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谨萍;李海翩;李军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头皮、双手出现白斑10年,双手红斑伴脱屑3月.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双手出现白斑,逐渐扩大并融合成片,经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
作者:崔炳南;李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程的影响.方法 选用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案,应用PASI评分法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PAS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传统治疗组PASI评分低于阿维A组(P<0.05).传统治疗组平均治疗周期短于阿维A组(P<0.05).结论 应用PASI能够比较客观的掌握银屑病患者的病情,传统治疗方案仍不失为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一种良策.
作者:戴尔红;袁肖海;章伟;王学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全身皮肤反复起丘疹鳞屑,伴瘙痒6月,脓疱伴疼痛10天.6月前不明原因全身皮肤出现大量红斑及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伴瘙痒.本院以寻常型银屑病治疗,好转出院.继续自行用药,皮损时好时坏.近10天来患者全身皮肤出现大量粟粒大小的黄白色脓疱,密集分布,伴疼痛、发热.
作者:胡志帮;张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SD大鼠毛乳头细胞(DPCs)体外培养的生长特性,并用其构建组织工程双层皮肤.方法 分离大鼠触须部获取完整毛囊,胶原酶消化获取毛乳头组织,组织块法培养毛乳头细胞并传代.以Ⅰ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α, SMA-α)、CK抗体免疫组化法鉴定细胞,MTT法检测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将第二代DPCs作为真皮种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作为表皮种子细胞,用气-液面培养制备组织工程双层皮肤,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结构.结果 成功培养DPCs并传代,Ⅰ型胶原、SMA-α染色阳性;成功构建出含表皮与真皮层的组织工程双层皮肤.结论 体外培养得到的DPCs与表皮结合较好,可作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种子细胞.
作者:凡孝菊;陆伟;余春艳;徐军军;李裕强;金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8岁.左面颊结节1年余.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左面颊出现一淡粉红色丘疹,后逐渐增大,微痒,搔抓后少量出血、结痂,当地冷冻治疗2次,后均复发.
作者:夏毓;陈德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转移因子联合阿昔洛韦治疗面部扁平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应用阿昔洛韦200mg,4次/d,隔日口服,1个月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转移因子注射液3mg于三角肌皮下注射,3日1次,10次(1个月)为1疗程.视病情变化情况共治疗1~3个疗程,均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记录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95.00%,对照组为53.13%,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转移因子皮下注射联合口服阿昔洛韦治疗面部扁平疣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红梅;李育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在烟曲霉孢子刺激下Toll样受体4 (TLR4)介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PAM)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应用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PAM,设置抗TLR4抗体组(阴性对照组)、单纯烟曲霉孢子组(阳性对照组)、烟曲霉和抗TLR4抗体混合组(实验组),于刺激0.5h,1h和2h后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 0.5h,1h和2h后,实验组抗TLR4单抗浓度为20μg/mL的A3组的TNF-α和IL-1β分别为(120±12.4) PG/ML, (160±13.2) PG/ML, (240±16.6) PG/ML和(18±2.3) PG/ML, (58±4.2) PG/ML,(92±9.4) PG/ML,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TLR4在烟曲霉孢子诱导大鼠PAM释放TNF-α和IL-1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监测TNF-α、 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曲霉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
作者:廖军;钟白玉;郝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一般资料 因车祸致运载硫酸二甲酯槽车泄漏,现场人员多人出现呼吸系统中毒症状.有3人发生接触性皮炎,其中男2例,年龄分别为29岁、42岁;女1例,56岁.2人为直接接触,1人因空气接触.
作者:刘勇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经性传播4例(57.14%),血液传播1例(14.29%),不详2例(28.57%).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胃肠道症状,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病变累及多个系统.结论 对中老年患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主要考虑肺部感染、沙门氏菌感染、肿瘤等,缺乏对中老年人感染HIV的警惕性.提示对中老年患者作病情检查时,应考虑HIV/AIDS的可能性.
