糠秕孢子菌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派瑞松是治疗银屑病较好的药物之一.
作者:郜玉玲;赵旭传;姜玉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银屑病伴发高脂血症的相关因素及内在机制.方法 对413例住院银屑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伴有高脂血症的银屑病患者占同期住院银屑病患者总数的25.91%,其住院时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银屑病平均始发年龄均明显大于不伴高脂血症者;伴高脂血症的银屑病患者中,吸烟者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肝功异常及肾脏损害发生率均高于不伴高脂血症者,而饮酒者比例亦较高.银屑病严重型比例则低于不伴高脂血症者.结论 高脂血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代谢性疾病,银屑病严重型、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肝功异常及肾脏损害可能与银屑病伴发高脂血症有关.
作者:庞晓文;杨雪琴;李雪迎;肖宏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Fractalkine/Cx3CR1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寻常性银屑病(进展期)皮损26例、皮损周边0.5 cm皮肤8例和正常皮肤15例中Fractalkine/Cx3CR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PASI(疾病严重度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中Fractalkine/Cx3CR1阳性率较皮损周围0.5 cm范围皮肤明显增强(P<0.05),正常皮肤中未见Fractalkine/Cx3CR1表达.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Fractalkine的表达与PASI呈正相关(γ=0.6097,P<0.01),Cx3CR1的表达与PASI无相关性(γ=0.2965,P>0.05).结论 Fractalkine/Cx3CR1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文韬;朱里;胡志国;涂亚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寻快捷、无副作用、彻底治愈孕妇尖锐湿疣、不影响正常分娩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用液氮枪向患者外阴、阴道内、肛周尖锐湿疣疣体上喷射液氮,约2 min,待疣体组织完全自然融解为1个冻融周期,可重复2~3个冻融周期.结果 23例患者中1例失访,其余22例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7.5天,治愈率95.65%.治疗中未诱发孕妇流产.出生婴儿体健,未发现乳头瘤病毒感染疾病.结论 液氮冷喷法治疗孕妇尖锐湿疣安全,治疗周期短,复发率低,临床可行.
作者:李铁军;史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手术切除较大疣体后继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8周减少尖锐湿疣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8例尖锐湿疣患者中32例仅进行手术切除疣体(手术治疗组),另外26例在手术切除疣体创面愈合后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8周(联合治疗组).观察患者在4,8,12周时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手术治疗组在4周,8周和12周时的复发率分别为25.0%,13.0%和16.0%,联合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3%,0和0.5%咪喹莫特乳膏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1%,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红斑、瘙痒、水肿、灼热、疼痛和糜烂,但均能耐受且暂停用药后可迅速消退,无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手术切除后继用5%咪喹莫特乳膏8周,可能是一种安全且可降低尖锐湿疣复发率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慧敏;樊利平;沈香荣;耿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人纤维介素(human fibrinogen-like protein 2,hfgl 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结节性血管炎患者皮损中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LE和结节性血管炎各20例皮损中hfgl 2的水平.结果 40例患者病变血管的内皮细胞、管周浸润的炎性细胞中可见hfgl 2的分布及纤维蛋白沉积.对照组标本中仅部分血管见微弱的hfgl 2分布.各疾病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活动期SLE患者皮损中hfgl 2与SLEDAI(狼疮活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hfgl 2可能在皮肤血管炎类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周利平;严伟明;陈红英;朱传龙;罗小平;宁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报告2例二期梅毒患者误诊情况.例1以阴囊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例2以头皮丘疹、结节破溃为主要表现,均伴痒感,院外分别多次误诊为阴囊湿疹和脓癣,经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及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
作者:谢震;林昭春;杨建文;刘杨英;万慧颖;杨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因脱发予保法止(非那雄胺)1mg,1次/d口服.3个月后患者自述脱发明显减轻,并有细软新发长出,但感双侧乳房胀痛,以右侧为甚.查体:头顶有新发长出(汉密尔顿分级:Ⅱ~Ⅲ级),双侧乳房轻度肿胀,右侧较明显,表面皮肤正常,右侧乳房内上象限可触及一1 cm×1 cm小结节,活动度可,压痛明显,其他系统检查无异常.乳房X线摄影未见恶性征象.因考虑该患者乳房肿胀与口服保法止有关,故嘱其停用保法止,改为达菲欣(2%米诺地尔溶液)外用治疗并定期随访.停药1月后复诊,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丁晓岚;蔡林;张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