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烟曲霉刺激下TLR4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IL-1β作用

廖军;钟白玉;郝飞

关键词:烟曲霉, Toll样受体4, 肺泡巨噬细胞
摘要:目的 观察在烟曲霉孢子刺激下Toll样受体4 (TLR4)介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PAM)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应用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PAM,设置抗TLR4抗体组(阴性对照组)、单纯烟曲霉孢子组(阳性对照组)、烟曲霉和抗TLR4抗体混合组(实验组),于刺激0.5h,1h和2h后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 0.5h,1h和2h后,实验组抗TLR4单抗浓度为20μg/mL的A3组的TNF-α和IL-1β分别为(120±12.4) PG/ML, (160±13.2) PG/ML, (240±16.6) PG/ML和(18±2.3) PG/ML, (58±4.2) PG/ML,(92±9.4) PG/ML,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TLR4在烟曲霉孢子诱导大鼠PAM释放TNF-α和IL-1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监测TNF-α、 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曲霉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分离株的DNA分型

    目的 探讨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不同部位分离菌株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PCR扩增红色毛癣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并比较.结果 30株受试菌株按照PCR指纹图共分为3型,基因型分布与感染部位无相关.10例受试患者中,5倒不同感染部位分离出的菌株基因型存在差异.结论 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可能为多菌株引起,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多菌株的混合感染.

    作者:李昌吉;骆志成;牛桃香;魏玉平;周晓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缅怀恩师张志礼教授

    张志礼(1930~2000年)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及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是人们敬仰的一代名医.1997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遴选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的文件,张志礼教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中西医结合专家.

    作者:王萍;张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梅毒孕妇1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 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Ⅰ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 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作者:刘晖;洪福昌;黄俊新;潘鹏;林丽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儿寻常性银屑病1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62d.躯干部红斑、脱屑30天.患儿出生后1个月时无明显诱因臀部出现散在性粟粒至绿豆大小红丘疹,逐渐扩大为红色斑片,境界清晰,上覆银白色鳞屑,脱屑后局部呈红色.

    作者:李秀丽;廖万清;徐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阿维A胶囊联合局部封闭治疗结节和囊肿性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维A胶囊联合局部封闭治疗结节和囊肿性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采用阿维A胶囊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对照组86例,单纯口服阿维A胶囊.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25%,对照组为69.7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阿维A胶囊联合局部封闭治疗结节和囊肿性痘疮效果较好.

    作者:王根会;冯兰珍;雷明君;赵云夕;刘焕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并发带状疱疹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全身皮肤反复起丘疹鳞屑,伴瘙痒6月,脓疱伴疼痛10天.6月前不明原因全身皮肤出现大量红斑及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伴瘙痒.本院以寻常型银屑病治疗,好转出院.继续自行用药,皮损时好时坏.近10天来患者全身皮肤出现大量粟粒大小的黄白色脓疱,密集分布,伴疼痛、发热.

    作者:胡志帮;张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掌跖银屑病伴白癜风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头皮、双手出现白斑10年,双手红斑伴脱屑3月.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双手出现白斑,逐渐扩大并融合成片,经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

    作者:崔炳南;李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3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归纳、分析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及治疗和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3例患者的皮疹特点、伴发症状、辅助检查、组织病理、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2男1女,发病年龄早3岁,晚10岁.皮损具有多形性,发作时伴高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组织病理可见真皮至皮下脂肪层内的异型性淋巴样细胞围绕血管浸润,有明显的侵犯血管壁和脂肪小叶现象,伴有较多的EOS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CDB, CD45R0, CD43,而不表达CD20, CD30, CD56.皮损组织基因重排检查TCR-y(+).Epstein-Barr病毒原位杂交(+).外周血EOS明显升高,LDH酶稍高,EB病毒抗体(+).例1行化疗,后死亡;例2给予强的松口服,例3接受防蚊子叮咬及抗病毒治疗,均长期缓解.结论 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新的恶性多系统疾病,发病可能与EBV感染以及蚊子叮咬有关.不同的患者恶性程度不一,治疗及预后亦不同.

    作者:宿斌;王宝玺;渠涛;方凯;吴晓燕;高洁;钟定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男男性接触人群梅毒患者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男男性接触人群中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男男性接触人群中54例患者的梅毒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合并其他性病情况及治疗和转归.结果 一期梅毒15例,硬下疳发生于生殖器外10例,误诊6例;二期梅毒39例,出现皮肤黏膜损害37例,误诊10例;多种性病伴发几率高.结论 男男性接触人群梅毒硬下疳多发生于生殖器外,二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多种性病伴发概率高.

    作者:崔明宇;孙怡;赵克宁;马伟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钙泊三醇搽剂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霜治疗头皮银屑病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钙泊三醇搽荆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霜治疗头皮银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早1次使用钙泊三醇头皮搽荆,每周用量不超过15mL;每晚1次使用丙酸倍氯米松霜,每周用量不超过15mg.对照组:每日早晚各1次使用丙酸倍氯米松霜,每周用量不超过30mg,疗程均为6周.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5.30%和52.3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9.361, P<0.05).结论 钙泊三醇搽荆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霜治疗头皮银屑病安全、有效.