作者:李家锋;肖玉凤;何勤;陈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报告异时性双重原发癌1例.患者女,60岁.3年前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切除物组织病理示膀胱移行细胞癌Ⅱ级.半年前出现外阴部红斑、丘疹,逐渐扩大.以乳房外Paget病行Mohs切除术.诊断:异时性双重原发癌.
作者:曹嘉力;何焱玲;刘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 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Ⅰ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 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作者:刘晖;洪福昌;黄俊新;潘鹏;林丽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The Skin Diseases)已于2007年11月正式出版,喜读该书,内容包括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总表、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参照、遗传性皮肤病与基因及国际皮肤外科手术及医疗操作编码等.
作者:刘辅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及暴露后的预防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援赞比亚医疗队HIV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措施及监测结果.结果 17人职业暴露54次,其中锐器刺伤47次,以术中缝针刺伤常见.经局部处理并预防用药,随访1年,无1例HIV抗体阳转.结论 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处理,尽早联合应用抗HIV药物,可降低HIV感染的危险性.
作者:仵民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不同部位分离菌株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PCR扩增红色毛癣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并比较.结果 30株受试菌株按照PCR指纹图共分为3型,基因型分布与感染部位无相关.10例受试患者中,5倒不同感染部位分离出的菌株基因型存在差异.结论 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可能为多菌株引起,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多菌株的混合感染.
作者:李昌吉;骆志成;牛桃香;魏玉平;周晓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克隆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Meiosis-specific protein required for spore formation)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从新生隐球菌B3501菌株中分离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构建pGM-T/ISC10重组载体,测序后与GenBank中ISC10基因(DQ332212)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序列分析.结果 所克隆的基因共编码26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1.65KD,与GenBank中ISC10基因(DQ332212)序列同源性达99.10%,编码的蛋白质在67位氨基酸由Ala(丙氨酸)突变为Pro(脯氨酸),233位氨基酸由Thr(苏氨酸)突变为Set(丝氨酸).结论 所克隆的基因为新生隐球菌的一个新基因,其相关生物学信息的明确.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卓;潘炜华;卫立辛;廖万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毛霉菌病是一种急性霉菌感染,常具有致死性.鼻脑型毛霉菌病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其他严重的免疫缺陷患者中也可见到.本文报告1例糖尿病合并鼻眶部毛霉菌患者,经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提示糖尿病患者出现坏死性鼻窦炎并伴随急性神经功能障碍时应考虑鼻脑型毛霉菌病的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玉环;郑华东;王俊宏;张静;谢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张志礼(1930~2000年)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及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是人们敬仰的一代名医.1997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遴选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的文件,张志礼教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中西医结合专家.
作者:王萍;张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性银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1:1)单盲法将92例寻常性进行期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给予迪银片口服,5片/次,3次/d;同时外用吡硫翁锌气雾荆2次/d.对照组单服迪银片,用法同上.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PASI积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治疗后PASI积分均降低,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2]治疗组治愈率69.57%,有效率86.96%.对照组分别为15.22%和50.00%.两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吡硫翁锌气雾剂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优于单用迪银片组.
作者:陈国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儿女,5岁.面部、手背反复发作红斑、水疱4年,皮疹消退后遗留下痘疮样萎缩性疲痕.血清抗EBV IgG(+)、EBV IgM(-).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伴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LCA(+)、UCHL 1(+)、CD3(+)、CD5(+)、CD10(+)、CD99(弱+).基因重排检测示:TCR-γ基因JVI(+)、JVⅡ(弱+).诊断: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明确诊断后转至本院血液科,予CHOP方案化疗,现随访中.
作者:祁怀山;郭一峰;陈洁;余红;姚志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对45例误诊为婴儿湿疹的疥疮惠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婴儿疥疮的临床特点.提示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是减少婴儿疥疮误诊的方法之一.
作者:郭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