    作者:王玉;汪小兰;黄长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枇杷清肺饮(变化)对寻常痤疮复发的治疗和预防

    目的 评价枇耙清肺饮(变化)治疗和/或预防寻常痤疮复发的作用.方法 共入选7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先分层,然后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9例,采用枇杷清肺饮(变化)中药汤剂内服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0.1%维A酸乳膏和/(或)1%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均观察8周.结果 70例患者按要求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4例.总皮损计数经4周和8周治疗后,两组皮损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84.62%,复发2例,复发率为5.13%;对照组有效率为62.86%,复发7例,复发率为20.00%,两组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 枇杷清肺饮(变化)对寻常痤疮复发的治疗和预防有效.

    作者:石学波;周仁恩;赵一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姜黄素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诱导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姜黄素在体外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半胱天冬蛋白酶3 (Caspase-3)及半胱天冬蛋白酶9 (Caspase-9)活性的改变情况.结果 浓度>5μmol/L的姜黄素处理后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9的活性明显增加(P<0.05),均与姜黄素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一定浓度范围的姜黄素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Caspase-3及Caspase-9活性增加可能为其诱导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莉;肖君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特异性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对鳞状细胞癌Tca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特异性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对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Hedgehog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KAAD-cyclopamine处理Tca细胞,采用MTT法观察KAAD-cyclopamine对Tca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凋亡率检测使用Annexin-V-FTTC/PI双染法,细胞周期采用PI染色法.结果 随着KAAD-cyclopamine作用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增加,其对Tc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F=25.39,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随着KAAD-cyclopamine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F=43.67,P<0.01);细胞周期表现为G2/M期阻滞.结论 KAAD-cyclopamine通过下调Hedgehog信号通路的活性,抑制人鳞状细胞癌Tca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诱导细胞发生G2/M期阻滞为其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刘海燕;迟素敏;刘俊峰;白育萍;刘玉峰;李承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良性幼年黑素瘤1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8岁.左面颊结节1年余.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左面颊出现一淡粉红色丘疹,后逐渐增大,微痒,搔抓后少量出血、结痂,当地冷冻治疗2次,后均复发.

    作者:夏毓;陈德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性银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1:1)单盲法将92例寻常性进行期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给予迪银片口服,5片/次,3次/d;同时外用吡硫翁锌气雾荆2次/d.对照组单服迪银片,用法同上.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PASI积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治疗后PASI积分均降低,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2]治疗组治愈率69.57%,有效率86.96%.对照组分别为15.22%和50.00%.两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优于单用迪银片组.

    作者:陈国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阿昔洛韦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方法 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口服阿昔洛韦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肌注.对照组20例,仅口服阿昔洛韦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随访1年.结果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昔洛韦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预防生殖器疤疹复发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甘小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儿药疹129例临床分析

    了解小儿药疹的临床特点,探讨防治方法.方法 对本院儿科1992年1月~2007年7月129例住院的药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者103(79.84%)例.由抗茵素引起者70例,其中青霉素类45例(包括半合成青霉素38例),头孢茵素类25例.由抗癫痫药及解热镇痛药引起者分别为12例及11例.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药疹多见,占55.04%(71/129),其次为多形红斑型21.71%(28/129)及荨麻疹型17.05%(22/129).结论 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抗癫痫药及解热镇痛类药物是引起小儿药疹常见药物.

    作者:陈谨萍;李海翩;李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 克隆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Meiosis-specific protein required for spore formation)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从新生隐球菌B3501菌株中分离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构建pGM-T/ISC10重组载体,测序后与GenBank中ISC10基因(DQ332212)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序列分析.结果 所克隆的基因共编码26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1.65KD,与GenBank中ISC10基因(DQ332212)序列同源性达99.10%,编码的蛋白质在67位氨基酸由Ala(丙氨酸)突变为Pro(脯氨酸),233位氨基酸由Thr(苏氨酸)突变为Set(丝氨酸).结论 所克隆的基因为新生隐球菌的一个新基因,其相关生物学信息的明确.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卓;潘炜华;卫立辛;廖万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老年HIV/AIDS患者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经性传播4例(57.14%),血液传播1例(14.29%),不详2例(28.57%).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胃肠道症状,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病变累及多个系统.结论 对中老年患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主要考虑肺部感染、沙门氏菌感染、肿瘤等,缺乏对中老年人感染HIV的警惕性.提示对中老年患者作病情检查时,应考虑HIV/AIDS的可能性.

    作者:李家锋;肖玉凤;何勤;陈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烟曲霉刺激下TLR4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IL-1β作用

    目的 观察在烟曲霉孢子刺激下Toll样受体4 (TLR4)介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PAM)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应用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PAM,设置抗TLR4抗体组(阴性对照组)、单纯烟曲霉孢子组(阳性对照组)、烟曲霉和抗TLR4抗体混合组(实验组),于刺激0.5h,1h和2h后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 0.5h,1h和2h后,实验组抗TLR4单抗浓度为20μg/mL的A3组的TNF-α和IL-1β分别为(120±12.4) PG/ML, (160±13.2) PG/ML, (240±16.6) PG/ML和(18±2.3) PG/ML, (58±4.2) PG/ML,(92±9.4) PG/ML,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TLR4在烟曲霉孢子诱导大鼠PAM释放TNF-α和IL-1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监测TNF-α、 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曲霉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

    作者:廖军;钟白玉;郝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